鄭海燕
【摘? 要】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與法治意識,這也給傳統(tǒng)美德元素提供了較好的教學空間。目前,我國很多教師都已經開始著手引入中華傳統(tǒng)美德元素,并基于此推動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創(chuàng)新轉變。本文先闡述了傳統(tǒng)美德在引入到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意義,接著從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引入生活鮮活案例、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法、加強課堂互動交流、設計多元德育作業(yè)等五個方面,探究了充分發(fā)揮傳統(tǒng)美德教育效果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傳統(tǒng)美德;道德與法治;生活案例;德育作業(yè)
在初中新課標全面推行以后,以德樹人等新型教學理念也得到了貫徹實施,改變了初中學校教學的整體格局。這也要求初中學校在進行傳統(tǒng)學科教學的基礎上,還要通過各類可行的方式不斷錘煉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相較于其他學科來說,道德與法治學科更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跟傳統(tǒng)美德元素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夠積極引入這些要素,就可以較好地豐富課堂教學元素,進一步提高學科教學的成效。但是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部分教師并沒有發(fā)揮傳統(tǒng)美德元素的價值,課堂教學也非常僵硬,很難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诖耍陀斜匾Y合學科教學實踐經驗,談一談傳統(tǒng)美德的有效融入方式。
一、傳統(tǒng)美德的融合意義
(一)實現傳統(tǒng)美德傳承
在當前多元文化交融發(fā)展的新時代背景下,很多初中生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對于傳統(tǒng)美德的認識有所不足。甚至部分學生受到精致利己等理念的影響,道德素質出現了一定滑坡,不利于傳統(tǒng)美德在新生代群體的傳承延伸。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課堂中積極引入傳統(tǒng)美德元素,就可以轉變學生對于傳統(tǒng)美德的認知水平,扭轉他們對于傳統(tǒng)美德的感知形象,并逐步將其貫徹到自身行為當中。這樣以后,傳統(tǒng)美德的傳承發(fā)展就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提高新生代群體的道德修養(yǎng)。
(二)豐富課堂教學元素
在現階段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存在“照本宣科”的問題,導致課堂教學內容比較僵硬,很難對學生產生吸引力。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如果能夠積極引入傳統(tǒng)美德元素,就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加入一些課外資源,使得課堂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在引入課外資源的時候,教師也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入一些他們所喜歡的元素,進一步優(yōu)化課堂教學氛圍。這樣以后,課堂教學的效率就可以得到較好的保證,完成預期的教學任務與目標。
(三)錘煉學生綜合素養(yǎng)
在當前新課標背景下,教師需要側重于培育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引入傳統(tǒng)美德元素以后,教師就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引導學生深層次感知傳統(tǒng)美德,實現這些要素與課堂教學內容的全面聯(lián)動。與此同時,傳統(tǒng)美德元素的融入也可以較好地豐富課堂教學的方法,發(fā)散學生的學科思維,增強學生的課堂互動交流水平,促使他們將課堂教學中學習到的知識,落實到實踐場景中。
二、中華傳統(tǒng)美德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融合策略
(一)運用媒體技術,構建生動直觀課堂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優(yōu)化課堂教學氛圍,使得課堂教學內容充滿趣味。特別是當前部分學生已經對教學課堂失去興趣,導致他們在教學中處于顯著的被動態(tài)勢。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靈活使用信息技術,引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模態(tài)信息,使得課堂教學內容變得更加生動。特別是在融入傳統(tǒng)美德元素的背景下,教師可以考慮播放一些關于傳統(tǒng)美德的趣味視頻,或者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影視作品,提高學生對于課堂教學內容的關注度,最終也就能夠有效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師生之間》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考慮靈活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融入一些課外教學資源,提高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本章節(jié)的教學內容主要為師生關系,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教師身份,并學會跟教師交往互動,維持良好的師生關系。傳統(tǒng)美德中也有很多關于師生的元素,比如“尊師重道”“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等。這里教師可以播放一些關于這些元素的卡通視頻,提高學生對于這些傳統(tǒng)美德要素的理解水平,并以此為切入點進行課堂知識的傳授。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引入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視頻元素,比如當前熱門的影視作品等。通過影視作品中師生關系的相關內容,優(yōu)化課堂教學氛圍,進一步提高教學的趣味性。
(二)貼進生活實際,促進學生主動參與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也可以考慮引入一些生活案例,改變課堂教學的整體格局。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就可以結合自身生活經驗理解課堂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成效。這也要求教師關注班上學生的生活閱歷情況,引入一些常見的生活場景,同時還要站在學生角度思考教學設計內容,保證基于生活案例的教學活動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提高學生在教學中的自主性,引導他們分享一些自己在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并結合傳統(tǒng)美德相關元素對其進行剖析。通過這些方式,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氣息就會更加濃厚,使得學生更容易學習學科知識。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親情之愛》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結合初中生的生活經驗,引入一些他們跟父母相處的場景。當代初中生的個性化特點都比較顯著,在平時跟父母相處的時候沒有真正理解父母,導致較多學生跟父母的關系都比較緊張。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傳統(tǒng)孝道故事,引導學生深入認識父愛與母愛的偉大之處。接著教師在課堂環(huán)境中讓學生回顧自己跟父母相處的場景,談一談父母對自己的愛具體體現在什么地方。在學生踴躍發(fā)言的過程中,他們對于父母之愛的認識水平也會加深,緩解他們與父母的關系,更好地感知親情并回饋親情。
(三)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深度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也應該積極推動課堂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拓展,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深度。特別是當前部分教師過于依賴灌輸式教學法,導致課堂教學非常僵硬,很難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谶@些情況,教師可以考慮引入情境教學法等多種生動趣味的教學方式,降低課堂的枯燥性,同時也能夠引發(fā)學生的深層次思考,更好地進行核心知識點的教學。這也要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靈活使用各類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可以深入淺出了解課堂教學知識點,全方面展現課堂教學的重難點知識,實現這類教學知識的內化。在使用不同教學方法的時候,教師也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累積課堂教學經驗。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生命的思考》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考慮引入傳統(tǒng)美德“修身養(yǎng)性”“明智通達”等元素,在課堂環(huán)境中引導學生進行生命意義的深層次思考。這里教師可以構建生命意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結合螞蟻、花草等動植物的生長與繁衍過程,理解生命存在與發(fā)展的意義。接著教師還要適當加入一些生命教育的內容,讓學生可以敬畏生命、守護生命、愛惜生命。最后,教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偏好,談一談未來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并以此探索生命存在的意義以及生命的精彩。這個階段教師可以引入傳統(tǒng)美德的“仁、義、禮、智、信”等要素,幫助學生梳理自身成長與發(fā)展的核心道德體系,進一步強化生命教育的效果。
(四)依托互動交流,促進學生互學互鑒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也應該適當提高課堂互動交流水平,引發(fā)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思維碰撞,發(fā)散他們的學科思維。一方面,教師可以使用課堂提問法,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特別是部分初中生在課堂中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通過課堂提問法可以較好地解決這個困境,促使學生思考教學深層次知識內容。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開展小組分工合作模式,引導學生結合課堂知識點進行組內討論。相較于師生互動,學生在生生互動中更容易敞開心扉進行交流,并互相分享學習經驗,提高學科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可以在提前設計好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開展熱烈的組內討論,使得他們的學科思維變得更加靈活。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做情緒情感的主人》教學中,教師就應該注意優(yōu)化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參考課堂討論。在課堂教學剛開始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入傳統(tǒng)美德中待人處事的道理,并引入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由來,讓學生真正理解孔子“克己復禮為仁”的名言。在后續(xù)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小組分工合作模式,讓學生在組內討論自己平時都會面臨哪些負面情緒,以及自己后續(xù)會如何處理這些負面情緒。教師在學生進行組內討論的時候可以做好組間巡視工作,觀察各個小組的討論結果。在階段性討論結束以后,教師可以結合巡視成果,針對學生經常遇到的負面情緒進行專項講解,并給學生傳授一些情緒合理宣泄的方式,具體有轉移注意力、運動等。這樣以后,傳統(tǒng)美德就可以在初中生群體中得到更好的貫徹與延伸,使得他們真正成為情緒的主人。
(五)設計多元德育作業(yè),錘煉學生道德素養(yǎng)
為了充分降低學生的作業(yè)壓力,我國中小學開始推行“雙減”政策,這給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作業(yè)設計工作也帶來了較多影響。對于教師來說,后續(xù)應該全面貫徹“提質減量”的相關理念,在適當減少學科作業(yè)數量的基礎上,也要切實增強學科作業(yè)的質量。立足于這方面考慮,教師就應該推動德育作業(yè)設計內容與形式的創(chuàng)新,有效降低學生的作業(yè)壓力,并優(yōu)化學生的作業(yè)體驗,使得學生可以通過學科作業(yè)完成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綜合錘煉。
比如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勇?lián)鐣熑巍方虒W中,教師就可以布置“我的社會責任”的學科作業(yè),讓學生在課下時間里結合自己的生活與學習經歷,談一談自己應該承擔哪些社會責任。這里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引導,讓學生從自身、同學、班集體、家庭、社區(qū)、社會、國家等多個層面入手,細化自身所應該擔負的社會責任。在學生完成這個作業(yè)以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將口頭言語轉化為實踐行動。比如,在社區(qū)維度的社會責任中,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一些社區(qū)活動,并配合社區(qū)工作人員進行公共工作,或者充當社工參與社區(qū)事務等,充分承擔社會責任。
三、結束語
綜合來看,傳統(tǒng)美德元素對于初中生的成長與發(fā)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引入到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中以后可以取得較為突出的效果。作為一名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也應該充分認識到傳統(tǒng)美德對于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在課下時間里也要跟其他教師做好互動交流,共同分享課堂教學的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要深層次研讀課堂教學內容,整合課內外教學資源,靈活使用多種課堂教學方法,優(yōu)化學生的學科學習體驗。在長期教學中,穩(wěn)步推進傳統(tǒng)美德在初中生群體中的延伸與深化,不斷錘煉他們的綜合學科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李錦.中華傳統(tǒng)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深度融合探析[J].青海教育,2022(5):39.
[2]邢敏貴.中華傳統(tǒng)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深度融合分析[J].讀寫算,2022(6):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