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秀清
[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信度如何,不僅影響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質量和效果,而且影響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文章分析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信度的必要性以及影響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信度的基本因素,提出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信度的有效路徑,即提升教師綜合素養(yǎng),由“情”及“信”;精心選擇教學素材,由“近”及“信”;開展道德兩難討論,由“辯”及“信”;增強實踐體驗,由“感”及“信”。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信度;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 ? G633.2?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4)01-0055-03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信度是指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對所傳授內容的認同程度。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陣地,擔負著立德樹人的重任。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信度如何,不僅影響著該學科的教學質量和效果,而且影響著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信度是進一步落實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必然要求?;诖耍P者下面對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信度的必要性以及影響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信度的基本因素進行分析,并指出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信度的有效路徑,以期真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信度的必要性
要落實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目標,就要提升教學信度,學生只有在真正地、充分地信服所學理論的情況下,才能自覺地將所學理論作為自己的行為指導。
(一)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初中階段是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塑造,意義不言而喻。當然,學生在學習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之前并非一張白紙,他們已經通過家庭、媒體、社會等渠道初步確立了某些價值觀,其中既有正確的價值觀,又有錯誤的價值觀。通過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信度,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價值觀教育,能夠幫助學生糾正某些錯誤的思想傾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二)有利于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政治認同是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有不少關于國家制度、國家政策、政黨制度、民族觀念的內容,這些內容對學生堅定政治方向是大有裨益的。然而,要真正發(fā)揮這些內容的作用,還需要提升教學信度,這樣才能讓學生自覺學習相關政治理論,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提升政治認同素養(yǎng)。
(三)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初中學生有時會出現(xiàn)這樣令人尷尬的情況:能夠運用教材知識答題,但在平時的社會交往中流露出與教材知識相矛盾的態(tài)度。這樣的態(tài)度讓學生言不由衷、表里不一、自相矛盾。要真正避免這種情況,教師就要提升教學信度,讓學生從內心真正地認同教材知識,自覺地將教材知識轉化為內在的道德品質,并用以指導自己的實踐。
二、影響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信度的基本因素
(一)理論講解不夠透徹
馬克思曾言:“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睂W生之所以會質疑一些政治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生對理論的認識不全面、不透徹。比如,在學習“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時,有的學生錯誤地認為西方資產階級多黨輪流執(zhí)政更能體現(xiàn)民主和公平。這固然有受到西方文化沖擊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是學生沒能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的優(yōu)勢,對知識的理解浮于表面。
(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教學信度與社會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伴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東西方價值觀的碰撞以及新舊文化的沖突容易讓學生對所學的政治理論產生疑問。比如,社會貧富差距現(xiàn)象和腐敗現(xiàn)象的產生很容易讓學生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宣傳的主流價值觀產生疑問。除此之外,家庭教育有時也會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內容產生沖突。比如,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育學生要關愛他人、奉獻社會,而部分家長卻教育孩子“不要多管閑事”。面對多重環(huán)境,學生往往會感到無所適從,進而使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信度受到影響。
(三)理論與生活的疏遠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要求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時政,尤其是八年級下冊的法治教育專冊和九年級的國情知識,理論性強,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歸納、總結能力。一方面學生對國情的認識往往是來自電視、報紙、網絡等的“間接經驗”,缺乏直接感知;另一方面初中學生升學壓力大,往往習慣于對知識的機械性識記,缺乏聯(lián)系生活理解知識的機會。正是由于理論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不緊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信度下降。
(四)初中學生獨立性與依賴性并存
一方面,初中學生渴望了解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狀和未來,但是由于自身認知的局限性,自己對社會的認知比較片面,只能看到局部的、眼前的現(xiàn)象,看不到整體的、長遠的現(xiàn)象;另一方面,初中學生希望參與社會公共生活,但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機會并不多,這就導致他們難以通過生活體驗去理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正是由于初中學生獨立性與依賴性并存,影響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信度的提升。
三、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信度的有效路徑
(一)提升教師綜合素養(yǎng),由“情”及“信”
教師要積極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增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使學生由“情”及“信”。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堅定信仰,言傳身教
教師自己相信,才能讓學生相信。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信度,要求教師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高度認同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擁護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教師只有真信,才能從容自信地講解,才能讓學生心悅誠服。教師要在平時的學習和工作中真學、真做、真用,通過自身言行,讓學生真信。
2.平等對待,和諧共生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學生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這就導致學生難以真正認同所學知識,不利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信度的提升。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平等地與學生展開對話和交流,將課堂轉變?yōu)閹熒印⒎窒?、交流的平臺,在和諧共生的師生關系獲得學生的認可和信服。
3.發(fā)揮魅力,情感遷移
古語有云:“親其師,信其道?!苯處煹娜烁聍攘W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能夠引起學生對教師由衷的贊嘆和欽佩。在良好的情感體驗中,學生能夠實現(xiàn)情感的遷移,將對教師的良好情感遷移到對知識的學習和探究中,從而實現(xiàn)由“情”及“信”。
(二)精心選擇教學素材,由“近”及“信”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知識具有較強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導致學生對教材知識缺乏直觀體驗,難以產生情感共鳴。教師可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精心選擇一系列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與教學內容相契合、能引起學生深度思考的素材,構建貼近學生實際和社會生活的內容體系,喚起學生對教學知識的認同感,進而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信度。
1.從學生校園生活中收集素材
現(xiàn)實中,一些教師經常煞費苦心地從報刊、網絡等媒介搜集各種資料,但這些素材由于距離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很遠,不能引起學生的情感認同和共鳴。因此,教師要練就一雙“慧眼”,善于從學生的校園生活中挖掘教學素材,從而拉近教學與生活的距離,提升教學信度。
比如,在講授“在集體中成長”時,教師展示了學生在校園足球比賽中的照片,很快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紛紛將目光投向大屏幕,有的在照片中尋找自己的身影,有的則陷入對校園足球比賽的回憶之中……在比賽中,班級學生眾志成城,團結一致,最終奪得冠軍,由此彰顯了集體的力量。這種素材源于學生熟悉的、曾經參與過的學?;顒?,學生對此有著深刻的體驗和感悟,能夠引起情感共鳴,從而提升了教學信度。
2.從學生家庭生活中收集素材
家庭對學生思想和價值觀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將與學生家庭生活相關的素材引入課堂,能夠提升課堂的親切感,進而提升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的信任度。
比如,在講授“愛在家人間”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與同學們分享自己和父母發(fā)生的、令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通過這種分享和交流,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深刻認識到親情之愛的無私與偉大。又如,在講授“踏上強國之路”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向家中老人了解改革開放以來自己的家庭在飲食、衣服、住房等方面發(fā)生的變化。通過長輩們講故事,學生從家庭的視角認識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偉大成就,從而激發(fā)學生對黨和國家的熱愛,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信度。
3.從社會生活中收集素材
社會生活中蘊含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視角,緊密結合時代發(fā)展和社會熱點,將社會生活素材融入教學,讓抽象的教學內容更加“接地氣”,進而讓教學更有說服力。
比如,在講授“網絡改變世界”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到“網絡是把雙刃劍”,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給學生展示了在線學習、在線醫(yī)療、網上會議、滴滴打車、美團外賣等素材,同時又給學生展示了網絡詐騙、網絡信息泄密、網絡謠言等素材,從而讓學生認識到網絡的利與弊。這樣教學不僅能提升教學信度,還能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開展道德兩難討論,由“辯”及“信”
道德兩難指的是同時涉及兩種道德規(guī)范且兩者不能兼顧的情況,其理論基礎源于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科爾伯格的“故事兩難法”。教師營造開放、民主的課堂氛圍,充分利用道德兩難問題引發(fā)學生討論,讓學生暢所欲言,能夠讓學生在觀點的碰撞和交鋒中辨別是非,加深對事物的理解,從而提高教學信度。
比如,在講授“誠實守信”時,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兩難情境:樂樂是學校的“小紅帽”值班人員,負責在課間幫助教師巡視檢查學生的違紀行為。在一次值班過程中,樂樂發(fā)現(xiàn)同班同學小強隨地亂扔垃圾,這是一種明顯的違紀行為,按照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應該記名,并扣班集體的分。如果扣分,那么班級就可能得不到“文明班級”的稱號;但是如果不扣分,“小紅帽”值班的公信力就會受到損害。如果你是樂樂,你會怎么辦?對于這個兩難問題,學生的觀點大致分為兩種:一是認為應該扣分,對所有學生都應一視同仁,否則就是一種不誠信行為,“小紅帽”值班也就沒有意義了;二是認為不應該扣分,因為這樣可能會損害班級榮譽,被其他同學埋怨。教師引導學生對兩難問題進行討論、爭辯,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思考,進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教學比直接理論灌輸要深刻得多,且有效提升了教學信度。
(四)增強實踐體驗,由“感”及“信”
實踐能夠讓人獲得最真實、最深刻的體驗。因此,要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信度,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參觀、訪問、調查、社會服務、公益勞動等形式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實現(xiàn)由“感”及“信”。
比如,在講授“共筑生命家園”時,為了使學生提升對“堅持綠色發(fā)展道路”的認同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如下實踐活動:觀察身邊的“低碳微行動”,在生活中踐行低碳、文明的生活方式;到環(huán)境保護單位了解當?shù)氐乃Y源污染狀況,提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意識;積極參加環(huán)保公益活動,在實踐活動中踐行生態(tài)文明理念。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理論知識,進而提升理論知識的可信度與說服力。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在育人目標和育人途徑上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教學信度問題也是長期以來困擾廣大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的難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深入分析影響教學信度的原因,并據(jù)此采取有效的策略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信度,真正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 ?參? ?考? ?文? ?獻? ?]
[1]? 顧明遠.學生成長在活動中:我提倡“活動教育”[J].遼寧教育,2014(22):42-44.
[2]? 成平.校本資源: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活力元素[J].中國德育,2012(9):47-49.
[3]? 周偉俊.設計課堂活動,建構道德與法治思維模型[J].教育界,2023(8):134-136.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