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一凡?顧榮華
摘 要:現階段,高校勞動教育課程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位和淺表化,未能充分發(fā)揮出勞動教育課程蘊含的育人價值。邀請勞動導師進課堂能夠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了解所在專業(yè)的具體應用、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和積極向上的勞動精神,是對高校勞動教育課程的重要補充。高校邀請勞動導師進入課堂仍存在選擇標準過于固定、參與方式較為單一和傳授內容缺乏組織的問題。因此,高校在充分發(fā)揮勞動導師在勞動課程中的育人作用時,需要慎重考慮,挑選具有長期一線從業(yè)經驗并且勞動品質得到較為廣泛認同的人來擔任勞動教育課程的導師,深入參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教學,同時結合教學過程和結果,擴大宣傳,營造學校良好的勞動教育氛圍,提供高質量的勞動教育。
關鍵詞:高校 勞動教育課程 勞動導師
勞動教育是新時代國家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對新時代大中小學的勞動教育做了總體部署。同年7月,教育部印發(fā)《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對高校勞動教育和勞動教育課程的設置提出了進一步要求。[1]但現階段的高校勞動教育課程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缺位和淺表化的現象,未能充分發(fā)揮出勞動教育課程蘊含的豐富的育人價值。勞動導師進課堂作為勞動教育課程的組織方式之一,是轉變傳統(tǒng)高校勞動課程學習方式、落實高校勞動教育的重要路徑。落實好勞動導師進課堂能夠最大化地發(fā)揮勞動課程的育人功能,進一步提升大學生與未來工作崗位相關的勞動技能,潛移默化地傳達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一、勞動導師進課堂融入高校勞動教育的積極價值
(一)勞動導師進課堂有助于學生了解專業(yè)應用
目前高校勞動教育課程的主要內容是簡單的校內實踐與碎片化的勞動體驗,側重課外的非專業(yè)的實習體驗,例如宿舍衛(wèi)生評比、班級衛(wèi)生打掃、校園綠化美化、勤工儉學、助學助研、校內志愿服務等。這些校內勞動實踐在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培養(yǎng)正確的勞動觀方面能夠發(fā)揮一定的作用[2],但是總體看來,對于已經具備一定勞動經驗的大學生來說,較為簡單,與專業(yè)和未來參與的社會工作之間貼合度也不夠高。高校在重視基礎勞動體驗的同時更應該重視具有一定復雜性和現實性的校外實踐,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與自身專業(yè)緊密結合的勞動實踐,邀請與專業(yè)相關的行業(yè)從事者作為勞動導師指導學生開展實習、分享專業(yè)見聞、講述勞動經歷。勞動導師在與學生面對面的指導與交流中分享自己在就業(yè)和從業(yè)過程中的經歷與經驗,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們了解目前就業(yè)必需的基礎知識與專業(yè)技能,拓寬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增加學生對勞動相關知識與技能的了解。在某些程度上,這一功能是日常學習專業(yè)課程無法完全替代的。勞動教育與學生未來的工作生活掛鉤,實現了“勞動教育+專業(yè)”的有效融合,同時也增強了高校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效性與專業(yè)性。
(二)勞動導師進課堂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與時代的變革,學生進入大學后,時間相較于高中更加自由,了解外界的渠道也更加多樣,原有的價值觀念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與沖擊,網絡文化的盛行進一步影響了他們的勞動觀。部分大學生在擇業(yè)方面存在一定的職業(yè)歧視,拒絕體力勞動,潛意識里仍然將勞動分為三六九等,不尊重物質收益較低、體力勞動占比較大的職業(yè),不能發(fā)自內心地認同勞動無貴賤,只是分工有所不同的觀念。目前,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在目標取向和定位層面存在忽視勞動觀念教育的現象,比起觀念的傳輸,高校更重視簡單的操作習得。因此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要更加重視勞動觀念的傳授,授課過程中要能把勞動、勞動觀講明白、講清楚,才能幫助大學生對勞動與勞動的意義有正確的認識,學生才能在學習、生活與未來的工作中更好地落實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勞動導師在分享自己的工作經歷與經驗、指導學生進行勞動實踐的過程中能夠強化學生對勞動已有的正確認識,糾正學生們對勞動的偏見,學生們也能夠在和勞動導師面對面的交流中,對勞動的重要性產生直觀的感受,對勞動的價值產生更深刻的理解。相較于專業(yè)課程中的任課教師簡單直接地照本宣科和學生自己日常零碎的勞動經驗獲得,這一方式對學生來講顯得更有說服力與影響力,更加有助于學生樹立起對勞動的正確認識。
(三)勞動導師進課堂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勞動精神
勞動精神是在勞動實踐中凝練而成的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精神力量,它反映了一種積極的價值態(tài)度,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支撐。[3]勞動精神內涵豐富,包括且不限于愛崗敬業(yè)、熱愛勞動、艱苦奮斗、勇于創(chuàng)新、甘于奉獻?,F階段由于大學生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一夜暴富、一步到位的心態(tài),比起踏踏實實工作,他們更容易被快速賺錢的方式所吸引,甚至有部分學生指望通過很少的勞動甚至是不勞動獲得金錢;還有一部分學生在就業(yè)后遇到困難就迅速放棄,缺乏在工作中沉心鉆研、克服困難的勞動精神與品質。因此,高校勞動教育課程的目標除了幫助學生了解基本的勞動知識與技能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精神更是勞動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勞動導師大多具有大眾所認同的示范性,其本身就具備愛崗敬業(yè)等優(yōu)秀勞動品質和精神。他們在傳授專業(yè)應用相關知識、指導學生實習的同時,也會于無形中弘揚勞動精神。勞動導師進課堂能夠很好地引起知識技能傳授與精神引領的同頻共振,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精神品質。勞動導師從新聞報道、口口相傳的描述中走入大學校園,承擔起勞動教育的一部分職責,可以用其精神品質影響大學生,從而達到高校培養(yǎng)大學生優(yōu)秀勞動品質的目的。
二、勞動導師進課堂實際操作的真實現狀
(一)勞動導師的邀請標準過于固定
現階段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在宣傳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時普遍只關注使用勞動模范這一概念,受邀進課堂進行分享的主要是各地區(qū)的勞動模范。這一群體無疑是勞動精神最好的代言人,但這樣的勞動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果受邀的勞動模范與學生的專業(yè)、生活經歷差距過大,會導致學生無法在短時間內受到深層次的精神觸動與感染,勞動課程的育人價值會大打折扣。因此,勞動導師的選擇標準可以更加多元,不局限于一種類型,比如可以邀請體力型、知識型、創(chuàng)新型等不同類型的從業(yè)者來擔任導師,分享自己從業(yè)的經歷與經驗。高校還可以結合不同專業(yè)的特色,邀請各專業(yè)內受到行業(yè)肯定的從業(yè)者擔任勞動導師走入課堂、走進教學,進一步實現貼近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勞動教育。
(二)勞動導師參與課堂的形式較為單一
當前,高校的勞動教育課程仍然以課堂傳授式為主,單一的理論講授很難引發(fā)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但已經有一部分高校采用網上慕課和線下課程相結合的形式,邀請本區(qū)域或本專業(yè)的勞動模范線上或現場講授,發(fā)揮勞動教育課程育人主渠道的作用。[4]雖然這一方式較以往的勞動教育課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是仍然沒有充分發(fā)揮出勞動導師的實踐與育人特性。勞動導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本專業(yè)的實習,面對面指導學生提高勞動技能,在指導操作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實現育人價值;勞動導師可以作為固定的實踐導師,與學生保持定期聯系,對學生的專業(yè)發(fā)展和職業(yè)規(guī)劃提供一定的指導。勞動導師作為專業(yè)領域中的代表,他們的專業(yè)知識儲備和精神品質都能為新時代大學生的勞動教育提供充足的“養(yǎng)分”。
(三)勞動導師課堂傳授的內容缺乏組織
通過對大部分高校勞動課程的調查發(fā)現,高校在引入勞動模范進行勞動精神宣傳時,往往采用專題講座、案例分析等方式,雖然能夠直接感染學生,但容易使大學生不能深入全面、持續(xù)性地體會勞動精神的內涵。一方面,一兩場講座的核心雖然都是勞動精神的培養(yǎng),但一般都有一定的時間間隔,學生很難得到持續(xù)的精神感染;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只重視對事跡的宣傳,課程內容仍然停留在講述勞動模范個人事跡的層面,極少數學校會在課程中考慮事跡之間的串聯關系,或者用其他的線索串起勞動教育的內容。作為傳授者的勞動模范并不是專業(yè)的授課老師,教育學方面的知識儲備并不充分,這就需要學校有目的、有計劃地根據學生的特點來組織課程內容,充分發(fā)揮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勞動導師進課堂具體落實的重要途徑
(一)嚴格完善勞動導師挑選標準
1. 勞動導師的人選必須具有長期一線從業(yè)經驗
大學生在實習實訓的過程中,旨在掌握未來從業(yè)所需要的勞動知識與技能,因此勞動導師必須具備長期一線從業(yè)的經驗,才能夠保證勞動教育基礎知識的實效性與針對性。勞動教育的基礎目標是讓學生掌握相關的勞動技能,對于中小學生側重培養(yǎng)日常生活勞動知識與技能,對于大學生則側重培養(yǎng)與專業(yè)相關的勞動技能以及未來工作會用到的一些技能,這也正是大學生未來工作的重要基礎。勞動模范在熟練掌握學生未來從事的職業(yè)方向的相關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也會對職業(yè)現狀、行業(yè)先進的工藝與技術有更為全面和細致的了解。勞動導師應充分發(fā)揮勞動模范這一優(yōu)勢,在課堂與指導中主動分享目前專業(yè)的新工藝、新技術與新方法,能夠幫助學生積累相關知識與技能,積累未來從事的職業(yè)的經驗,提升大學生的就業(yè)能力。除此之外,勞動導師具有長期一線工作經驗,在開展勞動教育時更具有說服力。相較于由未從事過相關工作的老師灌輸純理論知識,尤其是勞動觀念,大學生更能接受這種有的放矢的教學。因此,承擔這一教學任務的老師就必須從與專業(yè)緊密結合的企事業(yè)單位中長期從事一線工作、非常熟悉實際工作過程的人中選擇,尤其是對于高校中一些應用性比較強的專業(yè),如教育學、機械類專業(yè)等。
2. 勞動導師的人選必須具備優(yōu)秀的勞動品質
高校邀請擔任教育導師的勞動模范,人選不必局限于受過勞動表彰的人,可以根據專業(yè)具體情況,邀請當地該類型企事業(yè)單位中工作出色且被大眾認可的人。如受過表彰的專業(yè)人員、德育先進工作者,只要他們具備愛崗敬業(yè)、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淡泊名利、樂于奉獻的工作情懷;勇于創(chuàng)新、開拓引領的創(chuàng)造精神,能夠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這樣的精神能夠深刻地影響人,而僅依靠經驗與技能的傳授,是很難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的。勞動模范分享自身在實踐中對勞動的認識和體悟,可以延展勞動教育的深度與厚度;將自己在從業(yè)過程中積累的勞動精神財富傳遞給學生,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提高認知與精神境界。這正是勞動教育中最為重要的目標,也是實現難度最大的目標。
(二)建立健全勞動導師進課堂機制
勞動導師在課堂上進行事跡分享,是勞動導師進課堂的主要形式,但不應該是唯一的形式。高校應該建立健全相關機制,綜合學校、專業(yè)實際情況,將勞動教育與專業(yè)技能教育、就業(yè)指導教育相互融合后納入人才培養(yǎng)的課程體系中,而不是讓它成為一門只講勞動的課程,完全無法和其他課程產生聯系,這并不利于學生提升勞動素養(yǎng)或領悟勞動精神。高校還可以將勞動導師作為連接校園和社會的重要橋梁,不僅要邀請勞動導師在校園內進行授課、指導,還要鼓勵勞動導師帶領學生走出校園。高校要與勞動導師所在的公司、企業(yè)、工廠等搭建校企合作基地,拓展實踐體驗平臺,將大學生帶入真實的勞動場域從事參與性強的勞動實踐[5],帶領他們近距離了解勞動導師的日常工作內容與工作狀態(tài),密切勞動導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不斷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勞動素養(yǎng)。
(三)加大勞動導師進課堂宣傳力度
勞動精神的培育是一個長期性、持續(xù)性的過程。目前高校勞動教育課程的課時占比較小,在一些學校甚至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課程共用一個課時,總體看來很難有持續(xù)性的育人效果。高校應高度重視對勞動導師進課堂和相關活動的系列宣傳,并以此為基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積極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高校可以在課程和實踐活動前后利用學校網站、微信公眾號以及校內宣傳欄對勞動導師和相關課程活動進行宣傳,也可以挑選部分內容剪輯成視頻來宣傳和投放。這有助于勞動教育貫穿活動和校園文化的全過程,更好地滲透到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潛移默化地從思想上、情感上、意志上增強大學生對勞動精神的認同感[6],進一步培養(yǎng)他們的勞動精神,幫助高校通過勞動教育實現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目標。
四、結語
結合專業(yè)特色,邀請相關行業(yè)勞動模范作為勞動課程的校外導師融入大學生專業(yè)學習的第一課堂與實習實踐的第二課堂是實現高校勞動教育目標的一種有效途徑。[7]除此之外,高校也要充分利用對學生影響力愈加增強的新媒體,結合勞動導師進課堂的具體案例,擴大勞動導師的影響力,在校園內營造良好的勞動氛圍。
參考文獻:
[1] 蔡一凡.新時代小學勞動教育課程設計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21.
[2] 吳海龍,程剛.論高校勞動教育體系的構建[J]. 高校輔導員學刊,2022(6):65-69.
[3] 生蕾.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視大學生勞動精神的培育[J].勞動哲學研究,2023(1):248-258.
[4] 凌富亞.勞模精神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及實踐路徑[J].西部素質教育,2022(21):75-78.
[5] 陳宏建,鄭夢云,梁華瑋.高校勞動教育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融合的困境與路徑[J].文教資料,2023(8):185-188.
[6] 于佳偉.淺議黨建引領下的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內容選擇標準[J].吉林教育,2023(14):18-21.
[7] 徐曉陽.以勞模精神引領新時代勞動教育[J].人民論壇,2022,(3):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