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范進中舉》是《儒林外史》中的典型篇章,吳敬梓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犀利的筆觸,成功地將讀書人的困境融入到幽默的故事中,使得《范進中舉》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本文基于初中語文《范進中舉》“由喜入悲”的故事情節(jié),研究文章的思辨性教學,旨在讓學生在故事情節(jié)中捧腹大笑的同時,引發(fā)對人性、社會和教育制度的深刻反思,進一步拓展中學生的思辨空間及思維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范進中舉》;思辨性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核心素養(yǎng)作為義務教育的落腳點,其中“思維能力”的培育是義務教育高年級學生學習的重要目標,在“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中,其對“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規(guī)定為:“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閱讀、比較、推斷、質疑、討論等方式,梳理觀點、事實與材料及其關系;辨析態(tài)度與立場,辨別是非、善惡、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養(yǎng)成勤學好問的習慣;負責任、有中心、有條理、有證據地表達,培養(yǎng)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p>
一、整合教材資源,拓展思辨空間
教材資源整合是教育教學中的重要策略,它能夠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通過整合不同類型的閱讀材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的思考和解讀,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合適的整合方式[1]。以《范進中舉》故事為例,范進中舉的故事是一個充滿戲劇性和諷刺意味的典型文學形象,展現了科舉制度下人們對功名的渴望與追求。書中范進一朝得中舉人卻發(fā)瘋的反應在讀者看來是極其夸張的,然而,當“歡喜瘋了”這一幕重新置于科舉制度的背景之下,學生則會對這篇文章的書寫意圖擁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教師可以引入相關的歷史資料——據清劉獻廷《廣陽雜記》記載:“明末高郵有袁體庵者,神醫(yī)也。有舉子舉于鄉(xiāng),喜極發(fā)狂,笑不止?!痹诳婆e時代,中舉發(fā)瘋之類的趣聞逸事時有發(fā)生。至于為什么會有像《范進中舉》文本中因中舉而發(fā)瘋、走向極端的現象,則需去探索背后涉及到的社會背景、文化傳統(tǒng)等。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整合網絡資源,拓展師生共同的學習渠道。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士人被視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士農官商”的社會等級秩序決定了士人承載著“忠、孝、節(jié)、義”的道德責任。科舉考試不僅是個人能力的體現,更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因此,士子們在追求中舉的過程中,往往會將個人的成功與國家、社會的興衰緊密聯系在一起。其次,科舉制度自隋唐時期開始,經過歷代的發(fā)展,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選拔官員的主要方式。這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貴族世襲的局限,使得平民百姓也有機會通過讀書考試改變自己的命運。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許多家庭傾盡家財,將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一個或幾個讀書人身上,在這種高壓的環(huán)境下,士子的心理狀態(tài)變得極為復雜。一方面,他們渴望成功,追求名利;另一方面,失敗的恐懼和對未來的焦慮也隨之而來。在范進中舉的喜慶場合,周圍的人們表現出的狂熱和失控,恰恰說明了科舉在他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人們不再那么關注個人的努力和才華,而是將一切希望寄托在科舉的結果上。這種現象不僅限于個體,更是整個社會的集體心理,因此故事劇情“由喜入悲”,通過對范進中舉現象的分析,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士子所面臨的困境,以及科舉制度對個人命運的深遠影響,進一步拓展自身的思辨空間。
二、立足合作探究,搭建思辨橋梁
思辨性閱讀是一種強調批判性思維和深度理解的閱讀方式,它不僅關注文本的表面意義,更注重讀者與文本之間的互動。通過思辨性閱讀教學,學生能夠在閱讀過程中提出問題、進行分析、表達觀點,并與他人進行深入的交流與討論,從而在多元視角中解讀文本,培養(yǎng)有效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2]。教學中可以通過項目學習的方式,將科舉制度下文人中舉的歷史知識背景進行整合,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圍繞文本內容或核心問題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分享各自的見解,促進思維的碰撞。比如,《范進中舉》是《儒林外史》一書中與科舉制度相關的重要篇目,而與文中范進類似的科舉制下的悲劇性人物還有很多,教師可以布置項目化任務,一組學生可以挑選一個人物進行文本研究。這種思辨性閱讀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在這個環(huán)境中,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思維活動,進行深入的交流與探討,從而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通過設計合理的活動和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潛能,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以“范進式科舉人物志”項目化學習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1300年的科舉制度幾乎占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五分之三和中國五千年文明史里近三分之一的時間,出了一大批善于治國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詩人、學者、教育家、科學家、外交家等,如王維、歐陽修、楊慎、紀曉嵐、張謇、蔡元培等文化名人,都出自科舉制度下的狀元、進士和舉人,你如何辯證看待科舉制度的利與弊?范進的瘋魔以及其他科舉人物的悲哀,是哪些因素共同催化而成的?”這樣的開放性問題能夠促使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在小組討論中多元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可以布置“范進人物形象欣賞”“《范進中舉》小說對比諷刺藝術手法探究”等驅動式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聽到不同的聲音,還能夠在交流中激發(fā)新的思考,形成對于課文文本更為全面的理解。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通過提出開放性問題、設計討論任務,幫助學生聚焦于文本的深層含義和相關的思維活動。
三、多維審視論證,助力思辨課堂
思辨性的培養(yǎng)強調閱讀中對文本的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范進中舉》作為吳敬梓《儒林外史》中一個極具代表性的“由喜入悲”的篇章,是通過范進這一角色的經歷,展現科舉制度對個人命運的深刻影響以及社會的種種荒誕現象,故事主線圍繞范進這一書生的中舉經歷展開[3]。因此,在以往對于文章的思考中,讀者往往關注范進這一人物形象的夸張描繪,而忽視了篇目當中母親、妻子以及周圍親友們極具代表性的人物塑造。實際上,《范進中舉》是一部深刻的社會諷刺作品,作者以幽默的筆觸,描繪了一個充滿諷刺與反思的社會圖景,讓讀者在歡笑中感受到深刻的思考。而故事當中“由喜入悲”的發(fā)展脈絡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些邊緣人物推波助瀾構成的。比如,小說中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后的態(tài)度變化,從側面揭示了當時社會對科舉狂熱追求的原因所在。教師在教學《范進中舉》一文時,可以布置學生完成“范進人際關系圖譜”的任務,并排練有關胡屠戶等人物的課本劇,也可以假設拍攝人物微電影專門研究“胡屠戶”這一人物的特性[4]。比如,《范進中舉》中胡屠戶對女婿范進前倔后恭,對鄉(xiāng)鄰,具有同樣出身的他卻有雙重標準:他看不起鄉(xiāng)鄰,又在女婿面前自我吹噓。所以,他的心理與行為充滿了矛盾。這種矛盾性在文本細節(jié)中有一個有趣的外在體現,那就是胡屠戶的迷信行為。如何結合文本內容,思考胡屠戶的迷信行為?課本劇的臺詞可以直接引用原文加以琢磨,這些中老爺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胡屠戶作難道:“雖然是我女婿,如今卻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我聽得齋公們說:打了天上的星宿,閻王就要拿去打一百鐵棍,發(fā)在十八層地獄,永不得翻身。我卻是不敢做這樣的事!”胡屠戶站在一邊,不覺那只手隱隱的疼將起來;自己看時,把個巴掌仰著,再也彎不過來。自己心里懊惱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薩計較起來了?!毕胍幌耄鄣暮萘?,連忙問郎中討了個膏藥貼著。胡屠戶的迷信行為不僅反映了他個人的愚昧無知,更深層次地揭示了當時社會對科舉制度的崇拜和盲目追隨。這種多元化的閱讀體驗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初中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通過設定問題、多元解讀、信息技術的應用以及與生活的結合,教師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思維的引導者和激發(fā)者。通過對文本的多元解讀,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理解文本,幫助學生在閱讀中進行深入思考,培養(yǎng)他們的思辨能力、語文素養(yǎng)和批判性思維。比如,在討論一篇小說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角色的心理、社會背景、文化影響等多個維度進行分析。通過小組討論、辯論等形式,學生可以分享各自的觀點,碰撞出思維的火花。《范進中舉》通過生動的情節(jié)和鮮明的人物形象,展現了科舉制度對個人和社會的深遠影響。本文基于《范進中舉》“由喜入悲”的故事情節(jié),研究文章的思辨性教學,旨在讓學生在故事情節(jié)中捧腹大笑的同時,引發(fā)對人性、社會和教育制度的深刻反思,進一步拓展中學生的思辨空間及思維能力。
注釋:
[1]段保霞.傳統(tǒng)與現代的對話——《范進中舉》的思辨性教學[J].中學語文,2024(14):52-54.
[2]湯寅穎.批判性思維理論觀照下的《范進中舉》的教學與思考[J].語文課內外,2021(27):9-10.
[3]陸彩霞.《范進中舉》的諷刺手法及教學價值探究[J].中學語文,2023(34):55-56.
[4]陳柳清.巧借課本劇,活化古典白話小說閱讀教學——以九上《范進中舉》一課為例[J].學苑教育,2021(19):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