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對流動兒童問題行為的影響

        2024-01-05 16:19:35王玲果?汪傳艷
        中華家教 2023年6期
        關鍵詞:流動兒童

        王玲果?汪傳艷

        摘要:為了探究流動兒童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對問題行為的影響機制,本文對來自5個城市的流動兒童調(diào)查問卷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1)不同性別的流動兒童在問題行為上具有顯著差異,不同年級的流動兒童在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父母支持和問題行為上均具有顯著差異;(2)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父母支持與問題行為兩兩顯著相關,且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顯著負向預測問題行為;(3)父母支持在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與問題行為之間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政府、學校和家庭應當形成合力,促進流動兒童的身心健康,降低問題行為的風險。

        關鍵詞:流動兒童 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 父母支持 問題行為

        作者簡介:王玲果/中國地質(zhì)大學(武漢)教育研究院碩士研究生(武漢 430070)

        汪傳艷/中國地質(zhì)大學(武漢)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武漢 430070)

        一、問題的提出

        自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的農(nóng)村勞動人口向城市遷移,成為城市經(jīng)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加速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統(tǒng)計,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中,我國流動人口超過4.9億,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增長了69.73%。[1]伴隨著人口流動的“家庭化”趨勢日益明顯,流動兒童的數(shù)量也加速增長。[2]流動兒童是指流動人口中18歲以下的人口,他們大多數(shù)來自農(nóng)村,集中分布于東部和中部發(fā)達城市,且長期在發(fā)達城市居住和生活。[3]在我國,流動兒童又被稱為“流動子女”“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農(nóng)民工子女”“打工子弟”等。據(jù)統(tǒng)計,2020年我國流動人口子女(0~17周歲)數(shù)量超過1.3億,流動兒童超過中國兒童總數(shù)的40%。[4]

        流動兒童在流動過程中經(jīng)歷了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的變化,往往會產(chǎn)生適應不良的問題。流動兒童的問題行為是其社會適應不良的典型表現(xiàn)。[5]問題行為,包括內(nèi)化和外化問題行為,威脅到了流動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與健康成長。內(nèi)化問題行為是指不良情緒,如焦慮、抑郁、恐懼等心理和情緒感受;外化問題行為是指外在的不良行為,如打架、逃課、偷盜等違紀違法行為。[6]家庭作為兒童成長的重要場所,其環(huán)境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具有重大影響,與兒童問題行為的產(chǎn)生息息相關。因此,本文針對流動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從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這一家庭環(huán)境因素出發(fā),探究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對流動兒童問題行為的影響及其具體機制。

        國內(nèi)所研究的流動兒童指跨省流動或省內(nèi)流動的兒童,而國外有關流動兒童的研究集中于跨國移民兒童群體。但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都指出,和普通兒童相比,流動兒童表現(xiàn)出更多的行為問題和心理問題。移民經(jīng)歷造成移民兒童成長發(fā)展過程的斷裂,是導致移民兒童問題行為的重要原因。Aronowitz指出,遷徙帶來的巨大的文化變化必然給兒童帶來嚴重的心理風險,適應障礙會導致移民兒童出現(xiàn)行為障礙和身份沖突,如身份概念、自我沖突和父母沖突。[7]Chol等人認為移民兒童在移民國家的社會中常常處于文化邊緣地位,如果未能成功解決文化邊緣問題就會產(chǎn)生文化適應壓力,給兒童帶來情緒困擾和身心健康問題。[8]國內(nèi)的大量研究也表明,流動兒童群體在城市面臨教育、衛(wèi)生保健以及社會融入等方面的問題;流動兒童心理存在許多負面、消極的情緒,如焦慮、孤獨、恐懼等,和普通兒童相比,其自我意識和自尊水平都更低。[9]

        針對與流動兒童問題行為密不可分的家庭環(huán)境因素的討論,國內(nèi)和國外的研究更多集中于家庭結構和功能、家庭關系、教育方式等方面,對于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討論相對較少。關于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定義以及衡量指標,學界普遍認為它代表一個家庭擁有的經(jīng)濟、社會和人力資本,通常由家庭經(jīng)濟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父母職業(yè)類型三個指標構成。[10][11][12]Bradley的研究表明,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與兒童的一系列健康、認知、學術成就和社會情緒發(fā)展相關,其影響從出生前一直持續(xù)到成年。[13]大量研究表明,流動兒童的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是通過影響親子關系、家庭功能、教養(yǎng)方式等家庭因素而間接影響問題行為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其中家庭教養(yǎng)方式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呂勤等學者認為父母的教養(yǎng)觀念直接決定了教養(yǎng)模式,其中父母對兒童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和做法更是直接影響了兒童問題行為的形成和發(fā)展。[14]

        父母支持作為積極教養(yǎng)方式的一種,能夠有效減少流動兒童問題行為的產(chǎn)生。對于父母支持,不同的學者給出了不同的定義。[15][16]無論是物質(zhì)性還是情感性的父母支持對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都至關重要,能夠有效降低問題行為的風險,如抽煙、酗酒、抑郁癥、焦慮等。[17][18][19]跨國移民研究和國內(nèi)流動兒童研究都表明,父母支持在減少流動兒童的內(nèi)化和外化問題行為方面具有一定作用。Kim等學者在一項關于美國西南部某學區(qū)的移民兒童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孩子與父母的積極關系會降低反社會態(tài)度對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因此,與父母雙方關系密切的移民兒童不太可能有攻擊性行為。[20]Pinquart指出,父母的育兒方式與青少年的問題行為有關聯(lián),嚴厲的行為控制、心理控制、專制、放任和忽視的養(yǎng)育方式導致更高水平的外化問題。[21]一項來自加拿大第一代和第二代移民的數(shù)據(jù)表明,養(yǎng)育行為與移民兒童的內(nèi)化和外化問題顯著相關,負性養(yǎng)育與外化問題有關。[22]馬玲玲等人指出,父母越多采用溫暖的教養(yǎng)方式,隨遷兒童的外化問題行為越少;而子女外化問題行為較多時,父母表現(xiàn)出較低的溫暖教養(yǎng)水平。[23]

        綜上,大量國內(nèi)外的研究表明,流動兒童的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可以通過父母支持這一家庭因素對兒童的問題行為產(chǎn)生影響。所以,本研究擬考察流動兒童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問題行為與父母支持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父母支持在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和問題行為之間的中介作用,以揭示流動兒童的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是如何影響兒童的問題行為的。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來源于2017年課題組在東莞、杭州、中山、貴陽、武漢5個流動兒童聚集城市所進行的調(diào)查。a本次調(diào)查根據(jù)流動兒童的分布狀況和學校類型差異,共抽取五至八年級學生3 676人。其中,流動兒童2 238人,非流動兒童1 438人。流動兒童中,男生占比為57.283%,女生占比為42.717%,各年級的人數(shù)比例分別為25.827%、21.046%、27.480%、25.648%。

        (二)測量工具

        1.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測量

        學界通常將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職業(yè)類型和家庭經(jīng)濟收入這三個變量作為衡量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指標。[24]本研究參考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2009)收集了流動兒童父母受教育程度、職業(yè)類型以及家庭財產(chǎn)資源數(shù)量三方面的信息,然后一一賦值。[25]其中,父母文化程度依次劃分為四類:初中及以下、中專和高中、大專、本科及以上,并從低到高依次賦予1~4分。父母職業(yè)類型的劃分具體參照《中國社會分層研究報告》中社會階層的分類標準分為十類,并依次賦予1~10分。電視、冰箱、空調(diào)、電腦、洗衣機、手機、小汽車這7個家庭財產(chǎn)資源的具體項目設為二分變量,1=是,0=否,總分越高代表家庭財產(chǎn)資源越多,即家庭經(jīng)濟收入越高。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具體的計算參考了陳艷紅等人提供的計算方法[26],分別選取父親和母親兩者受教育程度和職業(yè)類型得分較高的一方作為父母文化程度指標和父母職業(yè)地位指標,然后使用因子分析法,代入公式(β1*Z父母文化程度+β2*Z父母職業(yè)地位+β3*Z家庭經(jīng)濟收入)/εf,計算出得分。得分越高表示流動兒童的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越高。本研究計算出的流動兒童的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得分在-8.940和7.920之間。

        2.問題行為量表

        流動兒童問題行為量表參考劉朔等人的自編問卷制定[27],本研究中的流動兒童問題行為包括不良行為和不良情緒共20個題項。不良情緒包括退縮、恐懼、網(wǎng)絡成癮、考試焦慮、暴力傾向,分別用“只想一個人待著”“想到考試就緊張”“打游戲上癮”“憂慮”“自卑”等測量;不良行為包括打架、抽煙、喝酒、去網(wǎng)吧等。采用四級計分法,1=從不,2=很少,3=有時,4=經(jīng)常,總分越高說明問題行為越多。問題行為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35,表明該量表的可靠性較高。

        3.父母支持的測量

        父母支持水平的測量采用自編問題“從家庭成員(父母/兄弟姐妹/其他成員)得到的支持和照顧”,要求被試者在合適的選項上打鉤,共有四個選項:1=無,2=極少,3=一般,4=全力支持。分數(shù)越高說明父母支持水平越高。

        (三)數(shù)據(jù)分析

        本研究主要使用SPSS 25.0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將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缺失值處理之后對各相關變量進行描述性和相關性分析,再使用PROCESS 3.5進行中介效應分析。

        三、研究結果

        (一)研究變量的描述性分析

        1.流動兒童在各變量上的人口學特征的差異性分析

        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來比較三個基礎變量在性別上的差異(詳見表1),結果顯示,不同性別的流動兒童在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和父母支持兩個變量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是在問題行為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從均值上看,不同性別的流動兒童在問題行為上存在顯著性差異(t=2.969**),男性流動兒童得分(33.417)顯著高于女性流動兒童(32.474)。這說明,流動兒童中的男孩比女孩的問題行為更多、更嚴重,這也符合兒童生理和心理差異的性別規(guī)律。

        通過單因素檢驗發(fā)現(xiàn)(詳見表1),不同年級的流動兒童在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問題行為和父母支持三個變量上均具有顯著性差異(F=11.787***、32.704***和7.917***)。從均值來看,年級越高的流動兒童,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越低,感受到的父母支持水平也越低。但是,在問題行為上,年級越高的流動兒童,問題行為得分也越高(五年級=31.048,六年級=32.085,七年級=34.000,八年級=34.862)。這說明,伴隨著年級的上升,尤其是青少年時期,流動兒童的內(nèi)外化問題行為也隨之增多。

        2.流動兒童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問題行為和父母支持的描述性和相關性分析

        對三個基礎變量進行描述性和相關性分析(詳見表2)發(fā)現(xiàn),流動兒童的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問題行為和父母支持,兩兩之間具有顯著相關性。其中,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與問題行為呈顯著負相關(r=-0.119,p<0.01);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與父母支持呈顯著正相關(r=0.135,p<0.01);問題行為與父母支持呈顯著負相關(r=-0.340,p<0.01)。這三個變量兩兩相關,為進一步進行中介效應檢驗奠定了基礎。

        (二)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對流動兒童問題行為的預測作用分析

        參考已有文獻,本研究選取年級、性別、親子關系、社會支持、家庭結構和同學關系作為自變量,問題行為作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從表3可知,年級、性別、親子關系、社會支持、家庭結構和同學關系都對流動兒童的問題行為具有顯著影響。其中,流動兒童中男孩的問題行為得分高于女孩;年級對問題行為具有顯著正向影響;社會支持對問題行為具有顯著負向影響;親子關系和同學關系都對流動兒童的問題行為具有負向影響;單親家庭的流動兒童問題行為得分顯著高于正常家庭的流動兒童。然后,在控制以上對流動兒童的問題行為產(chǎn)生顯著影響的變量的基礎上,將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納入回歸方程,檢驗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對流動兒童問題行為的獨立預測作用?;貧w結果表明,控制變量后,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顯著負向預測流動兒童的問題行為(β= -0.058,△R2=0.211,p=0.003)。這表明,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是影響流動兒童的問題行為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三)父母支持在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和問題行為之間的中介作用分析

        采用溫忠麟所提出的更加優(yōu)化的方法進行中介效應分析[28],使用PROCESS進行BOOTSTRAP分析,構建中介效應模型(詳見圖1),分別分析中介效應路徑和中介效應量。第一步,進行回歸分析,回歸方程如下:(1)Y=cX+e1,(2)M=aX+e2,(3)Y=c'X+bM+e3。通過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詳見表4),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顯著負向預測問題行為(c'=-0.075***),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顯著正向預測父母支持(a=0.135***);父母支持顯著負向預測問題行為(b=-0.329***)。因為總效應和間接效應均顯著,且間接效應的置信區(qū)間不包含0,因此可以確定,在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對問題行為的影響過程中存在中介效應。又因為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對問題行為的直接效應顯著,因此,父母支持在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對問題行為的影響過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第二步,進行中介效應量分析,經(jīng)BOOTSTRAP分析(詳見表5),父母支持水平的間接效應值為-0.195,占總效應的62.700%。

        四、討論

        (一)流動兒童問題行為的特點

        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流動兒童問題行為存在明顯的性別和年級差異。在性別差異上,男性流動兒童的問題行為得分顯著高于女性,這和已有的研究結果相一致[29]。兒童行為問題的流行病學分析指出,男孩普遍比女孩更容易出現(xiàn)行為問題。[30]這種差異可以用男女不同的人格特征來解釋?,F(xiàn)代兒童氣質(zhì)理論支持關于氣質(zhì)中潛在性別差異的各種觀點。[31]Slobodskaya指出,人格因素解釋了30%的內(nèi)化問題和50%的外化問題,內(nèi)化問題與較高的神經(jīng)質(zhì)和較低的外向性有關;外化問題與較高的外向性、較低的責任感和親和力有關。[32]整體而言,女孩更有責任感、情緒控制能力更強,男孩責任感較低、外向性較強,因此,男孩更多表現(xiàn)出外化問題,而女孩更多表現(xiàn)出內(nèi)化問題,這些問題往往不易被察覺。另外,也有學者指出社會強化是性別差異的主要原因。[33]社會對男女在行為和特征等方面的期待和要求導致了性別刻板定型,這種看法甚至跨越了種族、國家、政治和經(jīng)濟制度。[34]家長和社會往往認為“男孩好侵犯、好冒險,女孩溫柔乖巧”。所以流動兒童中男孩表現(xiàn)出來的問題行為多于女孩。

        在年級差異上,年級越高,流動兒童的問題行為越多。這是因為隨著年級的升高,流動兒童進入青春期,情感自主性得到發(fā)展,同時也進入了抑郁高發(fā)階段。[35]精神分析學派青少年發(fā)展理論認為,青少年自主是一種脫離父母的成長感,青少年自主的過程就是在情感上與父母分離的過程。[36]這一時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識迅猛發(fā)展,渴望擺脫父母的控制,進入“叛逆期”,抑郁情緒、違反規(guī)則和反社會行為在這一時期也會達到頂峰。[37]青春期的兒童情感自主性不斷發(fā)展,想要從心理上擺脫對父母的情感依賴,容易發(fā)生親子沖突,與父母的關系逐漸疏遠。[38]因此,初中階段的流動兒童比小學階段的流動兒童感受到的父母支持水平更低,問題行為發(fā)生的頻率更高。

        (二)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對流動兒童問題行為的影響機制

        1.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對流動兒童問題行為具有獨立預測作用

        研究發(fā)現(xiàn),流動兒童的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問題行為和父母支持,三個變量兩兩之間具有顯著相關性。并且,在控制年級、性別、親子關系、社會支持、家庭結構和同學關系之后,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對流動兒童的問題行為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這也就是說,流動兒童的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越高,問題行為也就越少,這與前人的結論相同 [39][40]。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體現(xiàn)出一個家庭的經(jīng)濟條件和文化條件,代表了兒童可獲取的成長環(huán)境和教育資源的情況。因此,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更高的兒童,其身體和心理發(fā)育水平更高,出現(xiàn)問題行為的可能性也更小。[41]國內(nèi)一些有關流動兒童的研究也表明,流動兒童比非流動兒童更經(jīng)常發(fā)脾氣、撒謊、欺騙、偷盜。[42]這與非流動兒童的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普遍高于流動兒童有關。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對流動兒童問題行為的影響可以用家庭壓力模型理論來解釋。與社會經(jīng)濟地位高的家庭相比,社會經(jīng)濟地位低的家庭更容易出現(xiàn)壓力重重的生活狀況,而更多的壓力生活狀況與兒童和青少年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相關。[43]一方面,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低的家庭生活壓力和負性事件更多,導致不完善的家庭功能和壓抑消極的家庭氛圍,從而增大家庭成員焦慮、抑郁、攻擊性等內(nèi)化問題行為的可能。另一方面,家庭經(jīng)濟壓力導致父母的心理壓力增加,過大的心理壓力促使父母做出不良教育行為,最終導致兒童的不良發(fā)展。

        此外,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低也意味著流動兒童在面對壓力和負性事件時,缺少能夠幫助其抵御消極影響的資源,從而加大了問題行為發(fā)生的風險。根據(jù)家庭壓力模型,當家庭經(jīng)濟困難時,兒童面臨正面適應(如認知能力、社交能力、學校成功和對父母的依戀)減少、內(nèi)化(如抑郁和焦慮癥狀)或外化(如攻擊性和反社會行為)問題增加的風險。[44]對于流動家庭而言,城市的高消費和低職業(yè)收入給父母帶來巨大的生活壓力和育兒壓力。父母在面臨較大的壓力時會采取懶散或高壓的育兒方式,親子間互動減少,從而阻礙兒童的心理發(fā)展,給兒童的社會認知造成消極影響。[45]社會認知的畸形發(fā)展會直接導致流動兒童出現(xiàn)反社會的心理或攻擊性行為。

        (2)父母支持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對流動兒童的問題行為不僅具有直接影響,還通過父母支持這一中介產(chǎn)生間接影響。父母支持主要通過物質(zhì)投資和情感關懷這兩種途徑來促進流動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加快其社會適應,從而抑制和減少各種問題行為的產(chǎn)生。一方面,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通過影響父母提供物質(zhì)資源的能力來對流動兒童的問題行為產(chǎn)生影響。根據(jù)家庭投資模型,具有更高聲望和更高收入職業(yè)的父母傾向于把與職業(yè)相關的社會資本和與教育相關的人力資本投資給孩子,幫助子女實現(xiàn)教育和事業(yè)方面的成功,增進子女從童年到成年的福祉。[46]流動兒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具有的科學養(yǎng)育知識越多,養(yǎng)育能力越強,就越有可能在子女身上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為子女提供更多的支持。有研究表明,較高的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能夠促進父母的認知性卷入和社會性卷入,而父母的認知性卷入和社會性卷入能夠降低流動兒童的內(nèi)化和外化問題行為。[47]另一方面,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也通過影響父母提供的情感溫暖對流動兒童的問題行為產(chǎn)生影響。父母支持中的情感關懷對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有助于減少各種內(nèi)化與外化問題行為。越多感知父母支持的流動兒童,積極心理品質(zhì)的發(fā)展就越好。[48]積極的心理品質(zhì)有助于增強心理韌性和情緒調(diào)控能力,減少抑郁、自卑、攻擊等不良情緒和心理問題的影響。

        從教養(yǎng)方式的角度看,父母的情感支持屬于溫情教養(yǎng),是積極的教養(yǎng)方式。國內(nèi)外大量研究都表明,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會顯著影響流動兒童的問題行為。在否定型、嚴厲型、干涉型和放任型的教養(yǎng)方式下,流動兒童的問題行為發(fā)生概率更高;而在溫暖型的教養(yǎng)方式下,流動兒童的問題行為發(fā)生概率更低。[49]父母情感溫暖水平高,表明父母在教育中能夠給予孩子更多情感和行動上的支持,有助于其良好心理品質(zhì)和行為的養(yǎng)成。[50]在國際移民兒童中,無論什么族裔,母親在面對兒童的負面情緒時,其支持性反應都會促進兒童的社交和情感技能,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環(huán)境,并保護兒童免受行為問題的影響。[51]父母的情感支持應被視為積極育兒和促進兒童生活質(zhì)量和健康發(fā)展的基本因素。[52]獲得父母積極的關注和經(jīng)常與父母交流的流動兒童能夠體驗到來自他人的自尊,自身的自尊水平更高,從而能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53]然而,現(xiàn)實中,與非流動兒童相比,流動兒童父母的積極教養(yǎng)行為更少,消極教養(yǎng)行為更多。[54]大部分的流動兒童父母受限于自身的文化知識程度,育兒觀念落后,經(jīng)常采用責備、打罵或者放任不管等消極的教養(yǎng)方式。在消極的教養(yǎng)方式之下,流動兒童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和溫暖,甚至常常受到心理傷害,因而更容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和不良行為。

        五、結論與建議

        目前有不少學者研究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對流動兒童問題行為的影響及其機制,如高鴻指出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能顯著負向預測小學流動兒童問題行為[55],應柳華等學者認為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通過親子溝通影響流動兒童的抑郁癥狀[56]。而與之前的研究相比,本研究的重點在于揭示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通過影響父母支持這一中介變量來影響流動兒童問題行為,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本研究的結論如下:(1)不同性別的流動兒童在問題行為得分上存在顯著差異,不同年級的流動兒童在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父母支持和問題行為上均存在顯著差異;(2)流動兒童的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問題行為和父母支持兩兩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性,且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對流動兒童問題行為具有顯著負向預測作用;(3)父母支持在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和問題行為之間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最后,本研究嘗試針對政府、學校和家庭提出相應的建議措施。第一,政府應當重視并加強對流動人口的財政和政策幫助,減輕流動人口的生存壓力,切實提高流動兒童群體的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由于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限制,流動人口在城市居住卻無法享受到平等的資源配置和城市公共服務,職業(yè)限制、入學限制以及城市歧視無形之中加大了流動人口的生存壓力。因此,政府應當給予城市流動人口更多的政策優(yōu)惠和幫扶措施,進一步均衡公共資源配置,解決好流動人口在求職、住房和入學等方面的困難,減輕流動人口的生存壓力和養(yǎng)育壓力。另外,政府還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xiàn)城市流動人口的住房和醫(yī)療保障;進一步完善勞動力市場體系,為城市務工人員提供職業(yè)培訓,促進就業(yè),縮小流動人口和城市人口的收入差距,從而提高流動兒童家庭的經(jīng)濟和生活水平。

        第二,學校應當構建更具包容性的校園文化,主動關心流動兒童的成長和全面發(fā)展。學校領導和教師應當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積極關注流動兒童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較低的流動兒童,應該給予更多的關心和物質(zhì)幫助。例如,建立貧困學生檔案卡,全面了解流動兒童家庭情況;提供食宿減免或補貼,為家庭貧困的流動兒童提供資助。學校要加強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關注青春期流動兒童的身心變化,通過心理咨詢、心理輔導等進行流動兒童問題行為干預。除此之外,學校還應當加強家校合作,通過家長會、講座、家長活動日等形式為流動兒童家庭提供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導,強化與流動兒童父母的溝通,提高流動兒童父母的教育參與。

        第三,流動兒童父母應當積極履行教養(yǎng)義務,加強對家庭教育的重視,關心流動兒童的成長,提高父母支持水平。首先,對于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較低的流動兒童,一方面,父母應當盡力為子女提供必要的經(jīng)濟支持;另一方面,父母也應當加大對子女的時間和精力投入,了解子女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健康狀況,不可用金錢彌補情感支持方面的缺憾。[57]其次,流動兒童父母應改變傳統(tǒng)的消極教養(yǎng)方式,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對不同性別和不同成長階段的子女采取不同的教養(yǎng)方法。對于流動兒童中的男孩,應提供更多的監(jiān)管,關注他們外在的行為變化;對于流動兒童中的女孩,則應增加溝通頻率,加強對其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關心;同時,對于青春期的流動兒童,應給予特別的關注和關心,加強親子溝通,關心子女在學校各方面的表現(xiàn),及時發(fā)現(xiàn)并降低問題行為發(fā)生的風險,促進流動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

        最后,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只覆蓋了5個流動兒童聚集的城市,樣本量的代表性稍顯不足,并且本研究只揭示了父母支持這一條中介路徑,未來筆者將進一步擴大調(diào)查范圍,探究更多的中介路徑,進一步豐富有關流動兒童問題行為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中國政府網(wǎng).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shù)據(jù)[EB/OL].(2021-05-11)[2023-01-05].http://www.gov.cn/xinwen/2021-05/11/content_5605871.htm.

        [2] 楊舸.當前中國流動人口的新特征與新趨勢[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46-47.

        [3] 段成榮,呂利丹,王宗萍,等.我國流動兒童生存和發(fā)展:問題與對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的分析[J].南方人口,2013(4):44-55+80.

        [4] 千禾社區(qū)基金會.在一起!中國流動人口子女發(fā)展報告[EB/OL]. (2022-01-10) [2023-01-05]. https://www. 163.com/dy/article/GTCG4I940525D88B.html.

        [5] 王中會.流動兒童的社會適應性[J].少年兒童研究, 2011(8):10-11.

        [6] 李曉巍,鄒泓,金燦燦,等.流動兒童的問題行為與人格?家庭功能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8(2):54.

        [7] ARONOWITZ M. The social and emotional adjustment of immigrant childre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2014(2):237-257.

        [8] CHOL H, MSN, MPH, et al. Cultural marginality: a concept analysis with implications for immigrant adolescents [J]. Issues in comprehensive pediatric nursing,2001(3):193-206.

        [9] 周皓,榮珊.我國流動兒童研究綜述[J].人口與經(jīng)濟,2011(3):94-103.

        [10] 任春榮.學生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SES)的測量技術[J].教育學報,2010(5):77-82.

        [11] JAMES T, CHRIS K.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ollege attendance: a consideration of individual-level and school-level pathways.[J]. Plos one, 2023(4):6.

        [12] FOUAD, N A, BROWN, M T. The role of race and class in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counseling psychology[A]. // Brown S D, Lent R W, Handbook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rd ed. New York: Wiley, 2000: 379-408.

        [13] BRADLEY H R, CORWYN R F.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hild development[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2(1):371-399.

        [14] 呂勤,陳會昌,王莉.兒童問題行為及其相關父母教養(yǎng)因素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03(1):125-127.

        [15] 金燦燦,鄒泓,侯坷.情緒智力和父母社會支持對犯罪青少年社會適應的影響:直接效應還是緩沖效應?[J].心理科學,2011(6):1354.

        [16] 張麗杰,莫宗趙,周瑩.父母自主支持對初中生數(shù)學學業(yè)成績的影響 ——一個有調(diào)節(jié)的中介模型[J].教育測量與評價,2021(8):54.

        [17] LUCAS S L, MICHELLE G N, John W G. Parental support and monitoring influences on adolescent alcohol use: a peer selection mediation model[J].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research,2022(2):7-10.

        [18] CALAFAT A, GARCíA F, JUAN M, et al. Which parenting style is more protective against adolescent substance use? Evidence within the european context[J]. 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2014(138):185-192.

        [19] YAP M B H, PILKINGTON P D, RYAN S M, et al. Parent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young peopl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4(156):8-23.

        [20] KIM Y K, CECILIA M, EUSEBIUS M, et al. Antisocial attitude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among immigrant children: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ethnic & cultural diversity in social work,2020(29):1-3.

        [21] PINQUART M. Associations of parenting dimensions and styles with internalizing symptom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meta-analysis[J]. Marriage & family review,2017(7):613.

        [22] AMANDA S, KATHOLIKI S. Neighbourhood and family correlates of immigrant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a population-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Canada[J]. BMC psychiatry,2022(1):447.

        [23] 馬玲玲,余鴻燕,范為橋,等.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隨遷兒童問題行為關系的交叉滯后分析[J].心理與行為研究,2021(3):334-338.

        [24] BRADLEY R H, CORWYN R F.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hild development[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2(1):371-390.

        [25] 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中國上海項目組.上海 2009 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結果情況介紹[EB/OL].(2010-12-08)[2023-01-05].https://www.cnsaes.org.cn/homepage/Upfile/20101210/2010121059556413.pdf.

        [26] 陳艷紅,程剛,關雨生,等.大學生客觀社會經(jīng)濟地位與自尊:主觀社會地位的中介作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4(6):594-600.

        [27][49]劉朔.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流動兒童問題行為的影響[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90.

        [28] 溫忠麟,葉寶娟.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和模型發(fā)展[J].心理科學進展,2014(5):737-738.

        [29] 崔麗霞,雷靂.中學生問題行為群體特征的多視角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5(3):112-119.

        [30] 申小娜,王宇中.兒童行為問題的元分析[J].中國冶金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7(6):649-650.

        [31] ELSE-QUEST N M, HYDE J S, GOLDSMITH H H, et al. Gender differences in temperament: a meta-analysi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6(1):33-72.

        [32] SLOBODSKAYA H R, AKHMETOVA O A.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problem behavior in Russi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010(5):447-449.

        [33] 劉宗粵.性別社會化差異研究述評[J].社會, 2001 (7):10-12.

        [34] 李慧英.性別刻板定型與“文化陷阱”[J].婦女研究論叢,2014(3):78-83.

        [35] JOHNCO C, RAPEE R M. Depression literacy and stigma influence how parents perceive and respond to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s[J]. Affect disord,2018 (241):599-607.

        [36] 徐本華.青少年情感自主研究的新進展[J].心理研究,2009(1):38-42.

        [37] GOODMAN R, SCOTT S.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5:187-191.

        [38] SANDHU D, KAUR D.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ur in relation to emotional autonomy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J]. Canadian social science,2012(1):29-35.

        [39] MALAKAR P.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on problem behaviour among children[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21(58):541-549.

        [40] 程剛,楊義瀅,丁芳媛.家庭經(jīng)濟地位與兒童問題行為的關系: 鏈式中介效應分析[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21(9):41.

        [41] [47]朱湘茹,張華.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對兒童發(fā)展影響綜述[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119-124.

        [42] 石靜,胡祖明,胡宏偉.行為問題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農(nóng)民工子女與城市子女的比較[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3(1):65-72.

        [43] 趙哲煒.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影響兒童的智力和問題行為的中介機制[D].東南大學,2019:50.

        [44] CONGER R D, WALLACE L E, SUN Y, et al. Economic pressure in African American families: 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family stress model[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2(2):179-193.

        [45] GUAJARDOA N R, SNYDERB G, PETERSEN R. Relationships among parenting practices, pa-rental stress, child behaviour, and children’s social-cognitive development[J].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 2009(18):55-57.

        [46] CONGER R D, DONNELLAN M B. An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 on the socioeconomic context of human development[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7(58):181.

        [48]譚千保,龔琳涵.流動兒童父母支持與社會文化適應的關系:積極心理品質(zhì)的中介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7(6):72.

        [50]劉廣增,張大均,羅世蘭. 8-12歲兒童孤獨感及其與父母情感溫暖?問題行為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8(3):586.

        [51] YANG Y, SONG Q F, DOAN S N, et al. Maternal reactions to children’s negative emotions: relations to children’s 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among European American and Chinese immigrant children[J]. Transcultural psychiatry, 2020(3):416.

        [52] GASPAR T, CERQUEIRA A, GUEDES F B, et al. Parental emotional support, family functioning and children’s quality of life[J]. Psychol stud,2022(2):193-196.

        [53]沈悅,張雪,張晶.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對小學流動兒童學校適應的影響:家庭親密度和自尊的鏈式中介作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33):18-19.

        [54]張茜洋,冷露,陳紅君,等.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對流動兒童認知能力的影響: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中介作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7(2):159.

        [55]高鴻.小學流動兒童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家庭親密度和學校社會適應對其問題行為的影響[D].遼寧師范大學,2020:12-14.

        [56]LIUHUA Y, YANLI W, SHASHA Y. Marital conflict,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migrant children: a moderating mediational Model[J]. Behavioral sciences (basel, switzerland),2023(6):7.

        [57]欒文敬,路紅紅,童玉林,等.家庭關系對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J].學前教育研究,2013(2):27-36.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on the Problem Behaviors of Migrant Children

        ——The Mediating Role of Parental Support

        WANG Lingguo WANG Chuanyan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that the impact of the socioeconomic status of migrant families has on problem behaviors in their childre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sults of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migrant children from five cities. The research results reveal the following: (1) Migrant children exhibit marked differences in problem behaviors depending on their gender. Migrant children of different grade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levels of parental support, and problem behaviors; (2) The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parental support, and problem behaviors are interconnected in significant ways. The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significantly predicts problem behaviors, often with a negative correlation; (3) Parental support plays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between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problem behaviors.? In light of the above findings, it is vital for the government, schools, and families to collaborate in promoting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well-being of migrant children, and in reducing the potential occurrence of problem behaviors.

        Keywords: Migrant Children;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Parental Support; Problem Behaviors

        (責任編輯:李 宇)

        猜你喜歡
        流動兒童
        上海市宜川街道流動兒童免疫接種現(xiàn)況與分析
        流動兒童社區(qū)教育模式的研究
        科教導刊(2016年20期)2016-12-27 17:27:05
        關于流動兒童融入體育課堂的研究
        對流動兒童豎笛校本教材內(nèi)容選擇的思考
        考試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 09:29:33
        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文獻綜述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5:20:16
        社會工作介入流動兒童需求與服務研究
        淺析流動兒童積極心理品質(zhì)的培養(yǎng)方式
        考試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21:34
        我的關懷德育夢
        考試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21:09
        擇高處立,向寬處行
        考試周刊(2016年24期)2016-05-27 10:10:32
        流動兒童更需要關愛
        考試周刊(2016年23期)2016-05-13 15:27:23
        亚洲AV无码专区一级婬片毛片|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av|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麻豆| 优优人体大尺大尺无毒不卡|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韩a无v码在线播放| 妞干网中文字幕| 自拍情爱视频在线观看| 自拍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激情伊人五月天久久综合| 亚洲人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无码制服丝袜中文字幕|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片| 精品国产青草久久久久福利|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无码| 丰满人妻中文字幕乱码| 亚洲女人天堂成人av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播放|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日韩精品成人无码AV片| 扒开非洲女人大荫蒂视频|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二区| 日本一卡二卡3卡四卡免费观影2022| 国产亚洲日韩在线三区| 制服无码在线第一页|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婷婷| 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 丁香花在线影院观看在线播放| 自拍亚洲一区欧美另类| 亚洲熟女天堂av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丰满av无码中文字幕| 欧美野外疯狂做受xxxx高潮 | 国语对白嫖老妇胖老太| 国产精品23p| 国产91成人自拍视频|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视频播放|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二区| 美国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 色婷婷久色国产成人免费| 又大又长粗又爽又黄少妇视频| 国产精品后入内射日本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