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實際上是一種通過視覺接收信息,調(diào)動人的多種感官,對文本的內(nèi)容進行再認識、再加工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我們在閱讀文章的時候一般需要先理解字、詞、句、段的意思,再逐步去理解整篇文章的內(nèi)涵。整個閱讀的過程一般需要經(jīng)過“閱讀文本(理解大意)—分析結(jié)構(gòu)(把握全篇)—總結(jié)內(nèi)容(歸納主旨)—研究語法(探討技巧)—找出特色(判定高低)”等多個階段。而“閱讀文本(理解大意)”就是閱讀的起始階段。
當然,理解文本的大意并不單單意味著理解其表面的意義,理解其在特定的語境中的“言外之意”也很重要。所謂“言外之意”,就是指沒有在話里或文章里明確說出來的意思,也就是人們所常說的“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例如,在閱讀某篇文章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作者有時會有意留下一些空白,目的是讓讀者結(jié)合特定的語境去想象、揣摩、補充、發(fā)揮,進而讀懂其深意。想要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關(guān)鍵是要結(jié)合具體的、特定的語境去讀。對中學生來說,經(jīng)常接觸到的含有“言外之意”的句子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按作用來分):
一、暗示類
有時候,作者不會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是在句子里進行暗示,讓讀者去揣摩、體會。
例如:
①深夜,家里突然來了幾個陌生的客人,爸爸的神態(tài)頓時有些不自然,幾次朝我眨眼睛,我終于明白了:爸爸一定是有重要的事要談。
解析: “神態(tài)不自然” “幾次眨眼睛”都是暗示我趕快離開。
②他還在那里眉飛色舞地高談闊論,有幾個知根知底的人早已撇著嘴角偷偷地溜了。
解析: “撇著嘴角”暗含輕蔑、嘲諷之意,暗示“他”只是個愛夸夸其談的人。
二、影射類
影射,即表面上說甲,實際上暗指乙;多用于諷刺,也就是人們所常說的“指桑罵槐”。有時,作者在文章中不便、不愿或不能明說,只借只言片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遇到這種情況,讀者就要聯(lián)系文章的寫作背景或具體的語境去理解。
例如,在《范進中舉》中,在范進中舉之前,胡屠戶一見面就斥罵他“尖嘴猴腮” “癩蛤蟆” “我自倒運”;在范進中舉后,胡屠戶頓時換了一副嘴臉,攜禮登門賀喜,稱“賢婿” “文曲星”,夸女婿“才學又高,品貌又好”。蒲松齡借此影射了胡屠戶的嫌貧愛富、卑鄙無恥,諷刺了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如“變色龍”一樣的勢利小人。
三、隱喻類
隱喻也叫暗喻,一般是指用一個詞或短語指出常見的一種物體或概念,以代替另一種物體或概念,從而暗示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句中不會出現(xiàn)比喻詞。
例如:
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出自《詩經(jīng)·小雅》)
解析:暗喻天下所有的土地和百姓都是屬于帝王的。
②“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出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解析: “渴睡人的眼”暗喻燈光迷離、不明亮。
四、潛省類潛省類的句子具有“含蓄、簡略、雖未言傳但可意會”等特點,類似于人們常說的“話里有話”和“潛臺詞”。
比如,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常說的客套話“下次約啊” “改天請你吃飯”等都屬于潛省類的句子。
又如,朋友請你幫忙辦一件非常難辦的事,你辦不到又要顧忌對方的情面,在不便直接拒絕時便說:“那等我有空的時候再說吧。” “潛臺詞”是“我?guī)筒涣四?,你自己想辦法吧”。
再如,詩歌中也有一些潛隱類的句子,如“我洗得凈悲哀的濕手帕,我洗得白罪惡的黑汗衣”(出自聞一多的《洗衣歌》)。手帕為什么是濕的?結(jié)合“濕手帕”這一物品,我們馬上可以聯(lián)想到“淚流滿巾”的畫面。
五、雙關(guān)類
雙關(guān)是利用字、詞的多義和同音關(guān)系,使一句話包含兩種或多種意思的修辭手法,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點。我們可以將其分為諧音雙關(guān)和語義雙關(guān)。
例如:
①上鞋不用錐子 — —針好。
解析: “針”與“真”音韻相諧,表面上是在說“針”,實際上是在指“真”。
②“風雨飄搖日,予懷范愛農(nóng)。華顛萎寥落,白眼看雞蟲”。(出自魯迅的《哀范君三章》)
解析: “雞蟲”與“幾仲”音韻相諧,暗指當時排擠范愛農(nóng)的自由黨主持人何幾仲。
③“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著說,“我小的時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樣,也是又高又直的?!?/p>
“那怎么 — —”
“可是到了后來,碰了幾次壁,把鼻子碰扁了?!?/p>
“碰壁?”我說, “您怎么會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出自周曄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解析: “四周黑洞洞的”表面上是說四周的光線不好,讓人看不清東西,實際上是指當時的社會黑暗;“碰壁”表面上是說頭撞到墻壁,實際上是指人遇到挫折和受到打擊,屬于一語雙關(guān)。
六、象征類
有的時候,作者會用一種具體的事物或形象暗示某種特定的含義。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要抓住句子中的關(guān)鍵事物或形象,以體會其言外之意。
例如:
①又行了半日,忽見街北蹲著兩個大石獅子,三間獸頭大門,門前列坐著十來個華冠麗服之人……正門之上有一匾,匾上大書“敕造寧國府”五個大字。(出自曹雪芹的《紅樓夢》)
解析: “獅子”是百獸之王,是權(quán)勢、地位的象征。
②讓那些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nèi)ベ澝滥琴F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頎的),去鄙視這極常見、極易生長的白楊吧,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出自茅盾的《白楊禮贊》)解析:作者看似是在寫樹,實則是在寫人,用白楊樹象征北方的農(nóng)民,贊美了北方農(nóng)民力求上進的寶貴精神。
七、反語類
反語,即“說反話”。反語類的句子往往具有語氣強烈、情感充沛等特點,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
①梅子是個快40歲的女人了,成天打扮得花枝招展,無所事事,白天不是逛街就是睡懶覺,晚上不是跳舞就是搓麻將,她娘家哥竟然還到處說她賢惠。我看吶,是“會閑”!
解析:反語“會閑”針對的是“賢惠”,說話者無情地嘲諷梅子是一個游手好閑的人。
②我兩歲的弟弟在吃飯時要有一個人專門伺候,邊喂邊哄,真是待遇優(yōu)厚?。?/p>
解析: “伺候”的實際意思是“照顧”, “待遇優(yōu)厚”的實際意思是“一直受到別人的照顧”??梢?,說話者非常幽默。
③我們的那條“幸福路”啊,早就不幸福了!雨天時到處都是水坑和淤泥,行人走路拖泥帶水,是名副其實的“水泥路”;天晴時每當車輛經(jīng)過,灰塵彌漫,經(jīng)久不散,又成為令人作嘔的“揚灰路”。
解析: “幸福路”變成了“水泥路” “和揚灰路”,讓人感到不幸福,詼諧之中暗含怨憤之情。
綜上所述,要準確地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關(guān)鍵是要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去讀,結(jié)合上下文甚至全篇的內(nèi)容去思考與品味。
(作者單位:江蘇省響水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