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證實,情境教學法應用于小學語文課堂,能夠使課堂在情境中擴大,幻化成課文當中的各種意境,有效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并能把課本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進而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加深印象。另外,對于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情境教學法也能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全面提升小學語文整體教學成效。有鑒于此,本文將立足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實際,主要就小學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有效應用進行闡述與分析,以期能為廣大同仁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問題 情境教學 應用
受多種因素影響,當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仍舊存在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教學互動不足以及課本內容脫離生活等諸多問題,這對小學語文教學效率及其質量的全面提升造成很大影響。而情境教學法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情境為媒介的新型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當中合理應用,不僅能夠有效破解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同時還能為學生提供各種形式的良性刺激信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保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得以高效開展。
一、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脫離實際生活
在當前新的教育改革形勢下,本應是因材施教式的教學卻演變成了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教師在課堂上講述的內容,都是按照課本既定內容開展。由于對課本內容的過度依賴,又不重視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融合,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知不覺扮演了灌輸者的角色。如在進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時,教師在課堂上常常是根據課文內容通讀全詩,然后講解晦澀難懂的文言詞語,接著講述全詩所描繪的意境和作者的心情以及詩歌傳達的思想,最后對全詩的中心思想和主旨進行總結。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全面了解和掌握詩歌內容,更無法準確理解與體會作者的心境,嚴重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質量也可想而知。
(二)教學模式單一,缺乏互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方法單一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中心,如講授、板書、單向傳遞答案等,很難滿足學生發(fā)展的需求。同時,學生主體地位的缺失,教師地位的畸重,教學實踐中沒有事先對課堂內容或者課堂組織形式從學生的角度進行精心的設計,則必然導致學生只能處在被動的地位接受教師的單方面知識灌輸。
(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思維被嚴重禁錮
正如上文所述,當今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模式仍是以講授為主。教師偏好嚴格圍繞教學大綱的內容詳細地向學生講解,以便學生應付考試的基礎題、閱讀題,這無疑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與自我思維能力的拓寬。同時,由于教師過于依賴教材與教參進行填鴨式教學,這嚴重限制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換言之,單一的標準答案式教學不僅對學生的思維造成很大束縛,還禁錮了學生思考能力的發(fā)展。而解決這些問題的可行路徑,就是引入情境教學法。
二、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引入情境教學法的意義
(一)提高學生對課文等授課內容的理解與賞析能力
例如,運用音樂、視頻、課本劇等形式來對課文所描述的情境進行生活化的還原與模擬,不僅可以更加貼切、準確地還原課文,還能打動學生。更為關鍵的是,情境教學法能夠將課本中抽象的形而上的內容具象化,便于年紀尚小的小學生理解賞析。小學生能更為直觀真切地感受到書面中晦澀難懂的授課內容,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感受課文所欲傳達的內容,進而提高了審美能力??傊?,情境教學法可以使學生用更佳的速度與深度去理解課堂上應當掌握的知識,也就提高了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
(二)提高學生欣賞的能力,落實其課堂主體地位,解決師生互動匱乏的難題
不同于傳統(tǒng)小學課堂教學過程當中灌輸式學科教育·應用指南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情境能夠更好地對授課內容進行重述。如教師采用播放背景音樂、觀看相關視頻的方式來向學生講述文本的內容,讓學生盡量以看得見、聽得到的方式來感受課文的環(huán)境與背景,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積極性,將其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的積極學習。同時,一直令人苦惱的師生缺乏互動的問題也能借助情境教學法得到有效改善。許多平時不愿回答問題的學生,在模擬課本的環(huán)境中也愿意主動與老師分享他們的所思所想。這樣一來,授課的效果便可有效改善,教學目標也能得以實現(xiàn)。
(三)促使學生內部的凝聚力與合作精神
這也是在觀察學生在情境教學法的反應中發(fā)現(xiàn)的有趣現(xiàn)象。游戲和課本劇是情境教學法常用的方法,教師往往會依據課本內容來設計游戲或者課本劇讓學生參與其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然會和其他同伴相互合作、互幫互助以完成目標。不僅如此,這個過程還會讓學生的記憶力與理解力得到鍛煉,相互的熟識度也能逐漸提升。
三、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通過表演體會情境
主要是利用角色扮演途徑來實現(xiàn)。教材中的寓言、童話等是學生角色表演的重要材料,而公雞、猴子與山羊等形象激發(fā)了學生爭相扮演的興趣。如在《狐貍和烏鴉》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便可引導學生戴上狐貍頭飾、烏鴉頭飾展開角色扮演,并根據教材內容展開對話,將自己理解創(chuàng)造的語言加入其中,動作表情也要非常到位,與文中人物產生情感共鳴?!短锛少愸R》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同樣可以利用表演讓學生體會文中所描述的情景。學生通過表演將文中的齊威王和田忌賽馬過程當中的動作、表情及其語氣表達得淋漓盡致,加深了對文中重點詞句的理解。正是由于教師合理引入情境教學法,才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出來,加上形象生動的表演,學生對課文內容從理解到深化,學習效果也有了質的飛躍。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之間還可以互相學習,彌補自身的不足,這將對學生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的提升起到促進作用。
(二)運用圖畫進行情景再現(xiàn)
圖畫直觀形象,便于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為此,對于小學語文教材當中描述的一些情景,教師便可利用圖畫展現(xiàn)出來。情景再現(xiàn)使得相對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具體,拉近了學生與所學知識之間的距離。學生在直觀形象的圖畫當中進一步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高自身語文知識運用能力。除了運用課文當中原有的插圖進行教學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畫草圖的形式展現(xiàn)課文中描述的內容。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時,教師可先在黑板上用綠色粉筆畫出池塘與小草,并用其他顏色的粉筆搭配一些建筑和樹木。涉及小蝌蚪的內容時,教師向學生展示小蝌蚪的圖片,學生可能會說:“小蝌蚪應當在池塘里游來游去?!庇谑?,教師接著在黑板上的圖中畫出一群群小蝌蚪。漸漸地,小蝌蚪長大了,教師就又向學生展示長大了的蝌蚪圖片,接著又把鯉魚與烏龜?shù)膱D片展示給學生,運用圖片把課文內容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出來。這樣的方式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調動了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學習情景,在深入學習課文內容的同時,充分了解與掌握了小蝌蚪成長的整個過程。又如教學《要下雨了》這篇課文時,教師又利用剪貼畫的形式充分展現(xiàn)小白兔和小燕子、小魚、小螞蟻的對話情景。接連出現(xiàn)的情景與角色,使得學生對于下雨之前的各種情景有了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所學內容,而且學習印象也非常深刻??傊谛W語文教學過程當中利用圖片的形式進行情景再現(xiàn),生動而有趣,加深了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也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三)通過生活實踐來展現(xiàn)情景
引導學生走出教室,進入大自然,走入社會。教師在生活中選擇典型的場景,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這對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將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如教學關于春天的內容時,可帶領學生走進公園、田地甚至是野外,讓學生自主探尋春天的足跡,發(fā)現(xiàn)和春天有關的趣事;教學《雷雨》時,引導學生留意觀察雷雨來臨時的天氣變化和周圍景象;教學《秋天的田野》時,引導學生對田野上農民伯伯忙于收獲的景象進行觀察,體會豐收帶來的喜悅;教學《瑞雪》時,讓學生深入到銀裝素裹的雪景當中,體會降雪帶來的美好體驗。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課文知識的理解,還能讓學生從生活實踐當中積累更多的感性素材,把真實的情感融入其中。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曾說:“要想使詞與符號得到持續(xù)不斷的形象強化,最主要的是要創(chuàng)造更多接觸生活、接觸周圍世界的機會。”人類從嬰兒時期的牙牙學語到幼兒期簡單地組織成句,再到后來能夠使用結構復雜的語言,都是在沒有教師和教材的前提下,從大自然中不斷汲取營養(yǎng)和進行生活實踐自發(fā)形成的。由此可見,情境化教育不僅是兒童進行語言學習的重要手段,也是兒童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為此,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營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接觸自然、接觸社會,通過生活實踐再現(xiàn)情景,就能使學生更加充分地掌握所學知識,促進學生語文理解力與綜合素養(yǎng)的不斷發(fā)展,為更加高效地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通過音樂渲染情景
音樂和小學語文教學之間的關系非常微妙,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當中引入音樂,可以渲染情景,使教學情景變得更加生動。學生置身于音樂情景當中,可以更好地體會課文內容,加深對課文內涵的理解,也必定會取得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如《月光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打開多媒體播放貝多芬的一首鋼琴曲,引領學生在這樣的音樂情景當中學習課文內容。這不僅加深了學生對重點段落內容的理解,還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更加廣闊的想象空間。音樂情景不僅渲染了氣氛,使得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更激發(fā)了學生的情感共鳴,有助于學生深層次理解課文內容。
(五)運用實物演示情景
小學生往往對課文中所描述的物體有一種陌生感,學起來有一定的阻礙。為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中所描述的事物,教師可通過實物展示的方式進行情景演示,增進學生的直觀感受。如在《富饒的西沙群島》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便可將珊瑚、海參等實物提供給學生,并和學生一同找出文中描述這些事物的句子,加深學生的理解。又如在《詹天佑》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人”字形鐵路與兩頭火車,教師可利用剪紙進行實物展示。如此教學,不但學生興趣十足,而且對于突破教學難點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六)運用語言進行情景描述
小學語文教學情景創(chuàng)設過程當中,教師時常運用語言進行情景描述,把學生快速引入創(chuàng)設的情景當中。如教學《荷花》第一課時,教師在學生欣賞圖畫的同時,配合音樂,向學生描述:“翩翩起舞的荷花如同一張張笑臉沖著我們微笑……大家在這樣的情景中聯(lián)想到了什么呢?”學生回答:“我仿佛真的來到了池塘旁邊?!薄斑@里的荷花好香啊!”“我好像聽到了潺潺的水聲?!苯處熯\用語言進行情景描述,給學生帶來了一種比較直觀的體驗,激發(fā)了學生視聽感官的共同參與,增加了語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想象空間,使學生興趣十足地投入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景當中,更加高效地展開語文知識的學習。
綜上所述,情境教學法只有在充分考慮學生年齡特點、興趣愛好以及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恰當合理地應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才能充分展現(xiàn)出其魅力與優(yōu)勢,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增加學生的切身感受,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與記憶,讓語文學習變得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