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游戲化教學是構建靈動語文課堂的新型教學模式。它具有喚醒學生學習的內驅力、點燃學生心中的求知欲、激發(fā)學生豐富的想象力的價值意蘊。要使游戲有效地融入小學語文教學,應遵循自由與規(guī)則平衡、目的與手段統(tǒng)一、形式與精神相融的原則。在教學中,注重探究用合作式游戲提升學生內化能力,用競賽式游戲增強學生學習動力,用實踐式游戲拓寬學生研學空間,讓學生在游戲中感受語文魅力和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游戲化;價值意蘊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變革與教學方法的持續(xù)創(chuàng)新,游戲化教學已成為打造快樂學習氛圍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它通過將教學內容轉化為有趣的游戲形式,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變“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學習品質,讓學生在快樂中成長。小學語文游戲化教學是指在語文課堂中融入具有游戲性的策略和方法,開展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在快樂愉悅的氛圍中學習語言文字,形成語文能力,獲得精神成長。基于小學語文游戲化教學的功能與定位,下面以順應兒童天性本能、踐行新課程理念、解鎖教材知識密碼為出發(fā)點,從價值意蘊、原則遵循、達成路徑三個層面對小學語文游戲化教學進行研究和探索,旨在讓學生在游戲元素的驅動下愛上語文學習、主動接受語文知識、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語文游戲化教學的價值意蘊
(一)喚醒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興趣是學生樂于學習的不竭動力,只有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喚醒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喜歡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融入游戲元素,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克服自身的厭學心理,并探索出適合自身的積極學習模式。[1]
例如,在成語教學中,教師往往是先讓學生了解字面意思,再延伸講解,幫助學生領會其中包含的深層意義,但學生對于這種教學方式總是提不起興趣。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趣味成語接龍游戲:在兩種不同顏色的紙張上分別打印若干成語和成語的解釋,讓學生根據釋義找出對應的成語。學生在游戲中興趣盎然,不斷挑戰(zhàn)自己并獲得成就感。盡管個別學生還很難將一些意思相近的成語一一準確對應,還需要借助成語詞典或教師、同學的協助才能找準對應關系,但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和教師的適當點撥都能夠完成游戲任務。成語接龍游戲讓學生親歷了甄別成語意義的方法和運用過程,進一步加深了對成語的理解和記憶。
(二)點燃學生心中的求知欲
傳統(tǒng)語文教學方法以師傳授、生接受為核心,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輸入知識、強記知識,這一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不符合語文教學本質,不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寓教于樂的語文游戲化教學方式能夠在充滿趣味的學習情境中點燃學生求知激情,令學生完全進入狀態(tài),順利達到預期的目標。[2]
例如,統(tǒng)編語文二年級下冊《寓言二則》中的《揠苖助長》和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是兩則古代寓言故事,教學時,筆者讓學生分別在游戲中扮演課文中的主人公,再現故事情境。揠苗助長者,非常夸張地把一棵棵碧綠碧綠的小苗都“成長”了一大截,最后禾苗全都死掉了,其諷刺意義不言而喻:遇事不從客觀實際出發(fā),只能好心辦壞事。守株待兔的農夫,邁著六親不認的步伐在樹根旁等待野兔,結果不但沒有撿到野兔,還淪為宋國的笑柄。它讓學生明白了不要心存僥幸,妄想不勞而獲??梢?,游戲化教學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還可以進一步理解和延伸寓言故事的深刻內涵。
(三)激發(fā)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在游戲王國里,學生如同至高無上的國王,夢想沒有邊界,任其自由飛翔。游戲中,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其想象力的充分體現,是產生靈感和創(chuàng)新的前提。
例如,《格林童話》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推薦閱讀的課外讀物,《小紅帽》是其中的一篇。筆者在組織學生開展游戲活動前,先讓學生閱讀原文,閱讀后,許多學生產生了質疑:小紅帽的媽媽怎么讓小紅帽一個人去那么遠的地方?大灰狼將小紅帽和她的祖母吞了下去,可小紅帽和她的祖母為什么沒有死,后來還都被獵人救了出來?獵人用剪刀把大灰狼肚皮剪開,讓小紅帽拿大石頭塞進去,為什么大灰狼沒有被疼醒?如果是我,一定會報警,讓警察把大灰狼抓起來……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在質疑與猜想中鍛煉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使后續(xù)的游戲活動更加生動有趣。
二、語文游戲化教學的原則
(一)自由與規(guī)則平衡
自由游戲不等于放任自流、隨心所欲的任性游戲,而是建立在規(guī)則上的有界限的自由。因此,運用游戲法開展語文教學活動,需要建構與自由比肩而立的規(guī)則。要讓學生真正自由,做課堂的主人,必然要讓其接受并遵守游戲的規(guī)則。沒有規(guī)則約束的自由是空洞而毫無意義的,而沒有自由的約束則是僵化和不人道的。遵守底線規(guī)則,既是學生自由的邊界,也是學生成長的“保護傘”。可見,自由和規(guī)則并非互相排斥的一對矛盾,而是在游戲化教學中相互支持,相互促進,共同走向融合?;谶@樣的認識,要構建一個充滿活力的語文游戲化教學系統(tǒng),就需要教師在自由與規(guī)則之間尋求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與張力,讓語文課堂盡顯和諧融通之美。
(二)目的與手段統(tǒng)一
一個真正有益于學生發(fā)展的游戲,既要契合學生的期望和價值追求,又能讓課堂靈動起來,讓抽象的問題簡單化。[3]在設計語文游戲化教學時,首先應堅守以游戲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興趣,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的初心,切不可把游戲活動異化為娛樂活動,不可一味地追求外表的熱鬧和形式的時尚,而忽視游戲的目的性和工具性。所以,準確定位游戲的作用和價值十分重要。同時,還應認識到游戲并非萬能,不是所有的語文教學內容都適合采用游戲化教學。比如,古詩詞就不太適合游戲化教學,古詩詞的學習需要更多的背誦和理解,而不是簡單的游戲化體驗??梢姡Z文游戲化教學必須堅持目的與手段相統(tǒng)一,即必須有清晰的目的指向,并有達成目的的適切手段。
(三)形式與精神相融
所謂游戲精神,其實是一種快樂的精神,是學生在活動中自然而然表現出來的自由選擇、自主決定、自我挑戰(zhàn)、主動探索的欲望和激情。它是學生鮮活的靈魂和由內而外展現出來的心理品質。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順應語文教學改革的要求,選取與游戲精神相匹配的游戲形式,讓學生在游戲精神的引領下更加深入地走進文本,感受語文學習的快樂與美好。游戲與教學相融合,以游戲為表征,以教學為實質,確保游戲活動與課程目標、教學內容相一致,并且能夠將游戲中的經驗運用到語文學習中,達成形式與精神的高度統(tǒng)一。
三、語文游戲化教學的實施路徑
(一)合作式游戲:提升學生內化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理念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也是語文課堂經常用到的一種教學形式。長期以來,小組合作學習大多是基于教師給定的問題在臨時小組中進行交流和討論,很少有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游戲化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存在功能發(fā)揮不充分,缺乏趣味性、啟發(fā)性、鼓動性和多樣性等問題,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方面收效甚微。針對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不足,教師應在新課程理念引領下,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為契機,有意識地將游戲融入小組合作學習,讓小組成員沉浸在游戲化情境中,在興趣驅動下更加積極思考和通力合作,使個體對課堂教學內容能有更深入的認知和更深刻的體悟,在提升內化能力和學習品質的同時,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整體提升,并順利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少年閏土》是統(tǒng)編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通過描寫記憶中的閏土在瓜地奮力刺猹的畫面,以及見面時閏土告訴作者許多稀奇事,反映出少年閏土的知識豐富、機智勇敢、活潑可愛。教學時,筆者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開展游戲化教學,讓學生基于課文插圖、相關細節(jié)描寫,結合生活經驗和對事物的認識,模仿閏土刺猹時的動作和與作者對話時的情境,在此基礎上分析從這些動作和對話中反映出閏土是一個怎樣的少年,并互相分享模仿游戲的心得體會。這種具有實踐性、趣味性和啟發(fā)性的游戲,既有助于學生將書面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又可以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互相交流、優(yōu)勢互補促進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學會從他人身上吸取智慧,提升自我認知能力和知識內化能力。
(二)競賽式游戲: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全面發(fā)展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有了競爭意識,教師應抓住這一特點,開展競賽式游戲活動,引導學生在游戲中更好地開展語文學習。競賽式游戲的對象不局限于本學習小組、本班級,可以基于游戲融合和語文學習的需要,將其延伸、拓展至不同班級、年級、學段,讓學生在競賽式游戲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習的動力、自信心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這種多層面參與的競賽式游戲還有助于促進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觀念,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拓展知識面,發(fā)展個性特長,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
統(tǒng)編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精心編排了四篇課文《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紅樓春趣》,學習完這組課文后,筆者結合同年級其他班級的學習進度,策劃在年級范圍內開展以“走進中國古典名著”為主題的競賽式游戲活動。表演式的游戲競賽:每個班表演一個劇目。競賽前各個班級師生認真研讀課文,品味作品中語言文字的獨特價值,發(fā)掘、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在師生精心準備下,表演內容紛繁多樣,不同人物競相亮相,不同故事再現古人傳奇智慧。辯論式的游戲競賽:由各班語文教師組成出題組,提供競賽題目;學生以班級為單位自由組隊,抽簽選擇正方或反方,競賽采取淘汰制,分為初賽、半決賽、總決賽。學生在辯論中展示他們對古典名著的文學形式、藝術風格和人性刻畫的生動理解和演繹能力。競賽式游戲活動為學生搭建了以文會友的平臺,有助于激發(fā)學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初步掌握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
(三)實踐式游戲:拓寬學生研學空間
課堂之外的教育遠比課堂教育重要。[4]除了學校,兒童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更離不開社區(qū)和社會環(huán)境,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與游戲教學融合過程中,也需要社區(qū)內的實踐游戲來加持和拓展,讓學生親身體驗深入社區(qū)學習的魅力和意義?;谏鲜稣J識,教師可以與當地社區(qū)建立合作伙伴關系,開設各種實踐式游戲活動,增進學生對自然、科學、社會和文化的認識,發(fā)展他們的觀察力、思維能力和合作精神。
統(tǒng)編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課文《搭石》講述了村民自覺輪流擺放石頭供大家通行的故事。擺放的石頭將河兩岸連接起來,傳遞出互幫互助的善意,同時也贊美了村民無私奉獻的美好品質和家鄉(xiāng)的淳樸民風。教學過程中,筆者在與社區(qū)居委會協調溝通后,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社區(qū)、街道、敬老院,開展以“愛護環(huán)境,共建美好家園”“老人不孤單,我們常相伴”為主題的實踐式研學活動。師生共同清理社區(qū)及街道周圍的垃圾紙屑,宣傳“愛護環(huán)境,共建美好家園”的環(huán)保理念。在敬老院,學生積極地跟老爺爺、老奶奶聊天,為老人們表演精彩的節(jié)目、打掃衛(wèi)生、捶背、梳頭等,為老爺爺、老奶奶增添一份溫暖。實踐式游戲活動不僅讓學生體驗和領悟了課文中所贊美的互幫互助的善意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小學語文游戲化教學模式為學生打開了一扇更高效、更靈動的語文學習大門,讓學生在廣闊的環(huán)境中學習語文、享受語文,達到“走出課文”的目的。但是,小學語文游戲化教學在實踐中也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如游戲化教學流于形式,過分追求課堂熱鬧,使游戲失去價值,未能成為教師教學的特色和亮點等。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游戲化教學的作用和價值,使其發(fā)揮出更大的成效。
參考文獻:
[1]李麗娜.小學語文課堂引入游戲的實踐研究[J].甘肅教育,2023(20):58-60.
[2]甄亞紅.小學語文識字寫字語言游戲化教學策略[J].學苑教育,2023(26):82-84.
[3]付小東.游戲化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研究[J].陜西教育(教學版),2024(Z1):68-70.
[4]韓晗.課堂之外的教育遠比課堂教育重要[N].北京:光明日報,2020-0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