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BOPPPS教學模式是加拿大教師技能培訓中廣泛采用教學模式,它由導入、目標、前測、參與式學習、后測、總結六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構成。該模式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與大學英語教學目標不謀而合。在該模式的框架下,教師可依托U校園自主學習平臺,對大學英語讀寫課進行教學設計,科學合理地選擇契合單元主題的材料,設計以問題、任務為導向的多種教學活動,從文化差異角度融入課程思政,逐步達成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BOPPPS;大學英語;教學實踐
作者簡介:王輝(1983.02-),女,山東濰坊人,中國消防救援學院,講師。
一、引言
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其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其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師所采用的講授式教學模式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大學英語教學也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入,廣大大學英語教師正積極轉變教學觀念,積極嘗試新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逐漸成為教學改革的方向。在此背景下,BOPPPS教學模式受到大學英語教師的關注并被應用于課堂實踐中,提高了大學英語教學實效,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主動性,有效增強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和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有效促進了教學目標的達成。
二、BOPPPS教學模式概述
BOPPPS教學模式是加拿大教師技能培訓中廣泛采用的教學模式。BOPPPS 教學模式以建構主義和交際法為理論依據,為教師提供具體的課堂教學組織環(huán)節(jié)和施教步驟。具體是指將課堂教學分解為六個環(huán)節(jié),即導入(bridge-in)、目標(objectives)、前測(pre-assessment)、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測(post-assessment)、總結(summary),取各環(huán)節(jié)英文名稱首字母而命名這一模式。
BOPPPS教學模式是一種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BOPPPS 教學模式的核心是參與式學習,也就是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以此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BOPPPS教學模式下,教師關注的重點是學生“學到了什么”,而不是自己“教了什么”。
三、基于BOPPPS教學模式的大學英語讀寫課設計
BOPPPS 教學模式應用于大學英語課堂,不但能夠解決當前面臨的諸多教學問題,而且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有效性。下面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3版)思政智慧版4》第四單元“Why culture counts”為例,探討B(tài)OPPPS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讀寫課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本單元課文A《在美國說中文》中,一名華裔美國人通過飯桌上的禮儀文化而引出話題“中國文化和漢語是否像美國人認為的那樣客套和委婉”。作者依據自身的成長經歷表示,美國人對中國人和中國文化存在刻板印象,希望美國人能客觀地看待和評價中國文化?!拔幕町悺边@一主題,貼近現(xiàn)實生活,學生極易找到相關話題。有些學生有過出國旅行的經歷,而借助網絡,學生可更容易了解到其他文化,更直觀地感受中西方文化差異,因此學生對這一主題很感興趣。
(一)導入
導入部分旨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提出與課文主題相關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或介紹與課文主題相關的事件或故事,可以采用視頻、音頻、圖片、名人名言、詩句等多種形式,為學生順利進入核心內容教學環(huán)節(jié)做好鋪墊。
本單元教學開始時,教師給學生播放外國留學生街頭采訪視頻“自從這群歪果仁學會中國客套話以后……”,主題為“中國客套禮儀”,視頻生動有趣,學生反響熱烈,積極參與到對中國日常生活中客套現(xiàn)象的討論當中,從而引出課文 A的主題。
(二)目標
目標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靈魂,教師應該按照人的認知規(guī)律,設定清晰、可衡量的目標,并告知學生,使學生明確在學完本單元后應該掌握的知識、技能以及達到的素質要求,即學生在怎樣的條件下(環(huán)境中)學習了什么、掌握程度如何,也就是教學目標的四個要素。根據布魯姆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認知、技能、情感,外語教學目標主要包括語言目標、技能目標、情感與價值目標三個部分。
根據單元主題,教師設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1.語言目標:學生能夠記憶并掌握與主題相關的詞匯、表達方式;2.技能目標:學生能用英語就文化差異、中國文化等話題發(fā)表自己的觀點;3.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能夠辯證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差異。
教學目標的設定應該從學生角度出發(fā),數(shù)量不宜過多,2-4個為宜,使用行動動詞,更利于學生明確要達成的學習目標。
(三)前測
前測是對學生進行摸底和預評估,檢測學生已有的知識,以及對課文相關內容的熟悉程度。教師可以采用選擇、問答、分享等方式進行前測,前測的內容與教學目標應當相呼應。
在導入活動的基礎上,教師給學生播放一段聽力音頻,讓學生進行復合式聽寫,音頻內容是關于中國人和西方人面對贊揚時回應的差異,和課文的主題十分契合。該練習既訓練了學生的聽力能力,又考查了學生與本單元主題相關詞匯的儲備。教師根據學生的聽寫情況,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同時,學生了解了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一個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贊美之詞的回應方式有所不同。
(四)參與式學習
該環(huán)節(jié)是BOPPPS教學模式的核心部分,要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教師在講清概念、重點、難點等主要知識點后,采用個人報告、分組討論、角色扮演等豐富有趣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并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及合作能力等。
本單元的第一個學習模塊是詞匯和短語的學習。教師簡單講解單詞用法和構詞法,然后通過提問題、讓學生造句等形式幫助學生記憶單詞,讓學生通過實踐中掌握單詞的用法。比如,第一個單詞peninsula (半島),教師在強調讀音后,提問學生“Can you tell me the peninsula in China?”,學生積極回答“Shandong peninsula, Leizhou peninsula, and Liaodong peninsula.” 。教師用英語對中國地理知識進行提問,既讓學生練習了peninsula的發(fā)音和用法,又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再如,講到taboo(禁忌)一詞時,教師給出例句“Death is one of the great taboos in China.”。趁機,教師可以就這個話題讓學生展開思考,“Can you tell more taboos in China?”,學生展開熱烈討論,紛紛給出答案,如“Defecation is a taboo; Talking sex in public places is a taboo...” 。學生思考后進行語言輸出,參與式學習取得良好效果。
本單元的第二個學習模塊是課文大意理解和結構的學習。在該模塊的教學中,教師融入了對分課堂模式,即一半時間教師講解,一半讓學生討論探究。教師講解文章體裁、劃分段落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每組就課文的一部分進行討論,概況段落大意,解答關于該部分的相關理解題,有爭議的問題或是困難的問題暫時記下,并找出本部分值得分享的三個亮點。小組討論完畢后,每組派一名代表匯報該部分的情況,疑問也在此時提出,全班一起討論。課文第一部分中,作者記敘了飯桌上的情節(jié),簡單生動,可讓負責該部分的小組進行role-play,小組成員的生動表演以及對語氣、舉止恰到好處的把握,將課堂氣氛充分帶動起來,學生更為直觀地感受到了中國文化中的客套和禮讓,相信這節(jié)課所學內容會令學生印象深刻,很難忘記。
第三個學習模塊是對主題“文化差異”的進一步拓展,教師播放了電影《喜福會》中的家宴片段,讓學生找出外國男友在家宴上因為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缺乏認知而沒有給中國女友的父母留下好印象,電影片段很有趣,學生積極思考得出了諸多答案,如“別人沒夾菜時,自己要少夾一些”“別人自謙的話不能當真,不能批評女友媽媽的廚藝;不能擅自加調料……”。學生自己總結了中西方餐桌文化及傳統(tǒng)禮儀方面的差異,學生嘗試用英語表達觀點時,會找不到合適的詞匯或句式。教師最后針對學生表達方面的不足給出提示,有效地增加學生的語言輸入,從而更好地反哺語言輸出。在此基礎上,教師給學生展示了多幅漫畫,讓學生看到了更多有關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例子,比如守時和自由、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家庭觀念和獨立、情感表達的直白與含蓄、收到禮物后的不同反應等,學生又想到了更多有關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例子進行補充。此時,教師對主題進行升華:不同文化存在差異,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tài)度對待這種差異呢?教師給學生提供句子讓學生進行英漢互譯,如“One should value not only one's own culture, but also the cultures of others, and thi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flourishing of all cultures.”(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A man of virtue pursues harmony but does not seek uniformity; a petty man seeks uniformity but does not pursue harmony.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seek common ground while setting aside differences”(求同存異)。當學生將上述英文句子準確無誤地翻譯成中文時,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最后,教師用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中的話作總結,“We need to promote exchanges and mutual learning among countries, nations and cultures around the world, and strengthen popular support for jointly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both Asia and humanity as a whole.”(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參與式學習以問題、任務為導向,層層引導學生,通過思政元素的挖掘、價值引領以及批判性、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培養(yǎng),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達成了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五)后測
后測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測試與評估,主要檢測教學目標有沒有達成,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幫助教師完善教學設計。
對于本單元的教學目標達成與否,教師主要從兩個方面來檢測。對于單詞、短語拼寫及用法的檢測,教師在外研社英語自主學習平臺UNIPUS(優(yōu)校園)發(fā)布在線測試卷,就單詞的拼寫及用法設置選擇題和填空題,讓學生作答。學生完成測試后可以即時看到自己的作答情況,教師根據作答情況了解學生對所學語言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
另外,教師布置作文“How to se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考查學生對課文主題的掌握情況以及語言運用能力,同時檢驗了思政教育目標的達成情況,學生是否能夠客觀、辯證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差異。線下課后作業(yè)實際上就是對知識技能的進一步固化和內化。
(六)總結
總結階段,教師帶領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歸納和總結,鞏固重點、難點,并對后測階段的學習反饋進行反思和總結。
本單元的總結部分,教師強調重點詞匯和短語,并對學生的作文完成情況進行講評,并借助作文題目回歸單元主題,讓學生陳述中西方文化差異,強調客觀看待文化差異的重要性。
四、結語
BOPPPS 教學模式的核心有兩點,一是強調學生全方位參與式學習而不只是聽講;二是教師要及時獲得學生的反饋信息,以便調整后續(xù)教學活動,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
BOPPPS教學模式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尤其是促進了教師、學生地位的轉換。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這種教學模式,采用靈活多樣、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使學生在沉浸式學習中深刻地領會和掌握所學知識。教師應該加強對BOPPPS 教學模式的研究分析,構建更加完善的教學組織體系,在提高教改效果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曹丹平,印興耀.加拿大BOPPPS教學模式及其對高等教育改革的啟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2):196-200,249.
[2]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姜麗.基于BOPPPS模型的大學英語課程設計與研究[J].海外英語,2022(14):79-80,85.
[4]汪靜.基于BOPPPS模型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實證研究[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22(6):60-66,100.
[5]楊虹.BOPPPS+對分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應用及實踐[J].陜西教育(高教),2022(7):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