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謙
摘要:統(tǒng)編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一首敘事詩 ,為打破古詩與中學生心理之間的壁壘 ,課堂中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 ,以“回復網友 ”為總任務 ,驅動學生在辨析視頻及評論的過程中,抓住文本細節(jié) ,立足疑處解讀文本 ,并布置讀寫相促的課后作業(yè),帶領學生讀透詩歌的 “味中之味 ”,從而品悟杜甫的 “凡者圣心 ”。
關鍵詞 :初中語文 ;古詩教學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統(tǒng)編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唐詩三首》中的第二首詩歌。課前 ,絕大多數學生通過預習 ,可以將詩歌的主旨總結為 “憂國憂民 ”“關心百姓 ”“批判安史之亂 ”等,從表面看 ,似乎已然讀出詩歌的主旨。事實上 ,這種對詩歌主旨的把握更多是應試訓練使然 ,是一種出于技巧的籠統(tǒng)總結 ,而不是基于深刻理解的體悟。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 ,抓住文本細節(jié) ,立足疑處解讀文本 ,并布置讀寫相促的課后作業(yè) ,帶領學生讀透詩歌的 “味中之味 ”,從而品悟杜甫的 “凡者圣心 ”。
一、創(chuàng)設情境 ,打破心理隔膜
由于文言與普通話之間存在距離 ,古代與現(xiàn)代生活經驗之間存在差別 ,對于許多中學生而言 ,古詩文的學習必然存在一定隔膜。所以 ,我從真實生活中精心擇取材料 ,創(chuàng)設合乎教學需要的情境 ,并以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任務來驅動他們學習古詩。
在學生喜愛的 “嗶哩嗶哩 ”網站 (以下簡稱“B站”)上,輸入關鍵詞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會看到播放量排行榜前列有一個視頻 ,創(chuàng)編者用動畫等極具娛樂化的方式演繹了詩歌,如“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一句對應的動畫是湯姆貓拿著一朵花躺倒在墳墓里。
課前 ,視頻一經播放 ,學生輕松地笑起來,也燃起了上課的熱情。視頻下方評論欄里熱火朝天 ,不乏贊美 ,也有質疑的聲音。我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評論展示給學生 :
雖然很好笑 ,但拿這種作品開玩笑我真的笑不出來。哪怕不理解作者的心境 ,也不要用來 “鬼畜 ”吧。沒想到這種題材的詩也能拿來娛樂。
說明 up主 (視頻上傳者 ,一般視為視頻創(chuàng)編者 )對古詩背后的故事理解比較透徹。
語文老師表示 ,支持一些大家喜聞樂見的剪輯 ,能幫助學生理解就是好的。
宇宙超級無敵帥氣英俊瀟灑玉樹臨風的杜甫看到了只會直呼 “?!薄?/p>
我真的沒有對古人、古詩不敬 ,恰恰是對這首詩有很深的感情和體會才做這樣的視頻。
兩種立場的評論讓學生陷入思考。我順勢拋出這節(jié)課的情境任務 :
這樣的視頻創(chuàng)作是否符合這首詩的情味,是否還原了杜甫的內心呢 ?老師屢次想回復 ,卻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所以這節(jié)課,我想邀請同學們一起來寫回復、寫評論。
在這樣一個 “論爭型 ”情境之下 ,學生很快分成了贊同方、反對方和中立方 ,這就帶來了不同的思考方向。我沒有給出個人傾向來誘導學生為視頻定性 ,以防阻遏學生自然的、豐富的生成。真正的探究應該由學生主導 ,而非我給出定論后由學生 “印證 ”。
二、抓住細節(jié) ,讀透味中之味
在進行具體任務前 ,我提出了一個先導問題 :“人生百般滋味 ———酸甜苦辣 ,如果這首詩也有一種味道 ,你覺得它是哪種味道 ?”學生的第一反應是苦 ,的確 ,詩中的 “苦”是正面望去即知的內容 ,作為教師 ,我想將學生引渡到文字的側面、背面等不易體察之處 ,從而讀透文本。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一首敘事詩 ,體悟詩情的前提是讀懂故事。這時 ,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與大多數網友一樣 ,是為視頻點贊的,認為該創(chuàng)編很符合詩歌的意味。于是 ,我通過子任務 1來促使學生細讀文本 ,認真思索。
子任務 1:選擇圖 1中的一個評論進行回復,幫助網友理解詩歌 ,從而體會詩歌中的滋味。
要求 :聚焦詩歌中的記敘與描寫。
注意事項 :緊扣文本關鍵詞句 ,分析有理有據 ;語言表達得體 ,符合自身身份。
網友 :說明 up主對古詩背后的故事理解比較透徹。
up主:我真的沒有對古人、古詩不敬,恰恰是對這首詩有很深的感情和體會才做這樣的視頻。
情境設置的本質是驅動學生扣住文本進行品析、點評 ,從而體味詩人對個人苦難與天下疾苦的哀嘆。精選出的兩條評論 ,一條側重于 “理解故事 ”,引導學生把握詩歌所記敘的情節(jié) ,一條側重于 “體會感情 ”,引導學生透過詩中敘事 ,對詩歌的滋味進行品悟。借由這個他們很感興趣的支架 ,學生理解了故事 ,揣摩了滋味。接著在交流過程中 ,我以詩歌文本細節(jié)中的四處疑點為 “拐杖 ”,和學生一起在文字中間走了幾個來回 ,品出了杜甫個人遭遇之苦以外更多的意味。
疑點一 :第一小節(jié)只是寫 “風吹草 ”嗎?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向文字 “骨縫 ”處觀望、想象。于是 ,通過關注 “三重茅 ”“灑江郊”“長林梢 ”“沉塘坳 ”等文字 ,學生想象出風吹過后幾乎不剩幾根茅草的屋頂、搖搖欲墜的破門、殘破鉆風的窗和東倒西歪的籬笆,從而對杜甫個人遭遇之苦有了更形象的感知。
疑點二 :杜甫會嘆息什么 ?有學生認為 ,杜甫會嘆息個人命運之苦 :“哎,這是我好不容易才營建起來的棲身之所 ,這群孩子怎么這么不懂事啊 !我的命怎么這么苦啊 !”有學生認為 ,杜甫也會同情同樣遭遇了風吹茅草的百姓 :“哎,這八月的大風啊 ,吹破了多少人的屋頂 !”更有學生能夠聯(lián)系安史之亂這一創(chuàng)作背景嘆道 :“安史之亂讓百姓如此貧苦 ,窮到連孩子都要出來搶茅草了 ,真是禮崩樂壞??!”他們不僅品味出了 “歸來倚杖自嘆息 ”中的“苦”,還品出了 “辣”———一種對百姓疾苦的火辣辣的痛心。
疑點三 :“冷似鐵 ”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嗎 ?在交流中我發(fā)現(xiàn) ,因為現(xiàn)在使用的被子不需要定期換洗棉絮 ,質地也與舊時的被子不同 ,更輕、更暖 ,所以學生不了解以前棉被的使用情況 ,不懂為何 “布衾多年 ”會 “冷似鐵 ”,會誤以為這里使用了夸張手法 :哪有被子會真的跟鐵一樣呢 ?我在補充說明后 ,他們方懂老棉被蓋在身上又重又硬又冷的感覺 ,理解這里絕非夸張。再進一步理解 :長年漂泊、疲于奔命又囊中羞澀的杜甫哪有辦法去打理被子呢 ?這樣一來 ,他們方能更深切地同情杜甫所受的生活困窘之苦 ,而非根據經驗、技巧總結出一個 “苦 ”味。
疑點四 :“嬌兒 ”是什么意思 ?對于 “嬌兒”的理解也容易被忽略 ,注釋也只說是 “孩子”。學生起初認為這里可能是在埋怨孩子不懂事 ,是“嬌氣的孩子 ”之意 ,但其實這個詞是古人對孩子的愛稱 ,相當于現(xiàn)代的 “寶貝兒子”。這么一點撥 ,學生立即改變了想法 :寶貝兒子終究沒有得到物質上的 “寶貝 ”級別的待遇 ,所以 “嬌兒惡臥踏里裂 ”這句詩中有 “酸”有“苦”———那是身為父親不能很好地呵護愛子的心酸、苦楚。
細讀本詩的前三節(jié) ,至此 ,學生改變了最初的觀點 ,認為點贊方網友的評論恰恰說明他們其實沒有理解詩中故事 ,“甜蜜 ”輕“松”“有趣 ”絕非故事的底色。這樣的視頻 ,看似有助于記憶詩句 ,實則忽略了詩中真味。
這時 ,我鏈接相關詩句 :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春望》)
吏呼一何怒 !婦啼一何苦 ! (《石壕吏》)
我里百余家 ,世亂各東西。(《無家別》)
積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垂老別》)
在課內外詩歌的聯(lián)讀中 ,他們明白了一點:杜甫的詩歌書寫的不只是自己生活的困苦,他在如此困頓中還能以一顆赤誠的心關切天下疾苦 ,難怪人們稱他為 “詩圣 ”。
對于前三節(jié) “酸 ”“苦 ”“辣 ”等滋味足夠透徹的品讀 ,自然能夠帶動學生感受到詩的第四節(jié)中杜甫的一顆圣心。所以 ,我決定讓全班帶著對杜甫崇高的敬意 ,合作配樂朗讀全詩 ,檢驗他們的品讀成果。果然 ,較之課堂伊始的初讀 ,學生讀出了故事的波瀾、情感的跌宕 ,尤其是最后一節(jié)的朗讀 ,在文本細讀之前 ,他們已然能用豪邁、悲壯的方式讀出詩圣的博大胸襟。此時 ,我讓學生修改、完善了最初給網友的回復 ,促使學生在一個階段目標完成時 ,對剛剛學習的內容進行總結。
三、立足疑處 ,品悟凡者圣心
單元導語已經告訴我們 ,本單元所選課文都是傳統(tǒng)的名家名篇 ,反映了憧憬美好社會生活、反思現(xiàn)實的主題。學習本單元 ,要注意反復誦讀 ,培養(yǎng)語感 ;積累常用文言知識 ,欣賞精彩語句 ;學習古人論事說理的技巧 ,體會他們的人生感悟 ,獲得思想啟迪和情感熏陶。學到這里 ,學生已經能夠理解詩意、感受詩情、領悟詩旨了。但我覺得還不夠 ,這首詩歌在教材中還應該具備讓學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看待詩人杜甫的使命。因為杜甫心憂天下、關懷民瘼 ,所以被人們譽為 “詩圣 ”。這一因果之間是否還忽略了一些細節(jié) ?我們還能走向文字更細、更深處嗎 ?
(一)用懷疑引領追問
我給出兩個問題請學生回答 :為什么只有杜甫被譽為 “圣”?為什么被譽為 “圣”的他卻會在詩中那樣評價 “群童 ”?我的兩次質疑,實際是許多學生產生的真實質疑 ,只不過這些質疑 ,往往因為杜甫 “詩圣 ”這一稱號的權威性、經典性 ,被一帶而過了。而我恰恰覺得這兩個懷疑值得深究 ,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兩個疑惑推動學生的思維往深處走 ,對“圣心”進行深入且豐富的理解探究。于是 ,在思考辯駁中 ,一切明朗了起來 ———
第一辯 ,我提出 ,“圣”在舊時意為人格最高尚的人 ,比如圣人、圣哲。為天下發(fā)出憂嘆的文字有很多 ,李白寫過 “中夜四五嘆 ,常為大國憂 ”,杜甫的好友高適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成詩的同年也寫過 “身在遠藩無所預 ,心懷百憂復千慮 ”。這些都是表現(xiàn)詩人心憂天下的詩句。為什么唯獨杜甫享有 “圣”這樣的贊譽呢 ?請學生回到文本中再次品味。學生將課內外文本進行了比較閱讀 ,發(fā)現(xiàn)只有杜甫的文字更多地將關注點放在了百姓切實的生活中。
第二辯 ,我質疑為什么被譽為 “圣”的杜甫卻在詩歌中把群童說成 “盜賊 ”,說他們 “欺”老無力的自己 ,似乎把群童塑造得很 “丑陋”,圣人難道不應該寬容大度嗎 ?這個問題頗有難度 ,但學生也能發(fā)表不俗的見解 ,比如:圣人并非完人 ,這都是杜甫生活中真實的氣急之語 ;而他作為一個真實的凡人 ,在這樣的苦難中還能心系蒼生 ,更能體現(xiàn)他的 “圣”。這樣高品質的思維成果 ,表現(xiàn)出學生真正走進了詩歌的字里行間 ,與千年前的詩人在情感上同頻共振。
(二)借懷疑推陳出新
在長期的應試訓練中 ,學生總結出 “憂國憂民 ”這個詞很容易 ,然而他們是否真正被杜甫的 “圣心 ”打動了呢 ?根據課堂實踐發(fā)現(xiàn) ,學生離這個目標還有一些距離。同時,作為教師 ,我希望學生在完成基本解讀時,能打破固定的思維模式 ,打破刻板印象 ,再往上推進一層 ,讀出更豐厚的味道。所以,我又回到了之前的問題 :這“首詩里 ,你還能讀出別的滋味嗎 ?”這個問題實則推動學生去品味第四詩節(jié) ,繼續(xù)涵泳 ,去找尋不一樣的滋味。
學生扣住 “風雨不動安如山 ”一句 ,認為杜甫寫下這樣的文字時 ,一定是充滿希冀的 ,而“死亦足 ”中,能看到他的淚中有滿足的笑意。學生讀出了詩中流露的一絲甘甜 ,盡管這絲甘甜來自虛無縹緲的幻想 ,但那是杜甫用來平衡殘酷現(xiàn)實的方式 ,是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的浪漫。
基于前面的環(huán)節(jié) ,學生已讀透詩歌的味中之味 ,能更深入地品讀詩中情懷。在此基礎上 ,我給出第二個子任務 :
子任務 2:以二人小組為單位 ,憑借你們對杜甫 “圣心 ”的體悟 ,在視頻下方合作留言。
要求 :聚焦詩歌中的議論與抒情。
注意事項 :緊扣文本關鍵詞句 ,做到有理有據 ;可以勾連我們普通人的想法 ,與杜甫進行比較。
這首詩的前三節(jié)已經非常精彩 ,而第四節(jié)的議論與抒情更是畫龍點睛之筆。為了使學生走出慣性總結 ,真正走向第四詩節(jié)的文字體驗 ,我引導學生在書寫回復時勾連自身面對困難時的想法、作為。當他們調動起自己的生活經驗時 ,更為杜甫的精神所深深感動:“想想疫情期間 ,有些人為了一盒布洛芬搶得面紅耳赤 ,再看看杜甫在破屋中、苦難中,還在想著 ‘天下寒士 ’何時能 ‘俱歡顏 ’,他的推己及人讓我欽佩?!薄皩懓傩占部嗟奈淖诌@么多 ,李白、高適、白居易 ……可只有杜甫能夠發(fā)出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的誓言 ,這是一種犧牲精神 ,一種偉大無私、一種舍己為人的精神?!蔽膶W即是人學 ,用換位思考、將心比心的方式打通文本與生活 ,學生的感受與思維才會被充分激活。
詩歌的體驗離不開充分的品味 ,更離不開誦讀。我提議學生帶著對杜甫圣心的體悟,再次朗誦這段凄風苦雨中的誓言。在雷雨聲的背景音樂中 ,我們似乎回到了千年前的那個雨夜 ,用與上一個環(huán)節(jié)不一樣的誦讀方式 ,體驗了一個平凡之人美好又偉大的夢。
通過以上多元的解讀 ,有感情、多形式的誦讀 ,學生沉浸在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中 ,在感性層面體驗了文字中的酸甜苦辣 ,觸摸了杜甫的凡者圣心。這樣 ,再次回到我給出的情境任務中 ,他們方能從心底里認為本詩不應該經受泛娛樂化的摧殘。在課后 ,回到生活中 ,對于網絡上原本一致點贊的這類創(chuàng)編視頻 ,他們亦能夠擺脫盲從傾向 ,帶著批判的眼光辯證地看待。
四、讀寫相促 ,課后深入回味
本課所采用的情境材料來自真實生活 ,學生所進行的課堂任務也是他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做的事情 ———回復網友。由此 ,我布置了兩項作業(yè) ,梯度、指向皆不同 ,分別鼓勵自由表達與自主閱讀 ,引導學生深入回味、深刻領悟。具體內容如下 :
作業(yè) 1(必做 ):課后四人一組精心打造一條回復 ,最終回復網友、評論視頻。
這項作業(yè)旨在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以致用 ,調動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的積極性 ,延伸課堂的同時實現(xiàn) “閱讀 —寫作 —表達 ”的統(tǒng)一。
作業(yè) 2(選做 ):閱讀馮至《杜甫傳》,以及杜甫詩歌《又呈吳郎》《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暫往白帝復還東屯》。
作業(yè)中擇取的詩歌 ,都在所敘之事中蘊藏了杜甫心憂百姓、關切弱小的情懷 ,這項作業(yè)旨在促進學生由杜甫的 “這首詩 ”走向杜甫的“這些詩 ”,再結合傳記 ,“文史結合 ”,以引領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杜甫的凡者圣心。
杜甫的詩 “盡管悲哀沉痛 ,可是讀者在深受感動的同時 ,并不意氣消沉 ,而反倒興起昂揚振奮之感 ”[1]。身陷困苦的杜甫始終懷揣著一顆圣心 ,他的胸襟終究是開朗闊大的。因此 ,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學生能觸摸到那種流露于文字細節(jié)處的精神意氣 ,方才讀透了這首詩歌的味中之味 ,品悟到了杜甫的凡者圣心。
參考文獻 :
[1]馮至 .杜甫傳 [M].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