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瑾
在課堂教學中,打造高效課堂一直是教師孜孜以求的目標?!盎顒訂巍钡囊?,借助于課堂活動,契合學生的心智需要,能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讓語文課堂重新煥發(fā)出生機與活力。[1]那么,“活動單”應該如何進行有效設計?對于活動內容的選擇,要把握鮮活性、創(chuàng)新性、延伸性,教師要精心選擇活動內容,組織好課堂活動,由課內延伸至課外,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讓學生愛學、樂學,打造高效語文課堂。
“活動單”是教師根據(jù)自身的教學目標、授課內容以及學生的學情特點等基礎條件預設的學習任務單。對學生而言,它是開展學習活動時的路線圖,為學生開展學習活動指明了方向。而正因“活動單”有此特點,所以它能被運用到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提高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性,進而提升學生的預習成效。在傳統(tǒng)教學活動中,學生和家長普遍對教師布置的預習作業(yè)重視程度不夠。因此,在完成預習作業(yè)時,也常常是以敷衍的態(tài)度完成的。而這勢必會導致學生的預習效果不佳,使得學生難以跟上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的進度,導致學生的學習成效大打折扣。此外,即便有部分學生和家長對預習作業(yè)的重視程度較高,但實際上并不知道如何有效開展預習活動。在預習時,往往只關注到字詞的理解和文意的把控等比較基礎的內容,并未嘗試對課文開展延伸學習,進而導致學生在預習的過程當中存在蜻蜓點水的問題,預習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效果聊勝于無。但如果教師將“活動單”引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之中,借助“活動單”幫助學生把握預習方向,并完成預習任務,就能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當中真正有所收獲。通過對學生的預習內容進行合理設計,教師也能促使課堂教學內容與預習內容相互呼應,進而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成效。
在語文課堂中使用“活動單”,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清晰性,使教師所做的一切教學活動均以更具條理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活動單”本身能幫助教師對自身的教學活動進行精準定位,并且確認自己在一堂課上的具體教學安排。
在傳統(tǒng)語文教學過程當中,部分教師并沒有做出詳細的課程安排,而這就會導致他們在講課的時候,可能會出現(xiàn)無法把握學習的重難點、課程的緊湊程度不高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會難以提升教師的教學成效,還會導致教師開展的一系列教學活動難以有效落實,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難以準確把握教師安排的重難點,甚至難以明確自身的學習方向。如果教師借助“活動單”開展語文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明確自身的學習方向,使學生了解本節(jié)課主要的學習內容及重難點,還能使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更有條理??傊?,在語文課堂中引入“活動單”,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明晰性,使學生與教師均可精準把握本節(jié)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及重難點,進而共同推動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進一步提高教學成效。
教師采用“活動單”教學模式,能幫助教師對自身的教學活動進行定位,進而根據(jù)教學內容、學生學情創(chuàng)設不同的教學風格和方式,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是教師開展所有教學活動的重要核心,但是部分教師在真正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之時經(jīng)常會忽視這一點,進而導致教師的教學策略存在不夠科學的問題。例如,部分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能會盲目選擇自己更熟悉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只顧減輕自己的教學壓力,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需求,沒有做到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再如,部分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對教學策略的了解不深,而又未在課前進行詳細梳理,導致教師所選取的教學策略可能并不適用于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遇到一定的阻礙。倘若將“活動單”教學策略引入語文課堂教學中,就能為教師創(chuàng)造出適當?shù)臈l件,幫助教師分析自己當前的教學狀態(tài),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進而選擇更為合適的教學策略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真正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之中??傊?,將“活動單”這一教學模式引入課堂教學之中,可有效提高教師教學策略的科學性,促進學生的學習成效快速提升。
在語文課堂上,“活動單”的設計,關鍵在于設置適宜的課堂學習活動。課堂活動形式具有多樣性,結合課堂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學習、體驗的機會,學生樂于參與活動,自然學習主動性會更強,教學成效也勢必會更顯著。[2]結合學情、教情,應選擇怎樣的課堂活動?筆者認為,課堂活動要貼近學生實際,倡導活動的多元性,便于學生從活動中獲得語文學科能力。例如在學習《千年夢圓在今朝》時,該文主要是介紹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歷程,“神舟五號”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成功,包含了廣大科技人員、解放軍官兵的苦戰(zhàn)與付出,終于實現(xiàn)了飛天夢想。從課文閱讀中,讓學生認識中國的航天事業(yè),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體會航天工程背后無數(shù)航天人的奉獻精神。在布置“活動單”時,先在課前布置與中國航天相關的搜集信息的任務,讓學生自主去查找相關資料,認識中國航天工程都取得了哪些成就。在資料內容上,可以是文字信息,也可以是圖片或視頻信息等,并讓學生將這些信息利用班級群進行群發(fā)分享。課前活動的設計,學生表現(xiàn)出極高的熱情,特別是在搜集信息過程中,不同的學生都能從繁雜的信息資料中找到很多與“神舟五號”相關的信息,這些信息為增進學生對課文的閱讀理解奠定了基礎。一些學生,找到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的發(fā)射圖片、“神五”發(fā)射的視頻、中國航天人的感人故事等資料。“活動單”的設計,學生的學習主動意識得以激活,自主查閱、收集信息,并在交流、分享的過程中拓寬了視野,也感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
“活動單”的設計,在落實過程中需要明確具體的活動形式。不同教學內容,在課堂“活動單”組織時教師要準確把握學情,靈活選擇適宜的活動形式,帶給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如課堂討論、課堂游戲、課堂辯論、課堂競賽、課堂誦讀、讀寫銜接等活動,便于學生快速參與其中。當然,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還可根據(jù)需要,設置動態(tài)的活動,如運用信息手段開展主題調查活動,引入課下觀察實驗活動在課堂上展開對比閱讀活動等。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增強學生的實踐意識,讓學生從活動中獲得豐富的感知和體驗。在學習《綠》時,該文以詩歌的形式展現(xiàn)生活中的“綠”,通過對“綠”的贊美,表達對春天的謳歌。學習該文,課堂上可設置多種形式的誦讀活動,如同桌互讀、小組共讀、組間競讀等,還可以引入多媒體開展配樂朗讀活動。借助閱讀活動,讓學生能熟練背誦該詩,從中體會詩歌語言的寫作特點。接下來再設置課下活動,以“發(fā)現(xiàn)校園”為主題活動,讓學生在課間去觀察校園,并用詩歌的語言來記錄自己的觀察內容,抒發(fā)自己對校園的理解與感悟。很多學生紛紛走向校園,去實地觀察校園的花草樹木,有的學生觀察操場上不同學生的活動身影;有學生用深情的語言,描寫美麗的校園風光。再次回到課堂,讓學生將自己的觀察、記錄進行分享,指導學生對所描繪的場景、植物進行細致、重點描繪,并將自己的詩歌語言進行美化與升華。學生的小詩得以成功創(chuàng)作,有的學生這樣描寫晨光下的校園:“一抹朝霞,印在寧靜的校園。像嬌羞的新娘,開在枝頭的花朵,等候春光的撫慰。遠處的花圃,各色的鮮花,爭奇斗艷,讓晨光下的校園,熱鬧起來……”由此,課上課下,借助活動任務有機銜接起來。學生在此類活動中,能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學習之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活動單”的設計,要落實在具體的活動內容之中。小學生活潑愛動、好奇心強,課堂活動的組織要為學生打造寬松、多樣、趣味、開放的空間,便于學生從活動體驗中拓寬視野,涉獵更廣更深的知識。[3]語文學科知識性、實踐性均較強,對課堂活動的組織,教師要做好引領,突出集體意識,增強學生的合作、交流、互助,讓學生能從活動中獲得更多更好的學習體驗。在學習《白鵝》時,該文所在單元主要是圍繞“動物”展開,通過閱讀不同作家筆下的動物,讓學生了解作家的不同語言風格,感受動物的可愛與可敬?!栋座Z》一文,語言極富情趣。在作者的筆下,白鵝儼然變得很高傲,同時也是人類忠誠、可愛的朋友。從文章的描寫中,可以看出作者對白鵝的欣賞,最初表現(xiàn)為“高傲的動物”,其叫聲、步態(tài)、吃相,既有趣又可笑。在課堂活動組織中,可結合閱讀任務,引入“誦讀+造型”活動。通過誦讀課文,從朗讀中深入了解文本的語言特色,特別是對白鵝的描寫,并指導學生找出表達白鵝個性的句段。然后,在“造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鼓勵學生自己動手,用筆來描繪白鵝的特征。根據(jù)對文本的理解,將描寫白鵝的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動態(tài)的造型畫面。這一創(chuàng)意設計活動,學生的熱情很高,教師可結合學情,分成四個小組,每組由學生自己討論確定最具創(chuàng)意的造型畫面,并由學生動手畫出來。教師作為活動引導者,對學生的設計想法進行聆聽、觀察、啟發(fā)與引領,確保各項創(chuàng)作活動有序推進。最后,對各組學生的創(chuàng)作成果進行展示,并請學生闡述“造型”畫作的特點,展現(xiàn)白鵝特征,對不同的創(chuàng)作成果進行點評,并評選出最具創(chuàng)意的作品。利用集體小組活動形式,組織學生共同商討創(chuàng)作主題,每個小組都表現(xiàn)出積極的參與熱情,進而確保整個課堂活動目標的高效達成。
在語文“活動單”設計中,活動的內容并非僅局限于課堂,還可延伸至課外。教師在設計具體活動任務時,要有拓展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要結合課程需要由課內延伸課外,由讀延伸到寫,由線上延伸到線下,打造立體化的活動環(huán)境,整合教學資源,促進學生語文認知能力的獲得。[4]課堂“活動單”的設計要便于操作與實施,要能抓住學生的自主意識,快速展開實踐體驗。在條件成熟時,可以整合學生、家長共同參與學習活動,提升活動教學成效。在學習《囊螢夜讀》時,該文屬于小古文,對學生的語言知識要求較高。文言語法的學習,需要明晰文言字詞的內涵。在該文中,“囊螢”就是用袋子裝著螢火蟲,“囊”在此處是名詞用作動詞,意為“用袋子裝”;“練囊”,即用白色絹子做的袋子,“練”字指白絹,也是“名詞動用”,意為“用白絹做”。在課堂活動設計中,教師要結合小古文學習常見問題,先指導學生自己動手查閱注釋,提前掃清閱讀障礙,能夠獨立完成譯文任務。接著,在課下活動任務設計中,指導學生展開調查、收集、整理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既可詢問家長,又可查閱資料,并將搜集的信息記錄下來,以便在下次課堂上進行展示。課下活動與課堂的銜接,學生可以找父輩講故事,也可上網(wǎng)自主查詢相關讀書故事,自己動手整理成調查報告,在第二次課堂上分享學生的調查內容,并引入自評、互評活動,讓學生從調查任務中增強動手能力,同時拓展閱讀視野,豐富閱讀體驗。
總之,“活動單”的設計,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通過活動、任務的布置,讓學生自覺參與到語文學習探究活動中。借助于“活動單”,學生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不同形式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學習、歷練的真切體驗,不僅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更深入挖掘了學生的學習潛能,張揚了學生的個性,激活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煥發(fā)了課堂蓬勃的教學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