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學文
摘要:“課內得法,課外施法”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語文教學只有將課內與課外緊密銜接、有效整合才能實現(xiàn)多層次、多角度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提高閱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閱讀 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課外閱讀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之一。如果說課內閱讀是學生語文學習的一棵參天大樹,那么課外閱讀就能讓學生見識一整個郁郁蔥蔥的森林。統(tǒng)編教材充分貫徹新課標“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加閱讀量,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的理念,將課外閱讀納入課堂教學體系中來。[1]
一、課內得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加強詞句段的訓練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由詞語、句子、段落構建而成。閱讀要會把握關鍵的詞語、句子和段落,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對詞句段的訓練,是發(fā)展閱讀和寫作的重要基礎。在“詞句段運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閱讀思維的激活,以提升學生的閱讀品質。以《慈母情深》為例,在課堂教學時引導學生快速瀏覽作者“進工廠找母親”的場景,將語言文字聚焦到“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的眼睛……”從感知母親形象這一問題展開,通過圈畫關鍵詞,感知母親的形象,接著聚焦“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立刻又陷入了手腳并用的機械忙碌的狀態(tài)……”讓學生從動作描寫和快鏡頭的描寫中,體會母親工作的爭分奪秒,讀懂母親的辛苦。
(二)培養(yǎng)閱讀能力要滲透閱讀技巧
語文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教師是引導者,要注重閱讀技巧的滲透,讓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課堂上,教師應注重讀書方法的指導,課堂閱讀求精、求法。比如,在閱讀策略單元教學中,教給學生學會運用預測,可以借助題目、插圖、故事內容線索、結合生活經驗等方法,讓學生以作者的思維去思考,讓學生經過猜測,然后再去驗證。還可以聯(lián)系舊知識,將舊知與新知結合起來,使知識系統(tǒng)化。課外,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多的讀和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努力使他們做到口動、耳動、眼動、手動、心動,以達到多讀多積累的目的。
(三)啟發(fā)、質疑,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教無定法,學貴有疑。在閱讀的時候要學會采用疑讀的策略,在閱讀中能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yǎng)思考的習慣,自主探究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培養(yǎng)。課堂上,教師可以用LWL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有價值的提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盡可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的自我發(fā)展。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方法,受到啟迪,再把自己在課上掌握的讀書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去,積累更豐富的知識。隨著學生知識信息量的增加,閱讀能力也會相應得到提高。
二、課外施法,培養(yǎng)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
(一)開展個性化閱讀,引發(fā)閱讀期待
統(tǒng)編教材把課外閱讀作為教科書內容的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課外閱讀課程化,課內閱讀是一個楔子,必須由這個點來帶動一個面。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推薦一些與課文相關的文章給學生閱讀,避免課外閱讀邊緣化,促進兒童閱讀進教材、進課程,體現(xiàn)親子閱讀、全民閱讀、自主閱讀的思想。在教學中采用1+X的方法,加大學生閱讀量。如:《盤古開天地》的課后題——課后搜集中國的神話故事讀一讀,然后講給同學聽;學習了課文《祖父的園子》,再推薦學生閱讀《呼蘭河傳》,品味名著;學習了《青山處處埋忠骨》,再推薦學生閱讀紅色經典文學,了解歷史;學習了《示兒》,再推薦學生閱讀陸游的作品《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感悟古代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教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課外閱讀的文章,用一篇帶多篇的方式,推動學生的課外閱讀。
(二)課外堅持閱讀,課內交流分享閱讀體會
雖然師生都明白閱讀的重要性,一部分學生能夠堅持每天閱讀半小時左右,但是由于在家中不像在學校有集體閱讀的氛圍,師生在課內外閱讀的有效銜接上意識還不強,脫離了教師的監(jiān)管,意志比較薄弱的學生就不能堅持閱讀。隨著“雙減”政策的頒布,學校提供課后服務,在這段時間里拿出半小時左右的時間自主閱讀,既可以幫助學生緩解書面作業(yè)帶來的疲勞,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從課外回歸課內是比較有效的手段,每隔一段時間,教師可以把課外閱讀回歸到課堂上,利用語文課讓學生交流分享自己的閱讀體會。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制訂適合自己的閱讀計劃,經過一段時間課外閱讀,教師在課上為學生搭建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體會,并聆聽其他同學的閱讀感受,以便打開視野,多角度、更宏觀地理解文本。[2]
總之,教師要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從課內得法,課外施法,同時要有意識地優(yōu)化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將課內與課外緊密銜接,多形式、多角度地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艷.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高年級課內拓展閱讀探索[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7(11),222.
[2]郭炎金.課內外閱讀:從表象走向深刻——漫談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J].教師,2020(18),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