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立穎
摘要:本文基于學科大概念,從大單元角度整合教學主線,并通過單元式的課堂教學組織,指引學生通過過程性評價,逐步形成并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提升核心素養(yǎng)的深度與廣度,真正實現生活中問題的解決。
關鍵詞:學科大概念;大單元教學;單元教學組織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23)16-0055-03
新課程背景下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現狀分析
筆者從學科大概念角度出發(fā)調查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現狀,發(fā)現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①教材知識,體量較大。信息技術學科學習內容多,前后關聯(lián)性不大,系統(tǒng)性不強。②傳統(tǒng)教學,能力異化。學生個體能力差異,導致不同班級或同一班級產生多個層次差別。筆者根據以上問題,并結合《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對教材進行充分研讀的基礎上,提出新的教學思路:①學科大概念引領,產生整體思路。②整合學習內容,形成大單元教學。
信息技術學科大概念下大單元教學構建
1.概念界定
英國學者溫·哈倫指出:學科大概念是有組織、有結構的科學知識和模型,這些大概念能夠解釋大范圍內的一系列相關現象。大概念作為核心,可指向學科教學的核心內容,對學生學習的知識與內容具有統(tǒng)攝作用,有利于構建關聯(lián)知識體系,實現學科知識的整體性建構。
本文中的大單元是指相關聯(lián)的知識點,所以大單元教學可以是教材內容、課外內容、生活問題的大整合。
2.基于學科大概念的大單元體系構建
(1)教材內容的重組
信息技術學科大概念包含數據、算法、信息系統(tǒng)、信息社會,以此為統(tǒng)領挑選內容進行重組,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搭配知識點的難度,將各模塊中相關聯(lián)的知識點層級按螺旋上升的形式整合。
(2)課外知識的整合
高中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相對較難,知識面也比較廣,若只教授課本知識,各知識點之間比較難聯(lián)結,所以,可以引入相關的課外知識,用課外知識將各離散的知識點聯(lián)結在一起,用課外知識豐富和補充大單元教學。
(3)生活實際的鏈接
信息技術核心素養(yǎng)力主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果能用生活問題進行大單元教學的思考,可以讓學生學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對問題的解決進行遷移,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教學實踐
筆者以“數據與數據結構”模塊中的“樹與二叉樹”內容為例,開展了信息技術學科大概念下大單元教學的實踐。
1.學科概念統(tǒng)攝,從宏觀到微觀,產生知識主線
(1)從學科大概念角度看
在“數據與數據結構”模塊中,“數據結構”單元包括“數組”“鏈表”“字符串”“隊列”“棧”“樹”,而“樹”這個課時單元又包括“樹與二叉樹”“二叉樹的建立”“二叉樹的遍歷”。
(2)從單元學習內容看
數據結構中的各單元雖然章節(jié)各自獨立,但每個單元的學習內容有很多內在的學科關系,所以可以將數據結構中的各單元整合成一個大單元,大單元教學設計構想如圖1所示。學生在完成6個小單元的學習后,展開對“抽象數據類型”的學習,用生活的例子或項目實現數據類型的應用。
依據學科大概念,可以制訂單元教學目標:①能通過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具體實例,了解樹的相關概念;②能從樹的多種形態(tài)中了解二叉樹的概念,并學會將二叉樹的性質應用到具體問題中;③了解使用數據和鏈表建立并遍歷二叉樹,體會非線性數據結構在數據組織中的作用。
(3)從課時單元角度看
“樹”這個單元通過“發(fā)現樹”“研究樹”“應用樹”三個情境,層層深入,分別學習“樹與二叉樹”“二叉樹的基本操作”“二叉樹的編碼應用”。本單元布局如圖2所示。筆者以《樹與二叉樹》為例,總結了這一課時的學習目標與評價策略,如表1所示。
2.單元教學組織,從微觀到宏觀,實現概念進階
(1)前置教學布置任務
首先進行“隊列”“棧”“樹”三種數據結構的前置課時,每種設計兩至三節(jié)課,完成數據結構的邏輯結構、存儲結構及運算的教學。以《樹與二叉樹》一課為例,本課是“樹”這個課時大概念中的“樹與二叉樹”這一內容的展開。為了讓學生產生樹的概念,筆者首先利用圖片進行引導,讓學生通過觀察與知識的遷移,理解樹的概念,并通過小組自學、合作、討論描述樹的方式,認識樹的相關概念名詞,了解樹的相關概念名詞所表示的意義。其次,要求學生觀察樹的形態(tài),分析出二叉樹的特點。在活動二中,學生嘗試拼搭二叉樹,每個小組可以將不同方案呈現在PPT中。學生通過對不同方案進行分類,總結出二叉樹的5種不同的基本形態(tài),并通過對樹的觀察,發(fā)現二叉樹與非二叉樹的區(qū)別,歸納出二叉樹的性質。最后,引導學生通過核算實驗,體驗遍歷法查找與二叉樹方法查找的差異,感受二叉樹的優(yōu)勢,體會二叉樹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分析能力,讓學生在對問題不斷發(fā)現、探索、研究的過程中,提升算法思維。
在每種數據結構教學內容完成后,教師都要布置相應的編程作業(yè),具體如下頁表2所示。
(2)學生方案設計分享
課后,學生兩人一組,分別寫好自己設計的方案,然后相互交換,并用不同顏色的筆跡呈現批改與討論的結果。在經過交流討論后,學生對算法有了更深的認識。
(3)實踐課時組織實施
實踐課時是對之前學習內容總結的一節(jié)課,本節(jié)實踐課教師先回顧迷宮問題,然后分享由三位學生用不同數據結構編寫的算法。學生通過對方案進行研討,提出對應的算法以及算法所具有的特征,再根據算法完成程序編寫。最后,對編寫的程序進行交流,理解這三種結構的優(yōu)缺點,并與生活關聯(lián),將算法應用到生活、學習中。
(4)生活例子編程展示
在實踐課后筆者布置了小組作業(yè):請任選一種數據結構,應用相應的算法,創(chuàng)設一個真實情境作為編程題的題干;一人出題,一人編寫相應的程序。在所有學生完成出題與編程的作業(yè)后,還可以開展一節(jié)分享交流課,讓學生探討“題目中的問題”“解決方案的優(yōu)劣”。通過分享他人的作業(yè),學生可以拓寬思路,真正實現算法在生活中的應用。
反思
1.問題整理與提出
信息技術學科大概念下的大單元教學實踐從宏觀到微觀,能將知識的主線表達得更加清晰。以“迷宮問題”為例,該問題可以由多種方法完成,但在問題提出時,不能將問題的解決方法描述得非常詳細,如果問題的描述過于詳細—其實已經指定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也就不會想到用多種方法去解決問題了。
2.教學組織與實施
本文中三個數據結構的教學及練習就可能需要各2~3節(jié)課,而《抽象數據類型》即《編程交流》這節(jié)課,由于難度比較大,一節(jié)課可能無法完成,若再加上作業(yè)分享交流課,前后將近10節(jié)課,那么,一個問題需要一個月才能完成(一周兩課時)。這樣,學生有可能會完不成前置任務,導致后續(xù)任務完成度降低。此外,學生長時間針對同一個問題,也會產生厭倦的情緒。所以,基于學科大概念的學習需要考慮教學組織與實施,恰當地分解與重構問題,進而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夏雪梅.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yǎng)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
[3]溫·哈倫.科學教育的原則和大概念[M].韋鈺,譯.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