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花
〔摘? ? 要〕?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稱新課標)提出,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核心素養(yǎng),強調學生要具備開闊的文化視野。因此,如何通過教學改革拓寬學生的視野,已成為教師關注的焦點。此外,新課標還反復強調“跨學科學習”的重要性,對小學三個學段都提出了要與科學學習知識進行整合的要求。新課標背景下,在小學語文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要開展跨學科教學活動,并在語文教學中融入科學資源,只依靠教材難以實現理想效果。因此,要通過互聯(lián)網渠道整合語文、科學等教學資源,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跨學科教學實踐活動,以語文學科為載體、以多學科知識融合,拓寬學生的視野。
〔關鍵詞〕? 跨學科學習;互聯(lián)網教學資源;整合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20-0091-03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跨學科學習、STEM等理念得以有效滲透,為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指明了新的方向,科學學科知識融入語文教學成為大勢所趨。在這一背景下,教師越來越重視挖掘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的跨學科知識,尤其是科學知識成為教師關注的重點。但語文教材中的科學知識較少,還需要教師利用互聯(lián)網渠道更深入地挖掘,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的需求,實現拓寬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
一、小學語文教學與科學跨學科整合的必要性
(一)適應新課程改革要求
語文課程的關鍵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知識和運用技能,具體是指學生從課文中獲取語言知識、語言運用技能,通過開展閱讀、梳理、探究、交流等學習活動,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的過程中發(fā)現并解決問題,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新課標還提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讓學生初步獲得與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梢钥闯?,小學語文學科與科學知識跨學科整合,順應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這個過程中應用互聯(lián)網技術、挖掘互聯(lián)網資源,也是在教學中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的體現。
(二)有利于學生健康發(fā)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如果只傳授學生語文知識,學生可能會感到枯燥,難以調動學生積極性。大自然對學生來說有著很強的吸引力,語文學科中無論是散文還是詩歌,都與大自然有著緊密聯(lián)系。應通過互聯(lián)網渠道挖掘語文和科學資源,實現二者的深度融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帶領學生從自然界角度探究語文知識點,讓學生在習得語文知識的同時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例如,在學習《密西西比河風光》時,學生可能無法從字里行間了解密西西比河真實的自然風光,教師就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渠道,收集真實的密西西比河圖片、視頻,在課堂上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將科學知識自然且生動地融入課文,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效果,從真正意義上實現拓寬學生視野的目標。
二、從跨學科學習角度整合互聯(lián)網教學資源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利用互聯(lián)網巧妙整合科學資源,能幫助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優(yōu)化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下學習語文知識,形成良好的觀察和發(fā)現能力,更能加強語文學科與科學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充分體現出語文教學的綜合性特點。教師在跨學科整合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教學活動。
(一)從教材入手,找準學科間的契合點
教師組織開展語文跨學科教學活動時,首要的工作是分析教材內容,明確課文與科學知識有哪些相通之處,善于挖掘教材中蘊含的科學知識內容,如《小蝌蚪找媽媽》《植物媽媽有辦法》等課文,它們都是以不同體裁同時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科學知識的典型。教師要重視整合小學語文與科學教學資源,將語文教材作為載體建構語文學科與科學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語文教材中培養(yǎng)學生觀察事物與研究事物的良好習慣,實現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目標,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興趣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驅動力,學生如果對知識點產生了濃厚興趣,即便再繁重、再復雜的學習任務都不會感到有壓力,也不會對學習內容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會對學習樂此不疲。教師要主動抓住學生的學習動機,重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面對后續(xù)學習的內容時充滿期待。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許多科普類的課文都可以作為語文教學中融入科學知識的載體。例如,在《蝙蝠與雷達》的學習中,課文主要講解科學家通過實驗揭開了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由此受到啟發(fā)設計出雷達,將雷達安裝在飛機上,讓飛機具備了在夜間飛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分別板書“蝙蝠”和“雷達”,向學生提問:“‘蝙蝠和‘雷達分別是什么?”在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以圖片、視頻等形式向學生展示“蝙蝠”“雷達”,帶領學生從科學角度揭示“蝙蝠”發(fā)射和接收超聲波的原理,由此延伸出雷達的研發(fā)和運行過程;教師也可以淺要地為學生講解仿生學原理,通過互聯(lián)網為學生收集一些課外知識,利用少量課堂時間組織學生開展跨學科課外閱讀活動,以此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產生濃厚興趣,對課后作業(yè)、課后預習以及下一節(jié)課的開展充滿期待。
(二)開展科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寫作是重要的教學板塊。學生經常因為寫作素材積累不足,在自主寫作時感到無從下手。觀察是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開端,寫作則是學生思維的再現。為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積累豐富的素材,教師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整合語文與科學學科知識,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寫作題材和素材,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與思維能力,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語文教學中通常都會涉及關于寫作的內容與技巧,因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加上許多學生對課文中單一的寫作內容缺少濃厚興趣,教師就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及其寫作特點,設計一個與之相關的課文寫作主題。例如,學習《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時,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渠道收集相關的科學知識,與科學學科中有關“豆芽種植”的實驗內容聯(lián)系起來,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培育豆芽”的科學小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進行寫作;也可以使用塑料瓶、紙巾、水、豆子等材料,帶領學生進行分組實驗,讓各小組學生密切觀察豆芽的生長過程,在豆芽生長起來之前每天寫一則日記。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進行科學觀察,重點觀察科學實驗操作的各項步驟,保證寫作內容的全面性、有序性;或者引導學生從科學實驗的不同角度入手寫作,如顏色、大小、形狀、時間等。在科學實驗中經常會伴隨一些科學現象,這些科學現象如果是學生親身經歷的,學生在寫作時就能做到有話可說、有字可寫。因此,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課文時,可以結合課文內容確定寫作主題,利用互聯(lián)網整合科學資源,從語文寫作適當向科學領域延伸,在跨學科的課堂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
(三)整合互聯(lián)網教學資源,拓寬學生視野
“互聯(lián)網+教學”模式和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師提供了獲取教學資源的便捷途徑,語文教師可通過國家中小學教學資源共享平臺、慕課平臺獲取相關篇章的教學資源和素材,豐富教學內容;同時,教師還可通過網絡途徑,獲取海量教學資源,篩選與教學主題相契合的網絡資源,開闊學生視野,以靜態(tài)化的教學資源與動態(tài)化的教學實踐活動相配合,共同促進學生智力、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以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教學為例,本單元的教學主題是讓學生樹立熱愛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并逐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熱愛身邊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樹,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大自然的聲音》教學中,教師通過網絡瀏覽器搜索“自然的聲音”相關音頻、視頻以及倡導環(huán)保主題的動畫片,在語文課堂上創(chuàng)設自然情境,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自然素材,讓學生在音頻、視頻中感知自然的美好,樹立熱愛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如,教師播放清晨大自然鳥鳴的聲音,讓學生置身于被自然氛圍包裹的課堂中,在感知自然美好、美麗的同時,自覺承擔保護環(huán)境的責任,在生活中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助力于美麗中國建設。此外,動物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教師可通過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認識更多動物,感知大自然的神奇之處。例如,語文教師通過電子白板播放游戲關鍵詞,要求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圍繞這一主題說出符合主題的動物名稱。如,在詞條“全身由黑白兩色組成的動物”游戲中,學生依次說出“大熊貓、斑馬、奶牛”等,在火車停跑時,教師可通過網絡搜索,獲取更多符合詞條的動物如馬來貘,以拓寬學生視野。
在信息技術的助力下,小學語文教師開展教學工作,能借助便捷的信息搜索途徑獲取更多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資源,將其應用于課堂構建中,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網絡途徑開闊學生視野,滿足學生學習和獲取知識的需求。
(四)利用互聯(lián)網資源,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學情境
在跨學科視域下,小學語文教材中雖然存在許多與科學有緊密聯(lián)系的科普文,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缺少跨學科教學的意識,導致學生在科普文的學習中,常常感到枯燥乏味。為了真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科普文的魅力,教師要主動加強科普文與科學知識的聯(lián)系,借助互聯(lián)網技術整合教學資源,以此建構適宜的教學情境。例如,學習《蜜蜂》《花鐘》等自然科普文時,特別是關于介紹動植物的課文,因為課文中介紹的動植物比較尋常,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真實的教學情境可能無法獲得良好教學效果。在小學語文科普文教學中,觀察和發(fā)現是重要的人文主題,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發(fā)現能力,而此類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通過真實的教學情境才能實現。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利用互聯(lián)網為學生收集與課文相關的科學資源,以此建構真實且生動的情境,滲透“觀察和發(fā)現”的科學方法,讓學生以更熱情的態(tài)度參與到觀察活動中,便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真正理解課文,于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部分科普文適合建構真實情境,而有的科普文則適合模擬情境的建構,不過此類科普文在教材中占據的比例較小,但教師不能忽略模擬情境的價值。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但許多教師并未充分發(fā)揮多媒體在情境教學中的價值。在“互聯(lián)網+”理念不斷向教育領域滲透的過程中,現代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程度不斷提升,將其應用于小學語文科普文教學,可以在建構良好模擬情境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索科學的奧妙,激發(fā)學生的科學探究欲望。以《飛向藍天的恐龍》為例,由于課文中蘊含的科學知識與學生有著很遠的距離,這些知識點對學生來說比較模糊,學生只通過文字可能難以理解課文內容。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模擬情境,在課堂導入階段向學生播放有關恐龍的科普短視頻,激發(fā)學生對課文的探究欲望,讓學生根據短視頻內容,主動聯(lián)系課文內容,提高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能力,并通過模擬情境增強科普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站在跨學科學習的視角,以新課標為指引,探索了小學語文教學與科學知識的融合路徑。在跨學科教學中,由于語文教材中的科學資源比較單一,需要教師通過互聯(lián)網整合教學資源,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由此建構趣味性課堂,滿足學生的興趣需求、科學探究需求,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同時拓寬學生的視野。
參考文獻
[1]陳勇.小學語文教學跨學科整合策略探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2(9):70-72.
[2]周游.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科學素養(yǎng)選文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2.
[3]王永東.立德樹人視域下小學學科滲透勞動教育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1(28):24.
[4]陳鴻欽.STEAM教育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探究[J].名師在線,2021(4):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