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容容
〔摘? ? 要〕?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小學信息科技已經(jīng)成為小學教育教學體系的重點學科內(nèi)容。這項面向未來的現(xiàn)代化教育課程,對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綜合競爭力的提升大有裨益。基于此,本文以閩教版小學信息科技教學為例,分析了如何將項目式教學模式靈活地運用于教學實踐中,希望給廣大小學信息科技教師的教學帶來有益參考。
〔關鍵詞〕? 信息科技;項目式教學;方法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20-0010-03
全新的時代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一個人信息素養(yǎng)的高低已經(jīng)成為評價人才的重要標準。小學信息科技教師在實踐中,要在充分研讀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不斷探究各種能夠凸顯學生主體性、充分滿足學生實際學習需求、提升學生實踐應用意識的高效教學模式。項目式教學模式是新課程改革過程中誕生的一種高效教學模式,在實踐中,教師可以在明確項目式教學在信息科技教學實踐中積極意義的基礎上,通過運用先進的教育技術,給學生設計“預習性”的探究項目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點,為學生設計“趣味性”的探究項目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給學生設計“科學性”的探究項目來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給學生設計“合作性”探究項目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優(yōu)化課后作業(yè)布置,給學生設計“實踐性”探究項目助力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通過對評價機制的有效完善,凸顯項目式教學的優(yōu)勢價值。
一、在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運用項目式教學的意義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項目式教學模式能夠給學生帶來一種“身臨其境”的絕美感受,在項目中,學生能夠充分“以我為主”進行探究活動,把握探究方向,最終生成探究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全面感知自己的“重要價值”,同時也會在項目完成之后產(chǎn)生極大的學習成就感,學生一旦從中“得到甜頭”,就會產(chǎn)生源源不斷的學習熱情,從而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探究知識的積極性。
(二)活化學生信息思維
一般情況下,項目式教學依托于學生之間的合作展開,學生與小組同伴共同完成某一個任務。學生若想有效地完成任務,就要在合作中積極討論,發(fā)表自己的獨到見解,從小組成員身上發(fā)現(xiàn)更多思考問題的方法,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拓寬自身的思維,在積累經(jīng)驗的同時,實現(xiàn)綜合信息素養(yǎng)的穩(wěn)步提升。
(三)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項目式教學是一項完全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整個教學中只是“參與者”“合作者”“引導者”,會與學生一同討論、商議,既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與新課程改革的“以生為本”教育理念高度契合。
二、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運用項目式教學設計探究項目
(一)運用先進教育手段設計“預習性”探究項目,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小學信息科技學科的重點內(nèi)容,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學信息科技學科教師在運用項目式教學模式展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就可以結合微課技術給學生布置“預習性”的探究項目。
在閩教版小學信息科技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計算機文件的有效管理”里包含“建立文件文件夾”“排列圖標找文件”“文件分類好管理”三部分知識,每一部分知識之間有著緊密聯(lián)系。因此,在教學前,教師可以先將此部分知識的微課課件、視頻上傳到學生的“電子書包”中,讓學生在正式學習之前,就對單元知識“了如指掌”,并結合微課內(nèi)容,按要求完成相關項目的訓練,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進行具體知識的教學,就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結合學生興趣特點設計“趣味性”探究項目,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年齡較小,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容易被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信息科技學科教師在運用項目式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應當注重項目的趣味化設計,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學生的學習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課堂上。
在教學閩教版小學信息科技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是計算機小畫家”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在正式教學前,為學生呈現(xiàn)大量運用計算機繪畫軟件創(chuàng)作的作品,促使學生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產(chǎn)生學習探究熱情。當學生根據(jù)教師的講解了解此部分知識內(nèi)容之后,教師可以從教學前呈現(xiàn)的多幅作品中隨機挑選一幅,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作品當中都運用了哪些繪畫方法”的項目任務,促使學生在項目的完成中深化對此部分知識的理解,感受信息科技知識的學習樂趣。
(三)基于學生認知水平設計“科學性”探究項目,深化學生學習體驗
小學信息科技學科教師在基于新課程改革、運用項目式模式展開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應當充分分析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發(fā)展規(guī)律,并以此為基礎設計出更具有科學性和實際性的項目內(nèi)容,在讓學生感知信息知識學習價值的同時,深化自身的學習體驗。
閩教版小學信息科技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4課《文字處理初體驗》主要以Word文字處理軟件為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啟動Word的方法,認識軟件的功能、特點及其應用,從而為之后建立與完善文字處理軟件的知識體系奠定基礎。而學生通過三年級一年的學習,已經(jīng)掌握了記事本的功能特點,并能夠在記事本中進行文字編輯。因此,在教學此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完全依托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如何完成Word文字的編輯。這種與學生能力相契合的學習任務,不僅提升了項目式教學的科學性,同時也在深化學生學習體驗的同時,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
(四)注重合作精神培養(yǎng)設計“合作性”探究項目,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前文提到,項目式教學往往依托于小組合作,因此在基于新課程改革的項目式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布置“合作性”探究項目來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促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提升探索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閩教版小學信息科技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1課《采錄音頻做素材》的教學重點是錄制聲音,并且了解音頻文件的常用格式和特點。在教學時,教師首先可以給學生播放一段錄制好的音頻文件,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音頻文件的錄制方法,并在討論過后由每一小組派代表進行分享。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智能手機、數(shù)碼相機、錄音筆等生活中常見的錄音設備。有條件時,教師還可以將圖片中的實物帶到課堂上展示,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每一個物品的特征與運用方法,從而引出此次課程的教學主題,并進行具體內(nèi)容的教學。當學生在教師的講解中掌握具體的操作方法之后,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布置一項合作探究任務,即讓學生錄制古詩詞朗讀音頻,同時在完成之后向大家展示自己的錄制過程,選出三個“最佳作品”給予獎勵。如此不僅能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好勝心理,也能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五)優(yōu)化設計課后作業(yè),布置“實踐性”探究項目,助力學生全面發(fā)展
作業(yè)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小學信息科技學科教師在運用項目式教學模式展開教學實踐過程中,也可以通過給學生布置“實踐性”項目作業(yè)的方式加以落實,從而進一步強化項目式教學效果。
在教完閩教版小學信息科技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演示文稿展成果”這部分知識之后,教師可以結合綜合活動3,為學生布置一項實踐性探究項目,即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以“傳統(tǒng)文化”為主題共同制作演示文稿,并在下一次上課的時候進行分組展示。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小組長要做好每一個小組成員的分工,如有搜集素材的學生,有實際創(chuàng)作的學生,有分享展示的學生等等。當組長確定好組員任務之后,每一個組員可以“線上交流”的方式進行作業(yè)溝通。在完成作業(yè)之后,組長還要負責將其打印出來分發(fā)給組員,并針對整個作業(yè)過程,共同撰寫“作業(yè)報告”。這不僅實現(xiàn)了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同時也讓學生在“線上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了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促進了學生的全面進步。
三、完善項目評價機制,提升項目式教學實效
評價是項目式教學模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影響教學質(zhì)量的關鍵內(nèi)容。高效的評價不僅能夠幫助教師發(fā)現(xiàn)教學的優(yōu)勢與不足,同時也能為之后的教學指明方向,因此注重對項目評價機制的完善至關重要。
仍以閩教版小學信息科技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演示文稿展成果”這部分知識為例,當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探究任務之后,在正式上課時,教師就可組織學生進行作品展示,并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在小組演示之前,教師會給每一個小組分發(fā)一張評價表,并在其中明確三項評價指標。
主題與內(nèi)容:邏輯是否清晰,結果是否合理,文字是否簡練,重點是否突出,素材是否得當,描述是否正確。
作品藝術性:內(nèi)容是否有藝術感,顏色搭配是否舒適,界面是否美觀,版面布局是否合理。
作品技術性:作品陳述是否流暢,切換方式是否得當,鏈接地址是否有錯,演示操作是否熟練。
每一個小組在觀看其他小組演示的過程中,均要按照表格評價指標在相應位置進行打分,當最后一個小組演示完畢之后,再由組長和教師組成的“評委會”進行分數(shù)統(tǒng)計。最后,教師再將每一個小組的真實得分進行量化,以分數(shù)較高的作品為例,讓本小組學生分享自己的創(chuàng)作過程,并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自我評價,之后再由其他小組進行評價,最終教師結合學生具體的完成情況、課堂表現(xiàn)情況、知識掌握情況等各個方面,進行鼓勵性總結評價。另外,教師還可以針對每一個小組的作品進行評價,與小組成員一同探討改進措施,并將學生完善后的作品制作成鏈接發(fā)送到學校網(wǎng)站、微信公眾號、抖音號等各個信息平臺,接受廣大家長和社會的評價。這種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不僅打破了傳統(tǒng)評價的局限性,也在全面提升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同時,助力學生的全面進步。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學信息科技學科教師運用項目式教學模式展開教學實踐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深化學生學習體驗、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等各個方面,均產(chǎn)生積極作用。因此,小學信息科技教師要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探究各種有效的項目教學方法,在凸顯其優(yōu)勢價值的同時,助力學生全面進步和素養(yǎng)提升。
參考文獻
[1]徐燕斐.項目式學習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小學電教,2021(Z2):44-45.
[2]韋海銘.項目式學習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教育信息技術,2020(6):71-74.
[3]李龍英.淺談體驗式教學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5):86.
[4]黃衛(wèi)峰.豐富體驗,活化教學:體驗式教學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文理導航(下旬),2016(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