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在學生層面應當以學生的獲得感和滿意度為基礎進行評價。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在認知和情感兩方面獲得感較高,在能力和社交兩方面的獲得感較低,導致對課程思政的整體教學滿意度不高。應當通過轉變教學觀念,將能力培養(yǎng)作為主要目標,構建多樣化的課堂互動等方式提高學生滿意度。除此之外也應當關注專業(yè)認同度等非教學因素對課程思政教學滿意度產(chǎn)生的影響。
[關鍵詞]課程思政;教學評價;學生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G647?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3) 06-0015-04
一、引言與文獻綜述
教學評價是對教學活動滿足社會發(fā)展和個體發(fā)展需要的程度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1]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發(fā)揮著教學指揮棒的重要作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對高校教學評價體系進行了方向性的指引。在此背景下,如何科學評價當前各大高校大力推進的“課程思政”教學,也開始進入研究者的視野。
課程思政是近兩年來高教領域的研究熱點,研究成果十分豐富,但主要集中在教學設計方面,教學評價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少。筆者以“課程思政”+“評價”作為關鍵詞進行知網(wǎng)搜索,僅檢索到24篇相關文章,說明對“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評價的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薛維峰(2021)認為課程思政評價具有自己的特點和難點,包括思政教學目標的內隱性、體驗性、價值性,因此必須有效評價學生在上述三方面的變化才能有效評價課程思政的效果,強調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的變化,提出通過面談的方法來評價學生內隱的思想轉變。[2]張璐、張龍(2021)認為學生是課程思政直接的學習者、感受者、獲益者,因此對課程思政效果的評價不能僅從課程設計方面入手,也要從需求方,即學生的獲得感方面進行考查。[3]目前已經(jīng)有學者通過知識性的考試對課程思政效果進行評價(李松巖等,2020);[4]也有學者通過對學生開展課程思政化的認知態(tài)度和實施效果兩方面的調查來判斷課程思政的實施狀況(黃清等,2020)。[5]
筆者認為課程教學的影響力在于能夠成功地促進學生在認知、情感等方面產(chǎn)生一系列收獲,進而由隱性的認知、情感指導顯性的行為。由于課程思政教學的目標多著眼于學生的價值觀、情感、職業(yè)素養(yǎng)、辯證思維等方面,具有強烈的內隱性,并不適合采用顯性的書面考試的方式來評價教學效果。筆者認為思政化課程教學為學生提供了學習與發(fā)展的服務,學生通過對知識的內化,收獲的是價值觀、情感、道德與品質等方面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學生具有“客戶”的屬性。在商業(yè)領域,企業(yè)用“顧客滿意度”作為質量管理體系業(yè)績的測量指標,因此筆者主張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以學生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來評價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目前學術界在課程思政教學的學生滿意度方面也有少數(shù)研究成果,例如劉雋,范國睿(2019)采用結構方程模型證明師生互動會對“課程思政”滿意度產(chǎn)生正面影響,[6]王琳琳等(2021)通過回歸分析認為影響課程思政工作滿意度的因子包括性別、專業(yè)滿意度、師生課堂交流程度、教師對學生需求和感受的關注度、教師個人魅力。[7]
顧客滿意度是指用戶對產(chǎn)品或服務的實際使用感受與心理預期之間的落差引發(fā)的情感反應,[8]眾多研究證明顧客滿意度取決于顧客感知價值。顧客感知價值是指用戶對產(chǎn)品和服務的總體評價,包括功能性價值、情感性價值、社會性價值等維度。[9]教育的主要功能就在于使學生能夠獲得知識與能力,因此筆者認為學生在認知、情感、能力、社交等方面對思政化的課程教學的評價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
二、學生對“課程思政”獲得感和滿意度調查
為了對當前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筆者通過自制問卷對重慶三峽學院公共管理學院的學生進行了調查。問卷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對課程思政的認知和需求,學生對課程思政在認知、情感、能力、社交等方面的滿意度,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三個方面。問卷采用不記名方式隨機發(fā)放,共回收有效問卷189份,其中男生占19.05%,女生占80.95%(這與公共管理學院本身的男女生比例相一致);大一學生占39.34%,大二學生占40.98%,大三學生占19.67%(大四學生在調查時已畢業(yè)離校,未能參與調查)。
(一)學生對課程思政的認知與需求
2020年5月教育部頒布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目前課程思政已成為高校教學工作的重點之一。學校通過各種方式多渠道地進行了課程思政的宣傳動員,取得明顯成效,反映在學生層面就是學生對課程思政的知曉率和認可率較高。在被調查的學生中,完全不了解課程思政的學生僅占8.2%,接近一半的學生(48.63%)表示對課程思政比較了解,還有43.17%的同學表示聽說過。其中大二、大三的學生對課程思政的知曉率要明顯高于大一的學生,說明對新生的宣傳教育應進一步加強。在認知率較高的基礎之上,學生對課程思政的接受程度也較高,94.54%的學生愿意接受在專業(yè)課程中進行思政教育,大部分學生認為專門的思政課程相對枯燥,而在專業(yè)課程中融入思政教學能夠豐富課堂內容,增進理解,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習思政內容的興趣。
對課程思政內容的選擇上,學生更喜歡從教師個人經(jīng)歷或行業(yè)大師成長之路(88%)中獲得經(jīng)驗和感悟,其次是國內外大事(80%),專業(yè)前沿熱點(73%)、中國傳統(tǒng)文化(70%),國家建設(63%);在課程思政教學方式的選擇上,學生更喜歡教師采用案例教學(85%),觀看視頻資源(79%),進行師生互動(77%)和生生互動(72%),選擇教師講授的比例最低(61%)。
(二)學生對課程思政的獲得感
本次調查將學生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獲得感分為四個方面:認知、情感、能力、社交,具體內容見表1,要求學生根據(jù)自身的感受以0-5分進行打分,獲得感越強打分越高。
根據(jù)調查結果,學生在認知和情感方面的獲得感是最強的,其中價值觀和人生觀(3.96)、家國情懷(3.96)、社會主義政治認同(3.83)、文化素養(yǎng)(3.77)四項的得分要明顯高于其他選項,這與公共管理學院的專業(yè)屬性密切相關。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yè)的課程以社會學、管理學、經(jīng)濟學為核心,多數(shù)課程都具備強烈的公共屬性以及對現(xiàn)實的關注,其教學內容在家國情懷、社會主義政治認同等方面具備課程思政的天然優(yōu)勢;民族學專業(yè)和文化產(chǎn)業(yè)管理專業(yè)的課程則在培養(yǎng)學生文化素養(yǎng)方面具有獨到優(yōu)勢,因此這個結果顯然呈現(xiàn)出院系自身的特點。
但是學生在能力與社交方面的獲得感則較弱,尤其是“生生互動”方面,平均得分僅為1.58。而在能力方面,作為未來的公共管理人才,追求的是公共利益,因此需要培養(yǎng)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然而一直以來我們的課堂教學都存在一個特點:重教師講授,輕學生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這樣的問題同樣存在于課程思政中,因此導致學生在能力方面的獲得感不足。
(三)學生對課程思政的滿意度
從調查結果來看(見表2),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的總體滿意度并不算高,盡管選擇滿意的學生比例接近70%,但其中“非常滿意”的學生比例很低,僅占12.7%。但相對來說,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滿意度要稍高于對教學方式的滿意度。在教學方式上,采用案例教學和教師講授的比例最高,分別達到85.19%和82.01%,而采用“生生互動”的比例僅為31.22%,這顯然與學生對“生生互動”的需求相去甚遠,也必然導致學生在生生互動方面的獲得感得分最低。
被調查學生認為當前“課程思政”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生生互動不足(45.5%)、教師提供的教學資源不足(40.74%)、師生互動不足(38.1%)、教學方式不合適(36.51)、考核方式單一(33.33%)。
(四)“課程思政”教學滿意度的差異性檢驗
為了了解學生對“課程思政”的教學滿意度會受哪些教學因素和非教學因素的影響,筆者以學生對課程思政的總體滿意度為因變量,以學生的自然情況、認知情況、專業(yè)認同度、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變量為自變量,通過SPSS卡方分析進行差異性檢驗,結果見表3。
根據(jù)卡方分析的結果,性別、專業(yè)以及對課程思政的知曉度對課程思政的教學滿意度不產(chǎn)生顯著性影響。顯著影響課程思政教學滿意度的因子有:①年級,年級越高對課程思政的滿意度越低,說明隨著學生接受的課程思政越多,對課程思政的要求也逐漸提高,高年級的課程在融入思政內容時面臨的挑戰(zhàn)更大;②專業(yè)認同度,盡管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對課程思政的教學滿意度沒有太大差異,但是學生對自己專業(yè)的認同度卻會極大地影響其對課程思政的滿意度,這意味著如果學生對專業(yè)不認同不滿意,就無法認同整個課程內容,對課程思政的滿意度自然不高;③教學因子,包括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這是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會對學生滿意度產(chǎn)生顯著影響。
三、結論與啟示
(一)結論
本次對“課程思政”教學滿意度的調查得出以下結論:①當前“課程思政”在實施中主要著眼于認知與情感方面,缺乏在能力和社交方面的設計與思考,導致學生在這兩方面的獲得感不足,當然這也是大學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病,需要進一步思考改進教學設計;②學生對教學方式的滿意度不高,當前專業(yè)教師在實施課程思政時,仍然較多地采用講授的方法,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尤其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不足,顯著地影響了學生對課程思政的滿意度;③學生的年級、對專業(yè)的認同度等非教學因素會顯著影響對“課程思政”的滿意度,因此要提高學生對“課程思政”的滿意度除了要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進行思考之外,還應關注這些非教學因素。
(二)啟示
根據(jù)上述調查結論,要提高“課程思政”的教學滿意度,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轉變教學理念,以“能力”培養(yǎng)為重心
教學理念是教師關于教學活動的基本態(tài)度和觀念。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的教學目標的,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關注較多的是知識的完整性、科學性以及學科的邏輯性。但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社會培養(yǎng)具備各種能力的人才,知識只是能力培養(yǎng)的前提和基礎,以“識記”“理解”等低層次認知目標為主的內容,學生完全可以自行讀懂,課堂時間應該更多地向“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等高層次思維能力的訓練傾斜。因此大學教師應當轉變觀念,課堂教學應當以能力的培養(yǎng)為重點,借助“翻轉課堂”的做法,讓學生提前主動介入學習,在課堂上則通過實際案例和情境練習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幫助學生在理論與現(xiàn)實之間建立聯(lián)系,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問題,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2.構建多樣化互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的課堂參與不足,而“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等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則對學生的課堂參與有較高的要求,教師應當通過多樣化的形式,促進學生參與到課堂互動中來,除了師生互動之外,還應重視生生互動。例如可以通過固定小組討論、雞尾酒會法討論(即無固定討論小組,學生可以帶著問題隨意互動)、論辯法等激發(fā)不同觀點的學生之間的互動,進行思維的碰撞,從而可以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起主導作用,適時地參與、引導學生的討論,使學生之間散亂、膚淺的思路得到升華,提高邏輯深度,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高層次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著重要的價值。
3.提高學生的專業(yè)認同度
根據(jù)調查結果,學生的專業(yè)認同度會影響“課程思政”的教學滿意度,這意味著除了與課堂教學效果直接相關的教學因子之外,專業(yè)教師還應當關注非教學因素。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認同度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通過師生座談交流讓學生深入了解專業(yè)的課程設計、實習實訓以及未來的就業(yè)方向,從而破除學生對專業(yè)的刻板印象;在課上以及課下的師生交流中,培養(yǎng)學生對所學專業(yè)的情感認同,為學生提供專業(yè)信息,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的困難和擇業(yè)上的困惑;輔導員加強對大學生思想動態(tài)的關注,及時解決學生在生活上、學習上出現(xiàn)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對整個學院的情感認同。
參考文獻:
[1]司曉宏,張立昌主編.教育學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薛維峰.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評價方法分析[EB/OL].(2021-07-19)[2022-06-16],https://m.fx361.com/news/2021/0719/8586284.html.
[3]張璐,張龍.課程思政成效如何評價[N].中國教育報,2021-06-03.
[4]李松巖,等.基于“課程思政”視閾下專業(yè)基礎課程教學實施效果分析[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20(4):114-115.
[5]黃清,應立英.護理專業(yè)本科生對“課程思政化”認知態(tài)度和實施效果的調查分析[J].全科護理,2020,18(17):2164-2168.
[6]劉雋,范國睿.高?!罢n程思政”改革背景下師生互動對于學生自我收獲感與滿意度的影響機理——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實證分析[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9(5):117-123.
[7]王琳琳,鐘建明,楊睿.課程思政課堂教學滿意度影響因子及對策的初步調查與分析[J].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2021(22):70-73.
[8]仇雪,孫可心,吳凱馨.基于顧客感知價值的用戶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以小紅書為例[J].中國商論,2021(6):44-48.
[9]Sweeney,Jillian C.,and Geoffrey N. Soutar. Consumer perceived value:The development of a multiple item scale[J]. Journal of retailing 2001(2).
(責任編輯:張宏玉)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ies Based on Students' Satisfaction
Zeng Yaqi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teaching effec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evaluated on the basis of students' sense of acquisition and satisfaction. The survey found that students have a higher sense of achievement in cognition and emotion, and a lower sense of achievement in ability and sociability, which led to a low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the overal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should improve students' satisfaction by changing teaching concepts, taking ability training as the main goal, and constructing diversified classroom interaction. In addition, we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act of non-teaching factors such as major identity on the satisfa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valuation; Major identity
*基金項目:重慶三峽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公共經(jīng)濟學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建設與實施”。
作者簡介:曾婭琴(1981—),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服務與公共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