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摘要】以兒童問題為導向,遵循兒童發(fā)展規(guī)律,借助本土自然資源的優(yōu)勢,基于“全收獲”理念開展種植活動,讓兒童在種植過程中獲得情感、知識、技能等綜合性能力的發(fā)展。
【關鍵詞】本土種植;中班;勞動教育
幼兒對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一朵喇叭花,一塊樹皮,一只小小的螞蟻,都能讓他們目不轉睛地蹲在地上七嘴八舌地討論許久。走進自然,探索自然奧秘是幼兒最喜歡的事情,也是踐行勞動教育的“基石”。??谑降貐^(qū)坐擁火山口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氣候條件優(yōu)越、生態(tài)系統(tǒng)完整,堅硬、透氣、吸附性強、富含礦物質的火山巖石很多,豐富特異的自然環(huán)境孕育著本土特色植物的生長,如荔枝、黃皮、石斛、大薯、毛薯、木薯、黑豆、甘蔗等。而幼兒園種植勞動是從幼兒的興趣點和生活需求出發(fā),以各類植物種植資源為載體,讓幼兒通過親自管理、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情感體驗等獲取勞動教育發(fā)展。
一、石山本土種植勞動現狀
1.重形式輕過程
種植勞動的過程其實是幼兒在自主管理植物過程中學會發(fā)現問題、嘗試解決問題,并構建完整的植物知識經驗,形成一定的勞動意識。但我們在開展種植活動的過程中,只是注重表面形式的參與,沒有提供充足的探究勞動工具讓幼兒去發(fā)現和嘗試解決問題。如要想大薯長得好,合適的溫度和土壤少不了。但是到了適合種植大薯植物的季節(jié),我們在植物園里往往只能看到生活老師忙忙碌碌地拔草、松土、選種的身影,當一切前期工作就緒后才會由老師帶著幾個年齡稍大的孩子拿著鏟子來種植,在整個過程中幼兒只是機械化地將薯塊埋進去,完全不知道在種植前要根據季節(jié)、土壤條件來選擇種植時間和做場地準備,在播種后也忽略了讓幼兒進行后期的管理維護,并沒有形成種植全過程的一系列規(guī)劃和管理,幼兒沒有經歷種植勞動過程的體驗。
2.重結果輕經驗
教師經常會犯的毛病就是不知不覺把自己當成活動的主體與中心,把控著整個種植過程,沒有提供機會和時間讓幼兒在種植勞動中去發(fā)現問題、去思考該如何解決問題,教師太過于注重種植的結果,輕視了實踐過程中勞動經驗的累積。如我們在開展種植“大薯”活動時,沒有事先讓幼兒了解大薯的種植方式。作為本地“三寶”中的“一寶”,大薯的種植是非常有意思的,不同于太陽花的插條種,也不同于本地荔枝王的嫁接,它是采取果實切塊沾木灰的方式刨坑埋在土里,同時要把它堆成一個小土堆。我們在組織種植時往往是直接告訴幼兒跟著老師一起種,把植物種下拍照就結束了,沒有把這么種的原因告訴幼兒一起進行探究。看似完成了種植,可是幼兒的種植經驗并沒有得到提升。
3.重技能輕情感
種植活動不僅是幼兒走進自然、親近自然的有效途徑之一,也為他們創(chuàng)設了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的環(huán)境。但在開展種植過程中往往把重心放在了前期教授幼兒種植的方法技能,卻忽略讓幼兒自己主動帶著問題去思考該如何照顧植物,導致幼兒對生長周期長的植物缺少耐心、細心地照顧,導致植物無法順利生長和結果。例如大薯作為多年生植物,選地、摘珠芽、施肥等管理工作不能少,在后期照管工作中,教師怕幼兒把種植現場弄亂,擔心泥土沾到鞋子帶到教室給后期保育工作增加麻煩,因此干脆不讓幼兒親自投入種薯、挖薯、護薯,幼兒感受不到勞動的艱辛以及食物來之不易,從而難以養(yǎng)成幼兒不怕苦、不怕累、熱愛勞動的習慣。
二、石山本土種植活動融入幼兒園勞動教育實踐的有效策略
基于目前種植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我們開展了“中班大薯種植活動”的勞動實踐。
1.從生活入手,激發(fā)勞動興趣
教育來源于生活,我們要利用好生活中的教育機會,把握教育契機。在開展種植活動前,教師基于幼兒生活經驗,可以給予充足的討論時間,先讓幼兒談一談自己的種植經驗,聊一聊想種什么?之前種過什么?是如何種的?了解到的種植方法有哪些?以激發(fā)幼兒的勞動欲望,使之參與到勞動中來。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已經了解到了本地一寶“大薯”以及它的生長過程,每年2月是種植“大薯”的好時候,于是大家紛紛決定在種植園里種植上大薯。
軒軒:“我跟我奶奶去地里種過大薯,大薯的種子就是它長出來的薯,可是我奶奶是怎么種的我不記得了?!?/p>
明明:“我在電視上看到過,種地瓜可以插地瓜苗也可以把一整個地瓜埋在土里,它就可以長出來了,大薯應該也是這樣種的吧?”
菲菲:“我吃過大薯糖水,很好吃。我爸爸說要想種大薯,首先需要找到一個有很多土的地方,然后把大薯切成一塊一塊的,沾上木灰埋到土里就行了。”
欣欣:“對,把它埋到土里后要用很多很多的土蓋在它身上,我上次在我爺爺家也看到過大薯是這樣種的?!?/p>
孩子們都爭先恐后地把自己在生活中了解到的種植方法和別的小朋友分享。分享完后,我們邀請了軒軒的奶奶來給大家介紹正確的大薯種植方法,孩子們聽后都感嘆原來大薯的種植這么有趣,還需要堆土堆,都想親自動手去試一試是如何播種的。為幼兒學習種植提供多樣化、貼近幼兒生活的探究環(huán)境,激發(fā)了幼兒參與勞動的興趣,讓幼兒在勞動中獲得種植大薯的知識經驗。另外,幼兒園可邀請有豐富種植經驗的家長給幼兒介紹種植方式和照顧方法,還可以邀請家長制作“家長獻計獻策小錦囊”“家長集思廣益墻”等,巧用本土家長資源,進行多元家園合作,拓展種植勞動新空間。
2.從問題入手,萌發(fā)勞動意識
發(fā)起勞動行為首先要具備勞動意識。中班幼兒具備一定的觀察探究能力,他們在種植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值得去探究的問題,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活動行為,給他們留有大膽質疑、自由探究的空間。如果幼兒沒有發(fā)現問題,教師可以適時拋出一些可引發(fā)幼兒探究的問題,引發(fā)幼兒思考,在發(fā)現問題、驗證猜想、收集信息、尋找答案、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幼兒的勞動意識在一步步形成。如幼兒在了解了大薯的種植方法后就開始如火如荼地挖土種植,在種植過程中菲菲發(fā)現明明沒有沾木灰就把大薯種下了,她趕緊大喊:“老師,明明種的不對,他都沒有沾木灰就把大薯埋到土里了,這樣大薯會死的?!薄安挪粫?,為什么要沾木灰?我覺得不用沾木灰大薯也可以長出來。”明明不服氣地說道。“就是要沾木灰,這是我爸爸說的。”“那你說為什么要沾木灰?你說啊?!庇辛诉@一爭論,老師抓住這一問題請幼兒思考:是啊,為什么種植大薯要沾木灰呢?不沾不行嗎?想了很久都沒得出結論,大家決定回去調查原因為什么一定要沾木灰。經過查找資料、向家長請教,終于找到了原因:原來大薯粘木灰可以促進大薯切面的愈合,殺菌消毒,減少大薯塊種下去之后還沒出苗就爛掉,提高大薯塊的出苗率。
3.從方法入手,積累勞動經驗
幼兒由于年齡小,生活經驗也少,沒有積累系統(tǒng)的種植經驗,因此在照管植物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使用一些錯誤的種植方法導致植物枯萎,無法正常生長的情況。教師作為幼兒發(fā)展的引導者,不要急于直接告訴他們原因,而是要允許幼兒有“試錯”的機會,讓幼兒在勞動實踐中尋找答案并驗證他們的猜想,在實驗對比的過程中找到正確的養(yǎng)護方法,積累更多的種植勞動經驗。例如在解決了沾木灰的問題后,幼兒在種植完成后又發(fā)現了新的問題:有的人堆的土堆就一點點,有的人把土堆堆得很高,有的人甚至都沒有堆土堆。該怎么解決土堆問題呢?
清應說:“老師,不如我們就這樣種吧,看一看它會不會也能長出來?!鼻鍎P說:“我覺得這個土堆太高了,大薯肯定沒有力氣爬出來,要不我們還是把土堆堆小一點吧!”
欣欣說:“不然我們就找三個土堆大小不一樣的來比一比,看誰種的大薯能最快長出來。”
種植間距的大小,土堆的大小,插條、點播和嫁接的方式,這些方法都是幼兒在勞動實踐中親身體驗得來的,我們可以抓住它們的異同讓幼兒去進行實驗比較,把植物種活了,幼兒能體驗到勞動帶來的成功喜悅,沒種活也沒有關系,相信這一次失敗的經歷會讓幼兒印象深刻,讓他們在失敗中積累勞動經驗,牢牢掌握大薯的種植技巧,這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
4.從情感入手,浸潤勞動教育
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情感教育已經成為培養(yǎng)人全面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種植勞動中隱藏著許多值得發(fā)展幼兒情感的機會,可以很好地鍛煉幼兒的心性,這就要求教師要用敏銳的眼光去捕捉種植過程中幼兒的言語、行動,走進幼兒的心靈,促進幼兒愛勞動情感的發(fā)展。如大薯在生長的過程中由于不斷地膨大,需要不斷地加深土層、重施底肥、使土壤疏松透氣。可是在追肥的過程中,由于氣味難聞有些孩子怕臟怕臭。“老師,這是什么?。亢贸舭?!”“咦,羊的便便,一粒一粒的,太臟了。”“我不怕,我看到我爺爺拿來給毛薯施過肥。”“我也不怕,羊便是大薯的營養(yǎng),我想要我的大薯長得快?!焙⒆觽兡阋谎晕乙徽Z地說著話。教師并沒有呵斥怕臟怕臭的孩子,而是以身作則給幼兒示范用羊糞給大薯施肥的方法。到了挖薯的時節(jié),大薯由于形狀似腳板,塊莖又不規(guī)則,扁塊形、分叉多,孩子們在挖薯的時候一不注意很容易就損傷到薯的褐色表皮,露出紫紅色的薯肉,如果沒有耐心強行拔薯甚至會把“鄰薯”掰斷。由于幼兒的挖薯方式不對導致大薯受到了損傷,有的孩子說:“老師,大薯都被拔斷了,它肯定很痛,我們挖的時候要小心一點,不要讓它受傷?!薄袄蠋?,我發(fā)現這些大薯都長得好像我們的腳丫,我們是不是可以先看它的形狀是往哪邊長的再慢慢挖,等把土全挖開后再把它搬出來呢?”有了這個發(fā)現后,大家開始細心觀察大薯的長向,小心翼翼地用鏟子、鋤頭、五齒耙把離大薯最遠的土扒拉開,當看到大薯后再用手輕輕挖,盡量不傷到大薯,終于一個大薯被完好無損地合力搬出來了。
在“給薯施肥”事件中,雖然羊糞氣味難聞,但孩子對自己親手種植且長期照管的大薯高度珍惜,表現出不怕臟和累的勞動精神,還有老師沒有采取說教的方式,而是用自己的行動引導孩子不怕臟、不怕臭、愛勞動、具有責任感的良好品質?;顒咏Y束后教師又組織幼兒觀看了農民辛苦勞動的過程及偏遠地區(qū)缺乏糧食的現狀,潛移默化地讓幼兒體驗到正是有了農民不辭辛苦地勞動,才能讓我們享受到幸福生活?!巴谑黼y”這一件事也培養(yǎng)了幼兒的細心、愛心、耐心,使幼兒體會到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在幼兒教育中環(huán)環(huán)都是課程,步步都是教育,重視勞動教育,讓種植活動成為浸潤幼兒勞心的肥沃土壤吧!
5.從內容入手,以勞促全發(fā)展
大薯的種植,我們不要單純地把它當做科學領域方面的活動,而是要以種植大薯為載體,將種植內容延伸至健康、語言、社會、藝術等多領域融合中,創(chuàng)生相關游戲實現不同領域內容、觀察記錄并創(chuàng)意表征與大薯互動的經驗等活動,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fā)展。例如到了收獲大薯的季節(jié),我們可以舉辦“大薯豐收會”,由幼兒自己帶著籃筐和工具去挖大薯。幼兒要邊觀察大薯的形狀邊調整方向來挖土,多人合作才能保證不傷到大薯,又能把大薯從深土里搬出來,多人勞動不僅提高了幼兒勞動效率也發(fā)展了幼兒的合作能力;在挖的過程中還可以讓幼兒比一比大小、數一數每棵薯樹結多少個大薯,并使用簡單符號或圖表逐一統(tǒng)計,準確計算出大薯數量,發(fā)展了幼兒的數學認知;大薯挖出來后還可以融入健康領域,開展“運薯忙”的戶外勞動,通過勞動動作訓練發(fā)展幼兒的平衡能力和上肢力量;大薯搬回教室后,還可討論大薯怎么吃?在生活區(qū)中分享大薯的多種吃法,開展“美味的大薯”延伸活動,幼兒在動手洗、削、切、煮等親自體驗過程中充分感受勞動的樂趣,同時也體會到了收獲勞動成果的喜悅;還能利用大薯本身帶有的花青水溶性色素開展美術活動“多樣的扎染”,挖掘植物的多種功能,將勞動成果進行美育創(chuàng)作,享受創(chuàng)意勞動的成果。此外還可以讓幼兒把大薯和本地的“二寶”—木薯和毛薯作觀察比較,結合自己在種薯—護薯—挖薯—嘗薯等環(huán)節(jié)中的所思所獲進行記錄,開展“石山三寶連環(huán)畫”“大薯日記”“大薯海報”等活動,最后形成一張張思維導圖即“大薯探秘冊”,把“大薯探秘冊”投放到閱讀區(qū)中,讓幼兒談談自己對大薯成長的認識、說說自己對大薯的發(fā)現,與大家分享自己的勞動收獲,這不僅提高了幼兒自我表達能力,還實現了資源共享理念的落地。
幼兒園的種植勞動不僅是無字的“活教材”、多元的“科學實驗室”,更是一種寓教于樂的勞動教育手段。在種植勞動過程中不僅能讓幼兒觀察探究、動手勞作、收獲體驗中建構植物的知識經驗、掌握種植勞動的技能,同時幼兒對植物的愛心、耐心、責任心,和愛自然、愛勞動的情感也在無形之中得到強化,為幼兒今后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施展.巧用“全收獲”理念開展幼兒園種植活動[G].幼教與成長研究,2021(96).
[2]林海英.兒童觀視角下種植課程的生成與整合[J].教育觀察,2021(16).
[3]駱麗霏.追隨兒童問題情境的幼兒園種植課程的探索與實踐[J].遼寧教育,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