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琪
摘 要:從幼兒園到小學的有效銜接是家長、教師們共同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也是教育主管部門一直在強調,并通過各種政策、規(guī)章努力實施的工作.2022年的義務教育階段新版數學課程標準就再次提出了這一點.本文針對目前幼小銜接中存在的問題,幼小數學的區(qū)別,提出了一年級數學教學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幼小銜接;數學教學;教學策略
2021年,教育部發(fā)行《小學入學適應教育指導要點》,其中要求小學一年級上學期作為幼小銜接適應期,實施與幼兒園相銜接的入學適應教育,幫助兒童逐步適應從游戲活動為主向課堂教學為主的轉變.《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關于課程標準的主要變化中也提到一條就是“加強了學段銜接”,特別指出“注重幼小銜接”.可見,助力學生從幼兒園階段平穩(wěn)過渡到小學階段,實現身心及學習能力的有效銜接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數學作為一切學科的基礎,對兒童的教育意義不容小覷.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就需要明確幼兒數學與小學數學的不同之處,并能找到行之有效的對策,在數學這門學科方面做到更好的銜接,使學生在學好一年級數學的同時體驗到更多的學習樂趣.
1 基本情況:目前幼小銜接中存在的問題
1.1 教師缺乏銜接經驗
很多學校考慮到新教師需要從起始年級開始接觸、適應教學工作,所以基本上都將他們安排在了一年級擔任教學.而這些有理論基礎,缺實踐經驗的新教師,很大程度上輕視一年級的數學知識,也不熟悉幼兒園階段和小學階段數學知識的聯系與區(qū)別,就會給銜接教育帶來一些問題.
1.2 家長理解片面
由于家長對升入小學的焦慮,現在很多課外打著幼小銜接旗號的輔導班應運而生.但是,家長和輔導班只注重知識的銜接,忽視了學生數學思維、數學學習方法的銜接,導致學生負擔重,且影響他們的對數學的長遠學習能力.
1.3 學生對小學認識不夠
父母和幼兒園老師都能認識到小學與幼兒園的不同,但容易著重刻畫在小學教師的嚴肅形象和知識的高深程度上.一方面造成了一部分學生對數學老師的畏懼,另一方面只注重知識銜接的幼小教育讓學生認為,只要把知識學好了就能應對小學數學課堂.有些學生就沒有好的數學思維及學習方法,反而因為提前學過了就驕傲自大,不能認真聽講.等遇到之前沒學過的數學知識,就容易產生挫敗感,不再容易對數學有興趣.
2 銜之有備:明確小學數學與幼兒數學的區(qū)別
真正有效的銜接必須建立在對兩者區(qū)別充分了解的基礎上,讓銜接做到有備而來.
2.1 教學目標有區(qū)別
幼兒園數學著重于對數學的啟蒙,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而小學數學則著重于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能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2.2 教學內容有區(qū)別
幼兒園數學主要教學對數字的識記和簡單的計算,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根據新版課標可分為四大領域,分別為“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相比幼兒園數學,小學數學內容更加系統、全面,也更有難度和深度.
2.3 教學方法有區(qū)別
幼兒園數學的教學方式偏向于游戲活動,在活動中完成對簡單內容的認知.小學數學的教學方式課堂化,在較強的課堂紀律維持下采用以講授為主的形式完成復雜知識的傳授.
2.4 學習反饋有區(qū)別
幼兒園的數學學習反饋以口頭表達為主,小學數學的學習反饋則要通過書面的作業(yè)練習來實現.這就涉及到了數學的書寫規(guī)范,這也是小學一年級的數學教師相比幼兒園老師更需要關注到的地方.
2.5 學習評價有區(qū)別
幼兒園的數學學習評價側重于學習是否符合幼兒的發(fā)展需求,以及是否為小學知識的進一步學習打了基礎,做了鋪墊.小學的數學學習評價側重于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和書面的考核.
3 接之有方:制定一年級數學基本教學策略
結合以上問題和區(qū)別,制定有針對性的一年級數學教學策略,讓銜接有法可循.
3.1 掌握基礎,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
在正式開學前,一年級都會有1—2天的準備課,以幫助學生認識校園、教室環(huán)境和老師,了解基本課堂常規(guī),甚至開學的第一天也不用急著就上新課.教師可以抓住這幾天的時間,通過集體訪談、個別詢問,或者簡單口頭計算等方式,了解學生在幼兒園的數學學習內容,掌握學生的數學基礎.在此基礎上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或優(yōu)化,或增減,讓一年級的數學教學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同時,通過了解,也大致掌握了學生的學習差異,哪些學生的數學基礎較強,強的引領他們探究更深層次的、思維含量更高的內容;哪些學生的數學基礎較弱,弱的在基礎之上再加以著重鞏固.
3.2 創(chuàng)設情境,重視趣味活動教學
為了讓幼兒園的學生更好地適應小學數學課堂,銜接小學數學教學,數學教師的課堂教學應學習借鑒幼兒園特色,增加教學的活動性、趣味性.每節(jié)課的教學,組織兩到三次小組活動充分讓學生動起來.如在第一單元《數一數》中讓學生數一數身邊的、教室里的物體數量說給組員聽,在第二單元《比一比》中讓同桌在一起比高矮,比手中文具的大小、長短等.同樣,將教學融入童話故事,借助充滿童趣的故事將知識娓娓道來.或者在教學中讓學生玩起來,邊學邊玩,寓教于樂,如學習10以內加減法時,讓學生帶著家里的撲克牌來上課,同桌或小組成員間通過出牌來計算加減法,通過搶答來提高口算速度.學生在活動中、游戲中輕松銜接小學數學知識,緩解了從幼兒園到小學數學知識的提高給學生帶來的疏離感、恐慌感.
3.3 激勵教育,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從幼兒園到小學,表揚激勵對學生學習所起的調動作用非常巨大,能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變被動為主動.在一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只關注數學成績,只以此為依據來對學生進行激勵.而是要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從多方面進行激勵教育,如最基本的數學課認真聽講、積極發(fā)言的應給予獎勵;剛開始學習數字的書寫,書寫規(guī)范的應給予獎勵;對數學題的解答表述完整、邏輯性強的應給予獎勵.獎勵的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靈活選擇.可以口頭表揚、小組積分、印章貼紙獎勵、減免作業(yè)、甚至可以買一些小文具進行物質獎勵.在充分、多次正面肯定的激勵教育教學環(huán)境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越來越高,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會越來越濃,對促進數學課堂教學質量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 滲透方法,積極培養(yǎng)數學思維
一年級的學生,正是數學思維發(fā)展時期,是積極培養(yǎng)的良好階段,而缺的就是數學教師的正確引領.教師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教材、題目的特點,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數學思維能力.如教學《認識>、<、=》這一課,可以通過將兩種小動物的頭像用虛線連接的方式,來比較誰多誰少.這里可以用學生通俗易懂的語言“一個對著一個連線”滲透“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
在教學小棒拼成的正方形中找規(guī)律填出小棒根數這樣的題目時,引導學生觀察拼圖的特點,小棒數量的變化,從而找到數量的有序變化,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
一年級就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才會越來越強,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質量的提升.
一年級的數學教學,雖簡單但重要,應建立在有效的幼小銜接的基礎上.找準幼小數學教學的差異,針對性地制定策略開展教學,才能讓幼小銜接落到實處,發(fā)揮實效,實現幼小數學的平穩(wěn)過渡.
參考文獻:
[1] 劉四英.試析幼小銜接視角下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的策略[J].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7(34):223-223.
[2] 王舒嘉.幼小銜接視角下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方法淺談[J].時代教育,2017(6):202-202.
[3] 楊柳.幼小銜接視角下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策略探討[J].讀與寫,2019(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