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予
摘 ?要:地理概念教學是高中地理教學的基礎,也是培養(yǎng)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通過問題式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地理概念,發(fā)展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诖耍恼聦趩栴}式學習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學進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根據問題情境設計問題鏈,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解決問題;通過評價反思促進學習。
關鍵詞:高中地理;問題式學習;概念教學
課程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學既要注重知識的傳授,又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以滿足學生未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地理概念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基礎,是形成地理思維和理解地理規(guī)律的關鍵。地理概念不僅是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進行概括總結,更重要的是其有助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幫助學生形成地理知識網絡。而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運用地理概念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為此,本文立足高中地理概念教學,探討基于問題式學習的概念教學模式,以湘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地理》必修第一冊“地球表面形態(tài)”這一章為例,論述如何在問題式學習的過程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一、問題式概念教學的優(yōu)點
問題式概念教學是以問題為主線,將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主要有以下優(yōu)點。
1.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問題式教學模式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概念的興趣。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當在地理概念教學中注重學生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問題式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地理概念的學習,促進學生掌握地理知識。同時,問題式教學模式還能夠將課堂活動與課文知識相聯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問題式教學模式中,學生可以通過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中,增加個人體驗感,提高學習效率。
2. 增強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問題式概念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在問題式概念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探究問題,相互探討、交流,不斷提出并解決問題。在這種模式下,學生不會被動接受知識,而是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3. 促進學生對地理概念的理解
地理概念的學習是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認知過程。因此,對于學生來說,理解地理概念非常重要。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解—學生接收”的“填鴨式”教學,學生缺乏對地理概念的思考,在理解地理概念時存在困難。問題式教學模式是以問題為主線,踐行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將課程內容和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地理概念。
二、問題式學習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學中的應用
1.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
在問題式學習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通過解決問題來學習地理概念。如在“地球表面形態(tài)”這一章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地球表面的形狀與大小。隨后,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如下問題情境。
問題1:根據地球表面的形狀和大小,能否提出幾個與地球表面形態(tài)有關的問題,并簡要說明其形成原因。
問題2:流水能塑造出哪些地表形態(tài)?與風力作用相關的地表形態(tài)有哪些?試舉例說明我國不同地區(qū)的地表形態(tài),指出其是由什么作用塑造的?并討論其可能發(fā)生的自然災害。
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自主思考,并提出新的問題。
2. 根據問題情境設計問題鏈,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問題鏈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具體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地理概念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問題鏈,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地球表面形態(tài)”這一章的概念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問題鏈設計為“地球表面形態(tài)有哪些特征?”“地球表面形態(tài)與哪些因素有關?”“地球表面形態(tài)變化的影響因素有哪些?”等。
例如,在教學“地球表面形態(tài)有哪些特征”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設計問題鏈:你知道哪些地理現象與地球表面形態(tài)有關?應如何分析這些地理現象?通過設計問題鏈使學生了解:(1)地球表面形態(tài)包括平面形態(tài)和曲面形態(tài);(2)不同類型的地球表面形態(tài)具有不同的特征,如大陸的輪廓線、平原、高原等,海洋的輪廓線、盆地、海底山脈等;(3)分析不同類型地球表面形態(tài)的特征,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影響因素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設計問題鏈時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要有層次,有梯度,循序漸進;二是問題情境要新穎、有趣,具有挑戰(zhàn)性;三是問題鏈要有邏輯性、完整性。
3. 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解決問題
在基于問題式學習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掌握相關地理概念。在本節(jié)課中,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讓學生進行交流、探究。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小組討論:地球表面形態(tài)有哪些?每個區(qū)域有哪些特點?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和小組討論,對地球表面形態(tài)進行分析。隨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探究:地球上有哪些地形?這些地形的形成是由于什么因素造成的?地球表面形態(tài)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交流、討論。最后,教師進行歸納總結:地球表面形態(tài)由地表形態(tài)和內部形態(tài)兩部分組成。內部形態(tài)主要由板塊運動造成,地表形態(tài)主要由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兩部分構成等。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地圖、圖表等進行自主學習,讓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從而實現“地球表面形態(tài)”這一地理概念的有效學習。
4. 通過評價反思促進學習
高中地理學習評價需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思維方式和學習能力等,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通過評價反思促進學生的學習。在教學“地球表面形態(tài)”這一章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與反思:首先,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地球表面形態(tài)”概念及其形成過程。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教材、查閱相關資料、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獲取知識。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地球表面形態(tài)”概念形成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和主要因素,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解決思路和方法。其次,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效果進行反思。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和分享,分享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經驗等。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最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以促進自身的學習。在“地球表面形態(tài)”這一章的教學中,學生不僅要復盤自己是否理解“地球表面形態(tài)”這一概念,還需要評判自己是否可以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加深對“地球表面形態(tài)”概念的理解。
地理概念教學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內容,對學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在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采用問題式學習法,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文章以“地球表面形態(tài)”一章的教學為例,探索了基于問題式學習法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學模式,并從提出問題、引導探究、解決問題、評價反思四個環(huán)節(jié)入手,通過設計地理概念教學方案,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探究“地球表面形態(tài)”分類及其形成過程。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與反思,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云萍. 基于問題式教學的高中地理綜合思維培養(yǎng):以“下滲”微專題復習教學設計為例[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1(12).
[2]王錳,孫丹丹. 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地理問題式教學[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2(7).
[3]王云. 基于問題式教學的高中地理思維鏈建構[J]. 高考,2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