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國麗 徐國輝
【摘 要】主題單元課本劇是在單元主題引領下踐行學思結合、用創(chuàng)為本的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文章結合具體課例闡述如何在單元視域下以主題為引領,以問題鏈為串聯(lián),借助相關評價標準,指導學生基于課本素材開展課本劇的創(chuàng)編演活動,最終達到提升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課本?。粏卧虒W;問題鏈;主題意義
一、引言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在英語教學中應發(fā)揮核心素養(yǎng)的統(tǒng)領作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主題為引領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踐行學思結合、用創(chuàng)為本的英語學習活動觀[1]2-3。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存在教學內容碎片化且教學活動缺乏關聯(lián),重語言知識點傳授輕主題意義探究,重語言練習輕語用意識,重語言理解輕創(chuàng)造性表達等問題。這些問題會在較大程度上阻礙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英語課本劇以教材為內容,以話劇表演為形式,融合了課文與戲劇兩種元素,既有教材的精細化、內容的主題化,也有語言的表現(xiàn)性、表演的戲劇性[2]。課本劇利于學生在內化和建構新知的過程中,將書本所學知識運用到真實情境中,在體驗感悟中學以致用,不僅可以提高語言學習的深度理解力與創(chuàng)造表達力,還可以提升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嘗試基于單元視角,以單元主題為創(chuàng)作核心,結合學生自身生活經歷,在情境中活用教材提供的語言材料,以表演的形式進行英語情境交際活動,在實踐中遷移創(chuàng)新地運用所學知識,達到知行合一。
二、主題單元課本劇創(chuàng)編演的教學策略
(一)提煉單元主題,逆向設計并呈現(xiàn)課本劇任務
課本劇素材選自北師大版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5 Now and Then。本單元的主題語境是“人與自我”和“人與社會”,包含四個語篇。語篇一Lesson 13為對話,是祖孫二人對所居住的小城面貌和生活今昔對比的討論。語篇二Lesson 14為閱讀語篇,講述了學生Ben和他媽媽從不同視角回憶Ben入學第一天的經歷。語篇三Lesson 15為聽說語篇,講述了著名作家陳誠描述中學時代最喜歡的老師。語篇四Communication Workshop為讀寫板塊,講述了Nancy學習英語遇到困難向教師求助并最終取得進步的故事??梢钥闯觯締卧Z篇材料的關聯(lián)性較強,從生活環(huán)境的今昔對比,到適應校園環(huán)境,再到適應環(huán)境之后的改變與進步,即從不同角度論述了適應環(huán)境和改變自己的重要性。由此,授課教師提煉出“Change is Progress”的單元主題意義,并構建了單元主題結構圖(如圖1)。
在確定好單元主題后,授課教師按照逆向教學設計理念[3],以終為始,確定圍繞單元主題進行課本劇創(chuàng)編演的單元大任務,并提前與學生分享對應的要求與評價標準。劇本創(chuàng)編的標準包括:(1)主題具有鮮明性和深刻性,要求人物對話涉及單元主題;(2)劇本情節(jié)要有內涵,符合單元主題意義;(3)從劇本編排看,要有創(chuàng)新性、批判性、靈活性和邏輯性。創(chuàng)新性指人物對話或語言在課文的基礎上有改進、有創(chuàng)新,且場景描述新穎,有相應的舞臺效果;批判性要求人物對話或語言有一定的辯證性,能體現(xiàn)人物的性格,使情節(jié)豐富;靈活性指情節(jié)跌宕起伏,矛盾沖突明顯;邏輯性指劇情發(fā)展符合邏輯。
逆向設計的思路為學生提供了單元學習的情境與動機,明確了學習的方向與成功的標準,也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主動參與和探究主題意義的情景和空間,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4]。學生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成為主題意義探究的主體,在創(chuàng)編課本劇的過程中,通過習得與運用、歸納與提煉,成為知識的建構者,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達成課程目標。
(二)借助核心問題鏈深化理解主題意義,并為課本劇創(chuàng)編做好語言準備
問題鏈是教師為實現(xiàn)一定的教學目標,根據(jù)學生的已有知識或經驗,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將要產生或者可能產生的困惑,將教材知識轉換成層次鮮明、具有系統(tǒng)性的一連串教學問題;是一組有中心、有序列、相對獨立而又相互關聯(lián)的問題[5]。問題鏈并不是簡單的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問題,而是雙方針對問題情境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主動探索和學習,將教學主體從教師轉移到學生,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具有重要作用。問題鏈是一個很好的抓手,教師可以借助問題鏈進行有效課堂提問,并基于大單元視角構建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課堂教學。在深入研讀文本后,授課教師基于子主題意義構建了探究性問題鏈(見表1),幫助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主題意義,促進學生鞏固知識結構、鍛煉嚴謹?shù)倪壿嬎季S、提高思考的質量,從而提升思維品質。
如表1所示,Lesson 13是一節(jié)讀說課,共兩課時。先結合祖孫關于“小城面貌和生活今昔對比”的7輪對話,通過問題“What are the changes in your hometown?”引導學生復習本課的單詞、短語、句型,師生共同提煉出本課的重點詞句。通過“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hanges in your hometown?Why?”問題,引導學生分析Linda和爺爺?shù)那楦凶兓?,并復習描述my hometown的相關詞匯(如big、small、tall、neighbours、traffic、shops、restaurants)和短語(be close to、far away from、talk to、travel around、lots of),以及一般現(xiàn)在時和一般過去時的語法知識,從單詞到短語再到句子,逐步深入,為學生創(chuàng)作劇本提供語言素材。這些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讓學生發(fā)現(xiàn)并感悟家鄉(xiāng)變化,從而悟出變化就是社會的發(fā)展這一主題。再通過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追問,引導學生從衣食住行、城市規(guī)模等方面進行探討,發(fā)現(xiàn)身邊的變化,熱愛家鄉(xiāng),感受到接受環(huán)境改變的重要性。然后通過角色扮演,體會、感悟人物的心理變化,幫助學生分析人物性格,感受環(huán)境變化對人的影響這一主題。
Lesson 14是一節(jié)讀說課,共兩課時。借助學生提供的上幼兒園或小學第一天的圖片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理解人物情感發(fā)展,并通過采訪的形式,運用目標語言,利用問題“How did you feel on your first school day?And why?”引起學生情感共鳴,為后續(xù)劇本創(chuàng)作提供語言支撐和情感積累。Lesson 15是一節(jié)聽說課,共兩課時。本課的話題是學生熟悉的,教師以問題“How did Chen Cheng change?Do you have the similar experience?”引導學生分析人物間的情感及沖突,感悟情感變化,再通過問題“How do you feel now?How did you change yourself?What do you think of it?”引導學生遷移到自身經歷,激發(fā)學生表達師生間的真實情感,增進師生間的理解,明確主題意義,為創(chuàng)編師生間的故事提供語言素材。Communication Workshop是一節(jié)讀寫課,共兩課時。師生通過分析Nancy在英語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通過一系列問題“What problems did you have at school?How did your teacher help you?What suggestions did your teacher give you?What can you learn from it?”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經歷及語篇內容,探討如何學好英語,意識到改變自己才能取得進步。層層遞進的問題鏈,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深度學習,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三)基于單元主題與評價標準,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創(chuàng)編課本劇
在學完整個單元的語篇之后,教師將班級27名學生分為6組,每組4—5人。每組均包含英語學習素養(yǎng)較高的學生、中等學生以及英語學習素養(yǎng)較低的學生,旨在通過小組合作,互幫互助,共同進步。每個小組以小組長為領導核心,由小組長根據(jù)每個學生的英語水平以及自身特點進行合理分工,保證每個組員都參與進來,實現(xiàn)小組功能最大化。為了豐富學生所創(chuàng)作劇本的內容與語言,教師還可以根據(jù)單元主題意義和每組學生的需求,適時提供符合單元主題意義的拓展閱讀材料。之后,學生參考教師提供的劇本創(chuàng)編標準進行初稿創(chuàng)作。在學生創(chuàng)作完初稿后,教師從思想立意、語言表述、邏輯性、主題性與創(chuàng)新性等方面對初稿進行修改并提出建設性建議。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修改、潤色,并形成終稿。
以第五小組為例,小組在單元主題的引領下結合小組成員討論確定了劇本內容,并與小組成員和教師商討,最終確立以“小組成員H在同學和教師幫助下提高英語成績以及中長跑成績”的故事為劇本原型。小組成員在組長的帶領下主動回顧本單元的內容,反復與文本互動,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對本單元的語言知識進行梳理與整合,特別是從聽說語篇與讀寫語篇獲取并在創(chuàng)作劇本時遷移所需要的有關英語學習困難及教師提供幫助的核心句式與語言。小組提交劇本初稿后,授課教師發(fā)現(xiàn)了以下問題:沒有將情節(jié)分幕、缺乏背景交代、情節(jié)之間缺乏關聯(lián)、部分語言過于正式等。針對以上問題,授課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評價標準并給出具體修改意見。
例如,在劇本背景交代方面,初稿為:“At first,Tim was unhappy when he came into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o he does not often understand the class,and dare not to ask the teacher.”。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修改成:“At first, Tim was unhappy when he came into the junior high school. He often forgot to do his homework and didnt do well in tests.It was hard for him to pay attention at school. So he often did not understand the class,and dare not ask the teacher.”。在修改稿中學生細化了場景說明,闡述Tim學習困難的具體表現(xiàn),符合情理,且增加的語言和情境也是從單元的聽說語篇中遷移而來。
再如,劇本第一幕在描述主人公遇到困難并得到同學幫助的情境中,將劇本初稿的對話(Tim:I cant remember the words. What should I do?Harry:These texts are quite simple,as long as you insist on reciting words.)修改為:
Tim:I cant remember the words. I think its too hard for me. Sometimes I cant understand these texts at all. And I had a lot of trouble wit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What should I do?
Harry:First,you need to work hard. I have some suggestions for you. For listening,dont try to understand every word. Just try to catch some key words and try to 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And for speaking, dont worry about it too much,just use simple words and sentences and try to make the meaning clear.
經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為突出人物心理變化和情感變化,學生加入了“too hard for me”“I cant understand...at all”“a lot of trouble”等詞組,細膩刻畫了Tim的心理活動。同時,細化Harry所提供的學習建議,并提供具體的樣例。在此過程中,小組成員的語言遷移運用能力、人物共情能力、創(chuàng)造想象能力以及小組合作學習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四)借助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開展創(chuàng)造性排練
新時代對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深度融合,為學生創(chuàng)新使用數(shù)字技術和在線教學平臺,滿足個性化學習需要提供了支撐與幫助。教師引導學生借助多元的信息技術進行課本劇排練,可以突破傳統(tǒng)教學在時間、空間和地域上的限制,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業(yè)余生活,還能創(chuàng)設真實的學習情境開啟學生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激發(fā)主動學習與自主探究的欲望,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
如第五小組在創(chuàng)編課本劇的過程中,組員利用微信與QQ參與特定情境下相關主題的語言活動,在不斷交流與文本互動中提升了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全組集思廣益,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與表演場景相配套的騰訊會議背景,也成為該組表演時的創(chuàng)新亮點。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利用騰訊會議的功能,根據(jù)劇情發(fā)展,依據(jù)學生的語言、表情、肢體動作、情感,隨時更換虛擬背景,吸引觀眾,引起思想上的共鳴,所有觀眾不約而同地為他們的表演喝彩。雖然大家隔著屏幕,依舊能感受到學生學習的熱情與團隊精神,有效促進了學生在線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充分發(fā)揮了多元在線平臺實施有效教學的優(yōu)勢。
(五)借助評價標準,引導學生課本劇展演與評價
授課教師結合教學目標設計了兩個評價標準:劇本創(chuàng)作評價標準和劇本展演評價標準。依據(jù)劇本創(chuàng)作評價標準,學生已經對劇本進行了修改與完善,每組的劇本都符合標準,適合進行后期表演,為后續(xù)表演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依據(jù)。在表演前教師呈現(xiàn)展演評價標準(見表2),包含劇本內容、語音語調、舞臺風格、表演能力、道具場景五大維度。展演評價標準能幫助學生分析人物性格特點,指導學生運用語音、語調、語氣、表情、動作表達內心想法,鼓勵學生勇敢地運用肢體語言表達,使表演更具戲劇性。同時,借助道具、服裝、PPT、背景音樂,完善表演場景,增強戲劇表演的效果。在表演中再次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通過觀看表演,基于評價量表讓學生評價、反思,達到以評促學、以評促寫、以評促演的目標。課本劇教學評價能夠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有利于學生提高創(chuàng)作力,促進高階思維的形成。
三、結語
創(chuàng)編演課本劇為師生提供綜合性、關聯(lián)性和實踐性的英語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內化知識并遷移創(chuàng)新地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在創(chuàng)作與表演中,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主題意義,更好地表達對主題的認識,從而提升探究主題意義的能力。課本劇的創(chuàng)編演,能夠引導學生針對教材語篇背后的價值取向與作者或主人公的態(tài)度和行為,進行推理與論證,培養(yǎng)思辨能力,進而能夠運用所學知識技能、方法策略和思想觀念,多角度認識和理解世界,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新情境中的問題,理性表達情況、態(tài)度和觀點,促進能力向素養(yǎng)的轉化??傊?,課本劇是課堂知識與課外學習的結合、是靜態(tài)語篇與動態(tài)思維的碰撞、是書本知識與真實生活的交融,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有效方式。
(注:本文是北京教育學院初中英語市級骨干高級研修班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黃遠振.小學英語課本劇教學要義與創(chuàng)新邏輯[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16(1):41-44.
[3]倪煒.逆向教學設計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嘗試[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9):78.
[4]郭寶紅.通過英語課本劇學習“活的語言”[J].中國教師,2016(15):57-60.
[5]王后雄.“問題鏈”的類型及教學功能:以化學教學為例[J].教育科學研究,2010(5):50-54.
(責任編輯:周彩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