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嘉
摘 要: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應做好與小學的銜接。具體而言,首先要做好知識銜接,從“了解”到“理解”,定位教學起點;其次是做好目標銜接,從“培養(yǎng)情感”到“筑牢基礎”,落實教學重點;最后是做好方法銜接,從“生活探索”到“議題探究”,突破教學難點。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思政課一體化;小初銜接
*
本文系江蘇省蘇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新城鎮(zhèn)初中新生學科及心理適應力培養(yǎng)的實踐研究”(編號:2021/JKxc/02/011/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政課非常必要,是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痹趯W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言辭懇切,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以下簡稱“一體化”)建設鳴響了發(fā)令槍。一體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從全程貫通的角度看,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整體構建;從學段貫通的角度看,各學段思政課的教育目標、形式內容、方法途徑等須統一規(guī)劃、有效銜接,體現層次性、差異性、關聯性。
道德與法治學科是義務教育階段思政教育的主陣地。一體化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應與小學做好銜接。
一、 知識銜接:從“了解”到“理解”,定位教學起點
現行的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整合原來小學階段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和初中階段的思想品德,進行了九年一體化的課程內容設計?!读x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也明確提出,“按照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的思路,依據我與自身,我與自然、家庭、他人、社會,我與國家和人類文明關系的邏輯,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組織和呈現教育主題,強化課程設計的整體性”[1]。
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三課《發(fā)現自己》,隸屬于“正確認識自己”這一目標,在課標中被安排在核心素養(yǎng)之“健全人格”中。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學段目標分別為:能夠看到自己的進步與不足(1—2年級);學會認識自己(3—4年級);正確認識自己,自信樂觀(5—6年級);正確認識自己,能夠自我反思,不斷完善自我,保持樂觀的態(tài)度,學會合作,樹立團隊意識(7—9年級)等。從列舉的上述內容來看,課標是圍繞“一體化”,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fā),循序漸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淺入深來安排教學內容的。
這就要求初中階段的教學要立足一體化的視域,不但要做好初中三個年級的教學銜接,還要做好小初學段的銜接。這需要不同學段的教師加強對課標和教材的研究,明確學生的認知基礎,站在學生“已知”的基礎上去開拓學生的“未知”。
仍以《發(fā)現自己》為例,本課包括“認識自己”和“做更好的自己”兩部分內容,介紹了正確認識自己的意義、通過哪些方式來認識自己、怎樣才能做更好的自己等知識點。
就“正確認識自己”這一知識目標而言,在小學階段,學生在二年級下冊學習了《我能行》一課,看到自己的優(yōu)缺點,相信自己可以學會做更多的事情;在三年級下冊學習了《我和我的同伴》單元,了解了自己的特點,知道了自己和別人的不同,認識到要做一個誠實的人,明白了如何和同學相處;在六年級下冊學習了《學會反思》一課,了解了反思的好處,知道如何養(yǎng)成反思的好習慣。這些知識如何呈現和學習?二年級是“圍繞我進步了,開展寫日記和交流活動”;三年級是“開展我能行你也行活動;舉辦故事分享會”;六年級要求學生“制訂生活計劃,反思自己的言行,養(yǎng)成良好的自省習慣,提高判斷和選擇能力”。到了七年級,要求學生“以社會中的我為議題,通過角色扮演和討論等方式,理解社會上的各種角色,以及各種角色之間的相互關系,認識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認識自我,正確理解個人與集體、社會與國家的關系”。從知識點的進階結構來看,“寫日記—故事分享—制訂計劃,反思言行—角色扮演和討論”,也符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這樣,就構成了系統性的“正確認識自己”的完整知識體系。
據此可以發(fā)現,小學階段基本注重“了解”和“知道”;到了六年級后,學生已經“具有良好的自省習慣,有一定的判斷和選擇能力”。初中教學應以此為起點。同時,七年級的學生進入了一個新的人生階段,考慮問題的角度也更加多維,不再滿足于知道簡單的“是什么”,而是開始涉足“為什么”和“怎么辦”。另外,進入初中階段的學生開始分化,一是對知識的接受度出現了差異,二是思想道德水平的落差也在不斷加大。教師需要針對這些差異準確定位教學的起點。
二、 目標銜接:從“培養(yǎng)情感”到“筑牢基礎”,落實教學重點
在一體化視域下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尤其要認識到,不同階段思政教育的目標不同。小學階段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責任意識,引導學生遵守公共規(guī)則,形成深厚的愛國情感;初中階段是小學階段的延續(xù),旨在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以及個人與家庭、他人、社會、國家和人類文明的關系,了解國家發(fā)展和世界發(fā)展大勢,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
鑒于初中階段的思政教育重在筑牢思想基礎,教學的重點就應該落在從“為什么”出發(fā),到“怎么做”收尾。通過合作探究、討論辯論等方式,找到方法、尋求策略、提升自我。比如,圍繞“愛國”,小學生可以通過“國旗國徽首都國歌”等知識的問答,明白什么是愛國,也可以通過觀看國慶閱兵式培養(yǎng)愛國情懷;初中的重點則應放到對愛國行為的介紹對愛國人物價值的挖掘、對“我”在日常行動中愛國的細節(jié)梳理等方面。同樣的內容,初中階段要以小學的已有認知為基礎,更多地引導學生去體會和感悟“社會中的我”,扮演好“我”的社會角色。
那么,如何設置教學目標呢?要從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角度來制定教學目標,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使教學目標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方面起到指引性和規(guī)定性作用。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研制可遵循“通過什么路徑、學習哪些內容、培育哪種素養(yǎng)”的思路,以學生為行為主體,描述學生經過學習之后能夠做什么。[2]
例如,教學《發(fā)現自己》一課,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方式,站在發(fā)展學生、成長學生的角度去考慮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發(fā)展地看問題,結合已知,總結未知。中學生已經能接納自己,有一定的抗挫能力,能反思和正視自己的生活和行為;有一定的思考能力,能規(guī)劃自己的生活。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小學時候的生活和為人處世的方式,再聯系現在的狀況,理解和感受“長大了,和以前不同了”。
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可設置為:通過案例分析、情景再現、小組討論、上臺分享等方式,使學生理解正確認識自己的重要性,學會從多個角度認識自己,正確對待他人評價,愿意接納自己,學會揚長避短,能夠主動改正缺點,樹立激發(fā)自我潛能的自信心,并且在與他人交往、奉獻社會的過程中做更好的自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教學重點可設置為:通過小組合作研究,結合以往學習的知識,理解認識自己的重要性,學會從多個角度提高和完善自己。教學難點是:理解正確認識自己的意義,接納自己的不足,主動改正自己的缺點。
三、 方法銜接:從“生活探索”到“議題探究”,突破教學難點
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注重引入鮮活的生活素材,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進行探索,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的理論性增強,需要通過講解讓學生了解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論,這就導致道德與法治教學容易變成理論的堆砌、原理的組合。如何解決這一問題?課標指出,要密切聯系社會生活和學生生活實際,用富有時代氣息的鮮活內容,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增強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時效性、生動性、新穎性,打造有現實關懷和人文溫度的道德與法治課堂。[3]
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嘗試從“生活探索”走向“議題探究”,采用熱點分析、角色扮演、情境體驗、模擬活動等方式,引導學生參與體驗,促進感悟與建構,開展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突破教學難點。
教師可以從教學內容出發(fā),按照教材特點和教學任務,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來確定議題,梳理教學策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例如,《發(fā)現自己》一課的兩框內容,可以嘗試采用議題式教學的方法,中間插入情景案例、分組討論等內容,分兩課時完成。
圍繞“認識自我”,學生需要掌握兩個知識點“正確認識自己的意義”和“怎樣正確認識自己”,可以“遇見美好,變得更好”作為主議題,以“小剛生活的某一天”為主線開展教學,鏈接知識點。圍繞“做更好的自己”一框,可組織學生圍繞需要掌握的知識點“怎樣做更好的自己”,充分開展探討活動,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小組合作完成任務。
針對如何理解“更好”,怎樣做到“更好”這一難點,可以安排三個子議題小組:“我能行”小組找出小學二年級的教材,回憶和總結學習這篇課文時會做些什么,后來的四年中自己又學會了哪些技能;“我很誠實”小組復習小學三年級的相關知識,總結學了這篇課文以后,有沒有真正做到誠實,在哪種情況下沒有誠實,不誠實的原因是什么;“學會反思”小組需要復習小學六年級的相關知識,總結學習了反思方法后有沒有用到學習和生活中,自己有什么提高和收獲。每個小組都可以用PPT、手抄報或者思維導圖等方式呈現,在上課的時候進行交流。
在新授課部分,“接受不完美”小組重點探討人的不完美之處,研究有沒有“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的好辦法分享給同學;“改正缺點”小組從心理上研究為什么很多人缺乏面對缺點的勇氣,并重點攻關改正缺點的方法;“激發(fā)潛能”小組總結自己成長道路上大大小小的成功與進步,努力發(fā)現自己身上的每一個閃光之處,由此充分認識到自己原來不具備而現在已具備的某些成長能力正是激發(fā)了潛能的結果。
這一教學方法考慮到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方式,在授課過程中做到了前后知識的緊密聯系,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了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讓他們在對議題的研究和探討中提升了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思政教育的實效來看,這一做法既落實了學生對“為什么”的理解,也提升了學生對“怎么做”的認知,同時也鍛煉了小組合作能力、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
總之,在一體化視域下,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有整體意識,站在一個完整知識點的角度去設計所在年段的教學任務;要有遞進意識,考慮學生的發(fā)展和思維現狀;要有協同意識,能聯合不同年段的教師,引導學生用歷史的眼光、辯證的眼光去看問題。
參考文獻: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2,48.
[2] 李曉東.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初中道德與法治[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