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實的個人”區(qū)別于“抽象的個人”,是唯物史觀的前提和出發(fā)點。馬克思認為“現實的個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體。馬克思對“現實的個人”的社會屬性的理解和把握,對于培育時代新人具有重要啟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進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實踐活動,教育對象社會屬性的培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全局中顯得更加重要,不僅有利于促進教育對象提升個體的生命價值,而且能使其厚植家國情懷,從而擔當民族復興大任。
關鍵詞 現實的個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對象;社會屬性
作者簡介 王瑩瑩,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關于人類社會發(fā)展普遍規(guī)律的科學。唯物史觀的前提和出發(fā)點是“現實的個人”,馬克思以“現實的個人”為邏輯起點,始終在現實性上討論人。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的實踐活動,在培育人的過程中是否能夠借鑒馬克思對“現實的個人”的理解和把握?對這個問題的科學回答關系到對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什么人”這一問題的解答,有助于培養(yǎng)社會所需要的人。
一、馬克思“現實的個人”的出場語境
“現實的個人”不是馬克思憑空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根植于現實問題并不斷批判反思而生成的?!艾F實的個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區(qū)別于以往哲學家抽象、孤立、片面地談論人的問題,把實踐活動看作人的對象性活動。
(一)“現實的個人”是唯物史觀的前提和出發(fā)點
馬克思闡明唯物史觀時,首先明確前提和出發(fā)點:“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條,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開的現實前提。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1]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前提都是錯誤的,無論怎么演化發(fā)展,也無法通往科學的道路。黑格爾認為,“只是為歷史的運動找到抽象的、邏輯的、思辨的表達,這種歷史還不是作為既定的主體的人的現實歷史”[2]。黑格爾這種主客體顛倒的思維方式是他的出發(fā)點,因此歷史在黑格爾眼中只是“想象的主體的想象活動”。費爾巴哈承認人是“感性對象”,但是他把人只看作“感性對象”,而不是“感性活動”。“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盵3]因此,在費爾巴哈那里,唯物主義和歷史是完全脫離的。
馬克思所描述的人“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tài)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fā)展過程中的人”[4]。也就是說,人們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活動,人的活動在馬克思那里是“感性的人的活動”,是實踐。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是在批判一切舊哲學的基礎上確立的。黑格爾研究“思想客體”,費爾巴哈對其進行批判研究的是“感性客體”。費爾巴哈看到了人的感性存在,卻曲解了人的實踐活動。事實卻是“只要描繪出這個能動的生活過程,歷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還是抽象的經驗論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一些僵死的事實的匯集,也不再像唯心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想象的主體的想象活動”[5]。
(二)“現實的個人”的主要特征
1.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人來源于自然界,作為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人受社會影響逐漸淡化了動物性,但是仍然不能擺脫動物式本能的自然屬性。人如果要生存,必須首先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這和動物是一樣的。然而人天生就不簡單只是自然存在物,“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qū)別開來”[6]。人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創(chuàng)造了人直接生活于其中并且區(qū)別于動物的生存環(huán)境的人類社會。自然屬性是與生俱來的,社會屬性是在社會環(huán)境中不斷生成并且會逐漸發(fā)生改變的。人的社會屬性首先體現為社會關系的豐富性?!叭说谋举|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7]馬克思區(qū)別于其他思想家對人的本質的理解,在現實性上談論人的本質。從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出發(fā),把人的本質看作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結果。人的本質是不斷豐富與發(fā)展的,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抽象的、永恒不變的人的本質。人的社會屬性還體現在“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8]。馬克思從實踐出發(fā),科學解釋了社會生活的本質。實踐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現實活動。實踐以人為主體的特性就內在地包含著實踐過程和結果的多種可能性。人通過實踐活動對象化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在確證自身存在的過程中不斷向前發(fā)展。
2.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我們人類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是隨意運行的,自然界的規(guī)律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太陽每日東升西落,我們人類便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果違背自然界的規(guī)律,就會受到自然界的嚴重懲罰。恩格斯很早就告誡人類:“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fā)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又消除了?!盵9]然而,尊重客觀規(guī)律并不意味著我們被必然性統治著,我們可以發(fā)揮自我意識,能動地改造世界。人通過發(fā)揮能動性,創(chuàng)造出不同于自然界的人類社會,并按照自己的意愿賦予人類社會“理想的模樣”。人作為主體的改造活動,既有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同時也有改造社會的社會實踐。不論哪一種實踐活動,都需要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人作為主體,對客體不斷進行改造,在給客體深深打上人的烙印的同時,人自身也得以不斷發(fā)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是“現實的個人”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進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實踐活動,其組成要素必然具有社會性。馬克思把握人的社會屬性,主要是依據人的感性對象性活動、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的本質在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為此,應如何充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社會屬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雙重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既處于客體地位,作為受教育者存在,同時也處于主體地位,能夠進行自我教育。教育是把自然人轉變?yōu)樯鐣瞬豢苫蛉钡膶嵺`活動。在接受教育時,教育對象處于客體地位,需要接受主流意識形態(tài)教育,以便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然而,教育對象作為“現實的個人”,只接受教育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結合自身特性進行自我教育,滿足自己更深層次的精神追求?!耙欢ǖ哪康男砸庾R,反映和契合了一定主體的需要,才能被一定的主體所內化,成為主體內在的精神動力,進而對一定主體滿足自身需要的活動產生重要的指導和推動作用。”[10]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傳授知識的教育,更多地展現一種精神引導,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種獨特的實踐活動“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11]。
(二)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社會關系
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在教育過程中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響。教育對象的社會關系和諧與否,是影響其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教育者和教育對象要改變單線聯系的“主客體關系”,努力構建和諧友好的“對象性關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是簡單的“教”與“學”的單向過程,而是一種既“教”又“學”的互動過程,兩者身份可以互換?!碍h(huán)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盵12]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社會關系存在性上既具有平等性,也具有不平等性,而最終的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社會主體平等性關系的對象。因此,對于教育者來說,關鍵是如何構建平等的教育關系環(huán)境。忽視以人為本的價值原則,不平等地對待受教育者,缺乏對受教育者人格和尊嚴的尊重,往往會對教育對象造成較大傷害,使得教育者和教育對象關系惡化,不利于教育對象的全面發(fā)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可塑造性
可塑造性是人的本質決定的。人在不斷變換成長環(huán)境的過程中適應社會關系,塑造新的自我。人“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種已經變成的東西上,而是處在變易的絕對運動之中”[13]。對人來說,沒有一種完美的狀態(tài)可以被稱為人的完成時,人始終處于未完成時,也就是說人在不斷提高和完善自身,總是無休止、無止境地超越自身,達到更加圓滿的狀態(tài)。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具有多種特性,各種特性都是隨著社會關系不斷變化的,具有多種可能性,因此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對象能夠通過教育活動產生改變。在進入教育活動前與進入教育活動后的差異,就是教育對象發(fā)生的改變。因此,要利用好教育過程,及時對教育對象進行檢測,從而真正實現教育對象的全面發(fā)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培養(yǎng)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就是要在尊重人的自然屬性的基礎上,加強對人的社會屬性的培養(yǎng)。因此,要充分發(fā)揮教育對象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的雙重作用,始終在現實的社會環(huán)境背景下培養(yǎng)現實的人,讓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yǎng)對象以最大可能、最好狀態(tài)融入這個時代的社會關系,參與這個時代的社會發(fā)展。
(一)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社會屬性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是我們黨在新時代提出的育人目標。這一目標要求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始終要從現實的人及其社會關系中培養(yǎng)人、發(fā)展人。
一是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我國公民社會關系認知與發(fā)展的一種價值導向,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可的思想基礎,是每一個人作為“現實的個人”被賦予的社會責任、時代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過加強對其深刻內涵的宣傳和闡釋,幫助解決一些比較模糊的問題,使得抽象的理論更加貼近現實。
二是要加強勞動教育。教育對象作為感性實踐的主體,以個體性勞動為基礎,不僅改變現在,而且創(chuàng)造未來。勞動是從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不可或缺的基本特性,是每個社會公民的必備技能。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容、形式發(fā)生了變化,對勞動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充分發(fā)揮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功能。“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14]要把勞動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學校、家庭、社會各主體共同發(fā)力,真正通過勞動教育實現提升生命價值、促進全面發(fā)展的育人目標。
三是要厚植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個體的情感認同、責任擔當。人從來就不是完全獨立的個體,而是與生俱來地擁有一種歸屬感。教育對象厚植家國情懷,就要強化個體作為“現實的個人”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家國情懷的培育可以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家國文化基因入手,引導教育對象用心體悟這份歷久彌新的情感歸屬;可以通過了解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實踐,用心感受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艱辛的奮斗歷程。教育對象通過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重任,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殷切希望,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培養(yǎng)以需要為基礎的個性化教育對象
“教育的本質就是通過傳授知識、提高品德、啟迪智慧,培養(yǎng)促進社會發(fā)展的人才,是提高每個人的生命質量、提升生命價值的重要途徑?!盵15]對教育對象要因材施教,通過教育提升個體的生命價值。一是要重視教育對象的現實需求,引導教育對象的社會發(fā)展需求。“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6]教育對象的需求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的時代背景下非常多元化。因此,必須精準把握學生的需求,處理好教育供給和需求的關系,保持二者之間的適度張力,避免無效供求、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二是要加強教育對象的個性化培養(yǎng)。我們每個人的社會背景不同,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都呈現出個性化需求。在教學中融入個性化教學理念,以更加科學、民主的方式充分調動教育對象的自主性。與教育對象開展平等對話,尊重教育對象獨立個性的存在,真正發(fā)揮教育對象的個體價值。
參考文獻:
[1][3][4][5][6][7][8][1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133,153,153,56,135,135,134.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1.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中共中央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560.
[10]駱郁廷.精神動力引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210.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
[1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中共中央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39.
[14]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 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1).
[15]教育部課題組.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8.
[1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中共中央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責任編輯︱何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