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華翔
【摘? 要】音樂與繪畫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一個見勝于心情勾勒,通過音響訴諸人們的聽覺感官;一個擅長于外表造型,通過線條和色彩訴諸人們的視覺。然而,兩者的關系又尤為緊密,“音樂是流動的繪畫,繪畫是凝固的音樂”。作為美化學生情操、凈化學生心靈的重要渠道,小學音樂教學除了給學生傳遞基本樂理知識,更要注重塑造他們美好、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使學生能從音樂中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提升個人素養(yǎng)?;谛W生的心理年齡特點,音樂畢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制約了他們對美的感受,因此,引入視覺元素,將畫面美與聽覺美結合起來,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對旋律和節(jié)奏的感悟。從現(xiàn)實生活、情境互動、影視資料以及社會實踐中,多方采集畫面感資源,以畫入音,音畫協(xié)同,結合本人在小學音樂教學課堂內外的一些思考與嘗試,現(xiàn)將點滴體會贅述
如下。
【關鍵詞】小學音樂;畫面感;教學方法
一、畫在藍天白云下——從生活中擷取畫面
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音樂從生活中產(chǎn)生,并在生活中獲得發(fā)展。從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可以隨處發(fā)現(xiàn)音樂的身影,如鳥鳴聲會讓人想到笛子,輪船的汽笛聲會讓人想到長號,從模仿生活中的碰撞聲產(chǎn)生了打擊樂等。盡管音樂高于生活,不只基于生活的模仿,更多了相對抽象的內涵,但音樂最終將回歸于生活。在引導學生理解音樂作品時,我們不必拘泥于作品的時代背景和內涵剖析,應當帶著學生走進生活,從生活中擷取畫面,幫助學生從立體的、鮮活的生活畫面中感受音樂的美,通過生活場景將音樂的畫面感勾勒出來,既有“陽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全面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賦予學生對音樂更直接、更深刻的感受。
教師在教授歌曲《春天來了》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春天,理解歌曲內涵,繼而能夠準確地表達歌曲情緒,教師組織學生課前在家長指導下尋找春天,拍攝身邊的春色美景,形成照片集,并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展示。教師談話引入:“春天讓我們的祖國變得如詩如畫,讓我們的心情變得無比舒暢。它已經(jīng)悄悄地來到了我們身邊,你們發(fā)現(xiàn)了它嗎?”學生結合畫面說一說,如“大地一片綠色,花開了,柳枝也發(fā)芽了?!薄氨┤诨?,小魚兒在水里游來游去?!薄把嘧訌哪戏斤w回來了,停在樹枝上快樂地唱著歌?!薄處焼l(fā):“春天找到了,我們想不想歌唱一下春天呢?”帶著學生置身于美麗的春景中,帶著一幅幅生動的畫面用優(yōu)美的聲音表現(xiàn)春天,使樂曲中的力度、音色、旋律的變化,在畫面感的支撐下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插上想象的翅膀,使音樂變成了流動的畫面,歌曲中的每一個音符仿佛都有了色彩,整節(jié)課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
效果。
二、畫在角色互動間——從情境中提煉畫面
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過角色扮演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加深體驗,是一種卓有成效的學習形式。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通過“演”的形式,再現(xiàn)音樂畫面感,能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卷入其中,有機地將音樂知識與情感體驗結合起來,從模仿走向創(chuàng)造,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和表現(xiàn)力。教師可以根據(jù)音樂的內容特點和形式特征,巧妙地設計音樂中相關的角色形象,引導學生在扮演角色過程中展開個性化演繹,將音樂中原本平面、抽象的形象,內化為具有活力的、生動的“自己”,推動學生對音樂作品中的角色加深體驗和理解。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由于形式活潑,適應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加強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音樂作品的互動,提升了課堂氛圍;另一方面,角色扮演形成的情境,立體地展示了音樂中的畫面和場景,突破了學生想象的限制,點燃了他們對音樂學習的熱情。
在欣賞壯族民歌《猴子蒸糕》一課時,歌曲風趣、活潑,具有極大的故事創(chuàng)編與表演空間,能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勞動光榮、不勞而獲可恥的真理,激發(fā)他們對勞動的熱愛之情。教師準備了多媒體課件、猴子和小狗的頭飾、蒸粉糕的道具以及故事情節(jié)的圖片。課堂上,教師先給學生介紹了歌曲內容,指導學生分角色扮演猴子和小狗,伴隨著旋律根據(jù)歌詞內容進行表演,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嘗試著進行人物之間的對話,豐富不同角色的表情。同時,教師出示情節(jié)相關的五張圖片,啟發(fā)學生根據(jù)歌曲中的故事發(fā)展,為這些圖片排序。在角色扮演的情境中不斷提升畫面感,在音樂與圖畫的推動下越發(fā)表演得活靈活現(xiàn),讓這門學科的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得以充分彰顯,營造出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打造出一個可參與、可互動的趣味化環(huán)境。學生在自主性感受、想象和表演中,主動地欣賞與感悟,使學生在整節(jié)課情感高漲。
三、畫在音影資源里——從影視中擇選畫面
課程資源是當前課改的重要標志,充分地開發(fā)和利用音樂課程資源,對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創(chuàng)造性地實施新課程,促進學生有個性地全面發(fā)展以及教師專業(yè)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意義。適應教育發(fā)展的時代需要,我們要建立起更開放、更多元的課程資源觀,進一步拓展學生的音樂學習途徑。影視音樂是音樂體系中一個不容忽略的分支,對人的成長影響超乎想象,反映了不同民族風格、地域特點和時代特征,對幫助學生建立音樂畫面感具有極強的輔助作用。我們可以根據(jù)當前學生內容和學生的認知實際,選擇與之貼合的影視作品,將音樂中所蘊含的畫面呈現(xiàn)出來,伴隨運動著的時間和空間中刻畫的屏幕形象,感受音樂旋律中的強弱和節(jié)奏快慢,結合自身豐富的聯(lián)想,突破實際閱歷的限度,實現(xiàn)音樂的“可視化”。
在欣賞童聲合唱《在少年英雄紀念碑前》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能充分體會歌曲中莊嚴肅穆的情緒,教師談話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少年革命烈士?你們知道他們的英雄事跡嗎?”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教師播放經(jīng)過精心剪輯的影視片段,為學生呈現(xiàn)王二小、劉胡蘭等英勇形象,感動和激勵學生,觸發(fā)他們對這些少年英雄的崇敬和感佩,再將這些情感轉化到歌曲的旋律中,讓學生在熱淚盈眶中聽賞歌曲。然后,教師組織學生討論:“這些少年烈士的童年和我們相比有什么不同?你今后應該怎樣做?”在清明時節(jié)的掃墓活動中,學生腦海中浮現(xiàn)出課堂上的影視畫面與感人旋律,由衷地體會到現(xiàn)在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由此而衍生出對祖國的深厚情感,在新的歷史形勢下繼承與發(fā)揚愛國主義精神。在莊重的氛圍中、在情感的激蕩下、在音畫的交融中,學生對祖國的革命歷史、錦繡山河以及祖國命運進行憧憬,在幼小的心靈中產(chǎn)生對祖國的忠貞和甘愿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的強烈愿望。
四、畫在情感共鳴時——從聯(lián)想中豐富畫面
教育研究表明,學生的情感情緒對教學效果有著顯著的影響。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音樂中獲得情感體驗,形成共鳴,從而展開聯(lián)想,在腦海中豐富畫面,獲得音樂的熏陶和心靈洗禮。
教師在教授《蝸牛和黃鸝鳥》時,因為缺乏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學生較難理解歌曲中所描繪的相應情境,因此,教師為學生相機展示葡萄園的圖片,并適時在相應位置添加蝸牛和黃鸝鳥,在音樂的旋律下,學生聯(lián)想畫面,并情不自禁地做起動作,也漸漸地體會到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形成情感上的共鳴,整個學習過程和諧自然。
小學音樂教材有很多十分貼近學生生活的作品,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將音樂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感受一個個跳動音符所蘊含的意義;還可以將音樂與生活聯(lián)結起來,體會音樂是情感的真切表達。欣賞音樂《我們多么幸?!窌r,聆聽著優(yōu)美的旋律,引導學生聯(lián)想美好的生活,腦海中一個個幸福而溫馨的畫面依次浮現(xiàn),教師接著引導學生交流:“剛才你想到了什么畫面?”學生們爭先發(fā)言:“我過生日那天,全家聚在一起為我祝福,我好開心哦!”“每天晚上,爸爸媽媽和我都會在小區(qū)里手拉著手聊天、散步……”“上個周末,我們剛搬新家啦!”……孩子們個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在這個基礎上,學生一定會產(chǎn)生很深的情感體驗,更能體會作品表達的深刻內涵,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五、畫在實踐活動中——從體驗中生成畫面
《新課標》指出:“音樂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是音樂實踐,不宜追求音樂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音樂教材,在大量的音樂實踐中掌握運用?!睂嵺`活動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音樂學習與成長發(fā)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興趣、挖掘學生潛能,就必須正常、有序地開展各種形式的音樂實踐活動,補足課堂教學的單一和不足,給予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從學生切身的實踐活動中提煉畫面,所形成的音樂畫面感最具有真實感和親切感,其中所折射出來的多彩童年、時代變遷,蘊含著學生成長過程中社會精神文明的進步
特質。
一方面,充分、合理地利用課堂以外的時間與空間,正常有序地開展各類音樂實踐活動,彌補課內教學的先天不足,如興趣小組類舞蹈組、合唱組、器樂組等,如比賽類歌詠比賽、器樂比賽等,能有效地緩解繁重的學習壓力,進一步活躍校園文化氛圍,挖掘學生的音樂潛能。另一方面,抓住節(jié)日契機如慶五一、迎國慶等,開展各級各類音樂活動,如優(yōu)秀紅色經(jīng)典歌曲傳唱活動等,讓學生在自我展示的同時,得到一個互相學習和交流的機會,磨煉學生的意志,培養(yǎng)競爭意識。這些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推動學生將音樂中蘊含的畫面用行動再現(xiàn)出來,并以更直觀、更直接的方式,將音樂中的美與各種情感、行為中的美有機地融合到一起,組成了一幅幅印象深刻的畫面,在音畫結合中將旋律、情感、體驗等進行交融,長久地烙印在學生的心靈深處。
音樂既可以仿聲,也可以摹形。抓住音樂所帶來的畫面感,就抓住了音樂教學中的“第二靈魂”,能夠更好地發(fā)揮音樂在育人功能中的獨特作用。從生活中、情境中、影視中、聯(lián)想中、活動中采擷各種鮮活、生動的畫面將音樂與美術兩個不同的藝術門類進行整合,代入音樂的學習與感受中,找到它們的相通點,即都是借助情感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這契合了小學生對藝術類學習的心理年齡特點,以優(yōu)美的旋律、生動的畫面凈化學生的心靈,促進他們審美情趣和高尚情操的發(fā)展,更好地感受真善美的藝術真諦。
當然,教師也有必要清醒地認識到,作為傳統(tǒng)音樂課堂教學的一種有益補充,畫面擺脫了以往僅拘泥于聽、唱的桎梏,其引入的是對以往教學形式的更新和完善,但不是一種沖擊。如果過分強調視覺體驗,丟失了聽覺及情感在音樂中的核心地位,反而得不償失,不利于學生音樂綜合素質的養(yǎng)成,對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表現(xiàn)音樂和創(chuàng)造音樂,就成為一種不必要的認知障礙。因此,如“君臣佐使”一般,謹慎地、合理地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運用畫面感,做到主體突出、相得益彰,才是小學音樂教學改革與探索的長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