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統(tǒng)編版普通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一單元是學生升入高中以后學習的第一個單元,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觀,抓準單元的青春主線,在單篇教學的過程中滲透單元主題,由作品的整體情感面深入,沿青春主題線挖掘,最后落腳到寫作手法的點。只有通過由面到線由線到點的教學邏輯引導,才能逐步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關鍵詞:統(tǒng)編教材;高中語文;教學思路;線索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以文體和主題雙線組元、側重單元教學設計的邏輯結構而深受好評。在語文學習中,為學生設置真實情境,強化群文閱讀、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也日益成為語文教育者的共識。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為青春主題單元,這一單元既包含詩歌又包含小說,而詩歌既有詞作也有現(xiàn)代詩,新的編排體例令人耳目一新,也為一線教師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
一、單元核心教學內容分析
第一單元是高中生入學以后學習的第一個單元,教師能否教出新意、教出水平直接決定了學生對高中語文學習的第一印象。抓準新課標,體悟新教材的編寫邏輯,是教好第一單元的必由之路。
(一)教材編排
在必修上冊中,既有青春、勞動等以明顯主題形式組元的單元,也有呈現(xiàn)出詩歌史發(fā)展、寫景抒情名篇等以文體樣式為特征組成的單元,還有新課標體現(xiàn)的整本書閱讀、家鄉(xiāng)文化生活、詞語積累與解釋等專題學習單元。
從課程結構來看,必修上冊涵蓋了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當代文化參與,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文學閱讀與寫作,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多個維度的學習內容,單元整體布局很好地契合了新課標的精神。
按照新教材的編排思路,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了實現(xiàn)“用教材教”,可以有計劃地打散原有的單元編排順序,實現(xiàn)新的教學邏輯遞進。但就目前的教學實踐來看,不管是按照原有的教材編排順序,還是教師們按照自己教學思路設計新的教學順序,第一單元即青春主題單元往往都是最先進行教學的。原因有兩個:其一,青春主題能夠很好地調動剛上高一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讓他們在一定程度上產(chǎn)生共鳴;其二,就教學與學習難度來看,第一單元顯得更接地氣一些,學生理解文本內容比較容易,不至于剛入高中便被語文的學習難度嚇倒,進而喪失學習興趣。
(二)學情分析
從心理準備狀態(tài)來看,初入高中的學生對高中生活既憧憬又充滿好奇。大量學生在升入高中以前便已經(jīng)讀完了必修上冊的語文教科書,部分希望能夠順利適應高中生活的同學甚至已經(jīng)完成了必修上冊背誦篇目的背誦任務。因而從心理準備的角度來看,初入高中的學生對第一單元應當是較為了解的。他們可能沒有將這個單元的所有篇目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個主體認識,但絕大多數(shù)同學是讀過該單元篇目并知曉大致內容的。
從知識準備層面來看,學生通過初中語文的學習,對意象探究法、情感感知法等基本的文學作品閱讀鑒賞方法已經(jīng)有所了解,進入高中的第一單元,無論是學習技法還是學習內容,對于學生而言都難度不大。
(三)第一單元的文本解讀與教學價值探尋
1.單元主題分析
第一單元的主題非常明確。單元導語中明確指出:“青春是花樣年華”“本單元的五首詩歌和兩篇小說,都是對青春的吟唱”“讓我們體驗到各具特色的文學,表達點燃澎湃的青春激情”,這意味著對本單元七篇作品的教學,都要用青春主題的線索一以貫之。
而從單元核心任務及學習目標的層面來看,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詩歌運用意象抒發(fā)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說敘事和抒情的特點”。從學生語文能力提升的維度來看,學生需要在本單元的學習過程中掌握詩歌的意象表達方法,掌握小說的敘事抒情方法,能夠從語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賞作品。
本單元的寫作任務是嘗試寫作詩歌,這是單元的寫作任務,是學習五首詩之后的寫作任務。
2.單元內文本側重分析
單元內的五首詩和兩篇小說,可以用這樣的邏輯來關注?!肚邎@春·長沙》是青春在中國傳統(tǒng)詩歌形式中的表達,第二課的四首現(xiàn)代詩是青春在現(xiàn)代詩中的表達,這四首詩都呈現(xiàn)出了濃郁的浪漫主義特征。而第三課的兩篇小說,則是青春在小說中的表達,這兩篇小說在筆法上均呈現(xiàn)出了較為明顯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兩篇小說又形成了戰(zhàn)爭年代與和平年代的對比。除此之外,第二課的四首詩和第三課的兩篇小說還有一個層面的對比,第二課的四首詩,均出自男性作家,而第三課的兩篇小說均出自女性作家,在情感抒發(fā)方式上也呈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風格差異。
再關注學習提示部分。第一課的學習提示指出:“閱讀時注意領略毛澤東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品味“意象的活潑靈動、意境的豐盈深邃”,“要反復誦讀,仔細揣摩這首詞煉字選詞的精妙之處”。不難看出,這首詞的教學是需要關注整體情感和具體用詞意象選用的關系的。第二課的學習提示告訴我們,“要多借助朗讀,理清詩歌的抒情脈絡,把握意象的內涵,感悟詩人抒發(fā)的情思,體會象征手法的運用”。而第三課的學習提示則引導我們思考“戰(zhàn)爭題材的小說為何格外讓人心動”“欣賞小說清新的語調,以及洋溢在淡雅文字中的詩情畫意”。
單元學習的任務分為四點,在邏輯上呈現(xiàn)出遞進關系。首先要求同學們就青春的價值這一話題展開討論,而討論的基礎是對哪一篇作品的哪些地方最感動、讀后感觸最深。第二點則是在反復誦讀之后,圍繞意象和詩歌語言探討欣賞詩歌的方法,揣摩作品的情感和意蘊。第三則是針對小說的細節(jié)描寫、背景回歸和片段揣摩展開分析。最后一項學習任務為單元寫作任務,發(fā)揮想象,寫一首詩書寫青春歲月。
(四)小結:把準第一單元教學的“脈”
青春主題是貫穿整個單元教學的重要線索。任何具體知識能力的訓練都不能脫離青春主題線索而展開,這也就意味著在進行單篇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始終把準主題情感,再在主題情感的導引下,展開具體寫作手法、意象分析等的學習。把準第一單元教學的脈,就意味著要把準第一單元的青春主線,把準主題線,情感線,繼而開展具體能力的訓練。
二、單元教學脈絡設計
(一)選文邏輯與時間邏輯
本單元作為青春單元,在內部七篇教學篇目的編排順序上也頗有設計。一首《沁園春·長沙》獨占一課,以其代表的意識形態(tài)特征及中國傳統(tǒng)詩歌形式的文學特征為導向,處于本單元的開篇位置。第二課的四首詩,前三首為中國現(xiàn)代詩,分別創(chuàng)作于1919年、1923年和1983年,代表著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下的具體情感,但都秉持著青春一線。最后一首是外國詩作:雪萊的《致云雀》,作于1820年,是所有的五首詩中年份最早的,但是因為單元的組元設計,以中國詩為主導,外國詩次之,將其放在詩歌部分的最后一首。第三課的兩篇小說,《百合花》和《哦,香雪》在時間上也存在遞進,《百合花》創(chuàng)作年份要更早一些,它們所寫的故事分別發(fā)生于解放戰(zhàn)爭時期和改革開放初期,代表著戰(zhàn)爭年代與和平年代的兩個重要時間段。
(二)單元教學點的提煉
本單元的情感主題為青春,教師在進入單篇文本之前,應該給學生以單元意識。首先需要引導學生關注單元導語,其次需要引導學生關注本單元都有哪些課文構成,這些課文之間又有著什么樣的關系,通過對整體的了解和探索之后,引導學生明確青春是本單元的學習主題。在掌握了學習主題之后,以青春為線索,貫穿進入單篇文本。
在本單元中,我們選擇《沁園春·長沙》作為教學的起點。那么在《沁園春·長沙》的教學過程當中,就應該讓學生著重體會青春在這首詞當中是怎樣體現(xiàn)的??赡鼙憩F(xiàn)為作者對國家的關懷,可能表現(xiàn)為青春的熱血,可能表現(xiàn)為百侶曾游的豪情壯志。但無論是哪一種或是全部這幾種青春豪情,都可以歸結為毛澤東在創(chuàng)作這首詞時的青春心態(tài)展露。
在學完《沁園春·長沙》之后,教師依然需要關注青春線索,引導學生體會在現(xiàn)代詩當中青春是如何展露的。幾首詩都有一個特點,即創(chuàng)作的時間都為作者的青春年代。由此引入,讓學生自主發(fā)掘,在詩歌當中作者的青春心態(tài)是如何展現(xiàn)的。
在現(xiàn)代詩的教學過程中,青春的展現(xiàn)可能為直接的情感呼喚,可能為有意設計的情緒轉變,也可能是青春心態(tài)下自己內心的糾結與彷徨。在整個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始終都要把握準主題,先引導學生體會好青春是如何展現(xiàn)的,再引導學生去挖掘作者通過什么樣的手法來展現(xiàn)青春。整體的邏輯順序應該是先把準情感再發(fā)掘手法,這也和單元導語的思路相一致。
三、單元教學反思
(一)詩歌整體感知與意象分析的側重協(xié)調
現(xiàn)階段教學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是,不能很好地處理青春主題和詩歌意象手法等的關系。教師往往先引導學生分析詩歌表達的情感、探究創(chuàng)作手法,再將學生的關注點轉向青春主題,這種做法并不妥當。
在詩歌教學的過程中,尤其是對于已經(jīng)有了詩歌學習經(jīng)驗的高一學生來講,他們有著基本的語感和詩歌賞讀邏輯,是可以自主從詩歌中讀出一些情感來的。因而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該讓學生去關注文本,獲得直接的情感體驗。在此基礎上補充背景材料,讓學生認識到作者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例如《沁園春·長沙》,作者毛澤東在寫作這首詞的時候只有32歲,正值青春,而這一時期他在政治上并沒有什么較大的成就,但他在詞中卻吐露出具有偉人風范的豪情壯志。這正是青春豪情的體現(xiàn)。
在明確了這種青春豪情之后,不必急于深入分析詞的寫作手法,而是可以過渡到現(xiàn)代詩的教學。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青春”在現(xiàn)代詩人的筆下呈現(xiàn)出的狀態(tài),可能是呼喚,可能是痛苦,可能是彷徨,也可能是糾結等等,進而順理成章地引入對后面幾首現(xiàn)代詩歌作品的研討。
詩歌教學的整體是一個大的面,意象的學習是點—層—面的學習,青春主題的學習是線—層—面的學習,如果我們從點到線再到面就違背了單元教學的思路,會讓學生有支離破碎的感覺。如果提起《峨日朵雪峰之側》,學生不是第一時間想到青春對生命的呼喚與敬畏,而是想到“雄鷹”“蜘蛛”等獨立意象,那便違背了詩歌的整體情感傳遞。無論是煉字還是意象選用,它們并不構成骨架。詩歌的骨架,一定是如線索般貫穿始終的情感。
當下我們講究情境學習,要讓學生通過學習詩歌小說等文本來提升自己的語文能力,這種語文能力是指向解決問題的,也就是使學生以后在閱讀文本的時候能夠迅速準確把握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因而在教學中,要把握從整體到骨架,從骨架到血肉,從面到線再到點的邏輯順序。這樣的語文學習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二)單元主題的貫穿思路
既然教學具有體現(xiàn)一線貫穿的單元思路,我們不妨引導學生閱讀分析單元導語,先讓學生明確單元的學習目的、方法,再讓學生自主閱讀詩歌或者本單元的小說并分析情感,在學生分析出情感之后,告訴學生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而引導學生關注本單元的其他文本,展開青春主題的教學。
以《沁園春·長沙》為例,若要巧妙地將單元青春主題和詩歌研讀結合,不妨先讓學生通讀詞作,然后給學生時間交流討論,讓他們談談閱讀感受,談談通過這首詞認識的毛澤東。之后匯總同學們的答案,并補充毛澤東創(chuàng)作這首詞時的有關材料。這會迅速激起同學們的好奇心:詞作中表現(xiàn)的豪情與毛澤東當時的現(xiàn)實狀況為何會有較大的差異?然后讓學生再次進入文本,這時同學們就會關注到這首詞在文學層面上的用詞斟酌,關注“蒼?!薄皯浲簟薄霸浄瘛边@些日常教學中并不會被視為重點的詞語,再拿這些詞和我們所理解的“重點意象”進行對比分析,關注表示程度的詞及“紅遍”“鷹”“擊”等詞展現(xiàn)的力量感。
按照這樣的教學邏輯,便實現(xiàn)了從“面”一層的詩歌整體把握到“線”一層的青春脈絡勾連再到“點”一層的用詞與意象斟酌品味的探索,構成了完整的教學框架。既沒有丟失單元的青春主線,也顧及到了字詞分析。
簡而言之,在教學的過程中,情感、線索是理解詩意的最重要抓手,意象、煉字更像是增彩的調味品,不管是日常的自讀鑒賞還是課堂上的朗讀學習,都不能本末倒置。
(三)作業(yè)設計的單元意識
部分教師在單元教學過程中,急于布置體現(xiàn)單元導語和單元學習任務要求的“寫一首詩”作業(yè)。從展示的角度來說,這樣的任務成果富有表現(xiàn)力,是公開課、比賽課中的“加分項”,但按照正常的教學邏輯,該項任務不適于作為過程性評價完成,更應作為終結性評價。
寫作一首青春小詩是本單元的學習任務,是學生在學完了一首詞、四首現(xiàn)代詩及兩篇青春主題小說之后才能開展,它考察的是學生的整體掌握能力,是學生的青春主題和詩歌語言表達訓練的遷移,作業(yè)的完成是需要嚴密的課內支架的。況且我們在學生語文能力訓練的過程中,強調的是“小步子”原則,且不談是否進行了寫作教學,單看花一課時或者幾課時帶領學生閱讀分析過一首或幾首詩之后便要求學生寫詩,“步子”就未免略大了些。
我們不妨按照課本上“學習提示”部分的要求,引導學生在學習完單篇詩歌之后,再開展群文閱讀,按照由面到線、由線到點的邏輯順序,開展一次鑒賞活動,這樣既強化了學生的文本閱讀思路,又實現(xiàn)了共同情感層面下的不同表達分析訓練,可謂是一舉多得。
四、結語
語文的教學邏輯應和學生未來的語文應用場景保持一致,我們的應用場景是由整體到局部的,那么在教學中也應是先整體后局部,先面再線后點的。不可否認創(chuàng)作手法如意象、煉字等的重要性,但也應遵循教學設計的邏輯,優(yōu)先關注單元的主題與情感展露,再具體到單篇文本中關注創(chuàng)作細節(jié)。
參考文獻:
[1]吳云芳,張樂.畫意詩情歌青春——高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必修上冊第一單元學習任務設計[J].教學月刊:中學版(語文教學),2020(4).
[2]吳林俊,張秋玲.人文精神與語言藝術——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一單元古代散文專題學習設計[J].語文教學通訊,2020(5).
[3]徐志偉.高中統(tǒng)編教材必修上冊任務學習教學設計略談[J].語文建設,2019(19).
[4]張克中."研習"下的高中語文教學——選擇性必修上冊編寫意圖與教學建議[J].語文建設,2020(19).
[5]王欣艷.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科書單元結構邏輯分析[J].教學與管理,2020(25).
[6]祝新華.促進學習的閱讀評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7]王雪松.論中國現(xiàn)代詩歌節(jié)奏單元的層級建構[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8]劉華.改進、典范、嵌入、創(chuàng)新——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閱讀部分的編寫思路、體系特點及教學建議[J].基礎教育課程,2017(19).
(作者:陳喆,山東省青島市第十七中學教師)
[責編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