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燕芬
【摘 要】學生解決數(shù)學難題的過程,也是其建立數(shù)學學習信心、磨礪意志品格的過程。教學難題時,教師可通過分析學生解題難點設計鋪墊題,讓學生獨立解決,并從中積累經驗、領悟方法。這樣的教學能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能力,使得學生的解題正確率提高、解題速度加快、表達水平提升、解題思路拓展。
【關鍵詞】 較難問題;鋪墊題;難點;設計思路
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中,總會遇到一些有難度的題。這些難題的教學若處理不當,容易讓學生喪失學習信心,對數(shù)學學習產生恐懼。若處理得當,則可讓學生感受到問題解決的愉悅,助力其形成對數(shù)學學習的良好體驗。
一、問題的提出
學生在學習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單元時,遇到了這樣一道題:
一個棱長是3cm的正方體零件,從它的正面、上面、右面的中心位置各挖去(鑿穿)一個邊長是1cm的正方形孔(如圖1)后,把這個零件浸沒在底面邊長是5cm的裝有水的長方體容器中。水面上升了幾cm?
用這道題對五年級88名學生進行測試,正確率約為31.82%(下文稱這個問題為“較難題”)。能否不通過教學活動,即不通過師生對話或生生對話,而是由教師編制一組鋪墊題,讓學生獨立解決,以提高學生解決這類較難題的正確率和表達水平,從而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能力與核心素養(yǎng)?本文試圖探究設計這樣的鋪墊性題目,以幫助學生解決較難題。
二、研究的對象與過程
筆者選取了一所鄉(xiāng)鎮(zhèn)學校五年級兩個班共88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這些學生升入六年級后,筆者繼續(xù)把他們作為研究樣本進行研究。
研究過程分為以下七步。
第一步,學習五年級下冊教學內容時,對學生進行第一次較難題測試。
第二步,分析學生的解題困難點。
第三步,根據(jù)學生的解題困難點,設計一組相應的鋪墊題。
第四步,學生獨立解決鋪墊題。
第五步,對學生進行第二次較難題測試。
第六步,九個月后(六年級下學期),對學生進行第三次較難題測試。
第七步,分析研究,得出研究結論。
三、鋪墊題及其設計思路
要設計出有效的鋪墊題,需要先了解學生的解題思路。筆者用前文提到的這道較難題對88名五年級學生進行測試,能夠正確解決這道較難題的有28人,約占31.82%;錯誤解題的有60人,約占68.18%。
(一)學生解決這道較難題的正確思路
正確解決這道較難題的學生,能夠從整體到局部清楚解題的步驟,即先明確:挖去孔后的零件浸沒到長方體容器中,上升水的高度=上升水的體積÷長方體容器的底面積;上升水的體積=挖去孔后零件的體積。再運用“挖去孔后零件的體積=原來正方體零件的體積-挖去的孔的體積”這一數(shù)量關系解決問題。其中,求出“挖去孔后零件的體積”是解題的關鍵步驟。學生有兩種方法可以求“挖去孔后零件的體積”。
方法一:學生通過想象和計數(shù)得到挖去的是7個小正方體,直接用“原來正方體的體積”減去“挖去的7個小正方體的體積”,即3×3×3-1×1×1×7=20(cm3)。這種方法可以稱為“想象計數(shù)法”,用這種方法解題的學生約占11.36%(如圖2)。
方法二:先求出“原來正方體零件的體積”,再求“挖去的3個小長方體”的體積。因為“挖去的3個小長方體”中間重疊部分的那個小正方體多減了2次,所以要用“3個小長方體的體積”減去“2個小正方體的體積”。最后用“原來正方體零件的體積”減去“挖去的孔的體積”。即3×3×3=27(cm3),1×1×3×3 -1×1×1×2=7(cm3),27-7=20(cm3)。這種方法可以稱為“整體思考法”,用這種方法解題的學生約占20.45%(如圖3)。
(二)學生解題難點的分析以及解決辦法
通過對學生解題過程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不能正確解決這道較難題的學生遇到的困難主要有以下兩種。
1.難點一:不能想象出挖去部分的形狀
(1)約9.09%的學生不能想象出挖去部分的形狀是有重疊部分的3個長方體,以為只挖去了從圖上能看到的正面、上面、右面的3個小正方體(如圖4)。
(2)約5.68%的學生認為挖去的是正方體表面的6個小正方體(如圖5)。這部分學生除了看得到的3個小正方體,還能想象到相對的面還有3個小正方體,但是他們無法想象正方體零件的最中心位置(中間重疊部分)還有1個小正方體。
【預設幫助學生克服難點一的方法】
設計鋪墊題能讓學生明白“鑿穿”是什么意思,看到挖去的不是只有面上的那幾塊,而是一塊一塊疊起來形成的一個長方體,一直從這一面通到對面。可以將挖去(鑿穿)的部分用色彩突出顯示,將原本需要想象的圖形可視化(如圖6),讓學生形成表象。
2.難點二:不能想象出挖去的3個小長方體有重疊部分
(1)約22.73%的學生認為“挖去的孔的體積”就是“3個小長方體的體積”,即挖去了9個小正方體。這部分學生不能想象出挖去的3個小長方體有重疊部分。
(2)約17.05%的學生用“1×1×3×3- 1×1×1=8(cm3)”計算“挖去的孔的體積”,也就是說,這部分學生知道有重疊部分,但只減去了1個重疊的小正方體的體積。
【預設幫助學生克服難點二的方法】
(1)設計“挖去2個小長方體”的圖式,并將中間“重疊”的小正方體用不同的色彩突出顯示(如圖7),讓學生看見重疊的這個小正方體,并想象挖去的這2個小長方體重疊的部分是“1個小正方體”。
(2)把正方體零件“切開”,讓學生進一步涂色,涂出那些被“挖去的小正方體”,即把里面看不見的方塊變成可見,通過操作強化挖去部分的形狀和大?。ㄈ鐖D8)。之后要求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哪些是被挖去的小正方體,讓學生從看得見的直接操作上升到能夠運用表象進行思考。
基于對較難題的正確解題思路和學生解題難點的分析,筆者設計了以下兩道鋪墊題。
鋪墊題1:從一個棱長是3cm的正方體零件上面的中心位置,挖去一個邊長為1cm的正方形孔,直到穿過它的對面(如圖6)。
(1)這個零件剩下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再想一想挖去部分的形狀和大小。
(2)把這個零件浸沒在底面邊長是5cm的裝有水的長方體容器中。水面上升了幾厘米?
鋪墊題2:從一個棱長是3cm的正方體零件的上面、右面的中心位置,挖去一個邊長為1cm的正方形孔,直到穿過它的對面。
(1)看一看圖7,想一想挖去部分的形狀是怎樣的。如果看成是2個小長方體合在一起,那么它們重疊的部分是什么形狀?
(2)看一看圖8,想一想挖去了哪些正方體,并把挖去的這些正方體涂上顏色。
(3)求出圖7這個零件挖去孔后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測試結果與分析
在學生完成第一次較難題測試的三天后(在這三天中,既沒有教給學生與較難題相關的內容,也沒有讓學生做相關的練習),讓學生先獨立完成鋪墊題,再用較難題進行第二次測試。九個月后,用較難題進行第三次測試。測試結果及分析如下。
(一)第二次較難題測試結果及分析
學生獨立完成鋪墊題后,進行了第二次較難題測試。與第一次較難題測試的情況進行比較,可以得到以下結果。
(1)解題正確率提高。通過先獨立完成鋪墊題,再做較難題,學生解題的正確率從第一次的31.82%提高到70.45%。
(2)解題時間縮短。第一次測試時,解答正確的學生平均用時3.6分鐘;第二次測試時,平均用時縮短到1.9分鐘。這說明學生的思維速度加快了。
(3)表達水平提升。在第二次測試中,能夠正確解決較難題的學生,畫圖說明思路的達到了64.52%,用文字說明算式含義的達到了100%。和第一次測試時相比,第二次測試時,學生能用清晰的語言和算式進行表達,能用直觀圖式進行表征。
學生A和B第一次做較難題時,解答都是錯誤的,但在第二次做較難題時,解答就正確了。學生A第一次做較難題時,雖然知道有重疊部分,但只減去了1個重疊的小正方體的體積。獨立解決鋪墊題后,學生A第二次做較難題時,已經能夠很好地運用“想象計數(shù)法”解決問題(如圖9),清晰地想象出挖孔后零件每一層的情況,并能用直觀圖式表征出來,還能用清晰的語言和算式進行表達。
學生B第一次做較難題時,不能想象出挖去部分有重疊。第二次做較難題時,她已經能很好地運用“整體思考法”解決問題(如圖10),并清楚地描述出“中間有2個小正方體是重復算的”。
(4)解題思路拓展。經過鋪墊題的訓練,學生計算較難題“挖去孔后零件的體積”時,出現(xiàn)了四種方法。
方法①:先直接求出挖去的小正方體個數(shù)是7個,再用“3×3×3-1×1×1×7=20(cm3)”算出“挖去孔后零件的體積 ”。
方法②:直接將每層剩下的小正方體的個數(shù)進行累加,即8+4+8=20(cm3)。
方法③:先計算“挖去3個長方體的體積-2個小正方體的體積”,即1×1×3×3-1×1×1×2=7(cm3),再計算“挖去孔后零件的體積”,即27-7=20(cm3)。
方法④:先用“原來正方體的體積-挖去的3個長方體的體積”,再加上“最中間被多減了2次的小正方體的體積”,即3×3×3-1×1×3×3+1×1×1×2=20(cm3)。
方法①和方法②可以歸類為用“想象計數(shù)法”解決問題,方法③和方法④可以歸類為用“整體思考法”解決問題。
第一次較難題測試時,多數(shù)學生不能正確解決問題。在做了鋪墊題后再進行第二次較難題測試,能夠正確解題的學生數(shù)上升了,正確率提升了38.63%。在這些學生中,約22.72%的學生用“想象計數(shù)法”計算“挖去孔后零件的體積”,余下15.91%的學生則運用“整體思考法”解決問題。第二次較難題測試結果說明:鋪墊題為學生運用“想象計數(shù)法”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了改進;運用“整體思考法”的難度大于運用“想象計數(shù)法”的難度。
在進行第二次較難題測試時,筆者還給學生增加了一道延伸題。延伸題在較難題的基礎上作了一點改變,把較難題中的棱長改為了4cm,其他的條件與問題都不變。因此,在解題思路上,兩道題是基本相同的。學生解決延伸題的正確率約為42.05%,明顯高于第一次較難題測試的正確率。圖11是一個學生解決延伸題時的解題過程,可以看出,該學生的表達很有邏輯性。
雖然學生解決延伸題的正確率已經高出第一次較難題測試的正確率10%左右,但是遠低于第二次較難題測試的正確率。兩道題的解題思路基本一樣,解題正確率卻相差近30%,這是什么原因呢?仔細分析學生解決延伸題的過程,發(fā)現(xiàn)近30%的學生都是把挖去部分的體積算成了與較難題一樣的體積。圖12是一個學生解決延伸題的過程,他就犯了這樣的錯誤。
可見,學生完成鋪墊題、較難題的測試后,馬上進行延伸題的測試,他們會受到較難題的影響,產生負遷移,錯誤地認為挖去部分的體積不變。
(二)第三次較難題測試結果及分析
在進行第二次較難題測試時,學生剛完成了鋪墊題,鋪墊題的解題思路無疑會對學生正確解決較難題產生積極的影響。如果過一段時間,在沒有做鋪墊題的情況下,直接讓學生做較難題,學生還能夠正確解決問題嗎?根據(jù)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30天后,人們對信息的記憶只剩21%左右。于是,筆者在九個月后,對學生進行第三次較難題測試。其間既不對學生進行相關內容的教學,也沒讓學生做相關的練習題(相應的教材與作業(yè)本中都沒有相關的題目)。結果,第三次解決較難題的正確率約為80.68%,解決延伸題的正確率約為56.82%。學生在解題速度、解題思路的表達、解題方法的多元化等方面都表現(xiàn)得比較理想。學生這一表現(xiàn)說明,一方面,這兩道鋪墊題對解決這一類較難題起著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他們進一步學習了圓柱與圓錐的相關知識,這也促進了學生空間觀念的發(fā)展。
五、研究啟示
(一)從可視(操作)到想象是培養(yǎng)空間觀念的有效途徑
空間觀念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表現(xiàn)之一,學生解決鋪墊題和較難題的過程就是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的過程。鋪墊題的設計遵循了“從可視(操作)到想象”這一路徑,學生解決較難題的正確率和表達水平得到明顯提高,說明這一路徑是培養(yǎng)空間觀念的有效途徑。
(二)部分學生在想象“組合幾何體”的形狀與大小方面存在困難
從上述三次測試可知,尚有20%左右的學生不能正確解決較難題,這是因為他們不能想象出挖去部分的這個組合幾何體的形狀與大小。在正確解決較難題的學生中,仍有部分學生不能將方法進行遷移應用,正確解決延伸題。這些都說明要提升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空間觀念這一核心素養(yǎng)。
(浙江省杭州市臨平區(qū)塘棲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