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萊
摘? 要:為適應“一帶一路”的時代要求,我國高校外語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對學生“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培養(yǎng)有正確價值觀、熱愛祖國和具有國際視野的新時代外語人才。在該培養(yǎng)目標的指導下,外語課程的思政建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文章通過“中級法語”的課程實踐發(fā)現(xiàn),為實現(xiàn)思政建設與外語課堂的較好結合,教師需要關注國內外新聞熱點,及時更新教學案例,組織學生進行主題討論,以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國際視野。同時,外語教師應當扎根于中國文化的土壤,將中外文化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吟經誦典,感悟家國情懷,從而為國家培養(yǎng)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有文化自信的外語人才。
關鍵詞:課程思政;法語教學;中級法語;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H32?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03-0145-04
在推進“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下,國際文化交流的迫切需求對中國的外語專業(yè)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外語專業(yè)教學也迎來了新的挑戰(zhàn)。為增強民族自信,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了“立德樹人”“把思想政治貫穿教育教學”的理念[1]。
相比以書本為中心的灌輸式傳統(tǒng)教學,新時代的外語教學開始注重學生的思想政治建設,對學生的培養(yǎng)從知識的輸出向技能、素質等能力的培養(yǎng)傾斜。《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上)》提出的“外語語言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中規(guī)定了外語語言專業(yè)培養(yǎng)的人才的素質要求,即“應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良好的道德品質,中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社會責任感,人文與科學素養(yǎng),合作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學科基本素養(yǎng)”[2],這為外語專業(yè)思政培養(yǎng)指明了方向。
法語專業(yè)在國內雖然屬于小語種專業(yè),但在國際上,講法語的人遍布全球五大洲,涉及大約3億人[3]。中國與許多法語國家和地區(qū)保持著友好交流關系,為非洲法語發(fā)展中國家長期提供人才、技術和經濟援助等。因此,法語對中國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非常重要。正是因為如此,有素養(yǎng)的法語人才的培養(yǎng)也格外重要。想要培養(yǎng)能力優(yōu)秀、品質良好、熱愛祖國的法語人才,法語專業(yè)課程的配置和思政教育的融入必不可少。
一、“中級法語” 課程學情分析
(一)課程基本情況
“中級法語”課程是本科法語專業(yè)大二的專業(yè)必修課,是基礎法語到高級法語的過渡課程,為提高學生的法語綜合技能,課程內容涵蓋詞匯、語法、文章精讀、聽力和寫作等各個方面。
開展“中級法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原因有二:一是“中級法語”課的學生有一定的法語基礎,可以閱讀中等篇幅的法語文章,可以用法語表達對某一主題的看法,參與簡單的話題討論等,為法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提供了基本條件。二是學習“中級法語”課的學生才剛進入大二,還未步入社會,價值觀、世界觀尚未完全形成,正是思政教育的好時機。
(二) 教學方式與痛點
目前的法語教學中,因課程內容多、任務重,教師一般會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即以教師的個人講授為主,教師在課堂上保持單向灌輸模式;教師主導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未能為學生留出足夠的討論和知識應用時間;專業(yè)教材較舊,每個單元的主題和內容不夠新穎,對學生的吸引力較弱,也缺少對新聞熱點話題的思考或價值觀的引領。
在傳統(tǒng)模式下,學生往往只參與回答問題,課堂相對枯燥,學生熱情不足、在整個課程活動中參與度較低。教學內容以理論學習為主,對語言的應用機會較少,無法學以致用,無法“講好中國故事”,宣傳中國文化。圍繞傳統(tǒng)教材的教學缺乏活力,缺乏課程思政建設,對于學生價值觀、國際視野的引導力和影響力較弱,無法滿足新時代國家對高素質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當前的教學模式亟待改革。
二、課程思政融入“中級法語” 課堂的路徑
課程思政,即“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門課程中去,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保?]?!爸屑壏ㄕZ”課程思政建設可以針對前面提到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存在的教學痛點,根據(jù)“中級法語”的科目和課程特色,結合時政話題與社會關切,探索思政元素融入課程的有效途徑。
(一) 隱性思政為主,潛移默化
《法語專業(yè)教學指南》中提到了法語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即培養(yǎng)有扎實的法語基本功,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中國情懷與國際視野,有社會責任感和創(chuàng)新精神等基本素養(yǎng)的人才[5]。法語課程的思政建設,可以該培養(yǎng)目標為導向,合理設計教學過程。
雖然課程思政建設至關重要,但切忌急于求成。不同于法語基本功的教學,培養(yǎng)目標中所提到的價值觀、國家情懷等素養(yǎng)的形成應避免以直接、顯性的方式對學生施加影響,以免引起學生的反感或抵觸情緒。最好的模式就是將思政話題隱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之中,而不是直白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建設可以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以問題引導、觀點闡述、熱點話題討論、問卷調查等多種方式,將教學的思政目的隱含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yǎng)思辨能力;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增強民族自信,最終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思政效果。
(二) 線上線下資源整合,與時俱進
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以來,國家線上教學平臺發(fā)展迅速,很多名校課程、微課、金課、一流課程等都被搬上了教學平臺。線上平臺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適合學生的高質量課程資源,了解更多學科前沿,培養(yǎng)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
同時,網絡的發(fā)展為教師提供了不斷更新的教學素材資源庫。語言的學習和掌握離不開應用,所謂語言的應用,在中級等級的法語中,就是口語和書面的表達,包括觀點闡述、話題討論、主題作文等。為了合理安排合適的語言應用活動,教師可以在法國線上平臺或國內法語學習平臺,如人民網法文版、央視法語公眾號、法國費加羅報電子版等,挑選中等難度的法語短文,設計好課程中的引導問題,供學生有針對性地展開思考和討論,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三) 合理設計教學活動,翻轉課堂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有目的、有邏輯地在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設置多元化思政模塊。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可以參考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教師技能工作坊提出的BOPPPS教學模式(即bridge-in,learning objective,pretest,participatory learning,post-assessment,summary)[6],即“導入—學習目標—前測—參與式學習—后測—總結”的順序,依次設計教學與思政建設活動,將不同的教學活動設置得合理、有趣。
在各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活動設計中,教師可以嘗試減少單方面說教的活動,把課堂還給學生,也就是進行課堂翻轉。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即“以學習者為中心”[7],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體,而是學生的引導者。
具體到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法語課程的思政建設該如何實施?教師應當首先思考兩個問題:如何找到合適的思政切入點?具體該如何操作?實際上,不同的課程適用于不同的模式,甚至同一門課程中的不同主題,也適用于不同的思政融合方法,無法統(tǒng)一進行概括。在此,筆者將以“中級法語”第14課的“條件式”語法為例,探索適合本課的思政融入模式。
三、 “條件式”語法課的思政融入方式探索
語法課對于學生來說相對比較枯燥,但是,如果教師能夠找到合適的切入點,語法課也可以“活”起來。
“中級法語”教學通常采用BOPPPS教學模式,本文將以“條件式”語法為例探討“中級法語”課堂思政的建設。在語法教學的導入和前測環(huán)節(jié),教師通??梢孕侣剷r事、熱點話題等案例的法語新聞例句開篇,以提問和小組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語法點中較明顯的特征;在語法的“參與式學習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取貼近生活的或者有愛國愛家情懷的法語新聞或譯文,讓學生在案例中體會語法在情感表達中的輔助作用。同時,可以通過啟發(fā)式提問,潛移默化地融入思政教育。
(一) 新聞熱點導入,翻轉課堂
結合時政要聞可以更好地開展教學,教師可以人口普查中的法語報道為案例導入語法。
首先,課前的預習作業(yè)是讓學生閱讀法國媒體關于該主題的報道。在教學導入部分,教師可選取France Info新聞報道中“聯(lián)合國我國未來人口總數(shù)的預估”一句作為語法導入的切入點,引導學生觀察句子和句中動詞的特征,并思考該新聞例句為什么不用現(xiàn)在時或簡單將來時(比較例1中的三個語句)。在學生經過思考和討論提出觀點后,教師再予以總結。
例1. 中國人口將于2050年達到13.2億。
{1}La population chinoise devrait atteindre 1,32 milliard dhabitants en 2050.[8]
{2}La Chine compte 1,32 milliard dhabitants en 2050.
{3}La Chine comptera 1,32 milliard dhabitants en 2050.
學生依據(jù)基礎法語的時態(tài)常識,可以很容易發(fā)現(xiàn)采用現(xiàn)在時的句子{2}有很明顯的表述錯誤,因為現(xiàn)在時應該與現(xiàn)在的事實或狀態(tài)相符,而句子的時間狀語是未來的2050年,與句子時態(tài)相矛盾。句{3}簡單將來時本可以與2050年這個時間詞連用,但是教師需要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有方向性地去思考:1. 簡單將來時的作用和意義;2.為什么對未來人口的預測不能用簡單將來時。實際上,新聞中關于未來人口數(shù)量的闡述只是一種可能性的預估,因為人口的發(fā)展一般是不受人類控制的,而聯(lián)合國對于2050年的人口預測,也只是基于現(xiàn)在的人口增長規(guī)律作出的推測。它是一種可能性的預測,而不是相對確定的將來時的事件或者狀態(tài),更不是主語對將來的打算。因此,簡單將來時不適用于這一句的表述。而條件式更適用于未來可能性的表達,相對于簡單將來時來說,條件式語句表示的實現(xiàn)的可能性更小。所以法媒用了句{1}(條件式),更嚴謹?shù)貓蟮懒藢<覍θ丝谥黝}的觀點。
在導入部分,教師是以條件式的其中一個用法作為切入點導入語法主題。在后續(xù)的教學活動中,在該語法點表達“可能性”的應用中,教師可以再次重申該例句中條件式用法的嚴謹性,并且可以針對我國的“三孩政策”、神舟系列飛船發(fā)射、天宮課堂等熱點新聞或話題進行進一步的討論,讓學生在學以致用的同時,培養(yǎng)新時代大學生應該具有的思辨能力。
(二)結合情感故事,感悟親情友情
語法的重點在于應用,法語條件式的主要用法在于主觀情緒的表達。該用法應用廣泛,典型的對話、例句或案例較多,教師可以根據(jù)每一種情緒或情感的表達,選取最適合學生學習的資源。
條件式對于主觀的愿望或請求的表達,可以是口語中一個委婉的請求,也可以是對未來的展望,或是對實現(xiàn)可能性相對較小的夢想或愿望的設想。在教學中,我們很難用漢語去闡釋某種感情的表達是怎樣通過法語語式、甚至是法語中一個動詞變位去改變的。所以,教師可以選取歌曲、視頻、戲劇、電影等,更清楚、更直觀地讓學生感受到這種情感的力量。
比如,選取席琳·迪翁(Céline Dion)寫給父親的歌曲《Parler à mon père》(與父親的對話)。師生可以通過對歌詞的理解去探究條件式的意義,通過聽覺去直觀地感受條件式在情感中的表達作用:
例2. 歌詞
Je voudrais partir avec toi,我想與你一同起航
Je voudrais rêver avec toi,我想與你一同追夢
Toujours chercher linaccessible,去探索未知
Toujours espérer limpossible.去尋找不可能
Je voudrais décrocher la lune,我想摘下月亮
Et pourquoi pas sauver la Terre,我想拯救地球
Mais avant tout但是現(xiàn)在我最想
Je voudrais parler à mon père.與我的父親促膝長談
本段歌詞中,出現(xiàn)頻率最多的詞是“je voudrais”。Voudrais一詞是vouloir(想)第一人稱單數(shù)的條件式動詞變位,單詞用法類似于英語中的情態(tài)動詞,動詞后需要跟動詞不定式表達主語想要做的事。這段歌詞用了條件式來表達對父親的思念,想要與父親“一同起航”“一同追夢”“摘下月亮”“促膝長談”等。條件式的使用可以讓歌曲或詩詞蘊含的情感更加充沛。
(三) 讀懂中國文化,感悟家國情懷
新時代的外語教學,不只要“引進來”的語言和文化,也應注重讓中國文化“走出去”,即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在選擇代表中國文化的文字資料時,教師應當選擇體現(xiàn)中國人思想和氣節(jié)的正能量文本,并且篩選翻譯無誤的、高質量譯本。
在“中級法語”教學中,我們嘗試將中國詩歌的法語譯本帶進課堂。在中國詩歌的眾多譯本中,我們選擇了“詩譯英法第一人”許淵沖的唐詩法語譯本。以杜甫的詩歌為例(例3),在教學中,我們選取其中涉及條件式的語句,組織學生根據(jù)條件式語氣的表達,討論各自對該句的理解,并猜測原文出處。
例3. 法譯版唐詩
Où lon trouverait mille b■timents pour abriter tous les pauvres gens
pour que les lettrés vivent joyeux?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本句選自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該詩前面部分寫實性地描寫了“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悲慘現(xiàn)狀,后面幾句抒發(fā)了自己的憤慨以及憂國憂民的情懷。在例3所選取的這句的法語譯文中,譯者對“安得”兩字采用了問句加條件式疊加的方式予以翻譯,強化了條件式對于情感表達的作用,以語法結構的方式將原作者偉大的家國情懷盡可能地表現(xiàn)出來,讓外國讀者也能感受到中國古時文人對國家的熱愛。
四、 結語
在外語的思政建設中,教師的角色尤為關鍵。外語教師應跟上時代步伐,關注國內外大事,善于將熱點話題融入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國際視野;同時,教師也應當做到不忘本,積極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通過多種教學形式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感悟中國文化的魅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為國家培養(yǎng)有正確價值觀的外語人才。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 人民日報, 2016-12-09(01).
[2] 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上)[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0-95.
[3] 法語國家及地區(qū)國際組織(EB/OL). [2022-09-24]. https://www.francophonie.org/francophonie-brief-1763.
[4] 王學儉,石巖. 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02):50-58.
[5] 教育部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類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yè)教學指南(下)[S].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20:60-78.
[6] Pat P,Russell D. Instruction Skills Workshop(ISW) Handbook for participants. Vancouver: The Instruction Skills Workshop Inter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2006:3.
[7] Baker J W. The classroom flip: Using web course management tools to become the guide on the side[J].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lle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00(01):9-17.
[8] France Info,Chine:le nombre d'habitants a progressé de 72 millions en dix ans[EB/OL]. (2021-05-11) [2022-09-25].https://www.francetvinfo.fr/monde/chine/chine-le-nombre-d-habitants-a-progresse-de-72-millions-en-dix-ans-pour-atteindre-1-4- milliards-en-2020_4620083.html.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