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渡承 董前程
摘要:《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jīng)驗的決議》,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的現(xiàn)實性展開?!稕Q議》中實踐的要義是指中國共產(chǎn)黨在百年的歷史和現(xiàn)實的實踐中不斷確證自身思維的真理性、現(xiàn)實性、力量性與此岸性,使人復歸人民的主體地位的過程;必然的要義是指中國共產(chǎn)黨既是歷史實踐產(chǎn)生的必然性的載體,又是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必然的主體?!稕Q議》中的這兩個要義在底氣來源和教育使命兩方面影響著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敘述邏輯。從價值維度看,要將二者融入闡釋思政課教學的方式中,解決難與易,也就是深度與直觀的矛盾。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歷史實踐;價值
中圖分類號:G6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12-0029-04
基金項目:本文系海南省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Hnjg 2022-36)、海南省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重點課題(hnjg2021 ZD-24)、海南省研究生創(chuàng)新科研課題(Qhys2022-231)階段性成果之一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jīng)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在中國共產(chǎn)黨走過一百年光輝歷程與社會主義建設新征程開啟之際向全中國和世界做出的莊嚴宣告。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學習好、繼承好、發(fā)揚好其中蘊含的時代精神,為社會主義新時代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人才?!稕Q議》中的實踐與必然這兩點要義,從闡釋方式這個維度為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新時期上好思政課帶來重要的啟示,學習好就是要求充分領會掌握《決議》的深刻內涵,繼承好就是要將內涵化為對待思政課的價值尺度,發(fā)揚好就是要將內涵的意蘊應用于實際教學的方法之中。
歷史不斷地隨著人類實踐活動豐富著自身,是既包含靜態(tài)又包含動態(tài)的集合體。靜態(tài)是指過往至現(xiàn)在的實踐活動,動態(tài)是指歷史發(fā)展指向未來的必然性。第三次歷史《決議》的敘事在本質上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的不斷展開,是理論上的方法付諸現(xiàn)實歷史的實踐成果,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和要求全黨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視角去科學地縱觀事物發(fā)源、發(fā)展及未來走勢的全過程。思政教育工作者只有秉持這樣的視角才能對《決議》有一個總體性的把握和深刻性的理解,認識到實踐和必然這兩個貫穿于《決議》全文的關鍵要義。
1.歷史實踐
貫穿于《決議》的主線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百年的歷史中不斷地改變中國社會,并在此過程中改變自身達成雙向改變的一系列歷史與現(xiàn)實的實踐活動。“通過實踐創(chuàng)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因此,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的過程中,人才真正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中國共產(chǎn)黨在中國社會的歷史性進程中證明了自己的存在,也證明了自己無處不在,其不是只在思辨中呼吁民主和自由,而是在現(xiàn)實的革命實踐活動中,也就是繼承并完成好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的歷史使命的過程中為現(xiàn)實中的中國人民帶來了社會主義的自由和民主。中國共產(chǎn)黨以現(xiàn)實的實踐活動,讓人真正地認知并回歸了自己的主體地位,并作為人民而存在;而要保持人作為人民而存在,則還需要中國共產(chǎn)黨引導作為擁有主觀能動性的現(xiàn)實的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和現(xiàn)實性的實踐中探尋未來前行的路徑,不斷在理論與實踐的交互中生成人能夠作為人民主體的現(xiàn)實的可能性,并繼續(xù)在現(xiàn)實的實踐活動中、創(chuàng)造社會主義新歷史的進程中帶領中國人民去實現(xiàn)終極的人的自由和解放。
“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中國共產(chǎn)黨在現(xiàn)實的與歷史的實踐活動中不斷地證明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共產(chǎn)黨“能”和“行”的真理性,中國共產(chǎn)黨思維的現(xiàn)實性已經(jīng)被中國社會發(fā)展取得的偉大成就和中國人民的小康生活所確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xiàn)實性路徑在中國革命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中不斷地生成與再生成并最終豐富于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使理論之于現(xiàn)實并再從現(xiàn)實中生成進而實現(xiàn)思維現(xiàn)實化的事實。力量的現(xiàn)實性被新冠疫情爆發(fā)后中國共產(chǎn)黨無可比擬的組織能力所證明,世界上也只有中國才能在面對如此廣闊的國土面積、龐大的人口規(guī)模、極快的傳播速度等多重困難因素下,仍然能有效地應對好新冠疫情并保護好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說明現(xiàn)實性的力量在守衛(wèi)人民安全的實踐之中回歸于人本身。思維的此岸性被一批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共產(chǎn)黨員在投入于服務人民的實踐活動中所證明,無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始終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初心和使命,思維在現(xiàn)實世界的實踐活動中抽象成概念的形式,并將概念的抽象置于現(xiàn)實中的人的本體之中。其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不是僅僅停留在頭腦中的思辨活動與理念,而是處在現(xiàn)實中國作為無數(shù)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中國人民的歷史和現(xiàn)實的實踐活動之中。
2.歷史必然
必然是指事物發(fā)展的必經(jīng)過程和未來趨勢,《決議》中的必然要義承載的主體是中國近代以來的前進方向,既包含歷史過去的現(xiàn)存未來實現(xiàn)形式,又包含現(xiàn)存歷史的未來趨勢,前者指的是歷史長河中的歷史實踐活動對于現(xiàn)在的影響,后者指的是現(xiàn)在現(xiàn)實世界的實踐活動對于中國未來路徑的影響。中國歷史自近代以來,涌現(xiàn)了無數(shù)致力于挽救中華民族于水火與危亡之中的仁人志士,他們在當時所處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理論與實踐的探索,以期構造與他們理想相一致的中國歷史的未來?!叭藗冏约簞?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因為在歷史的現(xiàn)實中所能遇見的既定現(xiàn)實條件的限制,他們并不能直接認識到真正的歷史必然性,直接選擇站在正確的一方前行;他們只能在經(jīng)歷過處于歷史進程中的實踐檢驗之后,承受失敗的必然。他們的努力并沒有浪費,一次次探索與失敗帶來的實踐經(jīng)驗會激勵更多人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地為實現(xiàn)觀念中的未來而努力,進而找到實現(xiàn)歷史過去的現(xiàn)存未來的必然路徑。之后,隨著在歷史中成功與失敗不斷交織,趨于未來的必然性路徑也處在不斷地生成與演進之中,中國共產(chǎn)黨“應運而生”,中國的革命歷史徹底翻篇的關鍵因素便是因為中國共產(chǎn)黨是先進生產(chǎn)力的代表,是最廣大中國人民的代表,是歷史的必然,承載的是當時中國歷史未來的實現(xiàn)形式。
一是需要從事物發(fā)展進程中去把握歷史的必然性,也就是需要注意到實踐的發(fā)源與發(fā)展過程?!稕Q議》對百年歷史的敘述按照時間順序以及時代背景做出明確劃分的原因可以從既定歷史時期的任務來理解?!耙淮擞幸淮说呢熑巍?,完成好時代賦予的任務決定了下一個歷史時期發(fā)展的起點,中國共產(chǎn)黨只有堅定地全面脫貧、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能站在新的歷史階段向下一階段的新目標奮進,保證繼續(xù)行走在蘊含著歷史必然的未來形式的實現(xiàn)路徑之上。并且,在一段歷史時期內的事物發(fā)展的先后順序也有其必然性,同樣也是先因后果,因果相連,一段時期也有一段時期的任務。二是需要從關鍵事件與時間點去認識歷史的必然。百年的奮斗歷史進程中有許多歷史事件,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或多或少地起著一定的歷史作用。然而,有一些卻是能作為關鍵時間點串聯(lián)好歷史的時間主線。《決議》將歷史發(fā)展的不同階段進行總體性敘述,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將重大歷史事件作為引子連接歷史時期的節(jié)點,使得必然以一種歷史的整體性展現(xiàn)在《決議》之中,既不夸大關鍵事件作用而走向歷史決定論,又不能失去對其正確的認知走向歷史虛無主義。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換言之,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好思政課這個手段,在思政課上下功夫,理解好思政課需要傳達傳遞的內容。實踐和必然作為貫穿于《決議》全文的要義,將其置于思政課的價值維度后會產(chǎn)生新的理解方式和闡釋方式。而承載此辯證的融入方式的前提是對價值維度有一個相對簡單的界定,明確論證兩個要義對于價值的理解。難與易是一個事物的兩個對立面,以此作為界定的標準付諸價值維度的理解之中,產(chǎn)生的是對思政課程中價值體系的一對矛盾,即有深度與好理解。價值維度中,好理解和有深度這兩個矛盾貫穿于思政課程的始終,處理好這一對矛盾在不同階段的授課只存在偏重問題,不存在只需取其一方而舍棄另一方的問題,所以授課內容在不同的階段都需要處理好有深度與好理解這兩種矛盾。有深度和好理解既是課程中矛盾的對立兩方面,也是統(tǒng)一的兩方面。矛盾在于有深度就會導致課程難懂難理解,好理解就會導致課程容易無深度。而將實踐與必然兩個要義置于有深度和好理解之中,處理好這兩方面的矛盾,用相對簡單的表達方式并不影響承載較為深刻的道理,而較為深刻的道理也可以用與不同階段相適應的理解方式作為傳遞理解的一種手段,用較為淺顯的語言去講好深刻的道理。
1.課程的價值深度探析
有深度,體現(xiàn)在思政教育工作者在面對不同階段的思政課教學實踐中,在教學效果上達到相應階段要求的理論深度。所以,在這一部分中,所做的假定在面對一定的受教育者群體時,將好理解作為常量,置重心于有深度之上,并以實踐與必然兩個要義作為理解思政課有深度的“鑰匙”,以《決議》為例證,去探討思政課要做到有深度該以一種什么樣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授課內容,從而讓思政教育工作者對思政課程有更宏觀的把握。有深度需要重視加強學生對《決議》中歷史實踐的把握,讓他們認識到中國共產(chǎn)黨給中國和中國人民帶來的巨大改變。這樣,能加深學生對歷史必然的理解,讓他們從心底里認識和認同堅定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必然和必要性。
首先,從《決議》中歷史實踐的視角出發(fā)拓展課程的理論深度,這里強調的是實踐和實踐本身所蘊含的動因。也就是要講清楚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要,怎么做,獲得了什么成就和以后要做什么。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給學生講清楚,講明白。寓之于實踐,是要在不同歷史背景下或是面對不同歷史任務的情況下,講明白中國共產(chǎn)黨的實踐動因、方式、成果;要認識到中國共產(chǎn)黨的實踐帶給現(xiàn)實世界變革的指向是現(xiàn)實中的人所能得到的真真切切的物質利益與需求的滿足;還要在其背后看到中國共產(chǎn)黨所堅持使用改變世界的方式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作為理論之于現(xiàn)實世界的應用。為什么中國共產(chǎn)黨要扛起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大旗、要抗美援朝、要改革開放?思政教育工作者回答這一問題要立足于中國共產(chǎn)黨在歷史中為人民創(chuàng)造的切實的物質利益成果,從這個角度說清楚前因后果;再以脫貧攻堅為例,為什么扶貧路上不能落下每一個人?答案就在于中國共產(chǎn)黨對于現(xiàn)實中的每一個人作為個體的關注,源自于馬克思對現(xiàn)實中的人的關懷,被中國共產(chǎn)黨所繼承并在現(xiàn)實中踐行。其次,從《決議》的必然因素的視角出發(fā),就是要講清楚講明白實踐中所包含的中國共產(chǎn)黨的初心使命,并嘗試結合好貫穿百年實踐歷史的中國共產(chǎn)黨精神譜系。與實踐的視角有所區(qū)分,前者涉及更多的是革命推進的物質動因,所能帶來現(xiàn)實世界的改變以及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的物質現(xiàn)實利益。后者則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深入,去挖掘中國共產(chǎn)黨自身使命的必然性,認識到中國共產(chǎn)黨本身蘊含的必然性落腳在現(xiàn)實世界實踐后所產(chǎn)生的最終價值取向是什么。既是為了中國人民的權益而奮斗,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前行,又是為了全人類的自由和解放而努力,并最終清晰地理解為什么《決議》里中國共產(chǎn)黨所做的這一切都是必然發(fā)生的結果。從必然與實踐的視角拓展思政課程的深度,以《決議》為例,就是要以現(xiàn)實的物質上的改變、對人作為個體和作為總體的人民的關切、初心使命和精神譜系這三點,講明白《決議》內中國共產(chǎn)黨所進行的實踐活動的背后之因和推動力量。這樣有兩點好處:一是加強學生對中國共產(chǎn)黨和現(xiàn)實本質的再認識再認知,引導他們從表象看到本質;二是加強學生對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運用方式的學習,鍛煉他們運用唯物史觀看待判斷分析問題的能力。
2.課程的直觀程度探析
好理解與有深度類似,在這里以課程理論的深度為常量,將重心置于思政課程理解的容易與否之上。《決議》中實踐與必然的要義既可以從抽象的客觀的方面理解,又可以從具象的直觀的方面理解;前者涉及對于理論深度的探索,意在從長時間的歷史脈絡中剝離出核心的要素作為其根本的整體的主線,對革命歷史實踐的總體性予以把握;后者則從現(xiàn)實中的人出發(fā),把直觀形式的具體實踐與實在的人的生活結合起來,以好理解為手段,以傳達理論深度為目的,進而達到思政課程立德樹人的效果。所以說,在好理解的問題上,實踐和必然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在課程的價值維度上,要重視通過中國共產(chǎn)黨對現(xiàn)實世界的直觀改變來說理明理。
一方面,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質要求是將課程做到好理解的基礎。從讓學生能清晰地理解《決議》內涵、思政課程目的來看,素質要求是指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加強知識儲備,將辯證法置于自身對課程的認識上,將辯證法貫穿于課程的始終,使學生對待課程的認識保持在科學的基點之上。知識儲備是指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加強自我教育特別是“四史”教育的學習,并加強對《決議》的歷史實踐和必然要義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為優(yōu)化思政課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有一個更好呈現(xiàn)教育內容的前提。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認識到實踐和必然是怎樣作用于理解層面的。一如前文所述,對于好理解來說,需要重視課程中直觀內容的運用并要使現(xiàn)實的直觀連接于人,也就是學生的直觀,使其能更清晰地理解所學內容。以《決議》作為授課內容為例,其實質是要講好《決議》中的中國共產(chǎn)黨的實踐活動帶給人們現(xiàn)實中生活的改變,并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讓他們清晰地看到現(xiàn)有的所能夠享受的一切都與《決議》中的中國共產(chǎn)黨所進行的現(xiàn)實的實踐活動密切相連。這樣,能使直觀展現(xiàn)的史實以現(xiàn)實的直觀呈現(xiàn)在學生的主觀意識之中,讓他們對所學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薄稕Q議》的明線是歷史實踐進程,暗線是歷史必然性,其歷史意義與內涵千千萬萬,但最終最關鍵的落腳點應在中國共產(chǎn)黨以勇者無畏的魄力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革命、建設、改革、發(fā)展的人類實踐活動上。也只有落腳于現(xiàn)實的實踐,才能比任何事物都更具有說服力;也只有關注到歷史的必然,才知道未來的必然。所以,新時代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正確理解和認識《決議》中的實踐與必然這兩個要義,并將其融入對于課程價值維度的理解與自身的辨證思維邏輯的建構之中。以此,著眼于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和現(xiàn)實的實踐活動,連接好中國共產(chǎn)黨過去與現(xiàn)在的實踐活動,讓更多的學生認識到中國未來只會也必須堅持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正確領導下帶領著中國人民繼續(xù)向著社會主義社會更高階段、共產(chǎn)主義社會前行的必然之勢。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07).
[4]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 2020(17).
Exploration of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Teaching Logic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ythe Resolutionofthe CentralCommittee ofthe CommunistPartyofChinaonthe MajorAchievements andHistoricalExperience ofthe Partvoverthe PastCentury
Zhang Ducheng, Dong Qiancheng
(School of Marxism,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58,?China)
Abstract: The Resolutio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the Major Achievements and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Partvover the Past Century is a realistic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methodology. The essence of practice in the Resolut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in which the CPC has continuously confirmed the truth, reality, strength and shore of its own thinking in a hundred years of history and practical practice, and restored people to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people; the essence of necessity means that the CPC is both the carrier of the inevitability of historical practice and the subject of constantly creating new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in practice. The two main points in the Resolution affect the narrative logic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in terms of the source of confidence and the educational mi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we should integrate the two into the way of interpre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difficulty and ease, that is, depth and intuition.
Key words: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theorycourse;historicalpractice;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