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寧 張曉彤
摘 要:“雙減”政策的出臺,要求教師樹立適應語文新課程理念的作業(yè)觀,在作業(yè)的設計上要創(chuàng)新形式,實現由課內到課外、由閱讀到寫作的有效遷移,從不同角度進行語文讀寫作業(yè)的統(tǒng)整設計:以“活動”統(tǒng)整,情景化、體驗式讀寫作業(yè)設計;以“技法”統(tǒng)整,單元化、模仿式讀寫作業(yè)設計;以“文化”統(tǒng)整,實踐化、探究式讀寫作業(yè)設計。從而優(yōu)化語文學習環(huán)境,減輕學生負擔,讓語文作業(yè)成為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一座橋梁。
關鍵詞:雙減;讀寫;統(tǒng)整;作業(yè)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17-0145-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7.048
2021年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中共中央辦公廳相繼印發(fā)《關于組織責任督學進行“五項管理”督導的通知》《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強調加強中小學生作業(yè)、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管理,全面壓減作業(yè)總量和時長。這一系列規(guī)定要求教師樹立適應語文新課程理念的作業(yè)觀,在作業(yè)的設計上要創(chuàng)新形式,有規(guī)劃、有系統(tǒng)、有層次、有趣味,切實提高作業(yè)質量,從而優(yōu)化語文學習環(huán)境,減輕學生負擔,讓語文作業(yè)成為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一座橋梁。
語文作業(yè)如何才能做到高效設計呢?讀寫結合是教師課堂教學和家庭作業(yè)設計的重要策略,讀寫結合的作業(yè),可以實現由課內到課外、由教學到作業(yè)、由閱讀到寫作的有效遷移,筆者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作業(yè)設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以“活動”統(tǒng)整,情景化、體驗式讀寫作業(yè)設計
無論是課時作業(yè)還是單元作業(yè),設計的基本思路必須體現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層遞性,因此以“活動”統(tǒng)整,將幾課時的作業(yè)設置成一個大的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去完成任務,強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增強了作業(yè)的趣味性。
以《岳陽樓記》為例。筆者以“活動”來統(tǒng)整作業(yè)設計,將“跨越時空的對話”作為作業(yè)的題目,旨在通過學習《岳陽樓記》去認識范仲淹,從他的作品中,從他的事跡中,從他的思想中,去感受古仁人的高尚品質,最終完成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
課堂第一課時教學結束后,筆者設計了這樣三個作業(yè)任務:
任務一(難度★)
昔聞洞庭湖,今上岳陽樓,同學們今天來到洞庭湖畔的岳陽樓景區(qū),在景區(qū)門口遇到一個小小挑戰(zhàn),挑戰(zhàn)成功方能繼續(xù)前行。請你為岳陽樓景區(qū)門口的牌匾題字,你會題寫什么呢?
任務二(難度★★)
挑戰(zhàn)成功的你繼續(xù)欣賞美景,經過牌坊,三醉亭、雙圣祠,金黃琉璃瓦的岳陽樓就在眼前了,如果此時讓你根據所觀賞的美景或所學的知識為岳陽樓題寫楹聯(lián)一副,你會怎樣寫呢?
任務三(難度★★★)
登上岳陽樓,輕輕推開三樓的木窗,洞庭湖水似從窗涌入,煙波浩渺,日暮無人。此時的你觸景生情,回望歷史,寫下一段記錄自己所思所想的隨筆。
以活動化呈現,模擬具體情境,使得學生樂于完成作業(yè),學生的作業(yè)精彩紛呈:我站在古老的平臺上,仰望著岳陽樓,重檐飛角,古樸典雅的雄姿讓人肅穆……進入樓內,在古色古香的大堂里,我徘徊流連,憑欄遠眺,浩渺的碧波,隱約的帆影,與這雄偉的岳陽樓構成一幅瑰麗的畫卷……從學生們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他們已經將課上所學,用到作業(yè)之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在過去與未來之間自由飛翔。這就是“情境”的作用,這就是“活動”的魅力。
完成上面三個任務后,筆者進行了更加微觀的作業(yè)的設計,選取范仲淹不同時期作品《漁家傲·秋思》進行對比閱讀,通過“時空對話”,品析字詞,感悟范仲淹心路歷程,學習精神,傳承文化。
登上岳陽樓,撫今思昔,朦朧間,你與范仲淹展開了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
范老先生好,晚輩有一事不明,向您請教,您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是您在《漁家傲》里卻寫到了悲與淚,您這淚為誰而流呢?
你聽到了范仲淹如此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先生,您一路走來,人生坎坷,經歷不凡,從“將軍白發(fā)征夫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您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
你聽到了范仲淹這樣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時范仲淹作揖問道:敢問小友,我在《岳陽樓記》中最后發(fā)出了人生的慨嘆——微斯人,吾誰與歸?不知千年之后漫漫歷史長河中是否有與我結伴同行的仁人志士啊?
你引經據典用后人的詩詞文句娓娓向范仲淹道來: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過“跨越時空的對話”,學生不僅鞏固了《岳陽樓記》課上所學,更是加深了對前期所學的作品《漁家傲·秋思》的理解,在對比閱讀中,縱向理解范仲淹思想發(fā)展歷程,實現由“家國之思”到“先憂后樂”的境界提升。
在這份讀寫結合的體驗式作業(yè)中,學生一直沉浸在具體的情境里,不斷進行微習作的訓練,尤其是在最后一題中,學生大量搜集古賢志士的名篇佳句: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決心,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呼喚,魯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將這些“先憂后樂”“心懷天下”的仁人志士說給范仲淹“聽”,也是說給更多的青少年一代“聽”,讓這些“古仁人之心”在學生心中扎根,發(fā)芽,生長!
二、以“技法”統(tǒng)整,單元化、模仿式讀寫作業(yè)設計
華東師范大學的崔允漷教授指出:“單元是一種學習單位,由任務來作為驅動,圍繞目標、內容、實施與評價的完整的學習事件。”[1]大單元整合式教學是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以單元主題思想整合優(yōu)化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以“大任務”為統(tǒng)領確定教學邏輯,以課段進行教學安排,以“情境、任務、活動、資源、評價”的嵌入推動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引導”的教學理念實施教學的教學模式。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作業(yè)設計必須摒棄知識的羅列、無層次的重復,讓學生對作業(yè)感興趣,減負增效是我們作業(yè)設計的原則,因此以“寫作技法”統(tǒng)整,單元化、模仿式作業(yè),可以緊密結合課堂閱讀教學,找到讀寫結合點,拓展同類手法的文章形成大單元,這樣的作業(yè)設計,勢必增大學生課后閱讀量的同時也提高了仿寫能力,體現作業(yè)的讀寫一體化,實用性與高效性。
學習完《散步》一課,筆者抓住“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設計了這樣的作業(yè):
1.“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請大家結合《散步》閱讀拓展文章魯迅的《一件小事》、馮驥才的《捅馬蜂窩》、宗璞的《紫藤蘿瀑布》、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說說它們在寫法上的共同點是什么。
2.以小見大法,即文章作品中透過小事件和細節(jié)來揭示重大主題的寫作方法。以上文章從寫法上來講,都著眼于“小處落筆,大處立意”,下面大家結合作品來談談你眼中的“小與大”。
示例:《散步》中的小細節(jié)大主題
文章最后寫的是:“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也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边@段話寓意深刻。它以輕襯重,不僅突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更含蓄地寫出了“我”(此處三句話中用了四個“我”字,僅580字的全文“我”字就出現24次之多)這個站在生命之鏈連接點上的中年人對生命和社會的責任。小細節(jié),有溫度,大鋪排,大主題。
請你也從其他幾篇文章中找到“以小見大”之處吧:_____
_____中的?。?)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業(yè)評價:能找到環(huán)境描寫,解讀出“小環(huán)境大渲染”的內涵(★★★★★);能概括故事情節(jié),解讀出“小故事大波瀾”的內涵(★★★★★);能賞析細節(jié)描寫,解讀出“小情節(jié)大鋪排”的內涵(★★★★★)……
此份作業(yè)設計,充分體現了大單元整合模式,將運用“以小見大”手法的典型文章歸類,使學生結合閱讀材料,在具體語境感悟中、具體語句的賞析中,深入理解“以小見大”這種寫作手法,這是將宏觀設計與微觀賞析巧妙結合起來,有感性閱讀、有理性分析、有評價標準的實用性作業(yè)。在學生完成這份作業(yè)的基礎上,筆者進而布置仿寫作業(yè),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同學們,繽紛的生活就是由一件件小事匯聚而成的,請你也模仿上面文章“以小見大”的手法,選取生活小事,著眼深刻立意,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吧!
學生這一次的寫作不同于往常的隨意選材,因為有了前期作業(yè)設計,他們深刻理解了“以小見大”的內涵,所以在寫作中,都特別關注了自己的選材,是小事,但又能從小中反映出大主題或深刻哲理來。有學生說:去超市購物時總有選擇猶豫癥,其實生活不就如此嗎?未選擇的路似乎永遠是好的。還有學生寫道:自己看到窗前一只蝸牛,似乎是靜止不動的,但是第二天發(fā)現它已經離開了窗臺,堅持的力量令人震撼!有的學生從學自行車中認識到爺爺口中“別著急,慢慢來”的含義,有的學生在公交車上攙扶了一下孕婦,竟然受到陌生人的贊揚,內心感到了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幸?!环莺玫淖鳂I(yè)設計,統(tǒng)整了閱讀、賞析、寫作,將語文與生活相連接,讓學生在讀寫中,感悟人生,體驗生活,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三、以“文化”統(tǒng)整,實踐化、探究式讀寫作業(yè)設計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強調經典性、文質兼美,同時閱讀寫作緊密結合,努力將課外閱讀納入教學體制也是新教材的一大特點。因此,作業(yè)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其設計模式也天然地應以統(tǒng)整式思維為指導,根據具體文章,將讀寫結合,設計具有不同指向性的階梯式側重點,以單元整體觀照促進完整性,以共享、優(yōu)化教學資源實現靈活性。依托教材,以“文化”統(tǒng)整,設計實踐化、探究式讀寫作業(yè)成為核心素養(yǎng)指導下的必然趨勢。
以《臘八粥》為例。筆者教完《臘八粥》一課,挖掘民俗文化這一因素,將大量同類文章統(tǒng)整于作業(yè)之中,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中國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感受祖國民俗風情之美,傳統(tǒng)文化之美。
同學們,中國地域廣博,民俗眾多,從古至今,流傳下來許多豐富、獨特的民間習俗和傳統(tǒng)。它們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學習完《臘八粥》,請大家閱讀一組體現民俗文化的文章老舍《北京的春節(jié)》、劉成章《安塞腰鼓》、沈從文《云南的歌會》、豐子愷《過年》,并完成下列任務。
1.你的家鄉(xiāng)過年有哪些風俗?選取一個場景,進行細致描寫,體現家鄉(xiāng)獨有的民俗風情。
2.與爸爸媽媽一起包一次餃子,仔細觀察制作的過程,有哪些食材,味道怎樣,心情怎樣,模仿《臘八粥》抓住特點進行描寫的方法,寫一寫《過年的餃子》,表達中國人獨有的餃子情結,深刻感受這份獨特的民族情結。
3.《安塞腰鼓》《云南的歌會》都體現了地域特點,將地方性民俗風情展現在我們面前,生活在淄博大地上的你,能否找到獨屬淄博的民俗民風?請你為淄博這座城市寫一段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宣傳語,讓大家都認識淄博,喜歡我們的淄博!
學生為了更好地完成這份作業(yè),首先要認真閱讀推薦篇目,深入體會融入字里行間的民俗文化,然后跳出文本,走向生活,體驗與家人包餃子的樂趣,探究餃子背后的文化內涵,班里50個學生筆下寫出了50份獨特的餃子,因為這是他們家鄉(xiāng)的餃子,是他們家人的餃子,是承載他們幸福的餃子。至今筆者對于一位同學描繪的素餡餃子還記憶猶新:我們博山餃子的形狀活脫脫一個大元寶,薄薄的面皮里面,盛滿了各色餡子,有綠油油的韭菜,有黃澄澄的雞蛋,有黑亮亮的木耳,再點綴一點泛著紅的海米,那滋味兒,絕了!圓鼓鼓的餃子剛撈出鍋,冒著熱氣,面皮透亮,隱約可見各色餡料,咬上一口,餃子的香,年味的香……這份實踐作業(yè),督促學生的語文學習由課堂遷移到生活,體現了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
“統(tǒng)整”即統(tǒng)籌、整合,是通過任務驅動透視課堂本質、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學和作業(yè)設計的共同要求。作業(yè)的統(tǒng)整角度有很多,可以橫向拓展,也可以縱向延伸。學習完《臘八粥》后,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鞏固課上所學,體味臘八粥所承載的民族情,還可以拓展冰心、梁實秋、王蒙等不同名家筆下的“臘八粥”,聚焦對“臘八粥”的描寫,聚焦民俗民風這一文化現象,著眼于落實讀寫遷移,實現了“以讀導寫,以寫促讀;讀寫互動,相融共通”。讓學生在拓展閱讀中深化課堂所學,結合生活實踐,探究身邊的民俗文化,實現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的文化傳承與理解。
潘新和教授認為:“教閱讀就是教寫作,教寫作就是對閱讀教學的檢驗與反饋。學生讀完了,教學還沒完,要會寫,才是一個階段教學應有的結果。”[2]這與部編版語文教材強調讀寫結合是相統(tǒng)一的,而在“雙減”政策背景下,高效的語文作業(yè),更離不開讀寫結合的統(tǒng)整式設計,唯愿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師能夠善于作業(yè)設計、勇于不斷實踐,讓孩子們在高效作業(yè)中健康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 崔允漷.如何開展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大單元設計[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2):11.
[2] 何捷.“單元統(tǒng)整式”教學基本范式——以統(tǒng)編教科書第三單元“想象”為例[J].福建教育,2018(4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