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伯龍
摘 要:體能是通過力量、耐力、靈敏、速度等運動素質表現出來的人體基本的運動能力,體能水平高低與人體機能特征和人體形態(tài)學特征有密切關系。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體能訓練目的是更好地提升學生體能素質,一方面增強學生體質,使其取得優(yōu)秀體育成績;另一方面鍛煉學生,使其具備堅強意志力。本文分析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體能訓練的教育意義,同時通過教學觀念、教學計劃以及教學心態(tài)三個方面開展闡述,研究論述初中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體能訓練的具體開展策略,以期為相關教育人士帶來可用參考借鑒。
關鍵詞:初中體育;學生;體能訓練;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17-0157-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7.052
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體能訓練,是初中體育教學積極響應教改政策要求后必須完成的教育內容及教學目標。初中體育教師通過總結教學經驗,同時對當前學生的實際學情深入展開調查,分析得出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體能訓練的教育意義,同時依據意義進行教學策略具體研究,從而科學并有效應用教學策略加強體育訓練,提高學生體能素質。本文就初中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體能訓練的具體策略開展淺談。
一、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體能訓練的教育意義
初中階段,學生人體機能特征和人體形態(tài)特征都有明顯變化,這些變化將直接影響學生的體能水平,當學生體能水平較高時,其可以在體育學習中獲得自信,體會體育鍛煉成就感,進而取得優(yōu)異的體育學習成績;反之,當學生體能水平較低時,其不僅會逐步喪失體育鍛煉積極性,還會由此影響身體健康,對其健康心態(tài)有一定影響,并且無法取得良好的體育學習成績。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鍛煉興趣,并對其加強體能訓練?;诖耍诔踔畜w育教學中加強學生體能訓練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具體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第一,加強體能訓練,可以磨煉學生意志力。初中學生接受體能訓練,不僅是要擁有一個健康體魄,為今后學習與生活奠定良好基礎,更要有勇敢面對未來,面對挫傷和不平的堅強品質。所以,體育這個兼具培養(yǎng)學生品質的應用學科,應承擔起磨煉學生意志力責任。
第二,加強體能訓練,可以降低學生受傷風險。體能訓練包括力量、耐力、靈敏、速度等運動素質的培養(yǎng)與鍛煉,初中學生思維活躍,愿意嘗試各種運動挑戰(zhàn),但在挑戰(zhàn)過程中難免會受傷,通過體能訓練,學生可以客觀看待各種體育運動,同時做出理性自我判斷,無論是否參加運動挑戰(zhàn),是否進行日常體育活動,都會穩(wěn)定核心,踏實應對,自然而然地學生受傷風險會顯著降低。
第三,加強體能訓練,可以指導學生保持積極心態(tài)。體能訓練要求學生必須按照正確方法、正確力度進行體育鍛煉,在此過程中,學生將全身心投入到體育訓練中,享受體育鍛煉帶來的愉悅與輕松感,進而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體育鍛煉習慣,以積極心態(tài)面對一切。
二、初中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體能訓練的具體策略
(一)轉變觀念,樹立正確健康觀
第一,教師應掌控體能訓練統籌觀。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若想研究出具體可行的加強學生體能訓練的教學策略,就必須明確自身教育責任,將傳統體育教育觀念轉變,重視掌握體能訓練統籌觀。具體策略如下:初中體育教師在掌控體能訓練統籌觀時,應從傳統體育教學思想觀念中走出,反身思考體能訓練的教育意義,同時總結教學經驗,對如何加強學生體能訓練深入思考。初中共有三年,學生身體機能和身體形態(tài)都有明顯變化,所以應針對不同階段,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制定遞進式教學方案,使學生可以在適合的年齡段接受正規(guī)且合理的體能訓練[1]。在整個初中體育教學中,學生需要學習的體育項目很多,體育教師應依據每個學年、每個學期中,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適合開展的體育項目,并將體育項目科學拆分,形成多個小的項目目標,并將各個拆分后的項目目標融入各個課時教學中,穩(wěn)步有序開展體育教學,在其中有效加強學生體能訓練。此外,初中體育教師還應重視從全局角度思考體能訓練教育意義,進而在加強校內體能訓練的同時,積極與其他學校開展各種形式的交流活動,以校間活動進一步加強學生體能訓練,培養(yǎng)學生各項素質能力。
第二,學生應樹立積極訓練行動觀。在初中體育體能訓練策略研究中,學生處于受教育主體地位,是體育教師研究具體的體能訓練加強策略的針對對象,若想教學策略充分發(fā)揮教育作用,不僅教師要付出足夠多的教學努力,學生同樣要積極參與,樹立積極訓練行動觀。具體策略如下:初中體育教師研究具體的體能訓練教學策略時,應先對當前班級學生的具體體育學情有深入客觀了解,進而針對實際中存在的教學問題,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促使學生樹立積極訓練行動觀,勇于參加到體育鍛煉中,逐步提高個人體能。學生具有一定的個體差異,尤其是在日常體育課堂教學中可以發(fā)現,部分學生身體素質很強,可以輕松完成教師布置的各項體育訓練任務;部分學生身體素質較差,僅能勉強完成全部或者是完成一部分體育訓練任務。探究具體原因,可以發(fā)現,有些學生是本身體質能力較弱,有些學生存在逃避體育鍛煉心理,還有些學生沒有明確的體育鍛煉意識,等等,原因很多,最終體現在課堂學習表現上。為此,教師應重視研究應用小組合作教學法、團隊對抗競賽教學法、個人榮譽激勵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影響并指導學生樹立積極訓練行動觀。
第三,家長應堅定后勤支持輔助觀。家校共育理念應同步應用到初中體育體能訓練中,體能訓練對學生的身體素質有一定要求,若學生身體營養(yǎng)不足或者是營養(yǎng)過剩,都將直接影響體能訓練效果。所以,初中體育教師應重視與學生家長建立溝通關系,使學生家長關注并重視體能訓練對學生各方面發(fā)展的重要影響,從而使家長樹立堅定的后勤支持輔助觀。具體策略如下:初中體育教師在與學生家長溝通前,需要通過問卷調查等方法了解當前家長對學生體育訓練的重視程度,同時了解學生的每日飲食情況,然后再針對性地設計溝通話題,以便于在與學生家長溝通時產生思想共鳴,使學生家長高度認可教師提出的飲食建議及生活習慣培養(yǎng)建議等[2]。比如,體育教師在與學生家長溝通時,可以應用舉例子的方式,取得學生家長的信任與認同感,進而向學生家長提出各種適合的體育訓練建議,如在周末時由父母陪伴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鍛煉興趣,在每日晚飯后習慣性地散步培養(yǎng)體育運動習慣,等等。針對學生居家飲食習慣培養(yǎng)方面,體育教師也可以給出合理化建議,如蔬菜與肉類均衡飲食,合理攝入各種營養(yǎng)等。
(二)科學計劃,確定合理訓練方案
第一,廣泛計劃,夯實學生體能素質基礎。廣泛性計劃主要是針對所有學生開展的,以班級為單位,每個班級中的每一名學生都需要完成這一教學計劃內任務,以此夯實體能素質基礎,為體能訓練加強教學做好基礎鋪墊。具體教學策略如下:初中體育教師在研究廣泛計劃具體設計及執(zhí)行策略時,需要對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一個相對客觀了解,進而針對了解到的信息研究設計具體的教學計劃,將教學計劃分成若干個小的教學方案,并將方案落實到具體的每一課時教學中。比如耐力跑體能訓練教學,教師通過課堂教學檢測以及學生日常上課表現,可以了解到班級學生耐力跑具體水平,研究后發(fā)現,部分學生在耐久跑中不會調整呼吸,導致先期發(fā)力過猛,后勁不足,無法堅持到最后;部分學生在耐久跑中快慢速度控制能力不足,導致體能消耗過快,無法堅持到最后;等等。體育教師通過總結班級學生在耐久跑中存在的各種實際問題,將問題歸類整理,研究更適合班級所有學生參與的廣泛教學計劃,以科學的教學計劃推動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體能訓練意識,養(yǎng)成良好體能訓練習慣,為后續(xù)體能訓練難度提高做好教學鋪墊。
第二,個性計劃,穩(wěn)步提高學生個人能力。個性計劃主要是針對部分學生開展的,是以學生個體為教學單位,每個班級中的每一名學生都有其適配性極高的訓練任務,在廣泛性計劃應用下,開展個性計劃教學,可以穩(wěn)步提高學生個人體能。具體教學策略如下:初中體育教師在研究個性計劃時,需要對班級中每一名學生的實際體能情況有一個較為系統的客觀認知,進而在教學中進行針對性教學指導,使學生可以在體能訓練中補齊短板,發(fā)揮所長,增長體育訓練自信,進而逐步形成終身體育鍛煉意識。體育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增加體能測試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按照標準要求完成體能測試,教師依據學生在體能測試中的表現及日常課堂學習表現,針對學生運動特點,設計個性體能訓練計劃。如部分學生體能消耗快,無法在體育活動中全程保持良好狀態(tài)和具備充足體能。針對這部分學生,教師可以判定其為體能耐好性欠缺表現,可以指導這部分學生加強局部力量訓練,如腿部力量等;增加運動技巧訓練,如在運動中快慢結合跑等[3]??傊踔畜w育教師在設計個性計劃時,需要盡可能地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體能訓練任務,調整訓練強度,使學生可以在廣泛性計劃與個性計劃協調配合下穩(wěn)步提升個人能力,樹立體育訓練自信。
(三)健康教育,培養(yǎng)健康積極心態(tài)
第一,強化學生客觀認知,做出理性自我判斷。專業(yè)體育運動員在參加比賽或者日常訓練時,也無法保障自己可以一直穩(wěn)定發(fā)揮,總有失誤的情況發(fā)生。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學生同樣更是無法保障自己在體能訓練中一直有顯著的訓練表現。但初中生所處年齡階段較為特殊,正是身體激素水平變化明顯,身體機能提升最為快速階段,初中生會在多次體能訓練中獲得良好表現,進而內心膨脹,當在體能訓練中有失誤情況發(fā)生時,無法客觀判斷,從而出現各種負面情緒,影響體育訓練積極性。此時,體育教師應重視采取教學手段,研究具體教學策略,強化學生客觀認知,使其做出理性自我判斷[4]。具體策略如下:初中體育教師在采取有效教學手段,強化學生客觀認知,使其做出理性自我判斷前,應對體能訓練中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有一個系統認知,進而針對性地研究具體的教學引導策略,具體問題具體解決,問題發(fā)生即解決問題,使學生學會理性分析,逐步養(yǎng)成不被情緒左右的思考習慣。比如,學生在體能訓練中存在疲乏感時,教師應判斷是否是采取的體能訓練方法不適合,是否是體能訓練時間過長,是否是體能訓練前學生飲食不合理,是否是體能訓練前休息時間不足等等情況。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理性分析、科學判斷,從而強化學生對體能訓練的客觀認知,逐步提高體能訓練質量。
第二,采取感性暗示教學,促進學生自我肯定。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開展體能訓練時,若學生出現體能訓練狀態(tài)不佳,成績不理想等情況時,教師應注重采取引導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會使用感性暗示的方法,緩解緊張情緒,穩(wěn)定體能訓練心態(tài),逐步調整狀態(tài),繼續(xù)進行體能訓練。具體策略如下:初中體育教師在采取感性暗示教學,促進學生自我肯定,不斷強化體能訓練信心前,需要明白感性暗示教學是什么,應用的目的是什么,進而針對性使用,以此達到預定教學效果。通常情況下,初中學生都能認真完成教師布置的體能訓練任務,且保持較好的訓練成績。但并不能保證每一次體能測試時,學生的表現都是最佳狀態(tài)下標準,進而使得一部分學生會產生不良情緒,后續(xù)體能訓練活動無法有效參加。此時,教師應用感性暗示教學法,引導學生肯定自己之前所有的體能訓練付出,接著,當學生情緒穩(wěn)定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想,找到原因,解決問題,增強體能訓練自信,在后續(xù)訓練與測試中取得優(yōu)秀成績。
第三,應用過程教育方法,鼓勵學生理性應對。雖然教師在設計廣泛性教學計劃時,盡可能地照顧到每一名學生身體素質,但體能訓練方法并不可能與每一名學生都完全匹配,總是存在一些不足[5]。因此,為有效提高體能訓練質量,初中體育教師應使用過程教育方法,指導學生對體能訓練方法探索研究,不斷在體能訓練過程中調節(jié)自己,理性分析更適合自己的體能訓練方法,并敢于與體育教師提出自己的想法。具體策略如下:初中體育教師在應用過程教育方法,鼓勵學生理性分析體能訓練方法時,需要對學生在體能訓練中的表現時刻觀察,并重視將學生按照平時訓練表現,分成若干個合作學習小組,鼓勵同小組學生在體能訓練后交流訓練感受,學生通過小組交流,會發(fā)現自己在體能訓練中的感受與其他學生有哪些異同之處,進而在訓練過程中不斷調節(jié)自己,理性分析自己在體能訓練中的表現,繼而積極并主動與教師溝通請教,提出自己對體能訓練方法的想法,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調整更適合的體能訓練方法,最終逐步提高自身體能。
總而言之,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體能訓練,不僅可以強化人體機能特征和人體形態(tài)學特征對學生體能水平高低影響,促使學生樹立正確體育健康觀,還可以影響學生的健康積極心態(tài),使其學會客觀分析,理智面對,對自我有肯定,有否定,更有客觀認識,進而全身心投入到學校體育教學開展的體能訓練中,養(yǎng)成良好體育運動習慣,強健體魄,增強自信。
參考文獻:
[1] 周震偉.初中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體能訓練的探索分析[J].田徑,2022(7):38.
[2] 張燕燕.初中體育教學中學生體能提高策略研討[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21):15.
[3] 林月萍.探究初中體育教學中如何開展學生體能訓練[J].家長,2020(8):13.
[4] 張力超.初中體育課堂學生體能訓練策略[J].新課程,2020(2):138.
[5] 錢琳,程明根.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體能訓練的探究[J].中學教學參考,2011(3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