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
【摘 要】本文以蘇教版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兩、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一課為例,通過計算水平和計算算理的前測,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拋出問題,經(jīng)歷算法多樣;展開討論,講清算理意義;拓展提升,實現(xiàn)算法遷移;拓展延伸,鞏固算理算法。基于前測的結構化的教學注重豎式建模,促進整體認知;注重單元整體教學,重構學習課時。
【關鍵詞】蘇教版 結構化教學 筆算豎式
一、“兩、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教學前測
(一)計算水平前測
計算水平前測重點了解學生能否正確計算兩、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不進位),測試題是12×4和232×3。全班44名學生的答題情況如表1:
(二)計算算理前測
計算算理前測重點了解學生在計算兩、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不進位)時使用的方法和他們對豎式筆算的理解。為此,筆者從算法多樣性和理解豎式算理這兩個維度設計了前測題,統(tǒng)計并分析了學生的已有水平。
1.前測學生的算法多樣性
測試題:有12行黃瓜,每行4根,黃瓜共有多少根?(先列式,再請你用盡可能多的方法計算)
全班44名學生的答題情況如表2:
2.前測學生的理解豎式算理
測試題:有12行黃瓜,每行4根,黃瓜共有多少根?12×4的豎式可以這樣寫(見圖1),你能結合具體情境說說每一步的計算方法和意義嗎?
看豎式中,第一部分積是()×(),表示()行共有()根;第二部分積是()×(),表示()行共有()根;最后結果是把()和()合起來,表示()行共有()根。
全班44名學生的答題情況如表3:
【分析】我們根據(jù)學生的前測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竟然有91%的學生已經(jīng)能正確計算兩、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不進位),同時有91%的學生能想到至少一種方法解決兩、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不進位)。可見,大部分學生已經(jīng)會正確計算兩、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不進位)的結果。
但是,我們在理解豎式算理環(huán)節(jié)發(fā)現(xiàn),只有11.4%的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說出豎式中每一步的計算方法和意義。因此,我們把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從原先的會計算兩、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不進位)調整為結合具體情境理解豎式每一步的計算方法和意義。
二、教學實踐
(一)拋出問題,經(jīng)歷多樣算法
出示例題:有12張桌子,每張桌子坐4只猴子,一共能坐多少只猴子?
師:同學們,先試著列式計算,用盡可能多的方法計算出你的答案。
生1:4+4+4+…+4,12個4相加等于48只。
生2:12個4相加,我們可以用乘法計算,12×4=48(只)。
師:12×4=48,你是怎么計算出答案的呢?
生1:10×4=40,2×4=8,40+8=48。
生2:我是通過畫點子圖計算出來的,左邊的點子表示有4個10等于40,右邊的點子表示有4個2等于8,所以40+8=48。
生3:我是用豎式計算的,先寫豎式12×4;再用乘法口訣“二四得八”,在個位上寫8;然后用乘法口訣“一四得四”,在十位上寫4,所以12×4=48。
師:你能結合題目說說個位上的8和十位上的4分別是怎么得到的嗎?
生3:個位上的8表示有8只猴子,十位上的4表示有4只猴子。
生4:那不是只有12只了?
(二)展開討論,講清算理意義
師:是啊,那個位上的8和十位上的4分別是什么意思?
生5:個位上的“8”表示8只猴子,十位上的“4”表示40只猴子,是10乘4等于40計算得到的。
師:老師把這個豎式稍微改一下(見圖2),我們先通過個位上“二四得八”的口訣得到2×4=8,再通過十位上10乘4等于40,最后把8和40加起來得到48。這樣就能讓豎式變得更加清楚了。請你把個位上的“8”和十位上的“4”分別是怎么得到的說給同桌聽。
師:我們知道了個位上的“8”和十位上的“4”是怎么得到的,那你們能結合題目說說“8”“40”和“48”分別表示什么意思嗎?
生6:“8”表示2張桌子,每張桌子坐4只猴子,坐了8只猴子;“40”表示10張桌子,每張桌子坐4只猴子,坐了40只猴子;“48”表示12張桌子,每張桌子坐4只猴子,一共坐了48只猴子。
師:這位同學說得真清楚,你能結合點子圖來圈一圈、指一指“8”“40”和“48”分別是哪一部分嗎?
(學生結合點子圖說出每一步的計算過程和意義)
(三)拓展提升,實現(xiàn)算法遷移
出示題目:每本書3元,買312本書一共要多少元?要求:(1)先列式,再用豎式計算;(2)再寫出每一步的計算過程和意義。
師:同學們,請你們先獨立完成,再小組交流解答過程。
生:“6”是2×3=6,表示買2本書要6元;“30”是10×3=30,表示買10本書要30元;“900”是300×3=900,表示買300本書要900元。
師:真好,我們能結合具體情境列豎式計算兩、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了。誰來總結一下我們是怎么列豎式計算兩、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
生:用一位數(shù)分別去乘兩、三位數(shù)的個位、十位、百位,再一層一層地把個位的積、十位的積、百位的積寫下來,最后加起來。
(四)拓展延伸,鞏固算理算法
師: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兩道題——48×2和4×152,請你照樣子用豎式計算。
生:48×2,先算8×2=16,再算40×2=80,最后算16+80=96。4×152,先算4×2=8,接著算4×50=200,然后算4×100=400,最后算8+200+400=608。
三、教學反思
“兩、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是學生學習乘法豎式的種子課,雖然學生在二年級時接觸過表內乘法豎式,但是表內乘法豎式是根據(jù)乘法口訣直接寫上答案,與本單元的豎式有較大差異。從前測分析來看,學生會計算但不理解算理。因此,我們把教學重點放在豎式的計算過程和意義的理解上。
(一)注重豎式建模,促進整體認知
學生在學習“兩、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過程中,他們的豎式建模經(jīng)歷了以下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結合點子圖、小棒、計數(shù)器或具體情境嘗試把三位數(shù)拆成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然后再計算;第二層次是豎式的書寫過程,他們要思考豎式如何記錄不僅能與生活情境一一對應,還能一眼看出每一步的計算過程;第三層次是內化算理算法,具體表現(xiàn)在不僅能用自己的語言講述出計算方法和算理,還能把算理算法遷移到兩、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進位)、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豎式計算中。
(二)單元整體教學,重構學習課時
蘇教版數(shù)學教材中本單元的每一課時都是先出示情境讓學生列式計算,再出示豎式計算,最后進行鞏固練習。這樣的教學編排,會讓學生更關注兩、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計算結果和豎式形式,而忽略了豎式意義的建構。
為了凸顯單元整體教學,筆者重構了豎式計算部分每節(jié)課的教學側重點:第一節(jié)課是不進位的兩、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重在豎式意義建構),第二節(jié)課是不連續(xù)進位的兩、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重在豎式意義建構),第三節(jié)課是練習二(重在豎式簡化)。我們花兩個課時重在幫助學生理解豎式每一步的計算由來和意義,再花一個課時進行豎式書寫的簡化教學,讓學生感受數(shù)學的簡潔美。
總之,在“雙減”的背景下,教師要善于運用前測精準定位學生的學習起點,針對每一個單元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根據(jù)學生認知和教學需要,調整教學的“序”和教材例題。這樣,不僅可以帶領學生突破教學重難點,還可以為后面的學習提前“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