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繪本教學融入小學英語教育是提高學生語言能力、促進課程育人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闡述了繪本與主教材融合的必要性,基于教學實踐探討了兩者有效融合的原則,并通過課例闡明如何運用繪本開展基于教材的銜接式教學,深挖文本資源,以全方位育人為目標,有效設計教學活動。
關鍵詞:課程育人;繪本教學;融合教學;教學策略;小學英語
引言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對課程資源育人功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開發(fā)素材性英語課程資源時,要注意選用具有正確育人導向的,真實、完整、多樣的英語材料,如與教材單元主題情境相匹配的英語繪本、短劇、時文等學習材料?!保ń逃?,2022)程曉堂(2015)提出,語言學習是通過在語境中學習有主題意義的語篇實現(xiàn)的,繪本與教材的融合為語言學習提供了真實的語境和豐富的語篇。由此可見,從資源開發(fā)和利用的角度來看,與教材相融合的繪本是極好的育人載體,能夠在真實的主題語境中推動學生心智和語言運用能力的發(fā)展,提升其人文素養(yǎng)。
要想有效發(fā)揮繪本閱讀的育人功能,閱讀教學應該從“重能力”轉(zhuǎn)向“重素養(yǎng)”(王薔,陳則航,2016)。也就是說,從傳統(tǒng)的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走向全方位的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繪本閱讀教學因而要順應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走向“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變革,實現(xiàn)全面、全方位、全過程的育人。
繪本與英語教材有效融合的原則
與教材融合的繪本教學就是以繪本為載體,連接教材開展教學。在選材方面,教師應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語言能力和生活經(jīng)驗,在分析完教材內(nèi)容后,從主題意義、語言知識乃至育人方式等維度選擇相應的繪本。筆者認為,與教材相融合的繪本選擇應該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1.單元主題一致性原則
教材是根據(jù)話題進行編排的,目的在于引領學生在相關主題語境下學習語言知識,提升語言能力(畢玲,2018)。在補充課堂教學資源時,教師可以將是否與教材單元主題相同或相似作為繪本選擇的標準之一。將同一主題的教材內(nèi)容與繪本融為一體,體現(xiàn)了主題情境和意義一致性。在融合教學中,教材提供語用的基本范例,繪本成了有益的補充,既鞏固了教材中的內(nèi)容,又豐富了情境,呈現(xiàn)了新的知識。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以下簡稱“教材”)五年級上冊Unit 8 At Christmas時,筆者融合了《麗聲北極星分級繪本(第三級下)》The Best Time of All。教材語篇以圣誕節(jié)為話題講述了Mike一家在節(jié)日期間做了許多有趣的事情,如buy a Christmas tree、put pretty things on the tree等。與之相融合的繪本則講述了小朋友們應Ben的邀請參加圣誕派對,爺爺扮演圣誕老人帶給了他們很多歡樂,他們一起度過了快樂而有趣的時光。繪本洋溢著朋友之間的友愛和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將教材與繪本教學融為一體,主旨上互相呼應,主題上互相映襯,體現(xiàn)了主題情境和意義的一致性。
2.教學內(nèi)容關聯(lián)性原則
教材內(nèi)容是學生學習的核心和重點,也是判斷學生英語認知水平的重要依據(jù)。與教材內(nèi)容關聯(lián)的繪本延展了教材,豐富了文本,架構(gòu)了與生活間的聯(lián)系,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教師可以立足語言知識或語言功能,尋找含有與教材同類主題詞匯或者相關句型的繪本,從而擴充學生的語言知識,搭建語用平臺。只有把握好教學內(nèi)容關聯(lián)性原則,才能更好地發(fā)揮繪本的作用,使其成為教材的有效補充。
教材五年級上冊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的話題是動物,單元語言知識中的重點句型為“I have an animal friend. It is white. It has four legs and a short tail. It can run and jump.”,相關語篇內(nèi)容描述了fish、rabbit等動物的外貌特征和基本能力,結(jié)構(gòu)清晰,內(nèi)容簡單。筆者選擇了《跟上兔子》系列繪本五年級第1季Mother! Dear mother! 作為融合性繪本,它與教材內(nèi)容視角相同,主題相似,用第三人稱描摹動物母親的形象,呈現(xiàn)了dolphin、fox、lion、elephant等十種動物,基本的語言結(jié)構(gòu)為“Does a dolphin have a mother too? Sure! A dolphin has a mother too. Just like you and me. She swims fast. And she is smart. Is your mother smart too?”繪本內(nèi)容的結(jié)尾部分回歸到人類,突出“母愛”這一主題。作為教材的補充,該繪本延展了教材,充實了內(nèi)容,架構(gòu)了文本和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
3.文本難度系數(shù)相當性原則
克拉申“i+1”理論提出,學習者只有接觸到足夠的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才有可能吸收,才有可能輸出(Krashen,1981;轉(zhuǎn)引自楊瑩子,2009)。與文本難度系數(shù)相當?shù)睦L本是學生可接受的,也是符合其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的,更是與教材有效融合的關鍵。內(nèi)容過難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過易又不利于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帶有一定難度的內(nèi)容,如此才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其潛能。筆者認為在繪本難度選擇上教師可以借鑒教材內(nèi)容,小學三、四年級總詞量以100—300詞為宜,五、六年級可以達到300—500詞,生詞量不宜超過總詞量的5%。對于同年級不同語言水平的學生,教師可以在繪本篇幅的長短和生詞的數(shù)量方面因人制宜,實現(xiàn)因材施教的目的。
4.繪本內(nèi)容趣味性原則
繪本是一種融合視覺藝術和語言藝術的圖畫書,能給讀者提供較直觀、較真實的視覺感受,因此深受學生喜愛。不同的年段在繪本題材和內(nèi)容的選擇上會有所不同,三四年級可以選擇韻律感強、語言復現(xiàn)率高的內(nèi)容,五六年級可以選擇故事性和趣味性并重的繪本;在表現(xiàn)形式上,三、四年級的學生更偏愛對話類繪本,五、六年級的孩子則更中意敘述類繪本。此外,教師還需要考量繪本中的圖片元素,三、四年級可以選擇顏色明艷、圖片信息更為具體的繪本,五、六年級學生對繪本圖片不會產(chǎn)生過大的閱讀依賴,所以選擇可以更靈活一些。
繪本與英語教材有效融合的課堂實踐
繪本與教材的融合教學可以穿插在整個單元的學習中,如學習前的前置性閱讀、學習中的嵌入式閱讀、學習后的拓展性閱讀。筆者通過學情分析發(fā)現(xiàn),目前英語教材內(nèi)容對于學生來說學習難度不大,因此課時比較寬裕。為了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其語言能力,筆者在每個單元都會選擇一冊繪本作為補充素材開展常態(tài)化融合教學活動。在教材三年級下冊Unit 4 Wheres the bird?的story time板塊教學后,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豐富的語言使用情境、深化單元主題意義,筆者選擇了《麗聲北極星分級繪本(第一級下)》Caterpillars Home進行拓展式融合。該繪本講述毛毛蟲在青蛙的幫助下尋找自己的家,在途中見到了各種動物和他們的家,最后化繭成蝶,在天空中找到了自己的家的故事。 筆者使用一節(jié)課(40分鐘)的時間開展閱讀教學,通過不斷融合教材內(nèi)容,挖掘繪本的育人元素,發(fā)揮學科育人的功能。
1.再現(xiàn)教材內(nèi)容,豐富主題意義
《課標》強調(diào)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利用結(jié)構(gòu)化新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育部,2022)。因此,教師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要加強知識學習與學生經(jīng)驗、現(xiàn)實生活、社會實踐之間的聯(lián)系,注重真實情境的創(chuàng)設,增強學生認識真實世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
開展融合性教學之前,筆者創(chuàng)設與教材主題一致的導入情境,調(diào)動學生基于主題意義的生活經(jīng)驗,激活背景知識和學習經(jīng)驗,為后續(xù)的學習搭建支架。
課堂伊始,筆者組織學生回顧和討論教材內(nèi)容,借此深化主題意義,關聯(lián)繪本主題。
[教學片段1]
教師呈現(xiàn)教材中展示小鳥位置的幾幅圖片。
T: Look, Where is the bird?
S1: Its under the desk.
S2 : Its on the chair.
S3 : Its in the desk.
S4 : Its behind the door.
S5 : Its in the tree.
T: Yes. First, the bird is under the desk. Next, its on the chair. Then, its in the desk. Finally, its in the tree. But where is the birds home?
SS: The tree.
[教學片段2]
文本內(nèi)容呈現(xiàn)結(jié)束后,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討論。
T: Look at the bird. How does it look like?
S1: Its colourful.
T: Do the children like it?
S2: Yes, because they talk about it.
S3: The children say “How beautiful!”
T: They love them, but why dont they keep the bird as a pet?
S3 (思考了一會兒,舉手): Because birds are our friends. And the tree is their home.
T: Yes. The tree is the birds home. What about caterpillar? Where is his home? Today we will learn a new picture book Caterpillars Home.
[設計意圖]
在教學片段1中,教師通過小鳥飛過地點的對比,啟發(fā)學生思考小鳥的家到底在哪里,通過思考這個問題讓學生明白大自然才是鳥兒的家。在教學片段2中,筆者讓學生討論文中的孩子們是否喜歡小鳥,不斷用問題啟發(fā)學生,使他們認識到鳥兒是人類的朋友,我們要保護小鳥,并順勢導入繪本Caterpillars Home。上述兩個教學片段創(chuàng)設了問題情境,基于教材情境引導學生開展非知識性話題討論,從教材中“討論鳥的位置”到“保護鳥類”,深化了教材的主題意義。同時,話題從鳥兒的家過渡到毛毛蟲的家,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欲望,使他們快速進入文本情境。
2.基于語言基礎,提升語言能力
在繪本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吸收和內(nèi)化課堂上學到的新知,并在語言運用中去實踐。教材中該單元的教學內(nèi)容為表達物品位置,其知識性目標是介詞in、on、under、behind,核心句型為“Wheres ...? Its in / on / under...”。繪本在故事情節(jié)鋪開的過程中既復現(xiàn)了教材中的目標詞,又拓展了同類詞below、beside、by,其中反復出現(xiàn)“Frog looks on a rock. Caterpillar looks under the rock.”的句式,這些內(nèi)容既幫助學生鞏固了教材中的詞匯,又拓展了新詞,并且在不同的情境中復現(xiàn)了句型結(jié)構(gòu),為他們的語言表達提供了豐富的變式。
[教學片段3]
T: Where does the lizard live?
S1: A lizard lives here.
T: Where?
T: A lizard lives on the rock.
S1: On the rock.
T: So a lizard lives on the rock. (在黑板上抄寫句型,并強調(diào)lives on) Where does the other animals live?
S2: A worm lives under the rock.
S3: A spider lives below the tree.
S4: A duck lives behind the tree.
S5: A fish lives in the river.
[設計意圖]
在繪本中反復出現(xiàn)的句式“... looks ... the ... A ... lives here.”,對于學生的理解和表達來說難度比較大。筆者基于學生的語言基礎,以話輪不斷推動其思考和表達。學生從剛開始的簡單復述文本內(nèi)容到說出具體位置再到精準表述 “A lizard lives on the rock.”,實現(xiàn)從詞組到句子,從偏差到精準,語言表達能力逐步提升。
3.拓展學科邊界,超越語言學習
英語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jié)合,為了更好地發(fā)揮人文性功能,教師必須深入挖掘語言學習中的非語言元素,實現(xiàn)語言學習育人的目的。本繪本既是語言學習類繪本,又是科普類繪本。在毛毛蟲尋找家的過程中,它遇到了許多動物:蜥蜴、鴨、蜘蛛、魚。繪本并同時呈現(xiàn)了不同動物的居住地。
[教學片段4]
T: The caterpillar and the frog meet some animals. Where do they live?
S1: A lizard lives here.
T: Where?
S1: On the rock.
T: So a lizard lives on the rock. It is his home.
S1: Yes.
T: What about the other animals home?
...
T: So different animals live in different places. They have different homes.
在上述案例中,師生通過對話強調(diào)了home這個概念,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視角從位置遷移到動物的居住環(huán)境,了解了不同動物的居所。
繪本中的圖片蘊藏著豐富的含義,既給學生提供了閱讀支持,又對文本進行了補充。Caterpillars Home這一繪本就蘊藏著豐富的科學價值,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閱讀后,教師引導學生仔細看圖,發(fā)現(xiàn)毛毛蟲在找家的過程中也完成了蛻變,化蛹成蝶,最終尋找到了自己的家。學生從靜態(tài)的圖片中發(fā)現(xiàn)線索,教師又通過視頻展現(xiàn)毛毛蟲的一生,幫助學生擴充知識。至此,英語已經(jīng)不僅局限于交際的功能,更是人文知識的載體。
4.塑造思維品質(zhì),推動學習進階
思維品質(zhì)指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chuàng)新性等方面表現(xiàn)的能力和水平,反映了核心素養(yǎng)的心智特征。英語學習活動觀將學習活動分為三個層次: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chuàng)新(教育部,2022),不論在哪個層次,教師都應該以任務驅(qū)動,變“給予”為“引導”,改變學生的知識獲得方式,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主動性、發(fā)散性和創(chuàng)新性,從而推動學習的進階。
教師呈現(xiàn)毛毛蟲和蜥蜴相遇的場景并用語言創(chuàng)設情境:“Frog looks on a rock. Who does he see?”學生回答:“A lizard.”當看到蜥蜴,青蛙和毛毛蟲之間又會展開怎樣的對話呢?教師鼓勵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發(fā)揮想象,將所學內(nèi)容進行了有效遷移并創(chuàng)新了句式。
[教學片段5]
S1扮演毛毛蟲,S2扮演青蛙。
S1:Look! A lizard!
S2: Yes. A lizard lives here, on the rock.
S1: Oh, I see. The rock is his home. But wheres my home?
S2: Dont be sad. Ill help you find your home.
S1: Thank you. You are helpful.
在表演中,學生使用了文中的詞句,如“A lizard lives here.”“ Ill help you find your home.”等。他們還結(jié)合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使用了“Wheres my home?”等句式,更根據(jù)情境性和交際有效性的原則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了“Dont be sad.”“ You are helpful.”等句式。學生呈現(xiàn)出來的對話比繪本文本更為豐富和完整,體現(xiàn)了思維的邏輯性和創(chuàng)造性。
上述活動塑造了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將學習理解的過程變成主動思維的過程,將應用實踐的過程變成了創(chuàng)新思維的過程,將遷移創(chuàng)新的過程變成了多元思維的過程,學生在塑造思維品質(zhì)的過程中實現(xiàn)學習能力的進階。
結(jié)語
繪本與教材的有效融合是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有計劃地、系統(tǒng)地將教材和繪本相融合,并從育人角度進行教學設計和實踐,能夠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提升學習能力,優(yōu)化思維品質(zhì),培育文化意識,從而達到課程育人的目的,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全方位的提高。
參考文獻
畢玲. 2018. 結(jié)合教學實踐談繪本與課本融合的基本原則[J]. 英語學習, (6): 16—19
程曉堂. 2015. 英語學習對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 [J]. 課程·教材·教法, (6): 73—79
教育部. 2020.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 202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王薔, 陳則航. 2016.中國中小學生英語分級閱讀標準(實驗稿)[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蘇春花
中小學高級教師,三井實驗小學教師發(fā)展處主任,常州市中小學學科帶頭人(小學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