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師應注重學生藝術情操的培養(yǎng)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將提升學生創(chuàng)造意識、想象力及審美能力作為課堂教學目標,以螺旋式的方式逐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發(fā)展學生個性。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師應積極對自身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優(yōu)化,勇于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限制,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增進其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使其形成結構化的知識體系,構建高效美術課堂。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美術;教學創(chuàng)新;應用策略
小學美術課程的開展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美、欣賞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鑒賞能力與審美能力。但在小學美術課程開展過程中,部分教師仍舊采用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未轉變思想,難以充分發(fā)揮美術課程具有的美育價值。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積極研讀新課標的教學理念,了解美術課程的開展對學生智力及審美能力提升的重要意義,結合先進的教育理念,推進美術課程改革。教師應始終秉承“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鼓勵學生在課堂中大膽進行實踐與創(chuàng)造,不斷提升學生的美術綜合素養(yǎng),促進學生綜合發(fā)展。
1? ?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打破教育僵局
1.1更新美術觀念,提高教學質量
在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教師更注重對繪畫技巧及美術知識的講解,相對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培養(yǎng),并未充分結合學生的內心需求與學習興趣開展教學活動。在課堂中,教師往往將自身放在主體地位,極少與學生互動,學生只能被迫接受知識的灌輸。而在新課改教學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師要更新自身教學理念與教育模式,在課堂中給予學生學習自主權,使其通過積極思考與深入探究,對美術知識與繪畫技巧進行更深層次的認知與理解。師生之間需要進行平等交流,同時,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打造高效小學美術課堂。
例如,教學人教版小學美術《生活日用品的聯想》一課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利用常見的生活用品進行聯想,并對其進行美術造型,充分拓展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對這一課的學習,需要學生具有極強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鼓勵學生自主對日用品進行觀察與了解,深入感受聯想的魅力。有的學生通過對周邊事物認真觀察后,利用自己的眼鏡與橡皮擺出了一個快樂的人臉造型。其先將一塊較大的橡皮作為人臉的鼻子,放在中心位置,然后將細長的橡皮作為鼻梁橫放在鼻子上,最后再將眼鏡架在鼻梁之上,這就完成了一副生動形象的人臉圖。而有的學生則利用瓜子皮制作出小兔子的造型,將瓜子皮分別作為兔子的耳朵和身體,擺出各種可愛的造型。當學生對日常生活進行觀察并創(chuàng)作時,教師不應干涉,只需要在學生有疑惑或需要幫助時,給予其必要的引導即可。
在開展小學美術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與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其藝術素養(yǎng)。同時教師在課堂中應給予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讓課堂氛圍變得輕松活潑、富有趣味性,以此提高教學實效性。
1.2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做好激趣教學
在新課改教學背景下,小學美術課程的開展更應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藝術修養(yǎng)。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結合課程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符合其心理認知的真實情境,這樣既可以增加教學內容密度,又可以喚醒學生藝術修養(yǎng),帶領學生一同在真實有趣的教學情境中開展美術創(chuàng)作,加深學生對藝術作品的理解,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靈感。小學美術教師可積極采用多種形式為學生補充教學素材,拓展學生發(fā)散性思維,推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美術《動物的花衣裳》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積極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設直觀生動的情境,帶領學生走入動物的世界,引導學生觀察在大自然中不同的動物都穿上了哪些漂亮的花衣裳,幫助學生充分感受動物身上獨特的花紋、色彩。然后,教師可在多媒體課件中為學生展示不同動物的花衣裳及脫掉花衣裳后的動物,讓學生對其進行匹配。當學生匹配正確后,教師可創(chuàng)設“動物服裝節(jié)”的情境。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引導其幫助不同的動物以點、線、色塊等形式設計漂亮的花衣裳,并依據學生的作品為學生頒發(fā)最佳花紋獎、最佳創(chuàng)意獎、最佳趣味獎等多種獎項,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幫助學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培養(yǎng)學生愛護動物的意識。
隨著現代化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相關的教學設備逐漸增多,如電子白板、多媒體軟件等。在新課改教學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師應勇于嘗試新鮮事物,靈活應用現代化教學設備,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將美術教材中較為枯燥的知識點以真實生動的景象進行展示,快速吸引學生的目光,提高學生學習質量與效率。
2? ?加強教育創(chuàng)新,巧用現代科技
2.1豐富教學手段,融入信息技術
在傳統(tǒng)小學美術課堂中,教師往往采用填充及灌輸式的教學手段,忽視了小學生內心深處的真實需求與認知水平,師生之間缺少深入的溝通與交流,難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需要豐富自身教學手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為學生展示多樣化的美術作品,幫助學生結合自身掌握的美術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鑒賞。信息技術的應用還可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意識與美術思維,而且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與理解美術作品,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小學美術課堂活動中。
例如,當教學人教版小學美術《會游的玩具》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觀察物體的造型及掌握游動姿態(tài)的繪畫技巧,教師可在課堂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為學生進行玩具游動的實體展示,加深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同時,教師可以利用PPT等繪圖軟件對玩具在游動中的每個姿態(tài)進行講解,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掌握美術技巧與繪畫要點。學生也可根據PPT圖片對其進行模仿繪畫,將已掌握的理論知識融入實際操作過程中,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物體線條和造型的理解,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啟迪學生思維。學生可以依據教師提供的不同游動玩具的造型,對自己理想中的玩具進行繪制,促使學生通過手腦結合完成繪畫作品,幫助學生更深入地感受藝術的魅力,將所學知識點進行融會貫通,提升學生美術素養(yǎng)。
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積極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對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優(yōu)化教學結構,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想象力?,F代信息技術具有極強的演示功能,將其融入美術課堂不僅可以豐富教學表現形式,還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學生視野,增強學生課堂參與感,提升學生美術修養(yǎng)。
2.2融合表現形式,強化藝術審美
在新課改背景下,在小學美術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積極創(chuàng)建豐富的教學資源庫,以增強美術課堂的吸引力。由于小學生自身繪畫技巧尚不熟練,教師應循序漸進地提升其美術技能與藝術修養(yǎng)。在現代化教學背景下,各種美術名作隨處可見,只要教師用心就可以挖掘出豐富的課程資源,從而為學生適當地拓展符合其心理認知的藝術作品,保證教學內容的豐富性。美術作品承載著繪畫者的情感與態(tài)度,在鑒賞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自己觀賞名作時的情緒進行感知,并與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情緒進行對比,為學生講解作品創(chuàng)作的意義,提升學生藝術鑒賞能力及美術素養(yǎng)。
例如,當教學人教版小學美術《工筆花卉》一課時,可在課堂中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現著名花鳥畫家郭紅春先生制作的工筆畫作品《花開白雪香》、張文鎖先生的《花下輕音》與“錦繡前程”以及著名工筆畫家秦賢老師制作的《富貴圖》,引導學生對這些工筆花卉作品進行賞析,幫助學生體會不同作家在其作品中表達的不同情緒,欣賞不同美術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
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教師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以多種形式為學生展示名家名作,幫助學生感受不同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背后的意義,推動學生在美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大膽地進行想象與創(chuàng)新,給自己的作品注入生命力。在學生創(chuàng)作過程中,教師應始終給予學生肯定與支持,在提高學生學習成就感與自信心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與審美能力。
3? ?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加強教育互動
3.1小組合作學習,提升實踐能力
新課改提出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小學美術教師也應注重凸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幫助學生充分感受美術知識的魅力,營造和諧自由的課堂氛圍。為了鼓勵學生在課堂中勇于表達自己的看法與見解,教師可積極開展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結合學生對繪畫技巧及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將學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為其安排合理的學習任務,以實踐任務的形式加強學生的交流和互動,打破以往學生被動學習的消極狀態(tài),打破傳統(tǒng)教學的局限性。這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知識內化能力,使其將課堂中掌握的繪畫技巧與美術知識應用到實踐環(huán)節(jié),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團結協作意識。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美術《喜怒哀樂》一課時,課程開展的重點是幫助學生認識不同人物的情緒,對人物形象進行繪畫。小學美術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為這些人物設計故事情節(jié),幫助學生對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行深入探索,感知到人物不同的情緒。然后,小學美術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合作小組,為每組學生分發(fā)不同的故事內容,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入手,對人物的微表情進行深入剖析,并繪制美術作品。
小組合作強化了學生的美術體驗,促使學生在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中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打造高效性美術課堂。教師可依據學生的實際繪畫能力,對其進行科學分組,保證每個層次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皆有所收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2引入趣味實驗,感受藝術魅力
小學生受自身生活閱歷及年齡的限制,不具備成熟的心理,對社會產生的主觀認知較為片面,甚至在很多時候并不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思維意識及行為舉止,因而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在小學美術課程開展過程中,大部分學生一旦受到外部因素影響,則無法保持注意力,既影響課堂的教學紀律及秩序,又阻礙學生學習能力與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引入趣味性教學實驗,牢牢吸引學生目光,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與探索,從而開發(fā)學生智力,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思維。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美術《記錄色彩》一課時,在正式上課前,教師可在課堂中以實驗的形式帶領學生對兩種顏色融合的過程進行觀察,以此幫助學生感受色彩交融中所呈現出的藝術美。在隨后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帶領學生一起做實驗,將紅、黃、藍三種顏色的墨水分別滴到畫紙上,并讓學生兩兩進行組合,將顏色進行滲透與混合,并用吹管吹出形狀。此種帶有實踐性質的美術課堂形式,既可以營造趣味生動的教學氛圍,也給予學生無限想象的空間。在吹畫制作過程中,學生可以大膽進行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揮自身想象力,隨意地創(chuàng)作。每位學生在課堂中所制作的吹畫都是與眾不同的,其從側面反映出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與審美能力。
小學美術教師可積極融合趣味實驗開展課堂教學,以此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幫助學生從客觀現象入手,對美術知識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掌握,充分吸引學生學習目光,給予學生直觀生動的形象展示,提高學生繪畫技巧的同時,幫助學生充分感受色彩具有的美感,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總之,小學美術課程的開展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能力,提升學生藝術修養(yǎng),推動學生健康、全面地成長。新課改的發(fā)展為小學美術教師提供了更多優(yōu)秀的教育資源與教學模式,教師在新課改背景下應轉變單純的講解繪畫技巧與美術知識的教育模式,結合學生內心需求與實際學習情況,優(yōu)化教學設計,建立更為穩(wěn)定的教育體系,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打造高效美術課堂,提升學生藝術審美能力,推動美術教學的良好發(fā)展,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孔穎穎.新課程理念下小學美術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策略探析[J].新課程,2021(19):108-109.
[2]強小鑫.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創(chuàng)新策略的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10):107-109.
[3]錢菊.基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的小學美術課堂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研究[J].文理導航(下旬),2021(10):75-76.
[4]饒麗.合作學習理念指導下的小學美術教學創(chuàng)新[J].戲劇之家,2018(23):201.
[5]劉琳.基于“以美育人”視角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策略研究[J].教師,2020(34):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