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俊
〔摘? ? 要〕? 隨著世界各國信息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信息科技運用于各行各業(yè),并且都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教育領域也廣泛應用了信息技術,優(yōu)化了教學方式,提高了教學效率。如何將信息科技的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出來,是小學各學科教師積極思考的內容。本文結合現階段小學各學科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情況,分析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運用信息科技的意義,探討相應的運用策略,希望能夠促進更多的小學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應用信息科技開展教學活動。
〔關鍵詞〕? 信息科技;小學科學;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10-0022-03
在小學生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常常見到各種各樣的信息科技,如互聯網、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同時在學習過程中也會見到以多媒體為主的教學設備,這些設備在學習活動開展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如何將信息科技更好地應用于小學科學教學值得深入探究。
一、信息科技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小學是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學生的興趣主要來源于日常生活中的萬事萬物。好奇心重、動手能力強、喜歡趣味性的事物是這個階段學生的特點。在以往的小學科學教學中,通常都是以教師板書和口述的方式來講解相關知識,導致課堂氛圍枯燥,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無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信息科技應用于科學教學,可以很好地彌補以往教學方式的不足。
(一)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
小學科學中有很多知識是抽象的,學生在理解和思考過程中很難將其轉化為形象內容。采用信息科技可以將相應的知識內容以形象的畫面、動畫、視頻等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通過視覺、聽覺和觸覺直接感知相應的科學知識,進而有效理解知識,還能夠對相應的知識產生探索欲望。
(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好奇心重是小學生的特點,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日常教學過程中,學生都會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產生極大的興趣。學習興趣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在利用信息科技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將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在課堂中呈現出來,也可以將教材中靜態(tài)的科學知識,以動態(tài)的方式呈現出來,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植入游戲或活動,使教學更加有趣,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發(fā)散思維,自主思考,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想象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二、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合理應用信息科技
(一)增強課堂教學趣味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通常是以教師板書加上口述的方式來講解相應的科學知識。雖然很多教師明白小學生學習知識需要有較強趣味性引導,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無法通過黑板板書來實現,同時板書需要較長的時間,課堂時間有限,也限制了將課程內容變得更有趣味性的想法實現。因此,現階段信息科技廣泛應用于各學科教學,要將課程內容變得更加有趣味性,教師可以利用信息科技,將靜態(tài)知識轉化為動態(tài)知識,從視覺和聽覺上引導學生感知和理解相應的科學知識。結合小學生的特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不斷優(yōu)化教學內容呈現形式,不斷調整教學方式,使課程知識學習更加有趣。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PPT的形式,將教材知識內容,以動態(tài)加靜態(tài)的方式呈現出來,同時在PPT中加入幾個互動性的場景,使學生跟隨教師所安排的教學進度不斷學習,將被動的學習轉化為主動思考和探究。如在人教版科學一年級上冊《常見的家養(yǎng)動物》教學時,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生能夠簡單描述自己所見到的家養(yǎng)動物外部特征和生活習性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本課程的教學內容以PPT的形式呈現,涉及具體動物時,還要播放視頻。在PPT展示的過程中,文字內容生動形象,加上視頻和動畫,展示動物的生長形態(tài)、動物的外觀、動物的生活習性,可以使課程內容更加有趣,吸引學生注意力,促進學生更好地認識相應的動物。
(二)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
雖然小學科學知識中有非常多的內容都來自學生日常生活,但是也有一些抽象的理論知識,學生很難理解。對于這些理解難度較大的內容,教師僅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教學效果不會很好。因為學生沒有理解相應的知識,在腦海中相應的概念內容只是文字,沒有明確的表象存在。長此以往,小學生會失去學習科學的興趣。因此教師要利用信息科技,將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有效地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呈現出來,引導學生理解并掌握。教師在備課期間,要結合教材內容充分分析每一課的重點和難點,有效區(qū)分,并采用信息科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將相應的內容突出,使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受到較大的觸動,進而有效發(fā)揮信息科技的優(yōu)勢。尤其是一些復雜且枯燥的知識,利用圖像、動畫等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由易到難,逐步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進而有效提升教學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氣候和氣象災害”單元中《天氣和氣候》一課教學時,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分別是:了解什么是天氣、氣候;理解氣候的含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不同地方的四季天氣情況,以視頻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能夠直接地感受到每一個地方的天氣是經常發(fā)生變化的,天晴、下雨、下雪、打雷等都充分在視頻中體現出來,使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自然變化規(guī)律。教師提問學生:“一年四季你們最喜歡哪個季節(jié)?你們喜歡的季節(jié)通常是在哪幾個月份?”讓學生思考。隨后教師再利用多媒體,以圖片的方式展示同一個地區(qū)四季的變化,引導學生認識到:同一地方同一季節(jié)的天氣特點基本是不變的,同時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而在不同季節(jié),天氣是有明顯變化的。通過相應知識的展示和問題的引導,使學生逐步了解并掌握相應內容,進而有效促進學生掌握該課的重點和難點知識。
(三)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良好的教學效果并非教師講授多少科學知識,而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吸收了多少知識,能夠運用多少知識?;诖?,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合理科學地應用信息科技,充分體現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在教學目標設計過程中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使學生在課堂上理解并掌握相應的教學內容,同時能夠通過相應的知識學習,去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還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和探究時間,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夠在課堂上得到鍛煉,從而有效促進學生更好發(fā)展,為其以后的學習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人教版科學三年級上冊《食物的消化》一課教學時,該課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了解人體的消化器官,以及各個器官的功能。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采用多媒體展示人體輪廓圖,并詢問學生:“我們在食用食物的過程中會通過哪些消化器官呢?”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去觀察人體輪廓圖。隨后,教師又問學生:“我們通過什么樣的方式才能夠看到食物在我們體內行走的路線呢?”“可以照X線片?!薄翱梢匀フ埥提t(yī)生?!睅熒浞值鼐拖鄳膬热葸M行互動,進而使學生認識人體中的消化器官。隨后教師再展示人體消化器官圖,讓學生以小組形式,自由討論“每一個消化器官分別有什么作用?”使學生掌握相應的概念內容。為了促進學生思維充分發(fā)散,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假設我們倒立吃東西,食物會不會到胃里呢?”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發(fā)散自己的思維。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結合多媒體展示的圖片不斷分析和理解相應的課程內容。教師展示圖片之后,再提出問題,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相應的問題,進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豐富課堂教育資源
小學科學知識主要面向學生,同時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考和探究,是《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的理念。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科技,為學生提供探究的機會,促使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思考和探究。在獲取科學知識的同時,可以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所使用的教育資源,幾乎完全來源于課本和自身的知識儲備?,F在信息科技發(fā)達,教師可以在教學之前,結合教學內容尋找更多的科學知識,對課程內容進行補充,或者結合教學內容拓展更多的知識內容,讓學生學習。不僅如此,很多科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教材上的內容展示較少,學生無法充分對相應的知識點進行理解和掌握,那么教師就可以補充更多的科學知識來輔助學生理解,進而在有效豐富課堂資源的同時,不斷地提升教學效率。同時,現階段的素質教育,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可以根據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網絡等途徑,搜尋更多的科學知識,使學生能夠學習應用信息科技,進而有效地實現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標。
例如,在人教版科學三年級上冊《把鹽析出來》一課教學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青海茶卡鹽湖》宣傳片導入課程內容,同時引導學生認識海鹽、池鹽和巖鹽等。在學習該課程內容之后,教師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了解生活中的食鹽從哪里來。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不斷探索生活中所見到的食鹽是怎么來的,進而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應的課程知識,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擴展生活知識,不斷積累生活經驗,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的科學知識是非常有趣的,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現代化信息科技的不斷發(fā)展給教學提供了更好的輔助工具和豐富的教育資源。因此教師在日常生活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應用信息科技,為學生學習科學打開一扇探索和發(fā)現的窗戶,也為學生以后的生活和學習奠定良好基礎,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孫雪嬌.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J].智力,2021(25):175-176.
[2]高權.信息化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天津教育,2020(6):64-65.
[3]牛世保.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教學融合的實踐研究[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3(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