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超
[摘 要] 古詩詞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主題。學習古詩詞能使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得到傳承與弘揚,也有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提高古詩詞教學質量是新課程改革的應有之義。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實踐中,情境教學被認為是一種普遍有效的方法。古詩詞情境教學必須立足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通過“融合信息技術,還原文本情境”“立足聯想想象,聯系生活情境”“落實語文要素,構建主題情境”等策略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 小學語文;古詩詞;情境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提高古詩詞教學質量成了廣大語文教師的共同追求。情境教學是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實踐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方法,科學、合理地運用該方法,有助于改善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教學現狀,提升教學質量,發(fā)展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小學語文古詩詞情境教學現狀
(一)教學手段固化,不夠多元
語文教師大多有運用情境開展教學的意識,但認識不足,且缺乏理論指導,在古詩詞教學中收效甚微。如在教學寫景類的古詩詞時,教師一般會借助多媒體設備來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并指導學生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多媒體確實是呈現直觀形象的重要手段,也符合學生心理發(fā)展的特征,但它并不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古詩詞,如果只是使用圖片、音樂和動畫來營造古詩詞教學情境,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破壞古詩詞的意境,收到相反的效果。
(二)教學內容零散,缺乏系統(tǒng)
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講究知識體系的連貫和統(tǒng)一。但在實施古詩詞情境教學時,教師往往只著眼于單篇課文,缺乏整體意識和系統(tǒng)思考,沒有建立與大單元內容、社會生活、學生經驗及其他課程資源的關聯,同一主題的古詩詞,甚至同一單元的古詩詞在教學中呈現出零散、割裂的狀態(tài),教學效果不佳。
(三)評價方式傳統(tǒng),缺少創(chuàng)新
科學合理地進行學習評價是優(yōu)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設計、完善教學過程的重要舉措。但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古詩詞學業(yè)評價時大多把重點放在了知識層面,評價手段單一,評價視野狹窄,缺少創(chuàng)新。檢驗古詩詞情境教學的效果,要聚焦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不僅要關注學生在語用能力、思維能力、鑒賞水平等方面的提升,還應關注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上受到的影響。
二、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融合信息技術,還原文本情境
在部編版語文教材中,邊塞詩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邊塞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善于捕捉獨特的意象呈現意境和抒發(fā)情感,如借“陰山”“大漠”“大雪”“黃沙”等描繪雄渾肅穆、遼闊蒼涼的異域風貌,借“胡馬”“弓刀”“金甲”等展現邊關戰(zhàn)爭的驚心動魄與壯懷激烈,借“琵琶”“秋月”“美酒”等抒發(fā)戍邊戰(zhàn)士的豪邁與悲涼,等等。然而,邊塞詩寫作的社會歷史背景與現代生活相去甚遠,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生的理解困難。信息技術在幫助學生理解這些獨特意境上能夠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課堂教學倡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個時候任課教師就可以有選擇性地把收集課堂教學所需要的多媒體資源作為一項預習任務交給學生來做,專門設立“小小編輯團”,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收集和整理古代戰(zhàn)爭和軍旅生活的資料,教師負責篩選,被采用則授予整理者“最佳編輯”榮譽稱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閱讀文獻和觀看相關影像,就能豐富對戍邊戰(zhàn)士這個特殊群體的認識,不但能節(jié)省教師的備課時間,而且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
(二)立足意境想象,聯系生活情境
想象能幫助學生消除時空的隔閡,拉近與古詩詞的距離。以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楓橋夜泊》為例,課后習題要求學生想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句詩所描繪的景象,體會其中的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這道題的設計充分給予了學生閱讀、思考和表達的空間,學生自然會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因此,在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細節(jié)想象以填補文本空白,串聯“月落”“烏啼”“江楓”“漁火”這些感官詞語想象當時環(huán)境的幽寂與冷清,抓住詩中的關鍵字“愁”,結合背景資料體會詩人羈旅他鄉(xiāng)時的孤寂與惆悵。為加深學生理解,教師還可追問學生是否有過想家的經歷,想家的時候心情如何,等等。通過這種聯系生活情境的想象,學生就容易走進古詩詞的意境,也更能體會詩人悠悠的思鄉(xiāng)之情。
古詩詞語言高度凝練、思想內涵極其豐富,經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如由柳聯想到離別,由菊聯想到堅貞、高潔,由流水聯想到時間流逝。要想把握古詩詞的思想內容和感情基調,就必須抓住作者的聯想。以三年級上冊《望天門山》為例,在講解“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意境時,教師可引導讓學生回顧自己乘船和坐車時看到的景象,幫助學生理解詩人坐在船上看兩岸青山,因為船速較快,原本靜止不動的兩岸青山隨著煙波浩渺的長江移動起來。這樣,學生就能準確地感受到這首詩中開闊、輕快的意境,同樣也能體會到詩人為之驚嘆的心情。
(三)落實語文要素,構建主題情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結構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內在邏輯,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惫P者認為,學習任務群就是根據單元人文主題,以單元語文要素為核心,融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搭建任務框架,安排連貫的語文實踐活動。
既然學習任務群是以任務為導向的,那么,古詩詞學習任務群就應包含基礎任務、拓展任務和展示任務,分別指向精學課內古詩詞、鑒賞課外古詩詞和展示學習成果三個方面的任務。
以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古詩三首》的教學為例,該單元的人文主題為“祖國壯美山河”,語文要素為“圍繞一個意思寫好一處景色”。在授課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跟著古詩詞游歷祖國山河”這條情境主線,串起閱讀、口語交際、寫作三個重要的學習活動夯實該單元的學習要點,繼而組織學生開展古詩詞中的旅游資源專題研究,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觀看影像等途徑對祖國各地的獨特風土人情進行拓展性學習。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還可以根據古詩詞的題材,設計不同類型的學習任務。例如,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古詩三首》蘊含著豐富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教師可以圍繞“收集節(jié)日資料,交流節(jié)日風俗習慣,寫一寫過節(jié)的過程”這些單元語文要素,創(chuàng)設“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我知道成果展”主題情境,讓學生通過經典誦讀、書寫展示、現場講解等形式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又如,四年級下冊《古詩三首》,圍繞單元語文要素“寫自己喜愛的某個地方,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我眼中的最美鄉(xiāng)村”評選活動這一主題情境,讓學生通過上網瀏覽、閱讀名家散文、實地走訪等方式豐富對鄉(xiāng)村的認知。
需要強調的是,古詩詞學習任務群是以任務為驅動構建大單元主題情境,是一個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由易到難、層層推進、輻射全員的持續(xù)性的教學過程。因此,教師要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盡量發(fā)揮每個學生的特長。
三、結語
總之,古詩詞情境教學策略的選擇必須立足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在堅守與融合中發(fā)揮教師的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尋、反復摸索古詩詞情境教學的新思維與新路徑,這樣才能讓古詩詞教學朝著更高質量、更高效率的目標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