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京鳳 馮 鑫 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學
2022年全國乙卷(文綜)的第42題甫一公布,便引發(fā)熱議。筆者試從《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的考查內容、考查要求,和考試載體三方面出發(fā)對本題的特點作一評析,以求教于方家。原題如下:
42.解讀史料,獲得歷史認識,探尋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蘊,是歷史學的魅力所在。下表為史書所載東漢時期幾位良吏的事跡。
姓名 任職地 事跡劉陵安成(今屬江西)先時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縣。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還之。法雄南郡(今屬湖北)(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賞募張捕,反為所害者甚眾。雄乃移書屬縣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猶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獸不擾。皆由恩信寬澤,仁及飛(禽)走(獸)……不得妄捕山林?!笔呛蠡⒑ι韵?,人以獲安。劉平全 椒(今屬安徽)縣多虎為害,平到修政,選進儒良,黜貪殘,視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童恢不 其(今屬山東)民嘗為虎所害,乃設檻捕之,生獲二虎。恢聞而出,咒虎曰:“天生萬物,唯人為貴……汝若是殺人者,當垂頭服罪;自知非者,當號呼稱冤?!币换⒌皖^閉目,狀如震懼,即時殺之。其一視恢鳴吼,踴躍自奮,遂令放釋。吏人為之歌頌。
——據《后漢書》等
考查內容的“四層”即“‘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是素質教育在高考中的提煉,回答‘考什么’的問題?!盵1]
(一)核心價值的引領。本題指明表中所載四則史料為東漢良吏之事跡。良吏又稱循吏,《史記》、《漢書》中均專辟列傳予以記錄,體例沿用至后世。本題史料選自劉宋史家范曄所著《后漢書·循吏傳》,其在卷末贊語為:“政畏張急,理善烹鮮。推忠以及,眾瘼自蠲。一夫得情,千室鳴弦。懷我風愛,永載遺賢。”[2]有學者闡釋為:“治國不應嚴刑峻法,而應寬緩為治。不擾民、不折騰,由此則能推忠恕于萬民,守長得化下之情,而黎明百姓則鳴弦而安樂?!盵3]可見范曄認為地方官吏能以儒家主張的德政、仁義來教化、治理轄區(qū)百姓,即可稱為良吏,時至今日這些品質仍可作為施政的基準。而由良吏事跡所形成的良吏文化,也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一部分,值得傳承與弘揚。
(二)學科素養(yǎng)的導向。高考各科的關鍵能力與必備知識,是以學科素養(yǎng)為導向進行界定的。[4]本題首先綜合考查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和歷史解釋。學科素養(yǎng)的學業(yè)質量水平4是學業(yè)水平等級考試的命題依據,現以此為參照并結合本題內容,整理質量描述見下頁表。[5]
該題重點考查歷史解釋,如題干說:“解讀史料,獲得歷史認識,探尋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蘊,是歷史學的魅力所在。”學生在閱讀史料后,首先描述表象,如東漢地方官吏采取何種治理措施?與虎患有何聯系?再運用有關兩漢社會主流意識的發(fā)展等知識,以及剪裁史料的內容;針對史料的“表象”,分析其產生原因;最后推導表象背后的意涵。
(三)關鍵能力的分層。據徐奉先的研究,關鍵能力可劃分為三層。[6]結合本題內容為:第一是對歷史知識的獲取能力,譬如可提取到的直接表象至少有:1.四人到任處均有猛虎出沒;2.四人均有治理虎患經歷;3.四人到任后行德政、肅吏治,使虎患平息?!澳軌蛱崛『瓦\用的歷史信息越多,能力就越高”[7],表象3較符合,這也是參考答案所給示例。第二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如既知表象3后,需要運用所學知識以及辯證、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四人行德政治理虎患的社會背景原因;即:漢武帝時儒學獲得正統地位,東漢儒學地位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儒家的德政和天人感應等思想得到廣泛褒崇。第三是歷史探究能力,以表象3為例,在剛剛分析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推論:儒家思想影響東漢地方官的執(zhí)政理念。
核心素養(yǎng) 水平 質量描述唯物史觀 4 能夠根據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去探究、解決歷史問題。時空觀念 4 探究歷史問題時,能將其置于具體的時空框架下,選擇恰當時空尺度進行分析、綜合、比較,在此基礎上做出合理的論述。史料實證 4 在對歷史問題進行探究的過程中,能夠恰當運用史料對問題進行論述。家國情懷 4 能夠理解并認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并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更全面客觀認識歷史問題。歷史解釋 4 在探究歷史問題時,能夠在盡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礎上,嘗試提出新解釋。
(四)必備知識的遷移。以新教材為例,參照課標,本題考查的必備知識分布在: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的第2、4課介紹了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派及其政治主張;兩漢尊崇儒術,儒學成為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選修三第1課介紹了從春秋時儒家文化思想核心的形成到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術,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梢姡绢}考查的知識在新教材中的政治、文化板塊中皆有呈現,體現了考查的廣度和準度。但這不是對靜態(tài)知識的直接考查,而是需要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后,再結合現存史料去分析新情境下的新問題。因此,重點考查了知識的可遷移性,體現其深度。
本題的基礎性體現在:探究表象后的意蘊,須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先秦至漢的儒學發(fā)展是新教材中主干知識。
本題的綜合性體現在學科素養(yǎng)考查的既全面又有側重。關鍵能力的考查既有史料閱讀、歸納概括,又有分析探究,甚至是語言的表述,極具層次性。必備知識的考查從教材體系看涉及必修、選修;從知識領域看涉及政治、文化、思想;從歷史時段看涉及先秦至兩漢。
本題的應用性體現在要求學生閱讀四則史料后,需自己概括共性,再運用關鍵能力及必備知識去探究表象形成的潛在時代背景。論述完畢后,最終總結出一般性的歷史結論。學生通過這三個步驟論述觀點時,將極大程度提升學生的思維的邏輯性和發(fā)散性。
關于本題的創(chuàng)新性,可借用教育部《2022年高考歷史全國卷試題評析》的話:“該題材料呈現、設問形式新穎,信息主題集中且思維發(fā)散性強,對引導教師轉變教學理念、促進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具有積極意義?!北绢}一定程度上推動學生擺脫原有思維定勢,大膽去探究。
《課程標準》提出:“學生能否應對和解決陌生的、復雜的、開放性的真實問題情境,是檢驗其核心素養(yǎng)水平的重要方面?!盵8]本題營造了一種學習情境,大部分學生未接觸過這些史料,可知此情境的陌生性。從關鍵能力的分層觀之,可見復雜性。至于本題開放性的呈現,是最具價值的一點,細說如下:
(一)鼓勵學生自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本題未提出具體指向性的歷史問題,學生需通過閱讀史料后,描述四則史料所呈現出的歷史現象,并盡可能地調動關鍵能力和必備知識去分析現象所揭示的歷史問題,最后闡釋歷史意蘊,也即“透過現象看透本質”。這一系列的程序都需要學生自主去完成。
(二)注重由表及里式的論述過程。探尋史料背后的意蘊,并不意味著描述現象后得出結論即可。黃牧航先生說:“只有得出結論的方法本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時空的限制,接受大眾的檢驗?!盵9]本題要求的探究,已經暗含了構成表象與意蘊之間聯系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論述。即需要學生利用所給史料及所學知識對表象背后形成原因展開探究,在此基礎上得出一般性、總結性的解釋。
(三)學生能夠從多種角度解讀史料,并得出基于相應角度的結論。高考作為封閉式的考試,那么增強試題的開放性需從設置開放性問題著手。“封閉式的答案是固定的,而開放式的答案是不固定的?!盵10]本題所提供的史料,至少可以分析出三種以上的歷史現象并展開探究。因此,本題既沒有具體的問題,也沒有固定的答案。這種具備開放式答案的試題類似于2021全國甲卷第42題,彼題要求標識出所給地圖中明代衛(wèi)所集中分布的區(qū)域并說明理由。有老師對此說到:“開放性的答案指向更讓學生從‘做題者’轉向了‘研究者’和‘設計者’。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生的素養(yǎng)獲得真正提升?!盵11]這種評價亦可適用于本題。
上文詳細介紹了本題的特征。此外,筆者還有一點認識。本題取材自孫正軍《中古良吏書寫的兩種模式》一文。在他看來判斷史料的真?zhèn)尾⒎亲罱K目的,“重要的是史料為什么會呈現現在的樣式”[12]。此研究范式稱作史料批判研究或歷史書寫,近年來興于治中古史的青年學者中。出于對關鍵能力的要求,對中學生而言,重要的是去感悟專家的批判性思維方式,而非其結論。以本題為例,首先需先分析史料的呈現結構,接著在論述環(huán)節(jié)時,應大膽地對史料價值進行思考、質疑,并從時代或個人的角度去分析史料作者的寫作意圖,最后進行總結。示例:
表象:《后漢書》攥寫良吏事跡,多有官吏行德政后,“猛虎離境”的相似橋段。論述:《后漢書》記載四位良吏以德政治理地方時,猛虎的形象不同程度上被擬人化,不僅自發(fā)渡江而去,甚至知過伏罪,這明顯呈現超自然性、經驗性,很難認可為事實。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應是漢武帝時儒學正統地位確立,天人感應思想也廣泛傳播,自然界的表現與人的政治行為相互對應,虎作為野獸受德政感化而離境的事例,逐漸成為史家塑造良吏形象的“知識倉庫”。結論:中古史家撰史受到儒學思想的影響,存在部分內容書寫程式化、類型化,影響了有關記載的真實性。
前輩論者曾指出中高考命題的趨勢之一是專業(yè)化,這種命題思路十年內是改變不了的,中學老師需廣泛地了解高校的學術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13]如能把這些前沿成果和范式轉化成平時的備課備考思路,將會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與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在以后面臨有關題型時,或許也不至于束手無策。
【注釋】
[1] 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6頁。
[2] 范曄:《后漢書》卷七六《循吏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2483頁。
[3] 李大明:《〈史記·循吏列傳〉與歷代正史〈循(良)吏傳〉的設置》,《中華文化論壇》2013年第8期,第124頁。
[4] 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29頁。
[5][8] 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70—72、59頁。
[6] 徐奉先:《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歷史科考試內容改革實施路徑》,《中國考試》2019年第12期,第62頁。
[7][10] 黃牧航、張慶海:《中學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與評價》,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284、248頁。
[9][13] 黃牧航、周朝陽:《歷史試題編制原理與技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61頁。
[11] 王生、曾金海:《在時空與史事的融合中漸次培育學生時空素養(yǎng)——基于2021年全國高考歷史甲卷第42題的教學思考》,《歷史教學》2021年第15期,第32頁。
[12] 孫正軍:《魏晉南北朝史研究中的史料批判研究》,《文史哲》2016年第1期,第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