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坤
(蘭州博文科技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自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xiàn)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1]。自此,“三全育人”理念正式提出。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3月18日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要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tǒng)一,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這一要求明確指出大學生思想教育不能僅局限于思想政治課程中,更應該體現(xiàn)在專業(yè)課程當中。2020年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號)》,“綱要”明確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zhàn)略舉措,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由此,課程思政成為高等院校各門課程的研究熱點。
《大學英語》課程作為我國高校通識教育的必修課,在各高校課程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教育部先后通過發(fā)布《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對大學英語教學進行指導及推動。目前,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也是英語學習動機之一,成為促進英語學習的重要杠桿。作為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的一門學科,防止文化滲透和意識演變是《大學英語》課程需要考慮和重視的安全問題。以筆者所在學院為例,目前《大學英語》課程主要授課對象為大學一、二年年級非英語專業(yè)學生,每周為4課時,每學期授課共64課時,該課程的課時安排甚至多于某些專業(yè)課程,教師授課時間長,并且面向學生多,更重要的是《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多是與西方文化相關,學生容易受到西方思維方式的影響,易產(chǎn)生“崇洋媚外”等錯誤思想,因此《大學英語》是“課程思政”的重要陣地,把握好“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更有利于實現(xiàn)種好《大學英語》“思政田”的目標。
首先,從《大學英語》的授課內容來看,以筆者所在學院為例,該課程所選教材為《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綜合教程》,共計四冊。對每一冊的主題進行梳理后發(fā)現(xiàn),該教材中的主題不僅涉及西方國家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習俗等現(xiàn)狀,更在每個單元增加了中國元素,如第一冊第五單元的“China's Water Situation”,第二冊第二單元的“The Butterfly Lovers—The Legend of Liang and Zhu”,第三冊第三單元的“Mandarin Madness:The Tones”,第四冊第六單元的“Will China Be a Leader in Robotics?”等中國元素的增加要求英語教師充分利用文章中體現(xiàn)的中國文化傳統(tǒng)及國家建設的偉大成就對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其次,從《大學英語》的課程性質來說,語言學習屬于意識形態(tài)范疇。作為學生接觸西方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途徑之一,《大學英語》課程內容中蘊含的西方思潮與價值觀不可避免地對學生的思想產(chǎn)生影響,中西方文化、信仰、生活方式之間的差異易使學生陷入迷茫,喪失了辨別的能力,因此在《大學英語》課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認識世界、明辨是非,有效防止課程中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認清國際復雜多變的形式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從新時代高校育人要求來說,習近平總書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中表示,高校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教育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中指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要挖掘語言元素,使學生學習并掌握英語這個語言交流工具,更重要的是挖掘人文內涵,實現(xiàn)“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tǒng)一”,因此,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同時,需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道德風范,在育人的過程中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不斷完善高等學校各門學科中的課程思政建設才能夠不斷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只有不斷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質量和覆蓋面,才能夠為我國今后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大學英語課程早期教學目標聚焦于培養(yǎng)學生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能夠使用英語這個工具獲取所需信息,在二十世紀初期《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中指出英語學習中要加強對國外文化的了解,把握文化差異,增強對本國文化的認同。從大學英語教學目的的演進方向不難發(fā)現(xiàn),大學英語教學要求已經(jīng)注重了對人文內涵的挖掘,這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基本遵循原則。但是由于語言技能培養(yǎng)的觀念根深蒂固,部分教師缺乏正確的課程思政觀念,“所有的教與學都聚焦在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上”[2],忽略了教書育人的本質。文章針對目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對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此次向以《大學英語》教學為主的教師群體發(fā)放問卷27份,回收有效問卷27份,其中碩士居多,占 92.75%;從教10年以上占比12.02%,從教5~10年占比43.47%;其中黨員占比62.32%,37.68%為無黨派人士。從統(tǒng)計結果來看,57.97%的教師對課程思政比較了解,認為課程思政是一種課程觀,是與專業(yè)課融合的思政教育,只有13.04%的教師不太了解,認為課程思政是思政課;53.62%的教師在《大學英語》課程中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但是仍有15.94%的教師在課程中難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缺乏有機融合的方法與技巧;86.96%的教師表示想要獲得課程思政方面的培訓及指導,包括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教學方法、示范課觀摩等方面。
在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杠桿的推動下,學生在《大學英語》課程中過于注重英語相關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包括詞匯、語法、閱讀等,在平時的訓練中也常從聽、說、讀、寫等方面入手。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后,學生缺乏深度思考,只停留在被動接受的層面。其次,各類英語活動中學生沒有主動挖掘思政元素,運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沒有培養(yǎng)起來。以筆者所在學院為例,目前有英語角、英語話劇演出等活動,但是在近幾年的此類活動中沒有發(fā)現(xiàn)課程思政元素,且其主題多與西方國家文學、文化或生活方式相關,由此可見,學生已深受英美國家文化的影響,存在盲目崇拜的危險。
“三全育人”的核心思想是“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叭珕T育人”是其核心價值?!叭珕T”為家庭、社會、學校等所有與人相關的群體,在學校環(huán)境下則指的是一線教師、行政人員以及學生本人。眾所周知,目前高校中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xiàn)象,部分教師將工作重心放在科研項目中,“全員育人”則要求教師、教輔人員及行政人員具備“人人育人”的觀念,將“育人”從講臺和教室延伸至學校生活的各個方面,發(fā)揮育人智能,肩負育人責任。
“全程育人”是思政教育的時間維度要求,指的是學生在校期間始終是育人的對象。學生“自入校開始,到大學生畢業(yè)離校結束,貫穿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始終”[3]。同時,思政元素應根據(jù)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階段及特點適時滲透,貫穿學生學習、成長全過程,思政教育應做到有針對性且有連續(xù)性。
“全方位育人”是思政教育的空間維度要求,要求全體教職工在各個環(huán)節(jié)挖掘思政元素,將校園內外、課堂上下的各方面、各領域結合起來發(fā)揮思政教育的作用。就筆者所在學院為例,目前思政教育仍主要以思政課程為載體,在學生的其他課程、實習實踐教育、各類社團活動中體現(xiàn)的相對較弱。因此,如何有效地將育人元素滲透學習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根本突破口。
課程思政作為各學科的研究熱點,在高校的改革與探索中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為思想政治教育邁上新臺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叭恕崩碚撓碌摹洞髮W英語》思想政治教育著重從“全員、全程、全方位”入手,抓住學生在《大學英語》課程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踐行者。
“人人育人”需通過調動院(部)所有可聚集的力量加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形成“全員育人”的大格局。院(部)作為一線教學單位,所有教師、教輔人員及行政人員需要明確分工,科學規(guī)劃形成協(xié)同效應。首先,各學院應對本單位《大學英語》思想政治教育做出整體規(guī)劃,在課程之內或者之外的管理體系、評價體系等機制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實及建設力度。其次,教師需提高思政意識,提升思政素養(yǎng)。《大學英語》授課教師應充分明確自己所授課程的特殊性與自身承擔的思政教育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增強課程思政的自覺性和主動性”[4],時刻堅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陣地,在西方敵對思想中保持政治定力,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接觸到西方文化及價值觀時理性對待,用自己的言行引起學生的共情,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最后,教師需要不斷加強課程思政培訓,提高自身課程思政教育水平。教師除不斷提高自身思想政治以外,還應加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專業(yè)教育有機融合的實踐技巧。部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能有效挖掘思政元素,無法抓住思政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導致《大學英語》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缺失。因此,各院(部)應形成長效機制,通過研討、集體備課、專題培訓、教學團隊建設、與思政課教師合作等方式不斷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是思政元素與專業(yè)知識的有機融合,達到育人效果。
“全過程育人”需將教學過程合理化分解,在每一個過程中以符合學生學習、心理特征為原則貫穿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課前、課中及課后。課前,教師將所學內容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進行有效挖掘及梳理,以學生為中心,設置啟發(fā)式問題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在思考中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課中,教師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多方面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將文化與語言相結合,通過巧妙的課程設計對比中西方文化差異,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通過鮮活的感人事跡使學生體會制度優(yōu)越性,將“學英語”與“講情懷”有機結合,提高制度自信;通過講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的偉大成就引導學生“與時代同頻共振,為民族培根鑄魂”[5],激發(fā)愛國熱情。課后,教師開展多樣實踐活動,進一步夯實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語言的學習需要不斷地實踐,創(chuàng)造能夠鍛煉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環(huán)境有助于學生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大學英語》授課教師可通過開展“口語角”“演講比賽”“話劇表演”等形式強化英語學習過程中的文化性和人文性,進一步彰顯《大學英語》課程的擔當。
“全方位”育人強調在空間維度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任務。事實上,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有四個課堂,分別是理論課堂、課外課堂、實踐課堂以及網(wǎng)絡課堂。理論課堂為思政課程的課堂教學,課外課堂主要以校內實踐活動為主,實踐課堂以社會實踐為主,網(wǎng)絡課堂是指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教育載體的課堂模式。就《大學英語》課程而言,教師應充分利用好課外課堂和網(wǎng)絡課堂,使傳統(tǒng)教育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課程思政元素的滲透效果。教師應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在課堂中通過組織學生合作、實踐、辯論、探究在增強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思考與反思。教師可充分利用各種技術手段與教學平臺,以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各種活動的組織形式變得多樣化且具有時效性,而不是依靠傳統(tǒng)課堂的單一模式。同時,教師可根據(jù)教學內容適時推送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供學生進行討論思考,這種方式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對學生來說,共享每個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提高了學習效率。除此之外,教師的評價機制根據(jù)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具體落實情況進行優(yōu)化,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比重,保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陣地,《大學英語》課程有著極其重要和獨特的意義,肩負著培養(yǎng)具有愛國主義精神、敢于承擔復興中國夢的新一代的重任。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思政元素,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加強文化自信就顯得尤為迫切。以“三全育人”理論指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中的實踐路徑完善了英語課堂思政教育體系,提升了英語課堂的思政教育功能,使得《大學英語》與思政課程形成協(xié)同效應,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