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要: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機會,高校要與時俱進,通過合理運用新媒體技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想要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新媒體技術的有效融合,高校應利用新媒體高度融合性、交互性和平等性、傳播即時性和海量性的特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媒體技術水平,使其能夠充分利用新媒體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調動大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引導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31-0025-04
新媒體主要是以數(shù)字技術、網(wǎng)絡和通信技術為核心,有高度融合、交互、平等和海量性的特點。隨著網(wǎng)絡和通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新媒體已經(jīng)以各種方式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面,時時刻刻影響著人們的交流方式。大學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因此在生活和學習中都喜歡利用新媒體技術,成為新媒體的主要應用人群。當前,網(wǎng)絡上有時會出現(xiàn)一些不良信息試圖侵蝕學生的思想,這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不良影響。為此,高校思政教師要轉變思想,合理利用新媒體技術引導學生,使大學生能夠辨別新媒體中的信息真?zhèn)?,正確利用網(wǎng)絡學習和生活,形成良好的習慣。本文針對新媒體的特點及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對新媒體時代的對策,以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理論基礎。
1.高度融合性
新媒體以數(shù)字通信、網(wǎng)絡通信和信息為基礎,融合了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技術,將不同媒體相互融合。新媒體在實體和技術層面上整合多種形式的媒體,整合各種形式的內容和傳播渠道,甚至整合媒體文化、媒體價值和市場,顯示出媒體的深刻變革。
2.交互性和平等性
新媒體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顯著降低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成本,改變了傳統(tǒng)媒體與受眾之間的信息交流模式,實現(xiàn)大量的信息交流和互動,這是新媒體最重要的特征。一方面,這意味著發(fā)送方和接收方之間的交流發(fā)生在雙方;另一方面,這意味著發(fā)送方和接收方有權交換信息。通過新媒體,人們既是信息發(fā)送者,又是信息接收者,信息的發(fā)送者和接收者可以實時交互和交流,信息的發(fā)送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各種主體可以下載、上傳、評論并轉發(fā)等,這一特征使得溝通之間有了一座橋梁,使信息在傳播過程中能夠被充分理解、共享和討論。
3.傳播即時性和海量性
作為一個巨大的信息倉庫,互聯(lián)網(wǎng)可以容納大量的信息,還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實現(xiàn)實時、大規(guī)模的傳播。這使得新媒體能夠突破傳統(tǒng)印刷和分發(fā)的限制,存儲大量信息,并通過搜索實時獲取用戶所需的信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新媒體的即時性意味著人們獲取信息的速度更快、更方便,同時網(wǎng)絡信息也變得更加復雜,具有一定的不準確性,使得用戶很難辨識有效信息。
運用新媒體不僅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方便,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一些挑戰(zhàn)。自由、互動和開放的溝通方式允許幾乎所有的社會組織和個人了解和表達自己對新興媒體的看法。新媒體允許人們分享和傳播不同的思想和信息,以及不同的社會觀念。因此,價值觀的多元化已成為新媒體時代人們思想的最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要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適應社會發(fā)展要求的道德品質。因此,處理好人的價值觀多元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統(tǒng)一的關系,是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最大挑戰(zhàn)。
1.新媒體對施教者的影響
新媒體不僅對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產(chǎn)生了影響,而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產(chǎn)生了影響,尤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業(yè)人員如何均衡傳統(tǒng)教育方法與新媒體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戰(zhàn)。當前新媒體已經(jīng)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方式,獲得了廣大學生的青睞。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帶來了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普及化,給在校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傳播的海量性、平等性和交互性使學生能夠獨立選擇、平等和實時交流,并通過新媒體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生更喜歡通過新媒體工具學習,而新的學習方式和老舊、效能低下的教育方式之間形成了反差,使思想政治教育從業(yè)人員處在被動局面。新媒體技術的時效性和交互性,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業(yè)人員的教育方法帶來考驗。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沒有改變,只是純理論灌輸,缺乏實效性和趣味性,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且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不良信息會對處在“三觀”形成關鍵時期的學生產(chǎn)生負面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要順應時代的發(fā)展,主動將新媒體技術引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掌握新媒體工具的運用方式,并能夠恰當準確地使用新媒體工具。
2.新媒體對受教育者的影響
新媒體技術的媒介是互聯(lián)網(wǎng),而互聯(lián)網(wǎng)模擬空間中存在許多管理缺陷和白色區(qū)域?;ヂ?lián)網(wǎng)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捷以外,有時也可能給大學生世界觀的形成帶來負面影響,使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觀念在大學校園之內擴散,不利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此外,新媒體傳播方式具備虛擬性和自由性的特征。以新媒體作為載體的傳播方式,沖破了傳播的空間約束。“居家”的學生越來越多,他們同真實世界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不適于大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交友技能的提高。同時,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中有時存在偽造、欺詐、非法交易等多種對校園環(huán)境安全造成威脅的信息,不利于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安心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因此,如何讓大學生正確識別網(wǎng)絡信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性課題。
3.新媒體對教育內容的影響
當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脫離了學生的情感需求,單純的重理論灌輸、輕實踐探索的教學方式,使得思想政治課堂缺乏生命力和實踐性。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帶來了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信息的傳播也越來越方便。新媒體上有很多與時俱進的內容,如國家政策的變化、人們生活的改變等。另外,由于新媒體的大量信息以及互動性和平等性,每個人都成為媒體中的一員,既是信息的發(fā)送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在這樣的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下,學生可以隨時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瀏覽新媒體上的信息。如果仍然以傳統(tǒng)的教育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會使得學生感到缺乏新鮮感和學習興趣,導致教學效率下降。
4.新媒體對教育方法的影響
傳統(tǒng)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利用思想政治課開展,而部分教師單方面講解教學內容,和學生之間缺乏互動,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而沒有實踐的空洞理論教學導致部分學生產(chǎn)生“叛逆心理”,對思想政治課學習產(chǎn)生排斥的想法。在新媒體時代,學生不再單方面接受教師所講的內容,可以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由交談,表達他們對更自由、更開放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及更包容、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期待。除了思想政治課,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通過校園網(wǎng)公布通報或開展黨員活動,并沒有充分利用微博、公眾號等靈活性、娛樂性強的新媒體技術,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導致一些學生無法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擦出火花。
5.新媒體對教育效果的影響
在新媒體時代,任何人都能夠成為媒體或新聞來源。大學生是使用新媒體最活躍的人群之一,新媒體已經(jīng)成為他們表達個人愿望、實現(xiàn)人際溝通的一種重要方式。隨著5G網(wǎng)絡的普及,互聯(lián)網(wǎng)和手機之間的互動更加隱蔽和不可預測,這增加了追蹤信息來源和識別信息真實性的難度,從而提高了高校早期處置的難度。獲取的信息難以控制且不確定,會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和道德感知產(chǎn)生重大影響,甚至導致信心危機和人格障礙,削弱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針對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現(xiàn)的問題,高校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媒體技術水平,使其能夠充分利用新媒體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高大學生利用新媒體技術的能力和篩選信息的能力,引導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1.對施教者的建議
首先,教師要及時轉變觀念,順應潮流。作為新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師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思想,利用新媒體技術與學生展開精確互動,建立互利、結盟的伙伴關系。教師要善于利用微博、微信等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整合圖像、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教師要改變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過新媒體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關愛、關心學生,在誠懇溝通中助力學生成長。其次,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除了轉變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外,教師還要掌握新媒體相關技術,從而更好地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網(wǎng)絡知識、信息技術和能力培養(yǎng)方面,高校應組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定期學習和培訓,通過講座、網(wǎng)絡學習等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術水平,使他們能夠應用新媒體技術為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并不斷更新知識,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與新媒體技術使用的融合技能。再次,增加對教師的評估內容。高校應在原有評估標準上增加新媒體技術運用的評估內容,讓教師關注新媒體,調動教師學習新技術、新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2.對教育對象的建議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社會對掌握新媒體技術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大學生要努力學習新媒體技術,充分利用新的技術手段為自身的學習和生活服務,還要提高自己的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辨識能力,學會去粗取精,去假保真,堅定自身理想信念,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勇于做時代的引領者。大學不是象牙塔般的夢幻樂園,大學生應當重視自身品德,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努力學習專業(yè)知識,積極參與有意義的社會實踐,不斷提升生活和學習技能,摒棄不良習慣,自覺防止沉溺網(wǎng)絡,堅決杜絕違法活動。另外,大學生應提高自己利用新媒體傳播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能力,勇于亮劍,在復雜的互聯(lián)網(wǎng)世界中堅持自己的理想信念,為成為社會需要的德才兼?zhèn)涞娜瞬诺於▓詫嵉幕A。
3.對教育內容的建議
在教育內容上,高校應充分發(fā)揮新媒體技術的便利、高效、對外開放、主動的優(yōu)勢,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網(wǎng)頁、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的建設,使新媒體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在網(wǎng)頁規(guī)劃上,要突出主題和特色,注重格局精致,精確地選擇內容,緊密結合大學生的生活,以吸引大學生的目光。在內容上,應定期發(fā)表關于國家政策、時政話題評論等內容,注重內容的原創(chuàng)性,用親切的語言、豐富的畫面、多樣的內容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大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在時效上,應針對當前的時事信息進行迅速更新,體現(xiàn)新媒體傳播的即時性和海量性,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能夠在時事信息的閱讀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在形式上,要在評論區(qū)進行充分的互動,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并據(jù)此調整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還要正向引導學生,引導輿論導向,使學生在互動中提高思想政治素養(yǎng)。
4.對教育方法的建議
高校要注重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有機結合,不僅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工具,為大學生獲取多樣的學習材料,提供良好的學習感受創(chuàng)新方法,而且要注重實踐教學,使學生汲取和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正確看待西方先進文化的成果。首先,要讓大學生用辯證的眼光認識新媒體工具。一方面要讓大學生了解新媒體的使用方法、功能等,另一方面要讓大學生清楚自己的權利和義務,要堅持提升自覺性和紀律性,使用新媒體工具時要絕不違背國家法律和學校紀律,共同營造綠色健康的新媒體環(huán)境。其次,在新媒體時代的影響下,學生能夠通過文本、圖像、視頻等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應該靈活應用這些新媒體技術創(chuàng)新自己的教學方法,打破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新媒體可以給學生和思想教育工作者搭建互相交流的平臺,實現(xiàn)思想上的碰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信群、QQ群、騰訊會議等多種方式,實現(xiàn)師生互動和交流,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實時關注學生的狀態(tài),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5.對教育效果的建議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想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就必須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首先,受到新媒體的影響,主客體是可以互換的,施教者和教育對象都可以成為主體。由于新媒體具有交互性和平等性,所以主客體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尊重大學生,與大學生建立平等、友好的教學關系,改變單方面給教育對象進行理論灌輸?shù)慕虒W方法,營造平等、和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讓大學生能夠敢于表達自己的訴求,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次,根據(jù)新媒體的特點進行教學理念的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從學生的精神需求出發(fā),擴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開展開放式教學,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化程度,重視提高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參與度,營造良好的課堂互動氛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有全球教育觀,批判地學習和吸收國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精華,將其運用到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養(yǎng)出能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奮斗終生的人才。
總之,新媒體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夠發(fā)揮重要作用。在新媒體技術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學校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特點,通過趨利避害,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轉型,增強思想政治的吸引力和親和力,實現(xiàn)思想政治課的目標,更好地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教育工作者要能夠充分用好新媒體這把“寶劍”,為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拓展更多的思路,幫助學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質,讓學生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英才。
參考文獻:
[1]梁妙榮.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26).
[2]董陽.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及對策[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7(03).
[3]劉旭映,王紀鵬.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策研究[J].黑龍江工業(yè)學院學報,2021(03).
[4]梁琳.探究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與機遇———評《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0(11).
Exploration of the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Li Min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yang 712000,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has brought opportuniti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rational use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new media technolog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media, such as high integration, interactivity and equality, instant communication and magnanimity, to improve the technical level of new media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so that they can make full use of new media to innovate the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rich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we should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lofty ideals and beliefs and correct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Key words: new media;collegesand universities;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