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鶯鶯
摘要:“三全育人”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而全員育人是“三全育人”的人力基礎和組織保障。在全員育人中,育人主體的有效協同是發(fā)揮育人隊伍合力的關鍵,但在實踐中還存在育人主體的目標、理念、信息和職責協同不足等問題。高校應從頂層設計、政策學習、思想提升、信息平臺建設、職責關系梳理及評價反饋機制建設等方面入手,優(yōu)化協同育人的路徑,以推動“三全育人”的深入開展。
關鍵詞:高校;三全育人;全員育人;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22-0001-04
基金項目:本文系閩西職業(yè)技術學院(2020-2022年度)課題項目“‘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輔導員、班主任、訓導師協同育人機制探析”(課題編號:MXZYSQYR16)的研究成果
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再次強調“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fā)《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要求建立完善的“三全育人”體制。為此,高校應明確“三全育人”中全員協同育人的重要性,從多方面優(yōu)化協同育人路徑,從而有效發(fā)揮“三全育人”的作用。
全員育人是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人力基礎和組織保障,因為全過程育人蘊含著全員參與、全方位覆蓋的客觀要求,而全方位育人則既離不開高校全體教職工的責任自覺和積極參與,又需要按照全過程育人的要求,挖掘不同領域中的育人因素,整合不同社會力量的育人功能,探索不同實踐載體的育人方式。從人員構成要素上,全員育人強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發(fā)揮每一個教職員工的育人作用,搭建一支全員參與、責任明確、分工協作的育人隊伍,使全體教職員工都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健康成長的引路人。當前,全員育人的主體已從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擴展到專業(yè)課教師,從思想政治教育部門擴展到高校的行政管理服務部門,從學校擴展到家庭、社區(qū)、企事業(yè)單位和民間組織等。近年來,為進一步擴充、優(yōu)化育人隊伍,一些高校還設置了學業(yè)上的專業(yè)導師或家長式的訓導師。因此,從廣義上來講,全員育人的主體包括校內、校外與學生有聯系、能夠從不同角度對學生施加影響并為其提供幫助和支持的所有人員。在這支育人隊伍中,雖然各主體的身份、工作有所不同,但根本目標是一致的,即關注學生的成長需求,利用各種資源,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使其成為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豐富學識、健康品格,有文化自信、家國情懷,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盡管全員育人的隊伍正日趨壯大,但育人主體之間若缺乏有序、順暢的溝通協作,不能形成育人合力,就無法帶來與其數量成正比的育人質量。換句話說,育人主體的協同聯動是全員育人取得實質性成效的關鍵。這里的協同,指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資源或個體協調、合作、同步完成某一目標的過程或能力,這一概念來自德國科學家哈肯提出的協同論。根據協同論,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各種事物普遍存在有序、無序的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有序和無序之間會相互轉化。當系統內部的各個子系統之間通過相互協作,形成時間、空間和功能上的有序結構時,就會促使整個系統形成單個子系統不具備的新的結構和功能,同時獲得超越子系統力量總和的更大合力。反之,若系統內的各個子系統(要素)不能很好地協同,甚至互相排斥,則會導致系統呈現無序狀態(tài),發(fā)揮不了整體性功能而最終瓦解。全員育人是一個系統工程,各育人主體是其子系統。育人主體在空間上的分散性以及在專業(yè)技能和日常工作上的差異性往往導致主體之間的關系比較松散,協作呈現無序性,因此在育人實踐中較難達到“1+1>2”的預期效果。由此可見,研究全員育人中的協同機制,探討如何將無序轉化為有序、將分散的力量聚集為合力,是提高全員育人質量的關鍵。由于全員育人主體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本文重點探討高校內部育人主體的協同問題及解決策略。
1.目標協同不足
目標是行動的方向,“同向”是“同行”的基礎。理想的全員育人是一種“目標一致、各有側重、互為補充、合力育人”的協同狀態(tài)。具體來說,全員育人的目標就是立德樹人,是學生的品格塑造和德行養(yǎng)成。然而,在傳統教育模式下,一些教師把育人的目標只聚焦于知識和技能層面,輕視甚至忽視德育。近年來,大家對“立德樹人”已有了一定的共識,一些教師在探索和實踐中也對其內涵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但仍有部分教師缺乏與時俱進的意識,持守重智育、輕德育的傳統,偏離了正確的育人方向,導致育人隊伍中出現目標不一的問題。
2.理念協同不足
理念和意識是行動的先導。心往一處想,力才能往一處使。要想在全員育人中發(fā)揮各育人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形成系統合力,就需要統一育人隊伍的思想觀念,達到價值和理念層面的共享與協同。由于專業(yè)背景、工作內容和工作性質的不同,各育人主體在價值觀和思想認識上還存在差距??偟膩碚f,黨政領導干部、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對于黨的方針政策通常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和更高的政治、情感認同,對學生的價值引領和品格塑造也有較強的敏感性和責任感。相比之下,專業(yè)課教師對黨情、國情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則往往不夠全面深入,對“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缺乏主動的思考。此外,由于育人主體分散在學校的各個部門和崗位,工作中的交流與溝通不足,因此在思想上做到同頻共振、有效協同存在一定的困難。
3.信息協同不足
育人主體對教育對象的了解和認知對育人效果有直接影響。由于專業(yè)技能、工作崗位和工作性質的差異,各育人主體往往只能掌握與自身工作相關的學生信息,對學生的了解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例如,輔導員對學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習慣和思想動態(tài)通常比較熟悉,對學生專業(yè)學習的了解卻不及專業(yè)課教師,而專業(yè)課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習態(tài)度和專業(yè)特長比較清楚,但對學生的家庭背景、個性愛好、思想動態(tài)等卻可能只是略知一二。在這種情況下,育人主體之間的信息共享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在充分了解教育對象的前提下,才能實現針對性的精準育人。但在實際工作中,育人主體的信息資源協同十分有限,經常出現“各自為政”的情況。
4.職責協同不足
全員育人中的另一個問題是育人主體的職責劃分不夠明確,在育人過程中容易出現重復工作、互相推諉或責任盲區(qū),導致育人合力減弱。例如,輔導員和班主任都肩負班風建設的職責,但在具體工作中如何將這一職責進行細分,從而使雙方能夠發(fā)揮各自所長,在分工合作中取得工作成效最大化,尚無制度可循,在實踐中也沒有很好的經驗可供借鑒。因此,明確各育人主體的職責并制定相關的協同機制,對于推動全員育人的深入開展有重要意義。
1.加強頂層設計,提供制度支持
在宏觀層面上,全員協同育人中出現各種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校級及院系級的頂層設計和系統的制度支持。例如,輔導員作為“三全育人”骨干力量,身處育人一線,在育人中扮演很多的角色,承擔很多的責任,有著重要的上通下達、縱橫協調的橋梁作用。但是,輔導員的職責權限往往十分模糊且有限,導致其在協調其他育人主體時得不到快速回應和有效配合,從而使育人成效大打折扣。諸如此類的問題無法憑借育人主體的個人力量得以解決,需要高校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進行頂層設計,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明確各育人主體的職責、權限、協同機制,并落實到具體的會議制度和監(jiān)督考核制度上。此外,為了有效激發(fā)育人主體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及工作持續(xù)性,高校還應關注育人主體的內在動力,出臺相應的激勵政策,如為先進育人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培訓提升和進修機會,設置與育人相關的榮譽獎勵,將育人成效與職稱評聘掛鉤等,使全員育人、協同育人成為全體教職工的自發(fā)行為。
2.加強政策學習,促進目標協同
強化并落實育人主體對立德樹人的正確認識是促進目標協同的關鍵。目前,較為常見的政策學習方式有專題講座和文件研讀,但這種形式單一的學習往往效果不佳。高校應當探索更加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立德樹人的理念真正入腦入心并得到踐行。例如,高??梢圆欢ㄆ诮M織立德樹人心得分享活動,以輕松愉快的沙龍形式,鼓勵教師把日常工作中的案例或心得以故事講述的形式進行分享和交流,或者就政策學習中發(fā)現的問題展開辯論,讓教師在思想和語言的碰撞中深化學習。當然,高校還可以把立德樹人的實施納入教學考評,以強化教師的目標意識。
3.提高思想站位,促進理念協同
“三全育人”是新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一門有獨特體系的學科和專業(yè),而且是非常難、非常復雜的學科和專業(yè),因為學生在思想品德和價值觀方面的差異遠比在知識、能力和真理觀上的差異要大。即便是思政經驗較為豐富的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也可能對“三全育人”的深刻內涵缺乏全面和深入的理解,而專業(yè)課教師和后勤服務人員等育人主體由于在工作中較少涉及思政教育,政治素養(yǎng)可能較為薄弱,思政意識也可能較為淡薄。育人主體的多樣性及其思政意識的差異性會削弱育人隊伍在理念上的協同性。高校應當發(fā)揮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的先鋒帶頭作用,促進育人主體在理念上的同頻,從而達到工作上的同向同行。高校要鼓勵這些排頭兵通過專題講座、經驗交流、典型案例、線上微課、定點幫扶等多種形式幫助其他育人主體深入學習“三全育人”的內涵及思政工作的方法,提高育人隊伍的思想高度和協同育人能力。此外,高校還應探索輔導員在專業(yè)課教師課程思政中的引領作用。在近幾年的課程思政實踐中,一些專業(yè)課教師在挖掘思政元素以及拓展思政深度等方面存在困難,導致育人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為此,可嘗試采用協同備課制度,讓輔導員參與課程思政的設計與思政元素的挖掘,并通過跟班聽課評估思政效果,及時提出改進建議。與此同時,高校還可鼓勵專業(yè)課教師更多地參與輔導員主導的第二課堂活動,與輔導員一起深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在實踐中切磋交流,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高度,達到理念協同。
4.完善信息平臺,促進信息協同
網絡互聯的移動化和泛在化、信息處理的集約化和大數據化、信息服務的精準化和智能化、信息技術的融合化和生態(tài)化促進了現代化教育系統的深入變革,高校的育人工作必須向信息化和智能化轉型發(fā)展,方可與時俱進。信息化、數字化是解決全員育人中信息協同不足的有效手段。借助大數據信息平臺,身處不同部門和崗位的育人主體無須面對面交流,便可實現方便快捷的信息匯聚、交換和共享。高校應完善現有信息平臺,在其基礎上建立一個學生信息資源庫或子平臺,以育人隊伍的全體成員為平臺的建設者和使用者,從學習、生活、家庭、興趣、特長、思想動態(tài)等各個方面收集學生信息,形成多維、立體的學生信息數據畫像,以便有需求的育人主體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分析,并制定精準、個性化的教育策略,提高育人成效。
5.明確主體責任,促進職責協同
在全員育人中,各育人主體雖然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各司其職,卻并非毫無關聯。相反,各育人主體的工作存在不少交叉重疊。厘清各育人主體的具體職責并分析他們在工作中的主從關系,就能做到有機聯動、有效協同。高??梢詮摹笆笥梭w系”入手,根據每個育人體系的內容、性質和特點,梳理與其相關的育人主體及其職責,再根據每一育人主體在該體系中的參與程度分析其職責權重,由此確定各主體的協同關系,從而制定合理的協同策略。例如,實踐育人的主要活動有社團活動、“三支一扶”、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因此該育人體系的主要責任主體是黨團組織,在育人工作中應起主導和帶動作用。實踐育人的活動還包括學生的實習、實訓、各類文體活動以及班集體活動,因此廣大教師、輔導員、班主任、訓導師也是實踐育人的責任主體,在該育人體系中處于協從的地位,應配合、協助黨團組織開展工作。當然,有些工作會涉及幾個育人體系,如學生的就業(yè)指導工作與課程育人、服務育人和心理育人都有關系。課程育人和服務育人中支撐就業(yè)指導工作的責任主體分別是開設相關課程的輔導員以及學生頂崗實習與就業(yè)指導管理服務平臺的工作人員,而心理育人中與就業(yè)指導相關的責任主體既有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處于學生工作一線的輔導員,又包括班主任、訓導師、專業(yè)課教師和院系管理人員。其中,心理咨詢師和輔導員是解決學生就業(yè)過程中心理問題的主力,其他責任主體為協同力量。需要注意的是,輔導員在“三全育人”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集教育、管理和服務三大崗位的職責于一身,與“十大育人體系”中的每一項工作幾乎都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因此,輔導員應當發(fā)揮更多的引領、協調和帶動作用。明確各育人主體的職責并捋清協同關系之后,還應當擬定守底線、保基本的負面清單、問題清單以及工作臺賬,堅持問題導向,抓住薄弱環(huán)節(jié),定期逐一突破。
6.落實評價反饋,檢驗協同成效
評價和反饋機制是檢驗工作成效的有效手段,科學合理的評價和反饋能夠幫助高校及時發(fā)現問題。在近幾年的“三全育人”改革試點工作中,一些高校總結了具有推廣和借鑒意義的經驗和做法。例如,北京科技大學在教育部原有“三全育人”建設標準的基礎上,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研究制定校級和院級的“三全育人”建設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包括“基本指標”“特色指標”和“負面清單”三部分,每項指標細化到測評點、測評標準和測評方式。與此同時,北京科技大學制定測評細則,在測評中注重自我評價、師生評價、專家評價相結合,突出教師和學生的滿意度測評。其他院??蓞⒄丈鲜鲎龇?,在制定指標體系時,把全員協同育人設為一個指標任務,按照育人主體的職責分解表和責任清單制定測評點和測評標準,再逐條進行對標評價,以此檢驗協同育人的效果,并針對問題加以解決。
總之,全員育人是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前提和保障,離開全員育人,“三全育人”將成為空談。全員育人的成效不僅與育人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關,而且與育人主體之間的協同聯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強化協同攻關,形成系統合力,是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的內在要求。高校應從頂層設計和制度保障入手,在實踐中強化育人主體在目標、理念、信息、職責方面的協同,并輔以科學合理的評價反饋機制,以最大化地發(fā)揮育人隊伍的系統合力,取得“1+1>2”的育人效果,推動“三全育人”工作的深入開展。
參考文獻:
[1]楊曉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論意蘊、現實難題與實踐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8(18).
[2]何少群,程東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21).
[3]張睿.協同論視域下高?!叭恕睂嵤┑臋C理與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20(01).
[4]朱平.高?!叭恕斌w系協同與長效機制的建構———以全員育人為中心的考察[J].思想理論教育,2019(02).
Research on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the Whole Staff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Cao Yingying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Art, Minxi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Fujian Province, Longyan 364021, China)
Abstract: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and the whole staff education is the human found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In the whole personnel education, the effective coordination of the education subjects is the ke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joint force of the education team. However, in practice,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coordination of the objectives, ideas, information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education subjec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optimize the path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top-level design, policy learning, ideological improvement, inform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responsibility relationship sorting and evaluation feedback mechanism construc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threecompleteeducation;educatingthewholestaff;collaborative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