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開福
摘要:古詩詞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古詩詞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從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素養(yǎng)上,有利于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從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yǎng)上,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詩詞涵養(yǎng),從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yǎng)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導向,根據(jù)教學實際,運用朗讀吟詠法、知人論世法、表演競賽法、遷移拓展法等多樣化的古詩詞教學方法,將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落到實處。
關鍵詞: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古詩詞;朗讀;表演;遷移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14-0080-03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詩詞更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歷經千年風雨洗禮依然熠熠生輝。古詩詞不僅是漢語文化的精髓,字里行間更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精神和品格。作為中華兒女,作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學生,其擔負著誦讀古代優(yōu)秀經典,學習與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大使命。賞析古詩詞,能夠理解古詩詞所傳遞的思想感情,讓學生直觀體會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品讀古典詩詞作品,挖掘其文化價值,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還可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陶冶學生的情操,并引導學生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力量,傳承中華文脈。
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理解并認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形成熱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以此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因此,指導學生閱讀古詩詞、讀懂古詩詞具有重大且深遠的意義。
1.從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素養(yǎng)上,有利于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
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诟咧姓Z文課程標準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素養(yǎng)要求,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廣泛閱讀,反芻自我,提升自我,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陶冶學生的情操,健全學生的人格。在古詩詞作品學習中,學生可以感受到古詩詞的獨特魅力,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形成豐富的想象,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塑造人格。
2.從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yǎng)上,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詩詞涵養(yǎng)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研習”學習任務群指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的學習要符合文化傳承與理解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求。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詩歌鑒賞活動,讓學生反復吟詠,合理想象,多角度接觸作品,多層面解讀作品,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想象力、思考力、表達力,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儲備,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3.從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yǎng)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古詩詞中朗朗上口的經典語言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素材。杜甫有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彼^“破”不僅指手不釋卷地博覽群書,還要讀懂、讀透,只有透徹理解書中之理,寫起文章來才會得心應手,如有神力相助一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痹诰唧w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古詩詞的情緒感染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其對作品的理解、感悟,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背誦、積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理解,去品味,喚起學生的靈感,讓學生讀出自己的體會和個性,有效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
1.朗讀吟詠法
反復誦讀是學習古詩詞最原始、最簡單、最有效的方式。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追求讀準字音,還要注意詩詞的韻律、節(jié)奏、情感,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
(1)語感訓練。朗讀古詩詞要讀出節(jié)奏,讀出音韻,以此體會古詩詞的音律和諧美。同時,教師可結合詩詞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志趣等材料信息,讓學生讀出情感與韻味,培養(yǎng)學生有別于現(xiàn)代漢語的語感。因此,教師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通過示范朗讀營造氛圍,觸動學生的心弦,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例如,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前六句,作者在不斷地鋪墊醞釀,把內心的憤懣抑郁之氣凝于筆端,接下去兩句則一筆宕開,情緒由憤恨轉為悲慨,由抑郁轉為激越,其基本節(jié)奏是舒緩、深沉,學生朗讀時要注意抑揚變化。再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作,主要表現(xiàn)的是作者因豐年而引發(fā)的歡快情緒。因此,整首詞的節(jié)奏是輕快、活潑的,學生的語調應是親切、自然的。
(2)配樂朗誦。“詩言志”,詩詞表達的感情比一般作品更濃烈,在抒情上與音樂高度相似。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根據(jù)古詩詞的韻律節(jié)奏特點,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詞,了解古詩詞的意境。例如,對于表達喜悅心情的古詩詞,可選擇輕快、活潑的音樂,對于表達昂揚悲慨心情的古詩詞,可選擇有力、大氣的音樂,對于表達悲愁哀怨情緒的古詩詞,則選擇舒緩、悠長的音樂……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融入音樂,將情感與音樂有機融合,讓學生在音樂中想象、體味、感受古詩詞的魅力,可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豐富學生的詩詞底蘊,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再如,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言語清麗,不事雕琢,寫出了作者恬淡無憂的心境。在教學中,教師可選用明快的音樂做朗誦背景音樂,再現(xiàn)溪亭日暮、藕花深處、歸舟爭波、驚飛的鷗鷺等富有生氣的畫面,感受作者對自然的贊美和對生活的熱愛之情?,F(xiàn)在,越來越多的古詩詞被改編為音樂作品,在課堂上,師生可同唱由古詩詞改編的歌曲,如《水調歌頭》《滿江紅》《月滿西樓》《琵琶行》《虞美人》等,讓學生在婉轉動人的音樂中,在強烈的情感共鳴中,感受古詩詞的韻律美、音樂美。
2.知人論世法
有的古詩詞在短短幾句的字里行間飽含豐富的情感,要想真正讀懂,學生就一定要學會知人論世。因此,在教學這類古詩詞時,教師要向學生介紹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并鼓勵學生查閱相關背景材料,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經歷,以此深入理解作品,與作者、作品產生感情共鳴。
例如,在教學李賀的《南園(其五)》時,教師可引導學生了解李賀所處的時代,以及李賀的生平、創(chuàng)作特點。李賀是唐朝宗室的后裔,少年時代就詩名遠揚,但家道早已衰落,并因“避父諱”無法參加科舉考試,終身抑郁不得志。然而,生活的磨難并未磨滅李賀的銳氣,“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就是其表現(xiàn)出來的豪情壯志。但現(xiàn)實是殘酷的,對于李賀來說,這樣的雄心壯志永遠只能是想想而已,“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寫盡其懷才不遇的憤激情懷。
3.表演競賽法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擺脫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具有激發(fā)作用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訓練活動,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教學活動的多變可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而古詩詞所具有的形象性、音樂性的特點,可給學生留下無盡的想象空間。在教學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借助音樂、繪畫等藝術形式進行創(chuàng)造性學習,用詩詞的語言、音樂劇的形式創(chuàng)作詩詞小品,或給詩配畫著色,再現(xiàn)古詩詞描繪的情景、畫面,或通過表演競賽,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以此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成就感,在自信中積極主動地學習。
(1)編劇表演。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例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情節(jié)性較強,在教學時,教師可嘗試將其改編成劇本進行表演,讓學生按照故事情節(jié)分組進行比賽,并鼓勵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從寫劇本到定演員,再到排練、演出、評價,這極大豐富了語文課堂內容。在活動過程中,教師不要輕易對學生的活動做出評價,但要注意收集學生的意見和問題,鼓勵學生探索當時的故事情境和作者的心境,讓學生養(yǎng)成獨立學習和思考的習慣,而這有助于學生表現(xiàn)力、創(chuàng)造力的提高。
(2)配畫著色。青少年學生愛幻想,想象力也豐富,這契合古詩詞的“意境”。在教學中,教師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根據(jù)詩詞意境涂畫,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著色,引導學生與作品產生情感共鳴,在理解作品內涵的基礎上體會詩情畫意的美。古詩詞中的許多語句都具有“詩中有畫,面中有詩”的特點。例如,《天凈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些意象所構成的畫面就是一幅筆法瀟灑的水墨畫?!霸娛菬o形畫,畫是有形詩”,學生要畫出這些景物,準確表達詩詞意境,就要充分調動生活經驗,從而在無形中獲得詩詞以外的知識。
可以說,無論是表演還是作畫,其目的都是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合理拓展詩詞的意象,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詩詞內涵,從而不斷提升學科素養(yǎng)。
4.遷移拓展法
在引導學生學習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美,體會中國文人優(yōu)秀人格精神的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上文提到的編寫劇本,正是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聯(lián)想力,將詩情畫意轉化為更高層次的情感體驗,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的活動。另外,學生還可嘗試改寫詩詞,將詩詞改寫成散文或散文詩,也可以寫自己的讀后感,或編劇、作畫的感受等。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還可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比較不同作家同題或描寫同一事物的詩詞,以及同一作家不同風格的詩詞,找出其中的異同點,從而讓學生進一步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藝術風格。
例如,對于夏完淳的《別云間》和陳毅的《梅嶺三章(其一)》,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思想感情上找出相似之處。(1)二人在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都不約而同地回憶起往昔戰(zhàn)斗的崢嶸歲月,如《別云間》中的“三年羈旅客”,《梅嶺三章(其一)》中的“創(chuàng)業(yè)艱難百戰(zhàn)多”。(2)兩首詩都表達了寧死不屈、戰(zhàn)斗到底的決心,如《別云間》中的“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梅嶺三章(其一)》中的“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這兩首用血和生命寫下的詩篇,讀來催人淚下,敬意油然而生。
再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與《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分別是其豪邁清雄與婉約柔美兩種風格的代表篇章?!端{歌頭》雖有天各一方、兄弟難逢的矛盾痛苦,但仍表露了樂觀豁達、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充分體現(xiàn)了蘇軾開闊的胸襟和曠達的人生哲學。而用詞寫悼亡,《江城子》是首創(chuàng),其語言平易、質樸、柔婉,在對亡妻的哀思中作者融入自己的身世感慨,樸素動人。這首悼亡詞在蘇軾筆下?lián)]灑自如,舉重若輕。學生通過鑒賞、比較,兼收并蓄,可培養(yǎng)語言運用能力、感悟能力,豐富情感體驗、審美體驗,不斷提升語文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只有真正落實古詩詞賞析,才能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扎實推進。為此,高中語文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實際情況,通過相應的教學活動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提高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教學重任。
參考文獻:
[1]沈雁萍.提升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成才之路, 2020(33).
[2]游桂萍.新課程理念下如何有效進行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J].課外語文,2020(28).
[3]馬志會.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困境與突圍研究[J].高考,2020(35).
[4]巨海平.信息網絡技術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融入[J].中學課程輔導,2020(14).
[5]劉朝暉.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路徑探析———以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為例[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0(14).
[6]謝廣州.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J].天津教育, 2020(16).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under the Guidance of Discipline Quality
Fu Kaifu
(Xianyou No.1 middle school, Fujian Province, Xianyou 351200, China)
Abstract: Ancient poetry contain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of Chinese discipl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creative literacy, it is conducive to shaping students sound person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understanding literacy, it is conducive to enriching students poetry cultivation,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literacy, it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students writing level.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teachers can implement the cultivation of discipline literacy based on the guidance of discipline core competence and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using diversified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reading and chanting method, knowing people and discussing the world, performance competition method and migration and expansion method.
Key words: se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discipline core competence; ancient poetry; reading aloud; performance; transfer con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