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軍
摘 要 人文底蘊蘊含了審美情趣、人文積淀等多個方面。中學生正處于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加強人文底蘊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素質和人文精神,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本文主要針對基于人文底蘊提升的《論語》整本書閱讀實踐進行了詳細分析。
關鍵詞 人文底蘊 《論語》 整本書閱讀 實踐研究
當前,許多學生在讀《論語》時往往具有極大的功利主義色彩,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應付考試,對于《論語》本身沒有太大的興趣,覺得學習《論語》存在較大的難度,這嚴重阻礙到人文底蘊的培養(yǎng)。針對此,需要教師積極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革,引導學生主動進行《論語》整本書閱讀,促進學生人文信息的提升。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傳承的基因,《論語》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其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人力資源,在當代教育中,它具有很強的德育功能。《論語》強調人格教育,注重對人生的反思與人生價值實現(xiàn)的探求。在人與人的相處上,《論語》更是形成了優(yōu)秀的道德規(guī)范。在人與社會、國家的關系上,《論語》強調責任和憂患意識。它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價值和強大的德育功能。之所以選定《論語》,正如錢穆所說:“我認為:今天的中國讀書人,應負兩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人讀《論語》。”其人文底蘊具體可以從自我修養(yǎng)、尊重他人等方面來思考。
對于整本書閱讀學習而言,其中的任務群需要引導學生積極進行閱讀整本書門徑的探索,形成自己獨特的經(jīng)驗和方法,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和欣賞水平,形成正確的三觀和人文素質。特別地,整本書閱讀主要存在以下幾種方法:一是引入結構形態(tài)法。《論語》整本書閱讀需要讀出外結構與內結構這兩種形態(tài),前者是顯性與靜態(tài)化的,而后者則是隱性動態(tài)化的;二是引入思維可視化教學。這種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論語》內容的整合,使得學生能夠結構化的思考和分析,幫助他們形成完善的知識網(wǎng)絡,增強記憶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三是引入思辨閱讀。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學習,應用辯證思維發(fā)現(xiàn)與論證問題,實現(xiàn)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掌握,達成理想的閱讀學習效果。
1.注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fā)
對于《論語》整本書閱讀教學而言,最重要的任務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才能主動參與到閱讀學習中,達成理想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人文底蘊的提升。就整體角度上來說,《論語》閱讀主要涵蓋了孔子與《論語》這兩部分內容,《論語》的前十篇基本都是闡述孔子之道,以下內容是對路徑及其最終結果的分析討論。教師可以從教學設計和教學組織兩個方面著手。首先就是讓學生了解孔子一生的主要經(jīng)歷:試圖從政,不過總是失敗,之后轉而治學,獲得了輝煌的成就。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將時間、地點以及人物等詳細的呈現(xiàn)出來,使得學生能夠一目了然,清楚的了解到孔子的一生。與此同時,融入一定的小故事,使得孔子的形象變得立體化。如孔子在周游列國的時候,發(fā)生的“絕糧陳蔡”這一小故事,讓學生感受到孔子雖然身處逆境,不過卻依舊不亂的氣度;其次就是通過簡明的結構幫助學生大致了解《論語》,把握書的外部結構。合作探究活動也是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的重要方式之一。這不僅能涵養(yǎng)提升學生人文底蘊,也對激發(fā)和喚醒學生的自我主體意識有重要作用。我們可以設置教師主導的《論語》名句接龍賽、配樂誦讀、文本鑒賞合作,也可以引入學生主導的課本劇、辯論賽、團隊游戲等互動。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激起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而且還能使學生對其有大致了解,為接下來的整本書閱讀做好鋪墊。
2.文本通讀,為課程實施做好鋪墊
文本通讀是《論語》整本書閱讀的起點所在,主要是積累文化語言知識,實現(xiàn)人文的積累,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人文情懷。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展示與交流讀書筆記。在自主閱讀學習過程中,我們應該引導學生邊讀邊記,看完,寫下看完的感受,然后每周上課交流;二是合理制作思維導圖,以便實現(xiàn)文化與語言知識的積累。如借助思維導圖將《論語》中一些優(yōu)秀的成語整理記錄下來,具體可以從治國安邦、君子仁德等方面著手。就其中的治國安邦來說,主要有分崩離析、北辰星拱等。君子之仁主要包括成人之美、施舍大眾等。通過此,能夠很好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并且為德育的落實提供助力。
3.開發(fā)與實施《論語》整本書閱讀課程
一級課程為主題式研讀。具體就是需要引導學生形成“主題式”分類閱讀理念,以人文情懷為重心,培育人文遺產?;凇墩撜Z》之道,可以樹立出交友之道、仁愛之道、孝敬之道以及學習之道等幾個主題,而對于教師而言,便可以引導學生將其整合成文本雛形,然后根據(jù)此展開閱讀學習。
二級課程為人物專題閱讀。《論語》中的語言凝練簡潔,其中的人物形象也十分的生動。為此,在這一專題課程中,主要目的就是帶領學生品鑒人物的形象。所以,教師可以從審美的角度出發(fā),以審美情趣促進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
三級課程是實踐經(jīng)典。新課程標準對此作了明確規(guī)定,語文課程是一門實用性強、綜合性強的語言文字教學課程。第三層次課程就是實踐這一要求,內化目標,之后再轉變成為行動,在各種實踐活動中逐漸提升學生的人文底蘊。
4.引導學生寫讀后感
閱讀與寫作教學之間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因此,教師在《論語》全書閱讀教學中,也應該清楚認識到這一點,引導學生找尋閱讀與寫作之間的聯(lián)系,并將閱讀積累以文字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摒棄傳統(tǒng)的寫作教學模式,鼓勵學生自主思維。首先就是在標題設定上,應該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這樣便能賦予標題韻味性。如有的學生的標題為《和諧是美》;有的學生選擇《孝,一種高于物質的精神贍養(yǎng)》當做標題等。這樣,可以很好避免學生的寫作千篇一律,達成理想的教學效果。除此之外,具體的文字內容也應該有思想,而不是隨波逐流。為此,在寫作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和分析,發(fā)表自己各方面的建議和想法等。在思維的碰撞下,學生必定能夠形成全新的認識,進而寫出不一樣的作文。
5.合理進行閱讀評價
課程評價作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課程發(fā)展的有機部分,它在整個課程開發(fā)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了證明校本課程的有效性,實踐過程中我們結合學生、教師和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定期評價。我們應當注意從審美鑒賞與交流、語言建構運用、批判思維培養(yǎng)和研究論文等維度考慮。對于不同的評價內容,教師應該遵循不同的評價原則,如在對待讀書筆記的時候,教師可以及時且多次的進行評價;對于學生思維導圖的制作情況,教師應該以鼓勵和肯定為主;對于學生的交流,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態(tài)度;對于寫作情況,教師應該秉承著海納百川的態(tài)度,原則是評價主體多元化。這樣,可以很好提升評價全面性,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然后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進,實現(xiàn)持續(xù)改進和發(fā)展。
綜上所述,借助《論語》整本書閱讀,能夠很好促進學生人文底蘊的提升。不過要想有效發(fā)揮其作用,需要教師加強注重學生對《論語》學習興趣的激發(f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引入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同時,在閱讀指導中,教師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角色,成為學生學習中的合作者與引導者,帶領學生深層次的挖掘《論語》中的思想內涵,最終達到了理想的效果,為學生更好的學習和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通聯(lián):南京市溧水區(qū)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