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語文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09(2022)33-0071-01
語文素養(yǎng)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yǎng)。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依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認知水平,設計行之有效的指導方案,來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與積累,啟迪學生的思維,積淀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等,以期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以發(fā)展。
1.由教到悟:對比體悟,培養(yǎng)探究素養(yǎng)
對比體悟是一種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思維過程,指學生在閱讀多篇文本時,從主題內容、表達方法等方面探究其異同點,進行對比、體驗和感悟,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內涵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五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教師出示五上《示兒》,引導學生探究這兩首詩在情感表達上的異同點。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理解插圖,聯系生活經驗等方法進行對比體悟,習得了兩首詩在情感表達內容上的相同點以及情感表達方式上的不同點。在多篇文本的對比體悟中,學生不僅更加深刻地體悟了詩人的情感流露,還提升了語言探究素養(yǎng)。
2.由悟到疑:質疑思辨,培養(yǎng)批判精神
感悟語言旨在讓學生從尊重文本和仰視文本中跳出,實現文本解讀的個性化。這一過程實現的關鍵點就是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質疑和思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主張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相應地,教師的課堂角色也應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榻虒W的引導者,通過積極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于尋常處質疑思辨,直抒胸臆,發(fā)展批判精神。例如,教學五下《景陽岡》一文時,有的學生認為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非常勇敢;有的學生則認為武松既魯莽又不聽別人善意的勸告。面對學生間的觀點沖突,教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點,分成正反兩方進行辯論,并在辯論中進一步引領學生去探尋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歷史背景。在質疑思辨和激烈辯論中,學生不僅更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涵,同時,其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明顯提升。
3.由思到用:遷移運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陳先云指出:語言的理解與運用處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整體架構的基礎層面,基礎發(fā)展了,思維創(chuàng)新、審美鑒賞、以及文化傳承才不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統(tǒng)編教材中有不少篇章運用了留白的藝術寫作手法,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這正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理解,在理解中運用的良好素材。例如,三下《海底世界》一文中作者描寫海底聲音時運用的標點符號,就是課文的留白處,需要讀者好好揣摩。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想象海底還有哪些動物在竊竊私語,然后再讓學生模仿句式“有的……有的……還有的……”進行表達。學生利用豐富的想象進行課文補白,將原本抽象的文字變成了悅耳的聲音和可愛的形象,不僅拓展了課文內容,還培養(yǎng)了想象和創(chuàng)造思維。
4.由知到情:情感浸潤,積淀人文底蘊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既要注重知識傳授,還應利用文本對學生思想情感進行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例如,在五下《草船借箭》一課的前置性學習中,學生嘗試提出自己的問題:“周瑜為什么要為難諸葛亮?”“諸葛亮為什么要找魯肅幫忙?”一個個問題透露出學生學習的起點和思辨點。教師因勢利導,帶領學生通過回歸文本細節(jié)的品讀,進行入情、入境的探討,并相機將學生的關注點集中到諸葛亮和周瑜人物形象的對比,通過播放借箭部分的錄像,補充時代背景,建構學生心目中的人物形象。最后,教師讓學生聯系現實談談性格對人物命運的影響,思考對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認識。由此,語文教學在濃濃的人文情懷中自然流動。
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閱讀教學,對教師的教學藝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形成核心素養(yǎng)的前提。所以,如何通過教學藝術化地引導學生在語文訓練中自得、自悟、自能是教師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
(作者單位:江蘇省睢寧縣菁華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