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寧寧
[摘要] 框圖型推斷題是中考化學試卷中的常見題型,其綜合性強、思維面廣、條件隱蔽,具有較好的區(qū)分度。面對此類題型失分較多的情況,本文對初中化學框圖型推斷題的基本特征作簡要分析,從框圖中物質的反應和物質的特征上尋找解題的突破口,并探討初中化學框圖型推斷題的突破策略。
[關鍵詞] 初中化學;框圖型推斷題;突破口
框圖型推斷題是中考化學科的難點,具有極強的靈活性,它不僅考查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的熟練程度,還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文本閱讀能力、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嚴謹推理的能力等。換言之,解決框圖型推斷題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科學思維,這也是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之一。因此,初中化學教師應當以推斷專題的形式開展深度教學,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將化學知識深度聯(lián)結、整合、遷移、應用,有效促進思維能力的提升,為高中化學知識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初中化學框圖型推斷題教學現(xiàn)狀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在解框圖型推斷題時往往束手無策:有的不能讀懂題干敘述的意思,推斷不出對應的物質;有的不知從何下手,找不到解題的關鍵點;有的顧此失彼,推斷出錯誤的物質;有的考慮不周,回答問題不夠全面……但是,框圖型推斷題并不是難以攻克的,教師需要認真研究,幫助學生解析經(jīng)典例題,提高獲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理清解題的思路與方法,從而突破認知的瓶頸。
二、初中化學框圖型推斷題的基本特征
初中化學框圖型推斷題一般由題干敘述、框圖信息、問題三部分組成,其題干敘述通常比較復雜,但可以直接提取的信息不多,需要結合框圖中的多條信息才能確定物質或者變化。這種“多對一”的推斷題綜合性較強,對學生的元素化合物和物質轉化等化學知識的存儲、提取、推理等要求較高。
通過分析近10年中考化學框圖型推斷題,發(fā)現(xiàn)其明顯的特征就是以單質和化合物知識為核心,考查學生對化學物質的性質、反應、轉化的掌握程度。人類利用物質間的轉化關系,用自然界已有物質來創(chuàng)造新物質,從而實現(xiàn)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種變化觀念是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之一。而化學框圖型推斷題有助于檢測學生對化學物質反應與轉化關系的理解與掌握,自然成為中考的熱門題型。現(xiàn)以近幾年中考南京卷為例,探討初中化學框圖型推斷題的復習策略。
三、初中化學框圖型推斷題的突破策略
框圖型推斷題的解題過程是根據(jù)題干提供的信息,激活框圖中的一些節(jié)點,運用物質轉化關系的知識,反復推理驗證框圖中的節(jié)點,進行肯定與否定,從而得出符合題干要求的物質與物質之間的轉化關系。由此可見,綜合利用所學知識尋找解題突破口,是解決框圖型推斷題的關鍵。
1.以框圖中物質的反應為突破口
初中化學涉及的化學反應不多,有些物質的反應在框圖中有著明確的指向,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結合物質間的反應信息,快速調動并篩選出符合題干描述的化學反應,從而正確推斷出所有物質。
例1 (2011·江蘇南京)圖中的物質是初中化學所學的,其中A、B為單質,B是供動植物呼吸的氣體,甲、乙、丙為化合物,甲與過量的丙,乙與過量的丙兩兩反應的所有產(chǎn)物相同,圖中“—”表示兩端的物質能發(fā)生化學反應,“→”表示物質間存在轉化關系,部分反應物和生成物已經(jīng)略去。
(1)寫出B的化學式:? ? ? ,寫出丙的名稱:? ? ? 。
(2)寫出A與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 。
(3)寫出乙→甲的化學方程式:? ? ? ?。
首先,本題很容易推導B物質是氧氣。其次,推導A和甲就需要綜合多條信息。從框圖可以看出,A能和B反應,并且A、B都能通過反應生成甲,同時A可以和甲反應,結合題干“A、B為單質”,從單質和化合物的物質庫里調出“碳三角”,不難推斷出A為碳單質、甲為二氧化碳。題眼的發(fā)現(xiàn)在于,框圖中甲可以通過反應生成乙,乙也能通過反應生成甲,即甲和乙互為生成物。此題考查學生對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和物質轉化知識的熟練程度,即能否快速判斷乙為碳酸或碳酸鹽,這是解題的關鍵。接下來,教師需要提醒學生利用題干描述“甲與過量的丙,乙與過量的丙兩兩反應的所有產(chǎn)物相同”,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也能與堿性物質反應,如果推斷丙為水,則乙和丙不能發(fā)生反應,故丙為堿性物質;再次聯(lián)系物質間的反應,甲和過量的丙反應生成碳酸鹽和水,則乙只能為碳酸,從而否定碳酸鹽。此題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挖掘框圖中的隱蔽信息,即以互為生成物的物質為突破口,通過回顧與二氧化碳的相關化學反應,抽絲剝繭地將物質間的轉化關系清晰展現(xiàn)。
2.以物質的特征組成為突破口
對元素的直接考查,在框圖型推斷題中主要體現(xiàn)在物質的組成上,如具有相同元素組成的氣體是CO2和CO,具有相同元素組成的液體是H2O2和H2O等,或者根據(jù)題干已給的原子個數(shù)比、質量比及元素組成來推導物質。在復習時,教師要善于總結,讓學生發(fā)現(xiàn)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使之成為解題的輔助條件。
例2 (2018·江蘇南京)圖中A~M是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且分別由H、C、O、Na、S、Cl、K、Fe中一種或幾種元素組成。B、C、E、F、M均由兩種元素組成,B中兩種元素質量之比為7∶3。固態(tài)E叫作“干冰”;A、D、H均由三種元素組成,H在實驗室可用于制取氧氣;G是焙制糕點所用的發(fā)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圖中“—”表示兩端的物質間能發(fā)生化學反應;“→”表示物質間存在轉化關系;部分反應物、生成物或反應條件已略去。
(1)寫出化學式:G? ? ? ,B? ? ? 。
(2)寫出H→I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 ?。
(3)寫出A與D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 ? 。
這道題中物質較多,可以先從物質的特征用途或制取方法入手,推導出顯而易見的物質,如E為CO2,G為NaHCO3,H為KClO3,并很快推導出I為O2。隨后,觀察框圖中物質的反應,NaHCO3與F反應能生成CO2,結合題干“B、C、E、F、M均由兩種元素組成”,推出F為HCl。至此,不少學生的思路會停頓,不知道如何用題干條件“B中兩種元素質量之比為7∶3”來推導B。此時,教師可以提醒學生把B和F聯(lián)系起來,B能與F(HCl)反應,且含有兩種元素。這樣,學生就迅速展開有關HCl的知識網(wǎng)絡,將有關HCl的化學知識遷移應用,初步推導B是一種金屬氧化物,打開了解題的突破口,最后用7∶3來驗證B為Fe2O3。雖然題干中給出的原子個數(shù)比、質量比等無法直接推導,但運用逆推法就能確定物質的元素組成,從而推導出物質。所以,有效掌握這種解題技巧,可以越過框圖中的復雜程序,簡便、快捷地解決問題。
此外,我們還可以用物質的特征顏色、物質的俗名、典型反應條件等進行解題。實踐中,教師應注重例題講解對學生的啟發(fā)引導,使他們積累更豐富的推理經(jīng)驗;要鼓勵學生對框圖型推斷題進行反思和交流,汲取靈感,內化經(jīng)驗,提高信心,以更好地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