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摘要:非遺文化校本課程應該在手工技藝類項目中多加關注。勞動教育與非遺文化的結合,既能將非遺文化傳承的更加全面,又能促進勞動教育的立體發(fā)展。本文從課程目標,課程實施,課程評價方面,描述我校如何開展勞動教育視域下的非遺校本課程建甌“唱曲子”。
關鍵詞:勞動教育;非遺文化;校本課程;建甌唱曲子
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法》第三十四條“學校應當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規(guī)定,開展相關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教育。”提出了學校必須為傳承非遺文化進行教育活動。因此我校開展了“非遺進校園”活動,將建甌市本地戲曲“唱曲子”引入校本課程中。
教育部2020年在關于“非遺進校園”工作常態(tài)化建議中答道,“非遺進校園”工作要常態(tài)化、持續(xù)化,可見“非遺進校園”接下來不僅會持續(xù),而且將會進入到學校的日常教學活動中。但“非遺進校園”在藝體類非遺文化中有許多的研究案例,可是在手工技藝類,以及非遺文化的配套技藝上鮮有教師及學校關注。傳承者不應該是僅僅局限于文化最亮眼的部分,而應該是完整的關注到非遺文化的整體。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diào)“整體優(yōu)化學校課程設置”,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大中小學設立必修課程和勞動周,同時強調(diào)其他課程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nèi)容和要求”。而手工技藝類非遺校本課程的建設,既可以讓非遺文化的傳承更加全面,也可以引導教師將本土文化與本土勞動教育進行有機結合的探索,促進勞動教育的立體發(fā)展,探索勞動教育的育人能力。
一、課程目標建設以勞動素養(yǎng)為宗旨
課程目標為課程的行進起到了引導式的作用,在國內(nèi)許多非遺校本課程的研究者,也都是以目標建設作為課程的方向標。指向勞動教育的非遺校本課程在落實非遺教育目標的基礎上,更注重融入新時代勞動教育要求,在文化傳承中更關注學生的非遺實踐創(chuàng)作,注重勞動觀念樹立、勞動能力培養(yǎng)、勞動精神培育、勞動習慣和品質(zhì)養(yǎng)成。
在非遺文化“唱曲子”手工技藝校本課程的目標設定中,我們立足于勞動教育的核心素養(yǎng),做出了如下設定:
1.了解、熟悉小竹板與扁鼓等建甌“唱曲子”的伴奏樂器。
2.體驗竹制品制作工廠的竹制品制作過程。
3.學會小竹板、扁鼓的制作技藝。
4.能夠創(chuàng)意設計新時代小竹板與扁鼓。
5.制作小竹板,扁鼓等,為校本課程提供樂器。
校本課程授課教師以目標為導向,對課程進行動向引導,生成設置,有效的將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培育滲透于非遺文化為主題的校本課程中。
二、課程實施建設以勞動創(chuàng)作為核心
勞動教育一定要解放孩子的雙手,讓勞動教育落實到動腦動手,手腦結合中,以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根據(jù)非遺文化“唱曲子”為主題的手工技藝類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目標,本課程的實施通過微課導學,課堂教學,家校互動,社團活動,基地練習等多種活動,充分豐富孩子的勞動創(chuàng)作體驗經(jīng)歷。
1.豐富課堂教學活動
教師通過精彩的建甌“唱曲子”視頻唱段引入課堂,讓孩子通過觀看視頻,回味非遺校本課程中藝術類課堂學習到的唱法,孩子們自然注意到除了藝術人精彩的演唱外,樂器的作用也頗為重要。以任務式問題推進孩子們通過“觀,思,查,論”等同伴合作式學習方法,探索建甌“唱曲子”獨特樂器的組成和作用,猜想它們的制作方法,并通過網(wǎng)絡完善自己歸納的制作方法。遵循現(xiàn)實制作類勞動中,先創(chuàng)作設計再實踐的客觀過程,也摒棄了傳統(tǒng)制作類活動的課堂枯燥講授。
2.密切家?;踊顒?/p>
國內(nèi)大多數(shù)學校教育中的勞動教育課程在實施過程中都極大的受限于學校無法建立完整有安全保障的勞動場所。且對于未成年人,還需要在勞動過程中注意勞動安全,而學校教師無法做到實時對大班制每一位學生的監(jiān)控。但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家庭有相對安全的勞動場所,并且有家長可以為學生進行有效的監(jiān)護。通過“曉黑板”+“釘釘會議”平臺,教師指導勞動要領,學生可以在家里實時的與同學進行互動,交流勞動過程中的所感所想,豐富創(chuàng)作的思維擴展。
3.充實動手創(chuàng)作活動
勞動教育的動手活動也不僅僅局限于小型的家庭環(huán)境,我國的手工業(yè)已經(jīng)基本實現(xiàn)機械化,學生體驗機械化的制作過程更符合實際國情與將來的社會勞動需求?;诨匦5闹С?,在學校設立非遺“唱曲子”樂器制作社團,并建設小型操作工坊。在學校勞動教育基地,竹制品工廠中為學生爭取實際接觸工廠機械的機會,親歷制作過程,體會真實的勞動創(chuàng)作。
三、課程評價建設以勞動技能為核心
目前許多非遺校本課程評價在體系上都不夠完整,邏輯上的缺失使課程的影響不明確,持續(xù)性和常態(tài)化也得不到保障。學習任務驅動式評價貫穿在本非遺校本課程學習的過程,放棄單一的教師評價,用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家長與社區(qū)參評, 來推動非遺校本課程教與學全面真實地有效開展。從學習過程、勞動學習態(tài)度、創(chuàng)作作品、展示展演四個方面,通過表現(xiàn)性評價和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在關注非遺作品、成果展示的同時,更關注學生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勞動學習態(tài)度和技能技法,重視課堂上學生學習經(jīng)驗的交流評價和成果展示評價,拓展學校、社會非遺創(chuàng)作和成果展示,進行勞動習慣小標兵、非遺小傳承人評選活動,激勵學生學習非遺的熱情。
勞動教育視域下的非遺校本課程,可以促進學校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是一條新的道路。非遺文化與勞動教育互相促進,學生在傳承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同時,體悟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艱辛,達成文化育人、勞動育人的目標。
勞動教育視域下的非遺校本課程的建設還在課程資源、教師培養(yǎng),教材編寫與器具配套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本校將繼續(xù)探索有效的課程建設策略。
參考文獻:
[1]趙守卿. 勞動教育視域下非遺校本課程的建設與實踐 [J]. 現(xiàn)代教育 ,2021,(10):31-35.
[2]趙守卿. 勞動教育視域下非遺校本課程的建設與實踐 [J]. 現(xiàn)代教育 ,2021,(10):31-35.
[3]林加.中小學“非遺進校園”課程的研究現(xiàn)狀與反思[J].非遺傳承研究,2021,(1):22-27.
*本文是福建省建甌市2019年度教育科研立項課題“非遺文化“唱曲子”校本課程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B19095)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