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司廣
摘 ? 要:圍繞發(fā)展和提升學生對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力,從“言”和“意”引領學生從信息提取走向形式理解,從形象認知走向意象感悟,從感知積累走向靈活運用,從遷移借鑒走向個性創(chuàng)意,可以讓他們的表達更具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關鍵詞:語用能力 ? 言意共生 ? 積累表達 ? 個性創(chuàng)意
發(fā)展和提升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交流、溝通的能力,是我們語文教師的基本使命。針對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既離不開“語”(富有情感色彩的口語表達),也離不開“文”(所要表達的意思)。筆者認為,我們的語文教學,需要重視對學生表情達意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的語言表達富有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一、“言意共生”表達力的實踐基礎
回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促進學生“言”和“意”的同步發(fā)展,提高他們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實踐能力,需要我們教師充分發(fā)掘“教材例子”中的表達形式,根據(jù)學生的認知和表達的需要,生動活潑地“開花”“結(jié)果”。
(一)語用實踐須在具體的語境中
語言文字的運用實踐,離不開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教師和學生一起閱讀課文,就是在充滿文學色彩和書面語言的專門語境中,運用高于日??谡Z的表達方式,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編者對話。這樣基于課文的語言表達實踐,對迅速提高學生的“言意共生”的語用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對話、生生對話,應該努力脫離日常閑聊式的語言表達,盡可能以清晰的思維、合理的邏輯、鮮活的詞匯,來進行彼此之間的交流,從而促進學生精神、文化的成長,發(fā)展他們的審美能力和語言的表達力。
(二)語用實踐須從兒童立場出發(fā)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非常重視,要求教師的教學要堅守兒童立場,一切教育教學行為都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因此,在圍繞課文的語境,組織學生進行語言文字運用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給處于低位的學生搭建學習支架,讓他們在一步步的認知、理解、體驗、感受中,觸摸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從而“找到屬于自己的句子”。
二、“言意共生”視角下的語用指向
對長期生活在母語交流與表達氛圍中的學生來說,將自己的意思傳遞給他人并不是什么難事,但在追求運用豐富、生動的詞匯進行書面形式的表達目標中,那些極簡的口語,在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上,卻顯得那么蒼白。因此,發(fā)展和提升學生的語用素養(yǎng),需要教師帶領學生在“據(jù)意擇言”“言以表意”中來回思考、實踐,從簡單的“說什么”到“怎么說”,從而掌握語言表達的基本規(guī)律,積累豐富的語言表達形式,增強語言表達的效果。
在語文教材中,每一篇課文都經(jīng)過了編者認真的編選,其在語言表達上都堪稱完美的典范。在組織學生與這些規(guī)范、嚴謹?shù)恼Z言親密接觸時,教師要清楚該教什么,怎么教。學生需要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當然,這種置于課文語境的學習,不能過度地脫離學生的生活,在口語與書面語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是教師必須具備的教學智慧。
不可否認,因為作者的閱歷、生活的時代背景等,很多課文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距離較遠。因此,在以課文為例子進行語言文字指導的過程中,教師很多的經(jīng)驗都會變成靜態(tài)的陳述性知識,而非程序性知識。這樣會導致學生學得辛苦,教師教得別扭,至于學生能不能很好地運用,就更是難確定。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從“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努力讓文本語言與學生語言無縫對接,進而培養(yǎng)學生靈活地運用詞匯的能力。
三、“言意共生”的表達力提升策略
歌德說:“藝術作品的內(nèi)容人人都看得見,其含義只給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對于大多數(shù)人是一個秘密?!痹从谏钣指哂谏畹臅嬲Z言的表達,需要我們教師做有心人,帶領學生在“言—意—言”的感悟中,解碼語言文字符號,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力和感染力。
(一)從信息提取走向形式理解
面對一份閱讀材料,教師都習慣性地去關注它說了什么。事實上,在大多數(shù)語文課堂上,也都少不了這樣的“提取信息”的檢查、反饋環(huán)節(jié)。但作為以語言實踐為中心的語文課堂,學生需要關注的不僅是課文說了什么,而是怎么說清楚的。
以統(tǒng)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19課為例,這篇課文的開頭,以少有的、表白的形式將學生帶入故事的開篇。本單元安排的習作《記一次游戲》,恰恰是與本課題材相似的描寫活動經(jīng)歷的文體。如果教師忽視了本課開頭的寫法,學生在進行單元寫作時,還會一成不變地寫出“今天,我們做了‘一二三木頭人’的游戲”“下課了,同學們紛紛走出教室,來到操場上做自己喜歡的游戲。我和伙伴們玩的是跳格子的游戲”“星期天上午,我和小軍、小華約好去廣場放風箏”等這類交代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蒼白式開頭。
因此,在細讀這篇課文的開篇部分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問題:(1)讀了課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2)如果讓你給這件事情重新開個頭,你會怎么寫?(3)你能把“星期天上午,我們玩了‘三人兩足’的游戲”這樣的開頭改成課文的方式,把自己對這個游戲的喜愛寫出來嗎?這樣的循序漸進,學生從“言”到“意”,從對內(nèi)容的感知到對形式的理解,輕松地學會了一個新的作文開頭的方式。比如,有一位學生因為腳受了傷,所以他這樣寫:“最近一段時間,大家都迷上了‘一二三木頭人’的游戲。每到下課時,同學們都三五成群地走出教室,以最快的速度組隊、玩耍??粗』锇橛直挠痔?,我真是羨慕,多想跑出教室,在人堆里感受那份喜悅啊!”這個開頭,迅速引起了班上學生的關注,他們紛紛表示:“你快好起來??!我們會在第一時間找你玩?!?/p>
(二)從形象認知走向意象感悟
每一篇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會塑造出一個個鮮明的形象。教師帶著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味,去感受“生動的形象”“關注他們的命運或者喜怒哀樂”“表達對他們的喜愛、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如此,學生能從這些形象、景象、物象、事象、意象的感悟中,漸漸習得塑造形象的方法與策略,進而寫出“言意共生”的文字。
比如,統(tǒng)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少年閏土》一文,作者通過與閏土的相識相知的記述,塑造出一個活潑機靈、見多識廣的鄉(xiāng)村少年的形象。這樣的表達方法,無疑值得學生去品味、感悟。在教學中,筆者圍繞單元語文要素“通過一件事情寫一個人,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引導學生學習寫人和表達情感的方法,在對形象的感悟中促進“言意共生”:(1)課文采用倒敘的方法,先回憶了一個看守瓜田的少年。讀了這一自然段,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少年?(2)魯迅寫閏土的外貌時,重點突出了哪些內(nèi)容?為什么沒有詳細地寫他的衣著、身高、體型,還有五官?(3)在與閏土交往的過程中,魯迅聽到了哪些新鮮事?有什么反應?對這些反應的描寫能不能省略?學生在細讀文本與捕捉、分析相關信息之中,內(nèi)心漸漸樹立起閏土的形象,并形成這樣的共識:人物的外貌描寫,不需要面面俱到。課文中的閏土,戴著氈帽,套著銀項圈,這是作者沒見過的裝扮,也是少年閏土與眾不同的特定模樣,當然有必要寫,但那些與常人相似之處,就沒有必要一一交代了?!跋罅t言達,象活則意生?!苯處熢谝I學生從言會意、“尋意習言”的實踐中,能夠發(fā)展他們的語用能力。
(三)從感知積累走向靈活運用
在學生閱讀、理解、感悟了語言的種種形式后,教師要及時進行隨堂性的小練筆,讓學生及時鞏固、沉淀、積累語言,為今后的運用奠定堅實的基礎。
比如,在教學《珍珠鳥》(統(tǒng)編版五年級語文上冊)時,筆者引導學生關注文中對珍珠鳥活動的描寫,體會作者對它的呵護和喜愛,然后讓學生回憶自己與身邊小動物相處的經(jīng)歷,模仿作者的表達形式,試著寫一小段話。很多學生采用了“起先、隨后、漸漸、然后”這些表示先后順序的詞語,一名學生這樣寫道:“小狗貝貝來到我家時,對一切都非常好奇,總喜歡用爪子去碰一碰、用身子去蹭一蹭物體。有一次,它對我的大型奧特曼玩具特別感興趣,起先對這個比它高得多的家伙還有一點恐懼感,對我也不是那么敢靠近,所以只是在遠處盯著看。后來,它見奧特曼沒什么反應,我也沒趕走它,就慢慢地靠過來,一會兒聳起鼻子嗅嗅,一會兒豎起毛茸茸的尾巴在我手背上晃動,一會兒用自己胖乎乎的身子蹭蹭奧特曼的大長腿……”
當學生到了高年級時,即時語用練筆應從片段的仿寫轉(zhuǎn)為整篇的構(gòu)思、布局。比如,在教學了《盼》(統(tǒng)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之后,筆者先讓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繪制出思維導圖,體會作者圍繞中心意思選材的方法,然后試著就自己的某次經(jīng)歷,進行素材的遴選、中心思想的確立,完成寫作提綱的擬定。一名學生圍繞自己參加長跑比賽的經(jīng)歷,選擇了這樣的幾個事例:(1)老師選人,我毛遂自薦;(2)賽前主動訓練;(3)訓練過程中偶爾偷個懶;(4)爸爸媽媽對我的比賽很關心;(5)比賽當天,老師鼓勵;(6)發(fā)令槍響,我全速前進;(7)兩圈以后,邁不動步;(8)同學加油,挨到最后;(9)比賽沒有拿到名次……筆者給他提供了折線式心理變化圖,引導他確立一個中心思想。最后,他選擇了“要想把事情做成功,光憑熱情還不夠,還需要等量的汗水”這一中心思想,參照《盼》一文的記敘方式,將整件事情詳略得當、情真意切地表達出來。
(四)從遷移借鑒走向個性創(chuàng)意
不管是閱讀品悟,還是表達交流,這些都屬于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因此,教師不能以統(tǒng)一的模式、特定的思想去禁錮學生的靈性,扼殺他們的創(chuàng)意,而應釋放他們的天性,讓他們敢說真話,讓表達真正成為他們心聲的傳遞、情感的傾瀉。這樣,課文提供的語言形式,才能真正內(nèi)化為學生表達的需要,才能烙上學生個性化的印記,成為屬于他們的語言表達方式。
比如,在教學了《四季之美》(統(tǒng)編版五年級語文上冊)之后,筆者引導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對課文進行創(chuàng)造性改寫:“夏天最美的是清晨,皎潔的月亮還斜掛在西方的天空,東方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魚肚白,天地之間一片干凈、澄明。夜的涼氣仍在身體周圍環(huán)繞,太陽的熱浪還沒有抵達,鳥兒清脆的歌聲,伴著早餐的陣陣香氣,讓人的心情格外舒暢?!?/p>
“言意共生”是一種教學理念,它打破了一味追尋“意”的解讀平衡,構(gòu)筑了在文本語言文字叢林中走進走出、走一個來回的新解讀平衡。“語言是思維的外殼。”由“言”到“意”的轉(zhuǎn)換過程就是語言的理解過程(聽與讀);反之,由“意”到“言”的轉(zhuǎn)換過程就是言語的生成過程(說與寫)。聽、說、讀、寫能力的形成過程就是“言”“意”不斷轉(zhuǎn)換共生的過程。任何文本都是以一個最佳的表達形式呈現(xiàn)在每位讀者面前的,文本是不可能離開形式而存在的。在西方接受美學理論中,文本的表達形式直接影響著文本在讀者頭腦中有效意義的形成。“言意共生”的語文課堂,必然是對文本理解和表達方式理解的雙重獲得課堂。
參考文獻:
[1]孫迪.《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研究述評[J].課外語文,2020(4):73-74.
[2]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選介)(實驗稿)(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02(4):25-29.
[3]周有利.回歸言意教育的“生命家園”[J].小學教學設計,2017(Z1):10-13.
[4]曹衛(wèi)星.“語用型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研制和編排[J].教學與管理,2019(8):33-35.
[5]顧穎穎.明明白白教語文——基于學習目標設立的課堂評價[J].小學語文教學,2015(10):56-57.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塔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