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林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各界越來越重視體育教學。在中學體育教學中,要轉變以往的“放任”式的教育模式,以更科學的方法指導學生獲得體育知識和技能,使他們養(yǎng)成正確的體育觀念,從而為他們未來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實際操作中,中學體育教師可以采取“學、練、賽、評”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真正做到學中練、練中賽、賽中評、評中學,從而達到對學生體育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關鍵詞:學練賽評;高中體育;課堂教學
前言
新課程改革要求體育教育以“教會、勤練、競賽”為重點,實現(xiàn)課堂內外一體化,促進推動以教定學向以學定教的轉變,促進學生體育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在高中體育教學中,通過“學、練、賽、評”的教育,使學生在體育教學中實現(xiàn)精準學習、高效實踐、目標競賽、質量評價,促進學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體育技能素質,并能引導學生形成終生的體育觀念,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高中體育實施“學、練、賽、評”的價值
1、實施“學、練、賽、評”是實現(xiàn)體育核心素養(yǎng)的根本方法。在新的課程標準中,對體育教育目標、發(fā)展趨勢、運動項目、教學方法、學習評價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對于“學、練、賽、評”,主要是指老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運動知識的過程中,使他們能夠通過比賽、評價等手段達到運動知識和技能的統(tǒng)一,從而為學生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奠定堅實的基礎。
2、開展“學、練、賽、評”活動,可以充實高校體育學科的單元教學。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單元教學是一種全面的體育教學,而在實際教學中,有些體育教師會針對體育項目,將其分為若干單元,從而影響到體育教學的連續(xù)性。通過實施“學、練、賽、評”,可以豐富單元教學的內容,把各種運動技術的動作組織起來,使傳統(tǒng)的單元教學模式發(fā)生變化,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體育技術的內涵,從而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
3、實施“學、練、賽、評”可以豐富體育課堂的教學內容。在中學階段,除了報名參加體校的學生之外,體育課程是不作為學生的必修課,因此,在體育課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低,甚至會在體育課上進行一些其它的活動。而在過去的體育教學中,老師們大都是圍繞著一個體育項目來進行,老師只是簡單的給他們講解一些運動技巧,再由他們自己去做,這不可避免地會對他們的體育學習產生一定的影響。實施“學、練、賽、評”之后,老師要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學、練、賽、評”等教學活動,使整個體育教學更加充實,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體育學習積極性。
二、高中體育“學、練、競、評”課堂教學策略
1、體育教學中“學”的有效設計
首先,保證學生的學習信息能夠準確獲取。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自身示范動作的標準、規(guī)范、美觀,講解要到位。如果教師在演示動作上有一定的困難,可以使用視頻演示。 同時,教師還需要總結出關鍵的運動技能,并用一些詞、詞或順口溜來引導學生的記憶,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運動技能。
其次,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給予足夠的重視。在明確了學習目的之后,教師要用激動人心的語言來激勵和引導他們,使他們能夠充分地調動他們的體育學習熱情,使他們能夠正確地對待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對消極的學生,要給予鼓勵,避免公開批評,要弄清學生不積極的原因,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性。
最后,“學”的時機要適度向前推進。在實際操作中,中學體育老師在進行體育教學時,可以把“學”和“預備”相結合,使學生更容易地了解。如武術、體操類組合動作的教學,老師可以把其中的關鍵動作分解為容易掌握的誘導動作,使學生在事先做好準備。比如武術運動中的“平掄斜劈”動作,老師在訓練前引導學員進行平掄棍、斜劈棍等動作,讓學生掌握動作路線和發(fā)力方式,而在球類運動中,老師要求學生盡早與球接觸,并將復習內容與新學內容相結合,比如籃球行進中的單手灌籃,在預備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進行緩慢的運球,聽口令,學著上籃的步法。老師在“學”中指導,使“練、賽”的時間更長。
2、體育課上“練”的優(yōu)化設計
中學體育“學”和“練”關系密切,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學生要學會各種運動技巧,就必須進行體能訓練。在體育課中,從老師的示范講解、視頻、掛圖等直觀的展示中,學生就已進入“學”的狀態(tài),“練”的起點是“學”。把“學”看成是從老師那里獲取知識、方法和技能的過程,“練”則是對知識的不斷加強和加強,教師要結合教學要求,設計一套能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練”的鞏固性動作,以便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在“練”中,老師可以通過自主練習、小組練習、合作練習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同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角色轉換。在學生練習之前,老師要確定學生的練習的基本方法;團體訓練要定要求,定規(guī)則,定高度。
對于高中生來說,由于身體水平的差異,以及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差異,教師在設計練習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情況,根據(jù)學生的身體狀況在不同的層面設計不同的練習內容,讓學生在練習中感受到身體學習的樂趣。此外,教師需要合理設計練習負荷。新課程標準提出,體育課每節(jié)課的運動密度不低于75%,運動密度不低于50%。在實踐中,高中體育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應按照該標準設計課堂負荷;同時,還需要規(guī)范課程類型、教材、學生具體情況的設計,不能盲目追求高指標。在“練習”階段,教師還需要在鞏固學生所學技術動作的基礎上,設計一些核心組合動作進行練習,以保證學生練習的有效性。
3、體育課上“賽”的設計
“賽”是通過“練”來獲得和鞏固所獲得的技能,中學體育老師在教學中要注意,不能為了“賽”而走過場,“賽”的重點在于鞏固學生所獲得的技能,培養(yǎng)團隊合作能力,搭建展示自己的舞臺,而“賽”則是檢驗學生的成績。對于高中生而言,“賽”符合學生的競爭意識,可以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在競賽中,老師要充分掌握比賽的時間,使學員能夠更好地掌握技術運用。比如在籃球運動中,“單手肩上投籃”,當學生掌握了動作之后,老師就可以指導學生進行3對3的競賽,只有在行進時肩膀上的投籃動作中,才能獲得最終的分數(shù)。通過開展體育教學活動,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此外,在“競賽”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競賽的公開性。教師要有創(chuàng)新思維。比賽中難免有贏家和輸家,但教師不要過分強調“贏家和輸家”,讓學生有輸有贏,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輸贏觀念。同時,比賽還體現(xiàn)了同學們團結協(xié)作、遵守規(guī)則的體育精神,教師要抓住比賽機會,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成長。
4、體育課上“評”的設計
“評價”部分,主要是對學生的學習、實踐和比賽進行評價,重點掌握學生的體育鍛煉過程和整體效果,找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后續(xù)的“學、練、賽”的完善提供保障,因此,“評價”具有很強的綜合作用。在學習過程中,“評價”要從“快樂學習”入手,教師要用動機引導和互動來激活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同時,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動作要領和動作的方式來判斷學生的學習狀況。在“實踐與競賽”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注重根據(jù)學生的個體情況評價學生的運動能力和運動水平,督促學生不斷挑戰(zhàn)自我,促進學生運動能力的提高。
總結
總之,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實施“學、練、賽、評”教學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教學活動,它不僅能極大地提高中體育教學的教學質量,而且還能促進學生的終身教育理念。在實踐教學中,應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發(fā)展要求,靈活設置“學、練、賽、評”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練、賽、評”中不斷提升自己的運動能力,為學生全面發(fā)展提供了保證。
參考文獻
[1]李春林、唐鋒權.“學練賽”一體化視角下的體育課堂評價[J].中國學校體育,2020(7):115.
[2]董立. 高中體育課堂中分組教學模式的構建[J]. 課程教育研究,2020(12):165.
[3]蔣新成、錢明明.基于課程一體化視域下實施“學—練—賽—評”的策略[J]. 浙江體育科學,2020(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