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瑛
摘 要:伴隨著互聯(lián)網發(fā)展步伐的持續(xù)加快,信息技術被廣泛的應用到幼兒園教育教學中,尤其是幼兒園中的數學教學活動,不僅促進數學活動趣味性與知識性的進一步提高,同時也進一步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為幼兒營造優(yōu)良融洽的學習環(huán)境,有助于激發(fā)幼兒的數學學習激情與欲望,發(fā)散他們的數學思維,鍛煉與培養(yǎng)他們的優(yōu)良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與思考能力,進而為幼兒的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鋪墊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幼兒園;數學教學;信息技術;有效性策略
引言
在幼兒園的數學教學活動當中,教師要引導幼兒結合周圍的現實環(huán)境從中對有關理論知識進行認知與了解,切實帶動其學習激情與欲望,啟蒙他們的數學思維與概念,并教給他們利用簡單的數學方法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難題。為了提高教學有效性,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設備導入到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當中,進一步豐富幼兒學習形式,而且可以讓幼兒在多種情境中接觸數學、認知數學,進而對數學學科產生濃厚的探索欲望與好奇心。
一、創(chuàng)設數學情境,培養(yǎng)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數學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與晦澀,即使是幼兒園階段的教學仍舊如此。而幼兒的思維仍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并不能對抽象的理論知識進行了解。數學學習最核心的是培養(yǎng)幼兒的興趣,激發(fā)幼兒的數學學習激情與欲望,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設備絕佳的視聽成效,切實帶動幼兒的學習興趣。興趣也是推動幼兒積極學習、主動探究的催化劑,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吸引眼球的教學內容,最好搭配形象逼真、兒童兒歌以及色彩豐富的東西為主題,既可以帶動幼兒的多重審美感官,又能夠激發(fā)幼兒的學習激情,促使其滿懷動力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例如,當老師引導幼兒學習關于圓形的認識時,就可運用信息化手段將圓形的形狀加以展示,然后再根據小汽車、挖掘機、公共汽車上的輪胎展開生活化的教育,然后學校老師再運用信息化設備把這些車輪變換為三角形、正方形以及橢圓形,此時整個課堂上議論紛紛:“三角形怎么可以做車輪呢?”“我還從來沒有見過三角形的車輪呢,車子怎么跑???”這時老師就可給出問題:“車輪為什么變成別的形狀就跑不了呢?”幼兒便會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思考,對問題產生極大的好奇心,激發(fā)幼兒學習的動機。在這樣情況下,教師“趁熱打鐵”讓幼兒深刻了解圓的特征[1]。
二、引入信息技術,打造生活場景
實際生活與數學知識之間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在學前教育階段教師帶領幼兒參與教學活動的目標之一,也是提高幼兒的應用能力和水平,幫助幼兒認識到日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元素。老師可以通過現代的信息技術工具去創(chuàng)造生活化教學環(huán)境,讓幼兒從自身了解的事情入手,減少對數學學科的陌生性和排斥感,幫助幼兒在生活環(huán)境中自主的運用經驗去解決問題,提高孩子對數學知識的運用水平。
例如,在帶領幼兒認識人民幣的面額以及重量單位等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設備將超市中的圖片呈現給幼兒,并給幼兒展現出豐富多元的商品。隨后由教師設定的收銀臺進一步在教學活動中搭建生活情景,由小朋友輪流充當消費者,在信息技術所展現出的產品中選擇并計算自己所選擇產品的總價款。老師扮演收銀員對孩子所計算的商品價格進行了核算,并詢問孩子應該用何種面值的人民幣來結算,以加深孩子對人民幣的面值和重量單位等內容的認識,也要促使孩子對數學知識學習效率的提升。
三、巧用信息技術,突破活動難點
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教師時常會碰到一些教學重難點,對于這些教學重難點倘若利用以往理論講述的方法,很難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而通過借助信息技術設備能夠幫助幼兒更好的去理解與學習,切實突破教學重難點,有效達成幼兒園數學教學的目標。
例如,在“學習6、7”的活動中,活動重難點是引導幼兒復習6以內數的基礎上,嘗試著操作并理解7的形成,知道6加1是7。首先教師可以將“看數字拍手”的游戲導入教學當中,然后將“3、4、5”的數字知識進行復習,利用信息技術中的動畫去展示果樹,讓幼兒數一數果樹上一共有多少個水果?比如蘋果樹上有三個蘋果、桃子樹上有4個桃子、橙子樹上有5個橙子。隨后繼續(xù)展示有6掛香蕉的香蕉樹。隨后教師用希沃5的蒙層技術,加桃樹上的6掛香蕉增加到7掛香蕉,讓幼兒直觀的體驗到7,是在6上面加1。接著利用希沃5的課堂活動功能,設計趣味游戲,讓幼兒按照游戲的要求將數量是6、7的物體送回相應的地方,并且當場驗證幼兒操作結果,讓幼兒在愉悅的氛圍里掌握活動的難點。
四、借助信息技術,培養(yǎng)思維能力
在幼兒成長階段,幼兒的思維尚處于發(fā)展健全階段,所以對數學中的抽象知識學習起來難度較大,不能對其進行有效的理解與掌握,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設備將那些抽象且復雜的知識內容進行轉變,以更加直觀且生動的形式進行呈現,幫助幼兒更加細致且高效的思考,有助于其思維能力的進一步培養(yǎng)與提高[2]。
例如,在認識時間的學習過程中, 許多幼兒都感到有些困難,因為沒有辦法對分針與時針一圈代表的含義做出準確認識和了解,因此許多教師也會把實際的時鐘道具拿來教小朋友去認識時鐘,不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并不具有誘惑力,且教學效果也不理想。而面對這些情況,老師也可運用信息技術設備進行教育創(chuàng)設有故事的場景,帶著幼兒在時鐘的王國內漫步,引導幼兒對大鐘面加以仔細觀察,并完成分針圈、時鐘走一格的過程。鼠標單擊一次,幼兒們就發(fā)現分針走了個圈,而時鐘指針走過了一格,然后定格。而通過反反復復的單擊,當點擊到十二次時,小朋友們就會發(fā)現這樣的現象:原來分針已經轉動了十二圈,這時時針又轉動了一圈。利用信息技術設備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化為具體形象,削弱幼兒的知識理解難度,獲得行之有效的教學效果。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幼兒園教育教學當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設備展開數學教學活動,不僅能夠進一步豐富幼兒教學的形式與方法,同時也能切實挖掘幼兒的智力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能力,進而為幼兒今后的發(fā)展與進步帶來莫大的助益。
參考文獻
[1]魏玉萍. 淺談現代信息技術在幼兒園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 天津教育, 2021(17):2.
[2]尹文波.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方法研究[J]. 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 2020, No.135(02):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