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娜
摘 要:隨著新課程教育模式的不斷改革,教育行業(yè)開始不斷強化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加強對各階段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借助現代科技的優(yōu)勢,使傳統的課堂教學中逐漸融入多媒體、智慧課堂等新興輔助教具,在激發(fā)學生積極性和參與性的基礎上,不斷提升教學活動的效果和質量。然而有些教師缺乏對新興教具的合理應用,以致于對學生自我朗讀技能和自主思考能力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因此,本文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分析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下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探討優(yōu)化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技巧,為促進學生的朗讀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新課改 小學語文 朗讀教學 對策
朗讀教學作為小學階段語文教學活動的基本措施之一,通過借助語音誦讀的方式,生動形象地向學生傳達作者的寫作感想和情感,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再創(chuàng)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小學階段學生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伴隨著現代教育的大力推進,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應積極轉變自身的教學態(tài)度,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認真分析和研究當下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科學、合理的解決對策,了解朗讀教學對小學語文課程學習的重要意義,結合新課改地相關政策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完善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模式,從而促進教學活動的不斷改進和發(fā)展。
1 新課改視域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相關概述
1.1 朗讀教學模式的概念
在新課改視域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主要指教師要求學生運用洪亮的聲音對課程內容中的語言文字加以誦讀,通過對一篇文章的朗讀,理解文章內容的精義妙理,體會作者負載的思想感情和觀點。由于低年級缺乏對外界的真實體驗,良好的朗讀教學模式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普通話水平。充滿感情的朗讀文章,不僅可以規(guī)范學生的語感和表達能力,加深對文章的認識與理解,還能增加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促進各方面能力的思維進步。由此可見,朗讀教學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是激勵內在潛能最有效的方法與途徑。
1.2 新課程視域下朗讀教學模式的現狀
現代教育體制的不斷轉變,對小學朗讀教學模式提出了更加規(guī)范的要求。在現階段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有些教師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較深,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開展的過程中,依然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主,對學生朗讀缺乏正確的示范和引導,學生很難掌握科學的朗讀技巧和朗讀方法。同時,在相關教學活動的落實環(huán)節(jié)中,缺少具體明確的教學步驟和教學細節(jié),過于注重對教材內容的朗讀過程,忽視了對學生朗讀習慣的培養(yǎng),使學生的朗讀能力面臨較大的困境,最終引發(fā)了小學語文教學其他方面的一系列不良反應。
1.3 新課程視域下朗讀教學模式的重要性
新課改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各年級的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培養(yǎng)語感、感知整體、熏陶情感,朗讀既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按照新課改的相關理念,現階段的語文課程不能只局限于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還應將課堂延伸至現實生活之中。根據對不同文章的朗讀和感悟,陶冶學生的情感與情操,使其能夠對外界事物作出正確的解讀與表達。在朗讀的過程中,細致推敲文章的情調、韻味和內涵,思考作者寫作時的感受與心境。通過對文章恰當地朗讀,幫助學生了解文章的起承轉合,感受語氣、語調的起伏變化,力求精準地傳達出文章的“韻外之致”。由此可見,良好的朗讀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深度學習,提升自身的閱讀理解水平和語文應用能力,另一方面能夠幫助作者直觀地領悟到文章的意境與蘊涵,增強學生的美感體驗和欣賞能力,進而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2 新課改視域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2.1 缺乏對現代教育理念的正確認識
受傳統教育體制的禁錮和舒服,部分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標準并不熟悉,缺乏對現代教育理念的正確認識。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對學生朗讀方面的要求雖多,但學生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較低。由于多媒體教學軟件結合了聲音、視頻、圖像、文字等形式,使得原有抽象的語言文字變得生動起來,越來也多的教師將文學經典和課程內容集中在聲音圖像上,借助相關的背景音樂,引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朗讀,多媒體逐步成為現代語文課堂的基本教學手段,然而有些教師太過依賴于多媒體設備、智慧課堂等現代教具,在有關教材的朗讀方面,一味地采用多媒體進行聲音和視頻的示范,忽視與學生的有效溝通與交流,以致于有些學生雖掌握了朗讀的方式與方法,卻依然不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對課程內容缺乏深度地理解與掌握,難以形成深層次的鞏固與記憶,從而使教學活動很難達到預期的希望值。
2.2 學生缺乏充足的朗讀空間和時間
新課程改革政策的不斷滲透,讓不少學校開始意識到朗讀教學模式的重要性并設置了早讀等課程,為學生提供朗讀的時間?;蛘咴谡Z文教學的活動中,教師會預留出相應的時間供學生對課程內容進行朗讀和理解。然而在實際的教學環(huán)境中,朗讀教學常處于表面形式,有些學生看似在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教材朗讀,實則心不在焉,缺乏一定的目的性,沒有從內心了解到朗讀的真正價值與意義。在學校和教師提供的早讀和其他朗讀機會下,缺乏對自身的約束力,常出現注意力不集中、交頭接耳、濫竽充數的情況。同時,有些教師會采用朗讀教學模式太過自由,一味地開展教師示范朗讀和小組分組誦讀等,沒有為學生預留充足的朗讀空間和時間,朗讀教學活動缺乏適用性和合理性,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進行漫無目的、隨心所欲地朗讀,忽視了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感知與感悟,進而很難充分發(fā)揮朗讀的作用,不利于提升教學活動的效率和質量。
2.3 朗讀教學模式缺乏針對性和規(guī)范性
根據相關的調查研究顯示,當下的語文課堂學習中,教師采用的朗讀模式基本以齊讀、通讀、選讀、精讀為主。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朗讀太過機械化,認為只要聲音大便是有感情的朗讀,以致于整篇文章的朗讀缺乏抑揚頓挫的感覺,無法真正認識到文章內容深層次的含義和作者想傳達的情義。有些教師采用的朗讀教學模式缺乏針對性和規(guī)范性,沒有對不同學生進行專業(yè)的朗讀指導。在遇到朗讀技巧方面的困難時,學生會情不自禁地對原有的朗讀方法生搬硬套,忽視了朗讀本身傳達文章內涵的基礎功能。另外,在開展小學階段生字識讀、生詞造句、詞匯運用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布置了大量的作業(yè)和練習,加上考核主要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記憶情況為標準,缺乏對有關知識運用方式的重視。長此以往,學生逐漸喪失對語文學科的喜愛和興趣,對相關的課程內容學習產生了抵觸心理,進而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造成十分惡劣的影響。1E62B6AA-AB8E-414B-A624-0D0C6B7CAD7A
2.4 朗讀評價和課堂關注不全面
相較于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而言,學習能力較弱、成績較差的學生受到教師的關注度較低,有些學生迫切渴望通過提升成績來證明自己。一旦教師對其忽視或不夠關注,這類學生便會出現逆反心理,擾亂課堂、敷衍作業(yè)、厭學的情況屢見不鮮,導致整個班級處于一片混亂的狀態(tài)。因此,教師必須根據新課改的相關指標,加強對學生評價和課堂關注力度。理解和尊重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的差異,采用具體、適用的評價標準。在小學語文的日常教學活動中,時常把“你很棒”、“你很好”、“你很優(yōu)秀”等鼓勵性的語言掛在嘴邊,對學生的朗讀結果給予實時地鼓勵和表揚,切實從根源上促進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喜愛程度和朗讀興趣。
3 新課改視域下優(yōu)化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方法的具體對策
3.1 強化現代教育理念,了解學生的認知差異
現階段,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主要目標就是生字的識讀與生詞造句以及應用。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必須明確課程內容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強化現代教育理念與觀點,了解和清晰學生的認知差異,設置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課前導入引出相關的課程內容,比如,動畫片、視頻、音頻、謎語等,讓學生明白不同字詞之間的練習。在生字詞的運用過程中,與實際的生活相關聯,激發(fā)學生的感性認識。同時,明確小學階段不同年級朗讀訓練的要求與側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訓練和練習,時刻謹記朗讀的過程就是對文章內容咀嚼、吸收、消化、儲備的過程,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習水平,開展多樣化的朗讀活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使朗讀的開展工作更加高效合理。
3.2 加強朗讀與指導的有效結合,拓寬學生朗讀的渠道和方式
新課改視域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活動的開展,不僅要強化現代化的教學理念,還應加強朗讀與指導的有效結合,拓寬學生朗讀的渠道和方式,給予學生充足的空間和時間進行朗讀訓練。對于基礎較弱、各方面理解能力較低的學生,教師應該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將相關的基礎知識進行細化和反復講解,認真觀察學生在接收知識時的狀態(tài)和問題。據學生實際的學習效果,開展有針對性地朗讀訓練,幫助學生掌握和鞏固基礎知識。除此之外,在開展課堂學習時,教師應需要以現實生活為前提,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鼓勵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文章內容所表達的觀點與道理,切身實地感受作者寫作時的狀態(tài)與心情,使其能夠不知不覺地提高自身的朗讀能力。在對不同題材文章的朗讀教學中,采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想象力,使其邊讀邊思考文章的中心內涵,深化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共情心理,促進學生盡快掌握具有個人風格的朗讀技巧。
3.3 優(yōu)化教學模式與方法,采用多樣化朗讀形式
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活潑好動、記憶力好、好奇心強、模仿能力高的特點,對教師日常行為有較強的向師性。因此,新課改要求教師必須優(yōu)化教學模式與方法,深入剖析當下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采用多樣化朗讀形式加以修正和創(chuàng)新,及時指導學生的朗讀情緒和朗讀技巧,重視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全過程。目前,小學階段語文朗讀教學具體表現為以下的幾種形式:第一,教師的范讀。針對學生朗讀不到位和情緒不飽滿的情況,范讀是指導小學生朗讀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由于小學生的生字詞儲備量有限,對語句的斷句、語調、語速的把控不當,很難充分表達出作者的真實情緒和情感,因此,教師的示范朗讀則顯得尤為重要。第二,領讀。無論是好學生還是差生,都喜歡在課堂上或者日常生活中表現自己,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性,充分發(fā)揮榜樣的作用,選擇朗讀技能較強的學生擔任課堂學習中的“小老師”,在此基礎上教師隨時關注不同學生的朗讀狀態(tài),及時糾正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出現的錯誤。第三,思讀結合。所謂的思讀結合,其實就是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給予學生邊讀邊思考的機會,讓學生獨立思考文章的內涵,充分調動每位學生的閱讀積極性。第四,分角色扮演。當面對課程內容較為復雜的文章時,分角色扮演的朗讀方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正確識讀字詞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的邏輯知識框架,進而提升教學的良好效果。
3.4 轉變朗讀評價方式,關注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新課改的深入,要求教師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轉變傳統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日常學習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考察與評估,確保評價的合理性、針對性和客觀性,尊重學生能力上的差異,采用分層式的評加體系。比如,生讀生評、生讀師評等。在學生對某一資料的朗讀結束后,依據學生自身的朗讀實力,進行有針對性的詳細評價。針對學生的出現的紕漏和問題,及時進行適當的點撥和鼓勵,引導學生快速掌握朗讀的技巧和規(guī)律,不斷促進朗讀能力的進步與發(fā)展。
4 結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仍存在諸多弊端,朗讀教學作為當下最流行的基礎教育方法,必須具備一定的科學性、合理性、客觀性以及實用性。針對不同學生的發(fā)展特質和認知差異,對學生朗讀的結果進行有針對性地指導和評價。教師在運用朗讀教學方式時,需要明確具體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流程,清晰教學工作的側重點和要求,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保證朗讀技巧的科學化與合理化。采用多元化的朗讀形式,激發(fā)學生主動朗讀的積極性和熱情,進一步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效率,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林曉丹.新課程理念下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的思考[J].科技風,2020(04):39.
[2] 孫旭升.新課改視域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常見問題及對策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5,1(06):115.
[3] 鄭如意.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現狀與解決途徑[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5,12(04):244+246.
[4] 司香菊.新課改視域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試題與研究,2019(19):161.
[5] 劉長河.淺議新課改視域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亞太教育,2016(24):16.
[6] 黃玉梅.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6(19):105.1E62B6AA-AB8E-414B-A624-0D0C6B7CAD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