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松
摘 要: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學科教學中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高中歷史作為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開闊學生眼界的重要學科,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教學內容的綜合性和指向性。所謂文史不分家,為高中歷史的教學開辟了新的渠道和方向,把文學史料和歷史教學進行充分的融合,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進一步推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基于此,文章從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出發(fā),探究高中歷史文史融合的材料閱讀教學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高中歷史;文史融合;材料閱讀
進入新時代以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不斷深化,需要高中階段的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歷史,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和思想,形成對現(xiàn)代社會的正確認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養(yǎng)成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思維和能力。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重視材料閱讀教學的重要性,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的方式方法,以歷史教學為根本,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在強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理解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歷史綜合素養(yǎng)。
一、概述
(一)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內涵
新時代下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關鍵所在。核心素養(yǎng)的本質是基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所提出來的教學目標,最根本的原則是保證教學的科學性和時代性,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學生各個方面能力的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提出的根本目標是讓教學從外在的形式回歸到學生的身上,把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放在學生個人思想和能力的成長方面,為學生學習的全過程服務。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就是“立德樹人”,更具體的就是以學生為本,讓教育更加符合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更加貼合時代的發(fā)展脈搏,幫助學生養(yǎng)成一定的思維判斷能力和問題處理能力,真正實現(xiàn)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
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基于歷史學科的素養(yǎng),是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歷史知識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讓學生對歷史的認知更加全面和客觀?,F(xiàn)階段很多一線歷史教師在平時的歷史學科教學實踐過程中,迫于高中階段學生的升學壓力,在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上都比較單一,片面地講述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忽略了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和學習效果,導致學生對歷史學科的熱情逐漸下降[1]。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高中歷史教師充分地利用文史融合的閱讀材料,有效地豐富高中歷史的教學內容,為歷史課堂增添無限的樂趣,為高中歷史教學效果的提升和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高中歷史文史融合的基本概念
新課改背景下,學科教學過程中徹底打破了學科的限制,更加提倡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充分發(fā)揮教學資源的優(yōu)勢,實現(xiàn)知識的融合,不斷培養(yǎng)學生綜合性的思維和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高中歷史文史融合是基于歷史教學實際情況,以及新課改要求所提出的具有實際意義的教學模式,具體而言就是在高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把文學性的內容更多地融合進歷史教學中。通過文學性材料生動形象的表達,把整個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變得更加鮮活和立體,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理解。
此外,在高中歷史文史融合的過程中對融合的材料并沒有明顯的要求,可以大膽地把詞曲、詩歌、歷史劇等材料進行融合,有效地解決學科獨立的問題。同時,在文史融合材料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實現(xiàn)文學知識和歷史素養(yǎng)的雙提升,有效地增強學生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素養(yǎng),不僅為高中學生的高考奠定良好的基礎,也為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進一步探究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二、高中歷史文史融合的材料閱讀教學實踐現(xiàn)狀
現(xiàn)階段的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和教師更多時候把歷史作為一門應試學科,尤其是在材料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過分地追求問題的正確答案,忽略了對材料的思考和理解,導致教學的效果難以滿足要求。此外,在部分歷史材料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大篇幅的閱讀材料讓學生無從下手,很難把握材料閱讀的關鍵和重點,使得材料閱讀的效率和質量都不高,從根本來看主要問題還是集中在教師身上。綜合來看,導致學生文史融合材料閱讀出現(xiàn)困難的原因有三個:
首先,現(xiàn)階段的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部分歷史教師仍然采用以往的教學觀念,對文史融合的教學理念并沒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導致在教學的過程中依然選擇單向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對學生歷史思維和素養(yǎng)的提升不夠重視[2]。高中歷史學科不僅是應試科目,更是開闊學生歷史視野,深化學生歷史思維觀念的關鍵學科,教師必須充分重視。
其次,高中歷史文史融合材料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于文學材料的選擇還存在一定的不足,部分教師為了文史融合而進行文史融合,忽視了文學材料和歷史知識的聯(lián)系,導致文史融合只是流于表面,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效果。
最后,教師在文史融合材料閱讀教學過程中的方法不夠新穎,手段不夠豐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學對于材料閱讀仍然是采取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方式,沒有把材料閱讀和現(xiàn)代社會的實際發(fā)展情況相結合,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歷史教學質量的提升,影響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三、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高中歷史文史融合材料閱讀教學實踐的意義
文史融合材料閱讀教學開創(chuàng)了高中歷史教學的新路徑,是新高考背景下歷史教學的新舉措,能夠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對于學生的發(fā)展和教師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方面,文史融合材料閱讀教學極大地豐富了高中歷史材料閱讀教學的內容,打破了學科之間的界限,把歷史學科知識和文學史料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閱讀和思考的過程中逐漸構建起系統(tǒng)的學習框架和學習思維,對歷史事件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實現(xiàn)能力的提升,為高中學生的升學奠定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文史融合材料閱讀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歷史學科的教師跳出歷史進行教學。通過這樣的教學,教師不斷地進行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的學習,使得自身的教學技能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為高質量的歷史教學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四、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高中歷史文史融合材料閱讀教學策略
(一)立足高中歷史實際,合理選用文史資料
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高中歷史文史融合材料閱讀的教學過程中,只有科學合理地選擇文史材料,才能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良好的幫助,有效地提升高中歷史的教學效果。在選擇文史資料的時候教師要充分地尊重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選擇不同類型的文史資料,讓學生能夠從多角度去了解歷史事件,深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實現(xiàn)學生歷史素養(yǎng)提升的目的[3]。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歷史《馬克思主義誕生》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先了解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然后將《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展現(xiàn)在課堂中,和歷史教學實現(xiàn)融合,教師不斷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究,讓學生通過閱讀來了解馬克思主義誕生的背景是什么,馬克思和恩格斯創(chuàng)作的目的是什么。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就能充分地了解到馬克思主義的真正原理和基本核心是什么,并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
(二)靈活穿插歷史資料,豐富學生歷史認知
高中階段的歷史教材在歷史事件和人物介紹上是相對豐富的,但是對部分歷史事件發(fā)生的背景和原因的介紹存在一定的不足,使得學生在進行記憶和背誦的時候很容易出現(xiàn)混淆的情況,影響學習效果。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就要靈活地使用文史資料,在課堂上把文史資料貫穿教學的全過程,進一步豐富歷史教學的背景,讓整個歷史教學過程更加完整和全面,在提升教學效果的同時,讓學生的歷史知識進一步拓展。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歷史“安史之亂”部分內容的時候,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唐朝發(fā)展的過程,以及為什么會發(fā)生“安史之亂”等原因,全面掌握唐朝的興衰歷史,教師可以選擇李白和杜甫的詩進行學習,讓學生了解到盛唐和“安史之亂”發(fā)生時的唐朝之間的對比,感慨歷史的變化。教師可以選擇杜甫的《春望》,讓學生去思考“安史之亂”發(fā)生的原因,分析唐朝衰敗的真正原因等,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三)拓展歷史教學空間,激發(fā)學生思維能力
進行文史融合材料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以高中歷史教材內容的時代特征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為基礎,不斷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學科的探究興趣。從文史資料的本質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作者對當時歷史階段生活的認識,通過和歷史背景的結合,能夠讓學生對歷史情況有更加深入的思考。
以高中人教版歷史講述的明朝崇禎年間的部分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以選擇《湖心亭看雪》為文學資料讓學生閱讀,讓學生更加具體地了解歷史中的朝代變遷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同時,高中歷史教學要注重教學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比如,在講解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進步的相關內容的時候,可以鼓勵學生去自主查閱相關文史資料,讓學生去了解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再結合當下的中國社會,讓學生能夠形成辯證的思維,去更加客觀地看待中國的發(fā)展。
(四)結合歷史教學進程,延伸歷史教學內容
高中歷史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局限于教材內容,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教學資源,不斷拓展教學內容,豐富材料閱讀的范圍,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去收集和歷史知識有關的文史資料,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和幫助,讓學生對歷史的了解更加深入[4]。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歷史“經濟變革”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以教材內容為基礎,讓學生去收集和了解中國經濟發(fā)展和改革的相關文史資料,理解部分經濟發(fā)展中的關鍵要素和術語,在學習的時候能夠形成對照,有利于學生歷史知識體系的構建,進一步強化教學效果。
(五)注重教學情境構建,優(yōu)化學生素養(yǎng)提升
教學情境的構建讓學生和歷史人物以及歷史事件的距離進一步拉近,有效地促進學生對歷史事件發(fā)生的背景和原因的了解,促進學生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高中階段學生在思想和能力發(fā)展上已經形成了固定的特征,在教學和學習中的需求也比較分散,在文史融合材料閱讀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注重教學情境的構建,營造良好的材料閱讀氛圍。通過構建教學情境,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全身心地融入文史資料中,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比如,在教授“鴉片戰(zhàn)爭”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和多媒體等教學設備,以微課為基礎,幫助學生進行歷史思維導圖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發(fā)生線路有更加清晰的認知和了解。同時,教師可以把鴉片戰(zhàn)爭中涉及的人物、事件、背景等相關視頻讓學生進行觀看,把學生帶入歷史情境中,強化學生對相關材料的理解。
(六)把握歷史教學核心,開展主題教學活動
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高中歷史文史融合材料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文史融合的過程中要始終把學生放在最突出的位置,進一步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開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主題,保證活動的針對性,實現(xiàn)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歷史“太平天國運動”相關內容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發(fā)生的背景和原因,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發(fā)生的積極意義和失敗的原因等,在真正意義上鍛煉學生由現(xiàn)象到本質的歷史思維能力,實現(xiàn)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在實踐活動的選擇上,教師可以以辯論賽為活動的形式,主題為“太平天國運動是否推動了民主社會的產生和發(fā)展”。學生在開展辯論之前充分地準備相關的資料,在收集文史資料的過程中學生的歷史視野也能得到進一步的開闊,然后在課堂上教師組織開展激烈的辯論比賽。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認識太平天國運動發(fā)生的本質,更好地引導學生去審視歷史。
(七)把握歷史教學新范式,增強學生歷史分析能力
高中歷史文史融合材料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新范式的把握,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對教學的內容進行歸納和梳理,把涉及的歷史知識給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講解,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歷史問題。在文史融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以不同的史學觀去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歷史“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等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以反侵略戰(zhàn)爭為主線進行歸納和梳理,放在現(xiàn)代化歷史觀念的框架下,讓學生意識到反侵略戰(zhàn)爭在中國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性,提升教學的效果。
結束語
總而言之,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高中歷史文史融合材料閱讀教學對高中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以及學科素養(yǎng)的發(fā)展是具有一定意義和價值。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古今中外的文史材料,挖掘其中與教學相匹配的內容,實現(xiàn)二者的融合,為學生歷史思維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黃瞇.文史讀物在高中歷史教師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22.
[2]田含笑.探析閱讀材料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J].時代報告(奔流),2021(5):54-55.
[3]賴永明.高中學生歷史材料閱讀能力提高策略[J].試題與研究,2019(25):17.
[4]王明明.領悟·借鑒·融合:談文史結合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