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錦 劉云
關(guān)鍵詞:追風箏的人;阿米爾;救贖;成長
一、《追風箏的人》簡介
小說《追風箏的人》時間跨度大約在20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全文以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主人公阿米爾因兒時罪惡而犯下的錯誤,長大成人后用自己的一切去挽救以及成長的故事。
二、阿米爾的罪惡感來源
(一)幼時懦弱無能,未能施救哈桑
12歲的阿米爾少爺和仆人哈桑一起長大,情同手足。他們的成長初期,阿米爾的父親認為總是認為阿米爾性格懦弱,哈桑有生理缺陷卻勇敢忠誠。阿米爾由于孩童的自私,非常想獲得父親全部的愛和贊賞,總是因為父親對仆人阿里的孩子—小哈桑的溫情而心生嫉妒??墒枪榱藥桶⒚谞栕返斤L箏,他義無反顧?!盀槟?,千千萬萬遍!”這銘刻于哈桑心底的聲音,成為他最永恒的忠誠誓言。當哈桑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與侮辱時,阿米爾作為哈桑最信任的朋友,選擇了逃避。
(二)使用心機和不光彩手段陷害哈桑一家
或許跨越等級的友情注定是沒有結(jié)果的。主人公阿米爾出身于上流社會,哈桑是身份低微的仆人。阿米爾有點瞧不起哈桑,時常捉弄他,失信于他。阿米爾在目睹了哈桑被壞孩子欺負這件事后,膽戰(zhàn)心驚不敢面對哈桑,不敢讓父親發(fā)現(xiàn)。于是阿米爾以哈桑偷竊了他的手表為由嫁禍了哈桑,陷害了仆人一家,哈桑被迫離開故土。
三、阿米爾的掙扎與救贖
成年后的阿米爾無法釋懷的心緒主要來源于幼時傷害哈桑及其家人時的快意和猶疑;撿風箏時面對危急關(guān)頭的懦弱無能;父親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本該面對現(xiàn)實時的自私推諉。這些本隱藏于阿米爾內(nèi)心深處的不堪記憶,總在某個不經(jīng)意的時刻突然襲來,而這其中最艱難的就是對哈桑一家的彌補。
父親的合伙人、阿米爾的忘年交拉辛汗熟知內(nèi)情,在臨過世前打電話鼓勵主人公回到故土,尋找并挽救身在喀布爾的哈桑的小孩,并鼓勵阿米爾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平復這么多年對于哈桑一家的負罪感。拉辛汗對阿米爾說:“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庇谑?,阿米爾鼓起勇氣,第一次如男子漢般勇敢,他義無反顧回到了故鄉(xiāng),妄圖贖罪時,發(fā)現(xiàn)哈桑已死,哈桑的孩子索拉博仍身處危難之中,將愧疚感轉(zhuǎn)移到了索拉博身上。
(一)從阿塞夫手里奪回索拉博
阿米爾不辭艱辛,最后在孤兒院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卻發(fā)現(xiàn)索拉博小小的年紀承擔了比他父親更為沉重的侵犯與痛苦。為了自己曾經(jīng)的兄弟兼好友哈桑唯一留下的兒子——索拉博,阿米爾與阿塞夫展開了一場生死決斗,從阿塞夫的手里搶奪飽受折磨的索拉博。哈桑曾說過的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在二十多年來不停拷問著懦弱的阿米爾,這句話讓他歷盡艱辛,用盡全力從阿塞夫手里救出了自己的侄子,自己的親人,最后將他帶回了美國的家。面對將軍質(zhì)疑索拉博身份時,阿米爾勇敢地承認了索拉博是自己的小侄子,哈桑是父親的私生子這一事實。
(二)主人公完成自己的救贖
阿米爾一直都在努力讓索拉博適應生活,讓他忘記過去的不堪,展望屬于他們之間的未來生活。阿米爾在陪伴索拉博放風箏的過程中,風箏斷了線,他想去為索拉博追回風箏。于是他對索拉博脫口說出了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卑⒚谞柦K于像哈桑一樣,勇敢為他人追逐了一次風箏。
最后,阿米爾總算追到了自己心目中苦尋已久的那支“風箏”,在這片并不寬闊的土地上交織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長的交響曲“為你,千千萬萬遍?!边@句話既是對索拉博,也是對哈桑,更是對自己。在關(guān)于愛與奉獻的傳遞中,阿米爾完成了自己的成長和救贖,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四、小結(jié)
《追風箏的人》將阿米爾面對危機時那種本性的懦弱刻畫得近乎殘酷,這樣的真實刻畫沒有任何的虛偽做作,主人公阿米爾的成長與救贖不僅僅是感性與理性的較量,更從中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和環(huán)境對人性的壓迫。主人公阿米爾所發(fā)現(xiàn)的人生困境是在生命的某一個時刻,有過那么一次對于好友的深刻錯誤、缺陷乃至于遺憾,它足以讓主人公掙扎迷茫,痛心疾首,永生難忘,即使干百回地反思、自責或痛悟,仍無法釋懷,而這些都是最終阿米爾心甘情愿歷盡艱辛從阿塞夫手中救出索拉博并將其帶回美國的原因,他想要追逐那支自己心目中苦尋已久的“風箏”。
參考文獻:
[1]鄧羅娜.試論《追風箏的人》中人性的本質(zhì)[J].青年文學家,2015.
[2]彭敏.《追風箏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長與自我救贖[J].文學教育(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