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娥
【摘? 要】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閱讀和寫作是非常關鍵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科教學的最終成效。與此同時,閱讀和寫作之間聯(lián)系也比較緊密,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將兩者結合在一起,綜合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本文結合小學語文學科的教材特點,確定了小學生語用培育的目標,接著探索了指向語用的小學語文思辨讀寫開展意義,最后還從結合教學內(nèi)容、融入生活元素、開展群文閱讀、設計仿寫活動等四個方面,探究了指向語用的小學語文思辨讀寫開展策略。
【關鍵詞】指向語用;小學語文;思辨讀寫;群文 閱讀
隨著小學語文新課標的全面推行,語文學科教學目標與內(nèi)容也發(fā)生了較大變化,要求教師可以積極轉變教學理念,推動學科教學的創(chuàng)新。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階段,語用培育目標是非常關鍵的,可以較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基礎,并增強他們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在語用培育的視角下,教師也可以靈活開展思辨讀寫教學活動,使得閱讀和寫作教學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同時也能夠顯著增強學生的讀寫轉換能力。基于這種背景,本文也立足于語用視角,全方位探索指向語用的小學語文思辨讀寫教學對策。
一、根據(jù)教材特點,確立語用目標
(一)根據(jù)不同學段,確立語用目標
語用培育目標貫穿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的各個階段中,是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要任務。但是由于不同學段的學生在語文基礎能力和語言掌握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教師在確定語用目標的時候應該結合不同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差異化的語用目標,保證語用培育活動能夠較好地契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層次,保證語文學科教學的綜合效果,使得每一位學生都具有較強的語用能力。
(二)根據(jù)文本特征,確立語用目標
教師在確立語用目標的時候,也應該結合不同的文本特征,設計差異化的語用目標。比如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感知文言文承載的語言文化,并讓學生掌握文言文的語法特點,試著將白話文轉換為文言文,提高他們對于文言文的掌握水平。而在近代小說教學中,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感知文本語言承載的內(nèi)在情感,通過情感元素來感知語言使用的巧妙之處。這些基于不同文本的語用目標,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增強學生的綜合學科素養(yǎng)。
二、指向語用的小學語文思辨讀寫開展意義
(一)提高學生寫作興趣
小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經(jīng)常會遇到寫作難的情況,并且長期處于這種狀態(tài)以后,小學生的寫作興趣會不斷下降。但是在引入指向語用的思辨讀寫教學以后,這種情況就可以得到較好的改善。這主要是因為教師引入語用培育元素以后,就可以引導學生充分挖掘語言之美,讓學生感悟語言中蘊含的情感,并將其當作寫作素材使用到作文中。這樣以后,學生寫作難度不僅明顯下降,還可以在寫作過程中充分感知漢語之美,激發(fā)他們的寫作興趣。
(二)強化讀寫轉換意識
當前小學語文教師雖然已經(jīng)重視閱讀和寫作的聯(lián)系,并且開展了讀寫結合的相關教學活動。但是很多小學生的讀寫轉換意識依然比較有限,很難綜合提高他們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在引入基于語用的思辨讀寫活動以后,學生就可以立足于語用視角參與閱讀和寫作活動,能夠將閱讀素材應用到寫作活動中,同時也通過自身的寫作感悟更好地參與閱讀活動。這樣以后,學生的讀寫轉換意識就可以得到顯著提升,綜合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三)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培育
小學語文教師構建指向語用的思辨讀寫模式,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有很多,比如語言理解能力、語言運用能力、語言思維能力、語言審美能力等。這些能力都跟語言使用有關,而指向語用的教學活動可以較好地培育學生的這類素養(yǎng)。再加上閱讀和寫作本身就可以較好地錘煉學生使用語言的各類素養(yǎng),跟語用培育結合在一起以后,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三、指向語用的小學語文思辨讀寫開展策略
(一)結合教學內(nèi)容,挖掘語用元素
小學語文教材中課文設計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同時教材文本也貼合學生的身心成長特點。因此,教師在開展讀寫教學的時候,也應該深層次挖掘教材內(nèi)容,提高學生對于教材文本的理解水平,并從中挖掘語用元素。特別是在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小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比較低,語文學科基礎能力也比較有限。因此,教師在讀寫教學中需要突出培養(yǎng)學生對于語言的感知能力,使學生具有基礎的語言理解與使用能力。基于這些語用目標,教師就應該結合教材內(nèi)容合理設計語用元素,讓學生感受到漢字的魅力,并且可以掌握基礎的語言使用方法。在具體設計教學內(nèi)容的時候,教師也要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層次,實現(xiàn)教學內(nèi)容的細節(jié)優(yōu)化與調(diào)整,保證各個學生都可以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同時也不會遇到明顯的學習困境。
在小學一年級識字教學《春夏秋冬》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通過詞語搭配來引導學生感知語用元素,提高他們的基礎語言素養(yǎng)。在課堂教學剛開始的時候,先面向學生講解《春夏秋冬》的相關知識,讓學生了解與掌握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的特點,以及課文中的部分語用組合,具體有春風、夏雨、秋霜、冬雪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感知這些語用組合與搭配的邏輯性與合理性。接著教師就可以給出“青草”“紅花”“水池”等詞語,讓學生進行語用搭配。在掌握這些知識點以后,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一起朗讀課文,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進一步感知語用元素的巧妙。
(二)融入生活元素,優(yōu)化語用場景
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層次比較低,他們對于語言的靈活應用能力也比較差,甚至部分學生還很難理解課文中的語言內(nèi)容。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可以考慮積極引入生活元素,讓學生借助于自己熟悉的生活場景來了解語言的使用方式,最終也就可以較好地強化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而立足于思辨讀寫教學角度來看,教師引入生活元素后,就可以在課堂環(huán)境中構建生活化閱讀情境,使得學生全身心沉浸在閱讀情境中,對于語用場景有更深層次的認知。這也要求教師在設計基于學生生活元素的閱讀教學情境過程中,需要先對學生的生活場景進行深層次的調(diào)研與分析,最好融入學生的興趣愛好,選擇他們喜歡的語用場景。這樣以后,學生參與閱讀教學情境活動的積極性就可以得到顯著提升,同時也能夠錘煉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在小學語文二年級識字教學《傳統(tǒng)節(jié)日》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結合教材內(nèi)容構建生活化的教學場景?!秱鹘y(tǒng)節(jié)日》主要將我國各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串聯(lián)在一起,并且使用精簡語言描述了每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特點以及在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會做的事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先引導學生將《傳統(tǒng)節(jié)日》這篇課文中包含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畫出來,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來回顧自己在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中都做了什么,并使用一句話表述出來。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相互之間進行詢問,讓對方回答某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所做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可以結合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使用精簡的語言進行總結,錘煉他們的語言使用能力和讀寫能力。在學生相互詢問過程中,教師也要做好組間巡視工作,觀察每一個學生的語用能力,并在后續(xù)教學總結環(huán)節(jié)中進行專項教育。
(三)開展群文閱讀,累積語用素材
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體系中,群文閱讀教學的價值已經(jīng)得到了較好的挖掘。通過群文閱讀教學,可以較好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并通過多篇閱讀文本的相互印證,增強他們的綜合語文學科素養(yǎng)。因此,各個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充分重視群文閱讀,并且在教學中積極使用這種方式。這也要求教師可以結合語文學科教學內(nèi)容,以及學生的閱讀興趣與偏好,設計包含多篇閱讀文本的群文閱讀活動。在學生進行群文閱讀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做好閱讀筆記,將那些自己感覺比較優(yōu)美的句子畫出來,整理到筆記中。在平時,同學之間也可以交換閱讀筆記,共同交流群文閱讀中的收獲,提高語用素材積累的綜合效果。通過這種方式,群文閱讀活動就可以發(fā)揮較好的價值,增強學生的語用能力。
在小學語文五年級《父愛之舟》教學結束以后,教師就可以開展關于“父母之愛”的群文閱讀活動。這里教師可以推薦一些關于父母親情的書籍,具體有《讓小學生受益一生的100個母愛故事》《愛的教育》《感悟母愛》等。與此同時,學生也可以結合自己的閱讀經(jīng)歷,推薦一些相關書籍,由教師添加到群文閱讀書單中。在課下時間里,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五人左右的小組,開展組內(nèi)群文閱讀活動,實現(xiàn)群文閱讀活動的監(jiān)督和閱讀經(jīng)驗的相互分享。在這個過程中,各個學生都要做好素材積累,同時也可以寫一些自己對于父愛母愛的感悟,跟其他同學進行交流互動。這樣以后,學生就可以在積累語用素材的過程中,得到自身情感世界的錘煉,并增強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
(四)設計仿寫活動,沉淀語用經(jīng)驗
小學語文思辨讀寫教學中,教師也應該重點關注寫作教學,使得學生能夠將閱讀素材應用到寫作過程中,實現(xiàn)語用的沉淀。鑒于當前小學生普遍存在寫作難的情況,因此教師在開展寫作教學的時候可以考慮設計一些仿寫活動,引導學生結合閱讀文本素材的語用特點與方式,進行寫作練習。通過這種方式,就可以較好地降低學生的寫作難度,同時也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于閱讀文本素材的語用感知水平。教師在組織開展仿寫活動的時候,也要引導學生提取閱讀文本素材中的關鍵語用元素,并結合自身的語用感知和生活經(jīng)驗,選擇合適的仿寫文本。在仿寫結束以后,教師也要對學生的仿寫成果進行評價,強化學生的語用能力。
在小學語文三年級《秋天的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在課文教學基本完成以后,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秋天的雨》進行仿寫。課文《秋天的雨》主要描繪了秋天的景色,并使用了比喻、擬人等多種手法,將秋雨人格化,同時課文語言也具有較強的藝術性。在學生充分感知課文文本語言精妙之處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文進行仿寫,具體可以寫春天的風、夏天的雨、冬天的雪等。在段落分布、修辭手法、語言編排等方面,學生都可以參照《秋天的雨》這篇課文。在仿寫結束以后,看哪名學生仿寫得最好,并且在班上閱讀最優(yōu)秀的仿寫作文,對學生產(chǎn)生激勵作用。
四、結束語
綜合來看,小學語文教師在思辨讀寫教學過程中應該全面融入語用培育目標,提高學生對于語言的應用能力,增強最終的教學效果。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來說,也應該積極明確思辨讀寫教學的精髓內(nèi)容,提升學生在讀寫教學過程中的思維靈活性,培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在具體開展思辨讀寫教學的時候,教師也要重點突出語用目標,提高學生的語言感知理解能力與審美能力,在此基礎上靈活使用語言。通過這種方式,小學語文讀寫教學就可以較好地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并達成預期的閱讀和寫作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柯曉珊.讓思辨讀寫點亮整本書閱讀的星空[J]. 名師在線,2019(2):6-7.
[2]陳輝.小學語文教學中思辨讀寫的運用[J].小學教學研究,2019(23):34-36.
[3]黃黎娟.基于小學生思辨讀寫的整本書閱讀策略[J].情感讀本,2020(9):58.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泉州臺商投資區(qū)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第一批)課題 《指向語用的小學語文思辨讀寫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tsjyx1407)的研究成果之一。)